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哪些心理學效應可以運用於生活中?

情關鄉土


我是繆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婚姻情感、親子育兒、自我成長等方面的諮詢。人生是一場旅行,每一處風景都是獨特的體驗,願我們能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心理學的效應有很多都可以生活中應用,那就讓我們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應用在人際交往、婚戀情感、職場發展等方面吧。

人際交往

給初次見面的人留個好印象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會影響你們的關係發展……

我們都想給初次見面的人留個好印象,因為我們都知道第一印象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這就是首因效應在起作用。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第一印象對交往雙方的影響。如果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信任和了解;反之,就會難以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但是,我們也要記住,雖然這些第一印象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但並非總是正確的,要深入瞭解一個人,還是需要長時間地接觸才行。

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也沒關係,因為還有……

還有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近因效應是指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之前形成的評價,也稱為“新穎效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對陌生人來說,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於熟悉的人,最近的表現更容易給我們留下印象。所以,初次見面會產生首因效應,但隨著交往的深入,近因效應慢慢取代了首因效應,會對關係有更大影響。

要想成為好朋友,不妨考慮住得近……

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其實還這與兩個人住處的遠近有很大關係,這被稱為鄰近效應。因為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機會也相對頻繁,重複的接觸就會引發、增強相互間的好感。在辦公室裡,座位離得近的人也更容易關係更親近,這也是因為較近的距離可以增進他們的瞭解,漸漸就熟悉起來,成為朋友。

想更容易獲得別人的支持和配合,可以學習進門坎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他們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個居民區,實驗者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後再向這些居民提出豎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個人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一個人若是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自己以行動來符合所被要求的各種知覺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自己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而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會支使他繼續幹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的改變成為持續的過程。運用這個方法來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要求的現象,心理學上叫做進門坎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這樣的技巧來與人們進行溝通,就可能更易於得到對方的配合與支持。

婚戀情感

人都是喜新厭舊的嗎?還是……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試驗:先向被試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現了20多次,有的出現了10多次,有的只出現1、2次,然後請別試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被試更喜歡那些看過20多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隻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在兩性相處中,如果能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來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互相就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吸引力。當然,多看效應發揮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應要好,如果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差,有可能接觸越多感覺會越差。

約會去哪裡可以讓彼此更親近?當然是黑暗的場所啦……

戀愛時男女雙方經常會約會,如果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可能會提高彼此親近的可能性。因為在黑暗的地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這時,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在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棒打鴛鴦真的能成功嗎……

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膾炙人口,他們相愛很深,但由於兩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裡成員的認可,雙方的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家長的干涉而有絲毫的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可見,如果父母不同意子女的戀情,百般阻撓也許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走得更近,這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倒不如順其自然,也許反而會讓兩個年輕人比較理性地看待這段感情。

為什麼有時候覺得另一半還不如普通朋友對自己好……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夫妻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總認為這是責任、義務,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而一旦外人對自己做出類似行為,則會認為這是關心,是愛的表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所以,為了家庭的和睦,還是要做個有心人,更深入地去看待對方的行為,不要停留在只看表面現象。

職場發展

如果你去面試,要怎麼打動面試官……

有一個故事:有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歷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歷,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裡,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所以面試前,先把對方公司的背景瞭解清楚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是新員工,想在工作中始終讓別人對你有比較好的評價,你應該……

如果在工作中,你一開始為了表現自己,就特別努力,得到領導和其他同事的好評。可是後來漸漸覺得這樣很累,於是就不再那麼賣力,那麼大家對你的評價開始越來越糟糕的時候,可不要奇怪,因為這是阿倫森效應在起作用。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分4組人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阿倫森認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所以在工作中,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和一開始不一致,導致造成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從比較好,往不太好的方向逆轉。

如果你是領導者,你要如何激勵團隊……

管理者如果想讓團隊出成績,那就千萬不要對團隊置之不理,而是要在恰當的時候給與一定的反饋,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會比什麼都不反饋要好,這就是赫洛克效應。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分成四個組,在四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第一組為表揚組,每次工作後予以表揚和鼓勵;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後嚴加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不予評價只讓其靜聽其它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不予任何評價。結果工作成績是前三組均優於控制組,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明顯優於忽視組,而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上升。這個實驗表明: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於批評,而批評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評價的好。

