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清末民初,稀有的坤角,唱的棒!

晚清京劇長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舊時對戲劇女演員的稱謂)則被禁止或限制登臺。但至清末,京劇坤角迅速增多,並在民初盛極一時。

清末民初,稀有的坤角,唱的棒!

京劇

此現象顯然不是政局變化所能完全解釋的,而具有較為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它既受京劇商業化潮流推動,又受觀眾性別審美傾向、藝術欣賞水平的支配,而社會與梨園的禮俗變遷亦為其重要語境。坤角走紅是近代京劇生、旦地位轉換的過渡。

清末民初,稀有的坤角,唱的棒!

京劇

儘管如此,坤角仍受社會環境和藝術水平的限制。有的坤角雖演生角,卻因生理條件所限,藝術水平不高。20年代有輿論認為:

“坤角鬚生,十有九個脫不了脂粉氣,扮起戲來,簡直就是掛髯口的花旦。唱唸都是另一個道路,聽起來決不是正經鬚生的滋味;至於做工,那更是隨隨便便,說不到體貼戲情上去。”

這種評論雖近苛刻,卻是事出有因。坤旦較之男旦不無優勢,而一旦結婚生育,練功、演出均受限制。且缺乏梅蘭芳、程硯秋那樣的後援力量,藝術的提高和創新難乎其難。再則,許多女藝人易受社會惡勢力的欺凌、控制,不少走紅的坤角最終成為官僚富商的小妾,其社會地位仍不能與男角比肩。

清末民初,稀有的坤角,唱的棒!

劉喜奎

民初以後,優妓不分的狀況逐漸改變。許多女演員也力求潔身自好,自尊自重。

比如,劉喜奎對許多人的肉麻吹捧不以為然,主張演員和觀眾互相尊重。她喜好讀書,矢志婚姻自由,一再逃脫守舊軍閥張勳等權貴的糾纏。她在民初演出了《新茶花》、《鐵血彩裙》、《水底情人》、《虎口鴛鴦》等宣傳婦女解放、針砭時弊的新戲,20年代以後過了30年的隱居生活。這樣有節操的坤角在民初以後已不罕見。隨著梨園環境和社會禮俗的變遷,即使觀念保守者也默認坤班存在。

民國初期河北梆子名伶劉喜奎坎坷而傳奇的一生,她在動盪年代堅守藝人底線,拒絕了袁世凱、黎元洪、曹錕等五大總統的追求,最終毅然告別舞臺。

清末民初,稀有的坤角,唱的棒!

孟小冬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民國京劇屆最著名的女老生。人稱京劇“冬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