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中華詩詞中為何頻頻出現斬樓蘭、破樓蘭?

中華詩詞中為何頻頻出現斬樓蘭、破樓蘭?

熟悉詩詞的朋友不知道是否發現了一件事:很多詩詞中都把樓蘭視為敵人,以致於頻頻出現斬樓蘭、破樓蘭等字眼。比較知名的有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李白的《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杜甫的《秦州雜詩》“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甚至到了近代革命戰爭歲月中還誕生了陳毅元帥的“鎮江城下初遭遇, 脫手斬得小樓蘭”。大家是不是不禁要問:樓蘭和中原王朝究竟有什麼矛盾?為什麼頻頻被視為敵人?故事還得從兩千多年前的漢朝說起。

樓蘭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自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尤其是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後西域就成為漢與匈奴競爭的角鬥場,西域小國被迫在雙方之間選邊站隊。樓蘭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正好處於漢與西域諸國往來的要衝之地,距離漢朝和匈奴都不算遠。在兩強夾縫之中求生存的樓蘭一直採取腳踩兩隻船的外交策略:樓蘭王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送到匈奴和漢朝做人質。漢和匈奴都對樓蘭這種一僕兩主的反覆無常的行為甚為不滿,卻又苦無良策——因為任何一方迫使樓蘭單獨臣服於己都會引起另一方的強烈反彈。

樓蘭正是基於這樣的形勢小心翼翼地維持同漢朝和匈奴的均衡外交,然而就像其他所有試圖利用強國之間的均勢來為自己牟利的小國一樣的是樓蘭的行為註定會使自己成為漢匈爭鋒的競技場:每次樓蘭國王去世,新君繼位之時都會重複上演漢匈質子爭奪大戰——漢與匈奴都希望扶植在本國做人質的樓蘭王子登上王位。然而漢朝幾乎在每次交鋒中都落於下風——尤其是公元前92年那場樓蘭王位爭奪戰最具諷刺意味:這次漢朝方面的樓蘭質子因觸犯漢朝法律而被處以宮刑,漢朝不好讓一個太監登上樓蘭王位,於是精心編造了一套謊言“侍子,天子愛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當立者”。在後來又一次的王位爭奪戰中漢朝方面又把質子送晚了,匈奴人抓住機會捷足先登。自從親匈奴的王子繼位後樓蘭的外交政策就全面倒向匈奴,對漢朝則越發無禮起來。

正當樓蘭對漢朝日益表露出不恭順的態度之時另一個西域小國——龜茲更是公然截殺了漢使賴丹。於是漢昭帝派出一位名叫傅介子的使臣帶著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兩國。傅介子到了樓蘭,責備樓蘭王說:“大部隊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慫恿匈奴,匈奴使者經過這裡到各國,為什麼不報告?”樓蘭王表示服罪,說:“匈奴使者剛剛過去,應當是到烏孫,中途經過龜茲。”傅介子到了龜茲,又責備龜茲王,龜茲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從大宛回到龜茲,龜茲人說:“匈奴使者從烏孫回來,正在這裡。”傅介子乘機率領所帶的漢軍一起斬殺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況上奏,漢昭帝下詔任命他為中郎,升為平樂監。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當時實際執掌朝政的大將軍霍光建議取龜茲王首級以威懾西域諸國的計劃,但霍光認為龜茲較之樓蘭路遠,如果一定要實踐這個計劃的話,那麼樓蘭比龜茲更合適。於是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帶著金銀錢幣,聲稱把這些東西賞賜給外國。他們到了樓蘭,樓蘭王看起來不願親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裝離開,到達樓蘭的西部邊界後,傅介子指使翻譯對樓蘭王說:“漢朝使者帶有黃金錦繡巡迴賜給各國,大王如果不來受賜,我就要離開到西面的國家去了。”當即拿出金幣給翻譯看。翻譯回來把情況報告給樓蘭王,樓蘭王貪圖漢朝財物,就來會見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飲酒,並拿出財物給他看。樓蘭王只看見了面前堆積如山的財物,卻沒注意到傅介子身旁的漢朝護衛強壯得足以要了自己的命。他毫無顧忌地與傅介子開懷暢飲,傅介子趁機對樓蘭王說:“天子派我來私下報告大王一些事情。”樓蘭王起身隨同傅介子進入帳幕中,兩人單獨談話,兩個壯士從後面刺殺樓蘭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樓蘭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貴族及左右官員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諭他們說“樓蘭王有罪於漢朝,天子派我來誅殺他,應改立以前留在漢朝為人質的太子為王。漢軍剛到,你們不要輕舉妄動,一有所動,就把你們的國家消滅了!”

在傅介子的滅國威脅下樓蘭貴族只得接受漢朝方面晚到的質子成為自己的新國王。傅介子這次千里奔襲的斬首行動隨即受到漢帝國朝野上下的一片讚譽,在漢朝做人質的樓蘭王子在漢朝的扶植下登上了王位,漢朝還給樓蘭改了一個名字“鄯善”。這次斬首行動令漢帝國的聲威響徹西域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