對組織來說,人才是資本,但如果所有的優秀人才都一直往上晉升,這對組織來說可不一定是件好事……

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這被稱為彼得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乾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有時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其實對於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唯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其實心理學的效應還有很多,比如南風效應、異性效應、超限效應等等……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都可以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有意思的。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諮詢。

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堂”,送華大心理精品微課啦!《走出兩性關係中的孤獨 》《直面內心的恐懼 》《如何支持孩子的情緒處理 》《抑鬱那點事兒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2016年特朗普的當選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在和政治學教授的聊天中,發現有兩個心理現象可以解釋美國的這次選舉。

一個叫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意思是人們更喜歡接觸與自己觀點符合的人和物。隨著美國的政治越來越兩級化,選民的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分化。隨之而來的,是他們更喜歡接觸符合自己胃口的新聞。比如,共和黨選民更喜歡收看Foxnews,Hannity show等保守派媒體,喜歡關注非法移民破壞美國秩序、黑人犯罪等新聞。而對於民主黨選民,他們更喜愛CCN、Washington Post等自由派媒體,樂於見到美國多元化這樣的言論。

因此,證實偏見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人們只熱愛符合自己胃口的媒體,那麼媒體吹捧自己的候選人,抹黑對方的候選人是否還有意義?比如,自由派媒體無論如何抹黑共和黨候選人,對於保守派的選民並無多大影響,因為這些選民根本不會收看自由派媒體!

下圖反映出不同意識形態選民,對不同媒體的態度。

推而廣之,證實偏見其實也被廣泛運用在很多普通新聞媒體和論壇上。我們知道許多論壇的推送是根據用戶喜好的。推送符合讀者胃口的新聞,顯然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增加流量。


另一個心理現象,其實老生常態了,即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內隱態度,顧名思義,即心中而不是表面的態度。特朗普的 當選,證明了美國的“沉默的大多數”。這些選民在“政治正確”的高壓下,不能隨意發表言論(比如,不能把犯罪和恐怖襲擊和特定的人種與宗教聯繫起來),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心裡不這麼想。特朗普的當選,恰恰反映了這些人不買政治正確的賬。

內隱態度的存在,也說明傳統的民調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無法測量出選民“說不出口但卻真實的想法”。因此,學術界內也有議論,認為應當增加更為動態和精準的測量方式,如反應時間甚至腦成像等。

概括起來,心理學作為萬金油一樣的專業,可以解釋許多 “不合常理”的現象。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在美國也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DrJoe應用心理學


說幾個比較有趣的吧:

留面子效應:如何讓別人不忍拒絕你的借錢請求?

親,麻煩你個事唄,最近我要買房子了,手頭不是寬裕,借我1萬補一下首付唄這個...我最近也沒錢,1萬也週轉不開呢好吧...那借我2000成不?其餘的我再想辦法啊2000沒問題的,一會打給你

留面子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拒絕了一個比較大的請求後,對於一個小的請求的接受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的現象。因為當拒絕了別人的請求後,無論合不合理,多少你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所以當別人再提出一個小的請求,你就不忍拒絕了。

生活中留面子效應的應用很多啊,除了借錢先提出一個大數目以外,問丈夫要東西先要個鑽戒,被拒絕後買件大衣就容易得多哈哈。當然,也別太誇張了,容易玩砸。

吊橋效應:想讓妹子喜歡上你,就帶她體驗點刺激的

如果你在追一個女生(男生),你會選擇和ta泡圖書館還是一起看恐怖電影?

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吧,想到ta怕的鑽進自己懷裡嘖嘖

其實除了這種害怕會帶來一些行為上的靠近之外,還有些別的好處。

吊橋效應就是指,人對於自己情緒的歸因也是很重要的。當你走到吊橋上,心跳砰砰快,這時又出現了一個異性,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你會覺得是對方讓你心跳這麼快,對方就是你的真愛?多多少少還是有的。

所以一些危險的情境會促進雙方的感情,這麼說來,英雄救美后以身相許可能也有吊橋效應的因素在裡面。

曝光效應:沒事多在暗戀的ta周圍轉轉

好吧想到的這個效應也跟愛情有關。曝光效應也叫做暴露效應,就是說人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一個東西第一次見沒啥感覺,越看越喜歡,就是這個道理。

熟悉的事物,會給我們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暗戀一個人,可以多花點心思,在ta周圍多轉悠轉悠,製造個偶遇啥的,當然別太誇張了,省的被看成變態。

