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庙中不止供奉孔子,孔庙中都供奉哪些人?

辨章学术


最早提及孔庙的史料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道:“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即孔庙因孔子旧宅而设。孔庙具体立于何时,由何人所立却并不清楚。

孔庙中的享祭者初时只有孔子,后来以颜子配享,又增二十二经师,又增七十弟子,又增历朝儒学,逐步形成一个以孔子为中心,以四配、十哲、先贤、先儒为羽翼的等级森严的祭祀体系。

“四配”形成按照配享时间排列,依次是颜子、孟子、曾子、子思。颜子(即颜回)自汉代起就配祀孔庙,宋元丰七年(1084)以孟子配享,宋咸淳三年(1267)以曾子(曾参)、子思(孔伋)配享。现今四配设位,沿袭明代,东西两两相对,即颜子东一、曾子西一、子思东二、孟子西二。

“十二哲”最初仅“十哲”,而十哲又是脱胎于“孔门四科之子”,其人员产生以《论语》为依据。《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但十哲中颜渊升为四配,遂补入曾参,后又补入子思,遂为十一哲,咸淳三年,曾参、子思升为四配,又补入子张,仍为十哲,康熙五十一年增朱熹,乾隆三年升有若升入,共十二位,十二哲最终形成,即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张、朱熹、有若。

先贤先儒本无特定标准,明嘉靖中孔庙改制,遂有两庑先贤、先儒称谓,先贤主要指孔子及门弟子,先儒主要指后世入祀诸儒。先贤先儒在历朝都有很大的变化,部分从祀人员或罢祀或改祀,亦有重新加入,故历朝名单都有所不同,如清嘉庆时期有七十七位先贤、四十六位先儒,而至光绪二十五年有七十七位先贤,七十一位先儒。


楚邾


导游郎恰好也写了北京孔庙国子监的导游词,对这个问题也作个简要回答。

孔庙国子监

大成殿是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四配”形成按照配享时间排列,依次是颜子、孟子、曾子、子思。十二哲即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张、朱熹、有若。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大成殿

崇圣祠位于孔庙的第三进院落,这里当属北京孔庙中最具特色的院落。它是由崇圣门、崇圣祠和东西配殿组成的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又过渡自然,充分反映了古人在建筑布局上的巧妙构思。崇圣殿又称五代祠,殿内供奉的是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汲、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北京孔庙国子监需要解说的主要景点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国学馆、敬一亭、集贤门、琉璃牌坊、辟雍、绳愆厅、十三经刻石碑林、太学门、先师门、彝伦堂、博士厅等。到北京旅游,导游郎再给你细细道来,游到哪说到哪。


导游郎


孔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庙。最初孔庙仅为私庙,然而随着“独尊儒术”的进行,儒家的至尊地位在汉元帝前后逐步确立,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而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也不再是单纯的孔家私人庙宇,转而与政治发生了颇多牵连,成为受官方祭祀的官庙。最为主要的是,不断有帝王通过孔庙祭祀来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礼制与政治的互动也成为影响孔庙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当然,孔庙中不单单祭祀孔子一个人,也会有其他的先贤进行配享和从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向来如此,比如周人祭天,会以周人的祖先后稷来配享,就是说,以天作为主祭对象,以后稷作为陪祭对象;除了配享,还有从祀者。总的来说,在一场祭祀仪式中,接受祭祀的主体是祭祀对象,其地位最高,其次是配享者,再次是从祀者。

这种祭祀格局同样也适用于孔庙。孔庙中,能够配享和从祀的先贤很多,每个时代也不一样。据《后汉书·明帝纪》载,在孔庙发展成为官庙的汉代,孔庙中的从祀者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明帝去孔庙祭祀孔子,同时也祭祀了孔子七十二弟子。这里并没有分配享和从祀对象。

到了三国时期,则开始以颜渊作为配享对象。孔庙祭祀制度的彻底完备是开始于唐代,宋代基本定型,明清则沿用不废。虽然期间制度有所反复,但总的来说,确立了以孔子为主祭,颜渊、曾子、子思、孟子等配享,十哲(十二哲)和先贤先儒从祀的孔庙祭祀制度。在这个祭祀体系中,地位最高的当然是孔子,其次是四个配享者,再次是从祀的十哲(先是十哲,后清代扩充为十二哲),再次是从祀的先贤、最后是从祀的先儒。其间等级差异井然有序。

从祀的十二哲包括:闵子、冉子雍、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冉子耕、宰子、冉子求、言子、颛孙子、朱子(朱熹)。除了朱熹以外,其余的都是孔子的弟子。至于从祀的先贤和先儒,数量太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