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手寫漢字”已經成為亟需保護的傳統文化

“手寫漢字”已經成為亟需保護的傳統文化

“我們能預見和斷定,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無論電腦文字在書面交際活動中推廣使用到什麼程度或者再出現了比電腦打字更科學的打字技術,手寫漢字也永遠不會遠離我們而去。原因是任何一種表現漢字的技術與手段都無法取代‘手寫’的特性功能,所以它會永葆生命的活力。

手寫漢字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卻日漸衰退,一再退場。所以就不免自問:當年對手寫漢字生命力作出的判斷及預見還正確嗎?現在過春節貼春聯已經很少能看到手寫的春聯了,絕大部分都是印刷的春聯;手寫的書信幾乎被微博、短信、QQ 聊天、微信等完全取代了;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裡,大街小巷的牌匾、門頭、招牌、廣告、宣傳欄,等等,全都是印刷或電腦噴繪的;公務辦公場所幾乎全是無紙化辦公;醫院絕大部分也都實行電子病歷,很少再有手寫病歷;就連培養學生識字寫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學校現在都在嘗試推行無紙化教學、電子書包等;各級、各類型的書法藝術展覽與以前相比,幾乎成了“圈子型”的展覽,觀眾大部分都是參與書展活動的人,社會觀眾參觀書法展覽的人數比從前少了很多。由於工作、生活中使用手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長期依賴於鍵盤,遇到需要手寫的時候往往就會“提筆忘字”。本來“提筆忘字”只是老年人“健忘”的表現,可是現在年輕人“提筆忘字”的現象卻大有人在。還有,在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上,一些場外觀眾也隨機跟從聽寫,其正確率低得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即便是那些經過層層角逐出來的精英,有不少學生只是把字寫對了,但寫得卻很不規範、很不端正。現在我們的大學、中學、小學中大約有近一半的學生握筆姿勢不正確。在很多的電視新聞節目、電視劇中(包括中央臺) 出現人物寫字的鏡頭時,執筆姿勢不正確的現象屢見不鮮。凡此種種現象都說明“手寫漢字”遠比七八年前受到的衝擊更大了,確確實實已經走到了需要大力倡導繼承和保護的邊緣。

然而,在手寫漢字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時候,很多人卻並不以為然,都認為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就像御牛耕地、燒火做飯一樣這些中國人千百年賴以餬口吃飯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換代,是人類文明逐漸進步的現象,這是生產力不斷上升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但是,手寫漢字的衰退、淡化和“御牛耕地”“生火做飯”不能等同而論。因為手寫漢字除了它最基本的語言文字交流功能之外,還富有更多的文化傳承功能。中國文化的精髓有很多地方都是依託在漢字字形和漢字書寫手腦配合之中的。這是中國漢字區別於其他字母類文字的地方。倘若大部分中國人都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熟練地書寫漢字,將是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為什麼這樣講呢?筆者認為,“手寫漢字”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它是一項歷史最悠久、文化元素含量最多、普及程度最高、實用性最強,對人的人文性影響最大,傳承、保護意義最重要的傳統文化。

第一,手寫漢字是人們學習語文和其他文化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及基本功。對一個正常人來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誰都離不開這項最起碼、最基本的能力。也可以說手寫漢字對於人們從事各項學習活動幾乎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工具性作用,特別是文化知識的學習更不能離開手寫漢字。人們從啟蒙學習開始,伴隨著識字就開始了寫字基本功的訓練。無論是傳統的語文教學,還是現代的語文教學,也不管採取的方法是“先識後寫”還是“多認少寫”,識字與寫字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學習活動。

第二,漢字在手寫的過程中通過一筆一畫的書寫和簡架結構的構思佈局,可以加深人們對漢字認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有利於學習。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認識一個生字之後,單憑視覺記憶,很容易回生和淡忘。如果能提筆把這個生字書寫幾遍,哪怕是用手在掌心上空寫兩遍,其識字記憶的效果就會大有不同,每寫一遍對生字的記憶、理解就會鞏固一次、加深一次。所以說用手書寫漢字更加有利於人們識字的學習。

第三,漢字通過手寫可以使人們昇華對文字表意的認識,更容易豐富感情、激發靈感,最能彰顯漢字的人文性。因為漢字的“六種造字法”賦予了漢字或“象形”或“指事”或“會意”等獨有的字符特點,這是其他字母類文字所不具備的。所以人們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書寫出來的漢字就會對自己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啟迪、暗示作用。如在書寫“人”字時,簡單的一撇一捺結體成字之後,書寫者腦海裡就會人氣頓生;在書寫“雨”字連寫四個“點”畫時自然就會有雨點紛紛落下的想象;如書寫“春”字時就會有春暖花開、春意盎然的聯想;在書寫“父”字、“母”字時自然就能聯想到偉大的父愛、母愛,不免會肅然起敬倍感親切。

第四,學習、使用手寫漢字可以歷練人生,讓人終身受益。無論是學習寫字還是應用性的寫字,在親手書寫漢字時,書寫者必須手腦並用高度集中精力,調動各種思維,創造性地去繪製一個個字符形象,並且都會盡其所能使其取得較完美的造型。因為無論是誰,書寫漢字時在實現正確表達的同時,都會希望自己的字能寫得更美觀、更漂亮一些。人們在書寫完一個字、一行字、一段文字時,自覺不自覺地都會有一個自我鑑賞、自我評判、自我調節的心理。所以,在手寫漢字的書寫過程中人人都會有一個追求美、創造美、欣賞美的過程體驗。因此,用手書寫漢字的這一過程體驗,是對人們最有意義、最富有價值的過程體驗———它可以鍛鍊人們的思維,提高手腦並用的靈活性;它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讓人們在書寫中經常不斷地感悟美、創造美、享受美;它可以使人們磨練意志、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利於身心健康。特別是青少年如果從小就重視寫字、熱愛寫字,而且能寫一手好字,無疑會受益一生。即便是現在手寫漢字的用場小了,但是對自身良好習慣的養成,氣質的培養以及文化、藝術、人文素養等品味的提高都會大有好處。從更大的方面說,重視保護傳承手寫漢字這門傳統文化對提高我們中華民族的素質、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都會有重要作用。