責任分散:安排工作、請求幫忙少群發

之前令人寒心的小月月事件,為什麼很多路過的人沒有伸出援手呢?可能沒有世風日下那麼嚴重,很多人是願意幫助的,但是會想著反正有別人,別人會報警云云,因此自己也沒有伸出援手。這就是很典型的責任分散。

放在工作中呢,如果你在群裡發一個“我遇到了...困難, 有誰能幫我一下啊”,可能群裡一片寂靜,這就很尷尬了。而很多情況中,並不是大家都不想幫你,而是幫你的意願沒那麼強,想著自己不幫可能會有其他人幫,就這樣算了。所以要想別人幫助你,不妨“定點投放”,有一些傾向,比如“我遇到了...困難,求大神幫助@XXX @YYY”效果可能會更好。

同樣,腦洞再大一些,當你在大街遇到了危險,想要求助,與其大聲喊引起他人注意,不妨試試拉住一個人,直接跟他說“幫我打個110/120”啥的,我相信,沒有很多人會拒絕你幫助你的。

以上,其實很多時候心理學的一些效應挺好玩的,也挺實用的。


佳嘉加在路上


可以用到生活當中的心理學效應真的不勝枚舉,下面就簡單科普幾個。
第一個,首因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初次會面時給彼此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會對日後的交往和相處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活當中,人們往往第一次去面試,第一次去相親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因為大家雖然不懂得這個心理學效應,但是大家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也是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的。所以,在知道了這個效應之後,以後在生活當中就更加要注意塑造好第一印象。
第二個,近因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人們在最後一次見面時,給彼此留下的最後一次印象,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覆蓋之前所留下的印象。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當中,當好人做了一件壞事之後,人們就會忘記他之前做過的那麼多好事兒。當壞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人們就會忘記他之前做的那麼多壞事兒。相對來說,近因效應更加容易發生在熟悉的人之間,首因效應更加容易發生在陌生的人之間。
第三個,破窗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如果環境當中有一些個別的不良現象,那麼那麼其他人就會去效仿這些現象,甚至變本加厲。比如,在一個乾淨整潔的地面上,就不會有人扔垃圾。但是如果這個乾淨整潔的地面上突然有了,一個香蕉皮或者一個塑料袋之類的垃圾,那麼,馬上這個地面就會變得特別髒了,人們會扔更多的垃圾在地面上。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下次在某寶剁手前,可以先把屏幕調暗些看看還有沒有得救。


為什麼珠寶店的燈光調得那麼亮?為什麼PS人物照片第一重要的就是增加曝光?為什麼在某寶上買回的衣服顏色實際比圖片上的暗?


這是因為在我們做每一個決定和評估時,光線的明暗程度其實是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


比方說,天晴的日子裡,人們對於股票市場走向有著更積極的預測,人們的幸福感更高,也更加樂於幫助他人;而在陰雨連綿和陽光久違的日子裡,人們則可能會患上季節性的情緒問題,比如季節性抑鬱。


人造光線也能對人產生類似的效果。人們在明亮光線的環境中,體驗到的情緒會比以往更強烈,並且無論這個情緒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被增強。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待在光線強的房間裡, 參與者更加想吃口味重的辣雞翅;讀小說時會認為小說里人物態度更加激進;會覺得女性更加有吸引力;對於積極的詞有更良好的體驗,對於消極的詞的體驗更差;會更加喜歡喝平時愛喝的果汁,也更加不喜歡平時就不愛喝的果汁。所以,這也是為什麼PS人物照片第一重要的就是增加曝光的原因了。同理,某寶商家在上傳自家寶貝照片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提亮。


另外,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環境裡談判,也能令談判的過程變得相對容易些。有研究發現,在光線比較暗的房間裡進行談判,談判雙方的極端態度可能會減弱。相對的,在銷售跟情緒有關的商品的場所,如花店、首飾店,光線會特別明亮。原因就在於明亮的光線能增加人們的積極情緒和購買慾望。


參考文獻:

Alison Jing Xu, Aparna A. Labroo. Incandescent affect: Turning on the hot emotional system with bright light.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13; DOI: 10.1016/j.jcps.2013.12.007


酷炫腦科學


心理學的效應有很多,每個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用到生活中,甚至戀愛中,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消化能力。

