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士兵的盾牌為什麼不做大一點呢?

999封信


我想從字面意思來說題主對古代的盾牌多有誤解。

古代的盾牌自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了,古語有“干戈相加”的說法,其中“幹”就是盾牌,“戈”則多指長矛。可見盾牌的地位。

在後來的戰爭中多有用到盾牌兵的場景,巨大的盾牌組成一道屏障,盾牌表面畫上兇惡的怪獸,一個是古代人信仰神佛,這樣可以起到恐嚇等心理作用。其材質很少有純純的金屬製作,那樣成本太高,一般多數用木製包著一層金屬的外殼。這樣成本低一些,還輕便一些,便於製作和運輸。但是嚴格來說實在比較影響速度,一個是行軍的速度,一個是佈陣的速度。



秦朝士兵通常很少帶盾牌的,他們也不穿金屬的鎧甲,而穿著輕便的皮甲,這樣步兵的行進速度也可以很快,加上秦軍兵種齊全,更有強弩兵遠程打擊壓制,步兵受到對方弓箭的影響較小。另外秦國法制森嚴,對軍工獎勵豐厚,對戰敗的處罰也很重,秦國士兵多數戰鬥非常勇敢,人人用命。

還有一種蒙古騎兵攜帶的盾牌,因為是騎兵,他們更多的是講究騎兵衝鋒突破的速度,攜帶淄重的重量非常影響騎兵的戰略突破。所以他們選擇帶的是一面小小的皮質圓盾,這樣可以一方面保護行進中的騎兵士兵保護住身體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也保證騎兵的機動和靈活。

三國時期諸葛亮打孟獲,就還有一種雲南等少數民族常用的盾牌,他們選擇用藤條編制,經過多少次泡油,多少次晾乾然後製作成功。可見當時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很缺金屬的,不然也不會創造這樣的東西。但是藤條編織的盾牌十分輕便,好攜帶好保管,而且成本低,後來也多次在中國歷史上出現。最大缺陷就是不禁火攻。遇到火就燒的一塌糊塗。所以使用的也不是很廣泛。

大多數的盾牌,後來逐漸退出了,因為中國的戰爭更講究團隊的性質。排兵佈陣很重要,士兵整體素質的提升很重要。長矛兵通常不方便攜帶盾牌,而攜帶盾牌的多數是特殊兵種,比如岳家軍的背魁軍。小小的能保護上半身的盾牌,加上特製的單手兵器,組成戰鬥組合,更有利於發揮團隊優勢。


阿慶還是阿慶


盾牌有大的啊,最大的盾牌有一輛小汽車那麼大你見過沒?

古代戰爭中,盾作為重要的防具,主要功能有二,格擋刀劍的攻擊和阻攔弓箭,還有一些情況下盾牌可以直接用來撞擊敵人造成敵人眩暈。一般情況下,拿在手裡的盾牌不宜過大,太大的話行動不方便,擋擋弓箭可以,短兵相接時就成了累贅。像古羅馬大盾就很理想了,羅馬大盾正面看是方形的,正好可以遮住士兵除了頭部和四肢以外全部身體。這種盾牌在格鬥時十分好用,格擋面積大,重量和體積也能接受,不至於太過笨重。在防禦弓箭時更加理想,手握盾牌,只要往下一蹲,正好盾牌可以如一堵牆樣遮住整個身體,然後步兵方隊外圍的將盾牌立在地上,圈內的將盾牌舉過頭頂,剛好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嚴絲合縫,就是所謂的“魚鱗陣”了。玩過《羅馬全面戰爭》的人想必對這種盾牌印象很深。

還有古希臘的大圓盾,例如《羅馬全面戰爭》中的斯巴達大圓盾,這種大盾牌也很不錯,舉在胸前可以遮住整個身體,一隊斯巴達戰士並排舉著盾,形成一面盾牆,然後舉著長槍從盾與盾之間的空隙穿出去,就是傳說中的“長槍方陣”了。這種方陣正面堪稱無敵,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三百勇士正是利用這種方陣成功抵擋了波斯十萬大軍。“長槍方陣”中盾牌的作用不可小覷,當敵人發動弓箭時,斯巴達戰士們蹲在地上,將盾牌斜豎在地上,剛好能夠形成一把傘,有效地保護士兵免受弓箭襲擊。古希臘大盾牌在軍旅生活中還可以做床使用,面朝下往地上一擺,整個人可以躺進去,比較舒適。

有人想,既然盾牌這麼好使,為什麼不造更大的呢,大到足以為一隊士兵提供遮擋。其實這種超級大盾牌是存在的,但不能叫盾牌了,而是叫盾車。玩過戰略遊戲《要塞》的應該還記得,其中就有一款裝著四個輪子的盾車,士兵們躲在盾車的後面,推著盾車靠近敵人的城牆。

盾牌,大有大的用法,小有小的用法,只要稱手就好了。


萌叔觀世界


古代冷兵器時代,為了自衛,人們想出了無數的方式與方法!盾牌就是古人為了防禦敵方的弓箭射擊和兵器攻擊而設計的!