第五,博大精深的國萃藝術———書法源於漢字手寫。手寫漢字是書法藝術誕生、發展、傳承的基礎,沒有手寫漢字就不會有書法藝術。是手寫漢字(也包括手刻漢字) 孕育了書法、承載著書法、發展傳承著書法。因為手寫漢字包含著兩項內容:一是實用性的“寫字”重在寫形,功能在於交流;二是藝術性的寫字(即書法) 既重寫形更重寫意,功能在於藝術欣賞。如果把“書法”比喻成紅花的話,“寫字”就是綠葉,如果把“書法”看成是地上的苗,“寫字”就是地下的根。因為學習書法首先必須先學習寫字,如果一個人連寫字的一點功底都沒有那是不可能成為書法家的;如果一個人連一點寫字的常識、體驗、技能都沒有,他也不可能有能力、有興趣欣賞書法藝術的。假設我們中國人都放棄了寫字的學習與運用,恐怕書法藝術也就不復存在了。因為書法藝術不同於其他藝術,其他藝術像音樂、繪畫、雕塑、舞蹈、雜技、戲劇、相聲,等等,欣賞者即便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可以會有不同程度的欣賞興趣和不同水平的欣賞能力。而“書法”則是依附於“寫字”而存在的藝術,大家誰都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寫字了,誰還有興趣欣賞書法?誰還有能力欣賞書法?

第六,手寫漢字不但是一項技能、一門藝術,更重要的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種不可替代的文化。雖然手寫漢字絕大部分的實用功能可以被鍵盤輸入所取代,但是它所承載的其他文化元素,電腦文字是無可取代的。一是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高度集中、高度濃縮的文化載體,有人稱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如此等等。這些對漢字的美譽我們誰都認可,但要真正領略、體驗、感受它的實質和內涵,只有通過“識字與寫字”這條途徑才能更好地獲得。如果現在我們的文字交流只依賴於信息化處理而不再手寫漢字,無疑漢字文化的傳承就會至少丟失一半!二是手寫漢字有著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因為手寫漢字是一個個富有變化、充滿情感與活力的字符。它可以因書寫者的個性、書寫技能水平的高低、條件的優劣、心態的好壞等,使其字符的筆畫、形態、組合佈局等呈現出各種相應的勢態。勢態的不同就會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感受。正是因為手寫漢字具備了這些人文特性,所以才有了“字如其人”“見字如面”的說法;正是因為手寫漢字具備了這些人文特性,所以才有了“題詞”“簽字”“筆跡鑑別”等非手寫漢字所沒有的特殊功效;正是因為手寫漢字具備了這些人文特性,所以才有了“家書抵萬金”“情書動肝腸”的感人效果。為什麼手寫漢字會有如此的功效呢?原因就是手寫漢字是書寫者借用書寫工具,心驅手動、心手合一、一揮而就而留下的軌跡,這種軌跡一旦形成就容不得任何人再去修飾或改動,否則就會形遊神離。況且,這種軌跡還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被識者通過想象與聯想還原其書寫者當時心驅手動的情景。“讀古帖、臨古帖,能與古人對話”的體驗就證實了這一點。所以說手寫漢字是一種可以超越時空的,有情、有性、帶有靈性的人性化符號。它的作用和獨特效果是任何印刷文字、電腦文字所不能比擬與替代的。

綜上所述,我們應如何正確地看待評價繼承保護手寫漢字的意義和必要性呢?時下,我們在評價某一項技術或某一種產品時往往都會以“科技含量的高低”“社會效益的大小、多少”為標準來進行評判。如果我們將手寫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來看待,將手寫漢字作為一種文化技能來看待的話,它就應該是文化品位、文化含量、文化價值特別是人文價值意義最高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技能!它對我們國人的影響與作用(如工作、學習、生活、身心、情操、意志、修養等) 都是非常大的,其價值意義不能用“歷史”和“現實”來定義,因為只要我們的民族現在和將來一直在使用漢字,它的價值意義就應該是永恆的!如果說我們要繼承發揚和保護傳統文化,筆者認為最應該、最值得、最需要繼承發揚和保護的傳統文化應該首先是“手寫漢字”,因為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創造文明、傳播文明最原始、最基層的文化。如果連這個最古老、最基礎、最典型、最普及、最實用的傳統文化都保護不好、傳承不好,還何談保護傳承其他的傳統文化。“手寫漢字”與被歷史更新淘汰的“御牛耕地”“生火做飯”是截然不同的。後者更新的先進性、優越性完全可以取決於“效率”“效果”。而鍵盤輸入、信息化處理取代手寫漢字只是在“效率”和“部分效果”方面凸顯了它的先進性與優越性。如果把手寫漢字比作一枚硬幣的話,以上所述它那些不能被取代的特性與功能正是“手寫漢字這枚硬幣”的另一面。可惜,它這另一面原來熠熠生輝的光彩,現在已經開始暗淡與模糊。或許大家都在設想:如果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既能享受電子技術處理文字帶來的方便快捷,同時又能享受手寫漢字承載的傳統文化滋養,那該是多麼美好的願景啊!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的國家、國人“正確認識了”“真正重視了”就一定會有智慧和方法實現這一美好願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