而且很多心理學的效應是可以運用到愛情中的喔。

接下來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情和生活中的規律。

1、鏡子效應

初次見面想取得對方的信任或者給對方舒適感。

我這裡有一個小技巧:鏡像地模仿對面的一舉一動。

舉個例子,假設你們面對面,她用右手端起杯子,你也若無其事地用你的左手端起杯子,因為她右手的鏡像在你就是左手。

不要100%模仿,做到80%就ok了,一併模仿的話會給人不自在的感覺。

2、多看效應。

即在一堆事物中,人們只能記住在他眼前出現頻率最高的的東西。

比如小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地球是啥樣,可能是圓形可能是立方體。

本來你一直認為它是立方體,後來上學以後老師經常告訴你地球是圓的,同學也跟你說地球是圓的慢慢的你也會改變自己的思想“哦,原來地球是圓的!”

同理,在愛情中,你經常跟對方灌輸他是愛你的,時間久了就成功給對方下了“我愛她”的魔咒。

3、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

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

在戀愛的過程中,兩人初次相會,無論是相親也好,邂逅也罷,這個“第一次”關乎著全局,第一次的印象決定著兩個人是否還會有下一次,是否還會有將來。

首因效應對愛情的指導意義:

於進攻方——注重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初會之前,請對對方的喜好進行“備課”活動;

於防守方——理性思維,切莫過於注重外表,淡化瞬間感受。


4、鳥籠效應

如果你送給別人一個鳥籠,過一段時間,那個人就會為了避免空鳥籠而買一隻鳥兒。

應用在生活中就是:你不想練字,就買一支昂貴的鋼筆,總有一天你會為了不浪費鋼筆而開始練字。

爸媽不想吃保健品,你買給他們,他們總有一天會吃。

把視線放寬一點,把自己的生活環境打理好,自己便會慢慢過得精緻起來。

5、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依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在與人的交往中,一個人最近的表現在腦中形成的印象最為深刻。在愛情過程中,最近交往產生的感覺直接影響著一個人對愛情的判斷。

近因效應對愛情的指導意義:

於進攻方——窮追不捨之後,嘎然而止,給對方一段時間,讓她回顧一下你的優點,讓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義;

於防守方——縱觀全局,冷靜思維,切莫為對方的“某一次”而感動。

6、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 3 名學生共 \n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 18 \n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 18 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 \n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我想早點聽到你成功的消息。”

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

7、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現象是一種視覺現象,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

這就是馬赫帶現象。

馬赫帶不是由於刺激能量的分佈,而是由於神經網絡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

同樣,當人們量化愛情的時候,也不自覺地對愛情信息進行了主觀上的加工。

在有對比的情況下,優點可能會被無限放大,缺點也能被無限放大;而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優點可能會被忽視,缺點也可能會被忽視。

對愛情、對一個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馬赫帶現象對愛情的指導意義:

於進攻方——找一個“對比點”,充分展示自己的優點,同時避免關於自己缺點的任何對比;

於防守方——客觀地評價一個人、一件事,不要盲目地進行對比。


8、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一條經濟學的定律。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是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水桶定律對愛情的指導意義:

戀愛時,一個人的缺點往往是影響愛情成敗的關鍵,劣勢部分往往決定全局,所以,要妥善隱藏自己的缺點,這是愛情中一個永遠不可能變的規矩。

當然,於被追的一方而言,要善於發現對方的缺點,不要只看表面現象。

9、麥穗原理

提起麥穗原理,就要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

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

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因為對愛情的要求過於完美,在行走的過程中,對未來不可預知,對過去不能回首,所以始終也難以完美。

這就是麥穗原理。

麥穗原理對愛情的指導意義:

對愛情有完美的憧憬是很好的,但在現實當中,要客觀分析現實,把自己頭腦中的想象具體到現實中來。

也就是說:要清楚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沒有達成目標是,不要苟且,不要降低條件。

更多情感問題可以關注我們幸福上上籤公眾號(xfssq520),收聽實用情感課程,學習更多戀愛技巧。


幸福上上籤


這個問題出現了思維偏差。“心理學”是啥學問?“研究人心、人的大腦的學問”。而“人”在哪兒待著的?在“生活中”嘛!“研究人心、人的大腦”,肯定研究的就是生活中的心和大腦嘛!研究來作甚?知道生活更有效更好嘛!咋要問“可以運用於生活中”呢?


拙筆淡靜


等我學了寓言故事“狼來了”後,我對王叔叔家兒子竟然有種深深的同情。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效應。生活中我們都要真誠相待,多為他人著想,才能收穫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