05.30 恭喜你,孩子開始跟你說“不”

恭喜你,孩子開始跟你說“不”

1

前幾天,郵箱收到幾位媽媽留言。

一位媽媽說,孩子3歲多,突然像變了一個樣子。

以前聽話乖巧的兒子不見了。

現在不管媽媽說什麼,他總是喜歡說“不”

叫他吃飯,他就說我才不吃飯呢。

叫他穿褲子,他偏偏光著個屁股在客廳跑,說我才不穿褲子呢。

叫他喝水,他也偏偏不喝。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好一陣子哄著才行。

還有一位媽媽說孩子才1歲10個月,之前東西都願意跟人分享,最近好像有思想了,幹啥都說不行,一旦有小朋友碰他的玩具,“不行!不行”

然後哇哇大哭,有時候真的感覺得罪人,不知怎麼辦了。

看到這些問題,我想起自己那時候剛剛做爸爸。

有一次跟同事聊天,我說我家那小子最近很叛逆。

同事哈哈大笑地說,“你兒子才兩歲,就叛逆了!?”

他覺得不可思議。

那時候他還沒做爸爸。

所以我感覺跟他講不通,就沒講了。

後來,他做了爸爸,有一次在電話裡跟我說:“怎麼辦!我兒子才1歲多,就不聽話,總是跟我們對著幹!”

可憐天下父母心,做了父母就變得心連心了。

2

其實在1-3歲的時候,孩子們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

從這時候起,孩子就開始介入了自己意願與父母意願相互衝突的矛盾之中。

我特別喜歡觀察嬰兒。

特別是那幾個月看上去還不能亂動的孩子。

有時看上去真的有點“呆”。

其實他們的心早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衝動。

只是他們的身軀還太柔弱,不足以支持自己去冒險,只能被動做出反應,而不能主動採取行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最渴望的事應該就是自己做主。

有了自己的意圖,試圖擺脫外部世界的約束,試圖顯示自己的力量。

特別是孩子發現了語言的威力時,就會非常喜歡說“不”、“不要”。

因為這能讓自己擺脫控制,表達自己的意願。

所以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孩子開始跟你說“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就是成長。

反而是父母有時候焦頭爛額地不知該怎麼辦?

恭喜你,孩子開始跟你說“不”

3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請記得接納而不是壓制孩子去順從。

當我說接納的時候,有的爸媽肯定會說,未必孩子說不穿衣服,也要接納?

當然不是,這個接納是自己從內心接納孩子這個成長階段的特徵。

有了這個認識之後,就不會動氣了。

就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

比如小小魚有時候也跟我們對著幹。

“我不吃這個菜!”

“好吧,不吃就不吃,可以吃其他的。”

“其他的我也不吃!”

那就先別吃,按照規矩,到點了收碗筷。

當然,這個規矩是我在堅定執行。

而媽媽呢?

會在一旁做一點提示(不是否定,因為爸媽要統一戰線)

只是提示晚上會餓肚子,該怎麼辦呢?

提示他肚子裡的小精靈會不會生氣?

整個過程,都不要發脾氣。

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跟我說不。

我要做的是平和地跟你溝通。

這樣的關係下,孩子不會被父母的權威鎮壓。

要知道好的教育絕不是強迫,而是引導。

有時,我叫小小魚過來幫忙摘菜。

他也有說不的時候。

我會問他為什麼?

“我不會!”

“來,爸爸教你!”

“我不想做!”

“可是爸爸現在需要你的幫助。”

而實際上,他的確是怕自己做不好,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所以我選擇耐心地教會他。

這樣堅持下來,學會了之後,體驗到成功樂趣的孩子反而不會隨隨便便說不了。

記得有一次,一位媽媽說很後悔,讀中學的兒子竟然不會做一點家務。

原因是自己覺得他做不好,反而添亂。

比如有一次他洗碗,就把洗碗水灑地上,而且還把袖子弄溼了。

當時媽媽就很生氣。

“你一點事也做不好,什麼都要我跟你姐做!”

聽到這句話,他反而心安理得了。

因為有姐姐做就好了。

如果媽媽當時耐心地說“來,媽媽教你,你得挽好袖子,而且要小心地板,下次加油!做得很棒!”

這時孩子的感受會不一樣。

他會覺得自己也能做好這件事的。

恭喜你,孩子開始跟你說“不”

4

請記得發展孩子的獨立性,請允許孩子掌控自己的世界

我一直想試試看,我的權利限度能放多寬。

我們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試試看。

有一次春遊回家。

小小魚跟一個同學結伴回家。

因為同學的媽媽下午要上班,孩子只能帶到公司。

而我們下午剛好有大把的時間。

當時老師提議,你們可以去相互做客呦!

面對我們的邀請。

沒想到同學的媽媽說:“你想去的話就去吧,這也是一次不錯的考驗呢!”

於是,那天兩個小夥伴邁出了成長的重要一步。

一個是獨自去同學家做客,一個是第一次邀請同學到家。

那天,他們就自由的玩著。

而我就一直在忙著給他們做飯。

我之前在家裡給小小魚佈置了一個區域。

專門給孩子使用,讓他放置自己的東西。

這樣其實會發展孩子的自主能力。

他會跟同學分享,但有時又會爭執。

說就是不行,不能跟他玩。

當孩子說不分享的時候,你得明白,這並不是自私!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

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

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孩子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

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

只有當兒童佔有自己的東西,

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

他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

而這也是兒童自我的誕生標誌。

一旦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形成,就會開始劃分你的、我的了。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如果沒有得到尊重。

那孩子的行為就會偏離,發生紊亂。

比如我常常遇到一個孩子。

他在遊樂場口渴,拿著其他孩子的水壺就要喝水。

但是他不會說。

而當一個奶奶喂自己孫子吃東西時。

他也張嘴吵著說要吃。

他的世界裡沒有物權意識。

覺得這些都是可以隨便獲得的。

有人也許會覺得這沒什麼,顯得膽子大。

其實害處更大。

而要讓孩子學會分享之前,一定要先讓孩子擁有。

而且孩子維護自己的物品時,可不要指責他小氣。

比如小小魚最近要參加義賣,需要準備10樣東西。

他在家裡找了很久,都有點捨不得。

媽媽說他有點小氣呦!

我說沒事啊!好好想想,總是能找出來的。

最後他還是忍痛割愛,自己做出了決定。

每天我們都說要尊重孩子,要好好愛孩子。

那就看看,當孩子說不的時候,自己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

這絕對是一種考驗,也會給你一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