盾牌分幾類:城防盾牌,是用於城牆防守時抵抗敵方弓箭射擊時的防衛用的。

騎兵盾牌,是執有刀劍之類短柄兵器的騎兵單手使用的自衛裝備。多用於輕騎兵。

步兵盾牌,是步兵用於防禦的輕型盾牌。有些時期也有過巨大的、笨重的用於列陣的大盾。但是後來由於過於笨重而很少使用了。

盾牌車,這種既是車又是盾的裝備,在後金軍與明軍進行冷熱兵器混用的對抗時,雙方都裝備過。它可以防禦鉛彈丸,但是卻無法抵抗火炮的打擊…

總之,因為機動性的要求,除特殊情況外,古代軍隊一般不會裝備過於笨重的巨大盾牌!


北疆同心侃歷史


大的也不少啊,羅馬人的大不大?

日本的還有和門板一樣大的大櫓。

只是,盾牌做大後,面對的問題是,雙手都佔用了,還怎麼戰鬥?要是隻想著防禦,那幹嘛這麼費勁,直接深溝高壘不出來就是了,在糧食飲水耗盡前,對方能拿你怎麼辦?再不濟也可以用盾車之類的東西,往前面擋著就是了。

可是這麼一來,你也攻擊不到對方了呀。小盾之所以普遍,就是因為和單手武器結合的話,能攻能守。你把盾牌做太大了,你就失去攻的能力了。羅馬人的大盾基本就到了和單手武器結合的極限了,再大要麼無法保證盾牌防禦力,要麼只能雙手拿了。


加密貨幣百曉生


我就知道盾是小的,主要用來格鬥。綜合性能強。大的叫擼,是單一用來結陣防禦弓箭的。雖然有些人把這個當成了下山用的雪橇,甚至用來做擔架,甚至用來做爬犁。但是最初用途就是防止弓箭雨。並且屬於緩慢推進的結陣用的。

破解盾,一般需要長矛,弓箭雨,灰瓶,滾木雷石,還有騎兵。

破解擼,一般是用戰車,衝車,滾木雷石,灰瓶。

盾對砸,砍,抽,打等扇面攻擊的武器效果極佳。也就是說,對付大錘,鞭,翦,大刀等。

擼對箭雨,騎兵等武器效果極佳。也就是說對兵種剋制比較好。這也就說明了當年的蒙古騎兵為什麼在花啦子模有一仗沒佔到優勢的原因。

盾屬於單兵武器,擼屬於結陣的道具。

斯巴達勇士在溫泉關大敗波斯大軍的主要原因除了專業軍人對陣農民以外。還有一點就是武器配合。

在投矛手的掩護下,斯巴達勇士很容易貼近波斯大軍形成近戰優勢。這時候盾的近戰優勢就顯露出來了。大軍交戰,兵種剋制很重要。結果因為波斯農民戰鬥經驗少的原因,慌亂後,沒有立即轉化陣型。使得波斯騎兵沒有足夠的衝擊力場地,所以斯巴達勇士一個打十個很正常。而波斯的長矛兵種沒有給力的原因是斯巴達的投矛手完全碾壓他們。加上波斯的弓箭手水平比較渣,並且是高等民,只會縮在後面,根本沒法在人群中看到斯巴達戰士。

話說回來,如果斯巴達300人面對日本幕府時期的300名職業五式的話。那就不一定了,單挑的話可能不佔優勢,群體攻擊的話可能能有優勢。

因為盾對沖刺類攻擊動作防禦性並不高。

但是換成擼,那就是完虐衝刺類武器了。

為此,哥薩克人發明了一種盾牌。還是騎兵拿著盾,另外利用騾馬等牲畜攜帶或者拉著擼。準確的說是拉爬犁。結陣需要的時候就把這種爬犁嵌在盾上,混戰的時候就取下來。但是這個發明在荒漠作戰的時候限制太多,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隨後在北歐,一種類似滑雪板的哥的盾牌應運而生,因為北歐人口少,所以一般沒有大規模混戰,攻打城堡基本不太可能。所以一般都是野外作戰多一些,能當滑雪板的哥的盾牌因為實用,迅速被模仿。

還有印度曾經用擼裝在大象身上,經歷了象戰。但是因為裝甲象本身是推進用的支撐點,結果被對方大象撞到後因為自重站不起來。從此以後很多年,裝甲坦克的雛形,裝甲象就沒人再用了。

 近代自蒙古時期之後,基本很少有戰役大規模使用擼的了。


彎彎繞573


這是你們不瞭解古代的兵器志。。我們所說的盾,是小型盾牌,多用於防護自身。你所說的大盾牌,叫做櫓。差不多一人高。就是你看新三國裡,擋戰車的那個。。而所謂的流血漂櫓,說的就是這種大盾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