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早年间河北省石家庄赵县乡村小酒馆的喝酒世相,令人拍案惊奇

1945年9月,赵县城解放。城南大石桥村集日越来越繁荣,集市上买卖人一天天多起来。粮食摊前摆满一袋袋排列齐整的小杂粮,卖十三香的吆喝声赛唱曲儿,摊位前人气最旺:“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长,熬鱼炖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属它强,凡是做菜它调味,没有花椒味不香……”炸馃子的、卖豆腐脑儿的更是少不了。老乡们还把杈、耙、扫帚、水缸、瓦盆摆上街头。

早年间河北省石家庄赵县乡村小酒馆的喝酒世相,令人拍案惊奇

离大石桥小学不远是家饭店,是宁晋县人开的,代车马店,在村里有很长时间了。掌柜的是个女老板,丈夫和儿子都过世了,儿媳才二十多岁,雇的厨师和堂倌,村里人背地里称这家饭店是寡妇店。饭店饭菜实惠,服务也周到,所以来吃饭喝酒住店的人特别多。

早年间河北省石家庄赵县乡村小酒馆的喝酒世相,令人拍案惊奇

每逢过集,柜台上酒提、酒壶、漏子都跟着忙活,一罐酒都不够卖。喝酒的人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说什么话的都有。有请媒人的,生孩子庆贺的,大家在一起说着客气话,喝罢了欢欢喜喜的离开;

早年间河北省石家庄赵县乡村小酒馆的喝酒世相,令人拍案惊奇

修房盖屋、打井请把式用工的客套一番,客客气气地走开了;盟兄把弟在一起喝酒胡吹六拉,猜拳行令喝醉了不走撒酒疯;也有个别闲赶集的好喝酒的,在桌前用茶碗来二两一饮而尽转身就走,看起来也很痛快,让人联想起冯骥才笔下的《酒婆子》。

特别是牲口市的经纪牙行人,每集过午一两点,准到这家饭店喝酒,经常五六个人每人牵一头小毛驴,瞟满肉肥,驴背上都有鞍子,这就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把毛驴拴在店内大院厦子里,扔一把茅草喂着,随后进客房喝酒。这些人喝酒不讲究菜,多是在门前买猪杂拌和咸驴肉,偶尔炒个鸡蛋盘或是虎皮豆腐,喝酒的时间还挺长,一边喝一边胡扯,不住劲儿的亲娘祖奶奶的骂,别看骂的厉害,可谁也不红脸,也不恼,反倒是厚道。

早年间河北省石家庄赵县乡村小酒馆的喝酒世相,令人拍案惊奇

如今,大石桥成了旅游景点,景区的饭店一家挨着一家,但是门面和装璜比那个时候阔气多了,喝酒人也少了野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