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由於歷史與地理的原因,中國版圖,以燕山為界,隔開了兩種文明形態。山的兩側,內側以農耕漢族為主,外側則為遊牧民族的家園。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柔然、鮮卑、女真等遊牧民族,一次次越過燕山,掠奪中原豐饒的生活資料。

學者熊召政在其著作《大金王朝》的開篇就斷言:最初的民族戰爭就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資源爭奪戰,這種幾乎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開始的戰爭,其間歇性的殺戮與對峙,既給中國歷史染上了血腥,也給各民族之間的整合與交流提供了種種可能。

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長城內外


燕雲十六州易主,遊牧民族獲得了主動,農耕民族失去了屏障

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始構築萬里長城,用以抵禦遊牧民族的進入。

西起八達嶺,東至山海關的燕山山脈的這一段,是萬里長城中最堅固也是最險要的一段。漢唐時代,中原王朝依賴長城一次次挫敗遊牧民族的鐵蹄。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在長城內外的軍事鬥爭中發展與輪迴。中原的農耕文明以長城為據,得以持續發展:農人們安居樂業,詩人們吟風弄月,僧道們晨鐘暮鼓……

然而,這一局面很快隨著大唐王朝的坍塌而發生變化。

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長城為屏

  • 後晉之主石敬瑭的飲鳩止渴

唐朝煙消之後,朱溫建立梁帝國,然沙陀人晉王李克用亦佔據河東,與之相峙。其後克用子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仍復稱“唐”。

石敬瑭,原屬李克用養子李嗣源帳下,為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在其賬下,參與“梁晉爭霸”,為其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李嗣源與李存勖之間相互猜忌,終至刀兵相爭,莊宗李存勖兵敗中流矢而死。李嗣源率軍入洛陽監國,任命石敬瑭為陝州留後。

李嗣源不久稱帝自立,是為唐明帝。

然而,歷史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李嗣源養子李從珂又因功高被忌,起而反唐,兵進洛陽,先為監國,後稱皇帝。

李從珂時期,輪到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武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的石敬瑭被猜忌了。

起初石敬瑭曾替李從珂抓獲後唐閔帝李從厚(李嗣源親子),助其除去後患,但李從珂並不信任石敬瑭,將之視為最大的威脅,千方百計想將石敬瑭調離河東根據地。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從珂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並催促他速往鄆州上任。

石敬瑭先是裝病,後又推出明帝另一親子李從益與李從珂爭位。李從珂不再對石敬瑭客氣,下令罷免他一切官職,並出後討伐之。

石敬瑭見兵臨城下,己身力量不足,於是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為求得對方援手,石敬瑭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或曰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還向契丹進貢大量財務,並以兒國自稱。

契丹皇帝正中下懷,立即領兵出雁門關南下,偷襲後唐軍隊,解石晉瑭於倒懸。936年11月,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晉皇帝。兩年以後,石敬瑭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石敬瑭事急求援,不惜以中原屏障為賄,於他後晉小朝廷而言,實乃飲鳩止渴,前門驅狼,後門進虎;而於整個農耕中原而言,實為門戶大開。

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北方的天空

失卻屏障的趙宋王朝,陷入被動

燕雲十六州大致在今天的北京、天津到大同長城內外的地區。具體為: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幽、薊、檀、順、瀛、莫、涿、易九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燕山東南面,史稱山前九州;餘下七州在太行山西北,歷史上習慣稱之為山後七州。

山前山後十六州是農耕與遊牧交錯的十六州,中原王朝失去了它,就失去了長城,失去了保護中原的屏障。而契丹人擁有了它,就有了入駐中原的中轉站、橋頭堡,同時也獲得了農耕經濟提供的糧食、物資。

坐擁中原的君主,對這塊土地的失去是痛心疾首的,自後周世宗開始,都在想辦法收回燕雲十六州。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曾親率軍隊北伐契丹。此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五,正欲一股作氣,奪取幽州時,世宗染病,無奈班師。此年六月,柴榮崩,但悲不見燕雲十六州回。

稍後建立的趙宋王朝,面對的仍然是失卻了燕山與長城拱衛的被動局面。

面對此情此景,趙宋的創立者趙匡胤並非沒有打算,但北宋初年,南方還存在南漢、南唐、後蜀、吳越等一些割據政權。宋太祖奉行的是“先南後北”的戰略,他與宰相趙普一致認為,剿滅南方只是時間問題,但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不是一時半會會能拿下來的,因此放在後頭。

宋太祖作了兩手準備,在征伐南方之際,他還曾在內府庫專門設置一座“封樁庫”儲藏財富,以期用金錢贖回這片土地。但這麼大一塊肥肉,契丹人如何捨得吐出來呢?

燕雲十六州買不下來,就只有武力收回。不過天不假年,還沒等趙匡胤騰出手來北上,自己卻暴病而亡。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先兄遺志,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趙光義於二月親征北漢,擊退遼兵,滅亡北漢。同年五年,趙光義趁伐取北漢之勢,自太原出發北上。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但在圍攻燕京之時,趙光義受傷中箭,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歧溝關大敗而歸。中、西二路亦只能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給後世留下“楊家將”的諸多傳說與讚歌。

北宋初年,數十年的北伐戰爭,屢戰屢敗。長期的戰爭給宋朝國力帶來巨大損耗,也給中原百姓帶來無盡的苦厄。

痛定思痛,北宋第三任皇帝真宗趙恆終於決定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公元1004年,北宋在澶州的北城與遼國簽訂了停戰和議,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北宋與遼訂立盟約,約定每年向遼進貢大量金銀歲幣,於中原政權而言,這算是一種屈辱,但這種妥協退讓也給趙宋王朝和中原百姓帶來了一百餘年的平穩與繁榮。

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燕雲十六州

遼沒落,金崛起,帶給趙宋是福是禍?

一個世紀過去了,曾稱雄中國北方的遼國政權也開始腐化墮落。末代遼帝耶律延禧放蕩荒淫,臣民人心煥散,大遼危機四伏。

此時在遼之東北邊境,女真族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迅速集結力量,成為不可忽略的部落聯盟。而此時的遼國官吏仍然在對各個聯盟部落進行勒索壓榨。

完顏阿骨打不滿天祚帝對女真人的傲慢無禮,也不滿巡國特使對女真的索賄無度與欺凌婦女。1115年,已是遠近歸心的完顏阿骨打在正月初一宣佈建立大金國,遼國以鑌鐵為寶,金卻克鐵——阿骨打要消滅遼國、

大金王朝成立七年,即拿下了遼之中京、西京和東京。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大遼國土多被阿骨打收入囊中。遼國只剩燕京周圍的山前九州還在自己手中。

早在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派遣武議大夫馬政等自登州渡海,以買馬為名,與金交好,欲待火中取栗。

宣和二年(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與阿骨打達成協議,決定聯兵抗遼。

說起趙良嗣,這裡要著重介紹。趙良嗣,原名馬植,世為遼大族,是漢民族居居燕雲十六州之人。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在童貫出使遼國之際,馬植獻“聯金滅遼”之計,由童貫改其名為李良嗣。歸宋後,李良嗣又獻策曰:

女真恨遼人切骨,若遷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約攻遼,興國可圖也。

宋徽宗聽後,深以為然,賜其姓為“趙”,以為秘書丞。圖燕之議自始。

說完趙良嗣這個“聯金滅遼”的始倡者,再來看宋金約定:

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超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趨白溝夾攻;北兵不得過鬆亭、古北榆關之南;宋取遼之南京(燕京),金取遼之中京,幽燕原為中原之地,應歸南朝;西京侯挐了阿適(天祚帝),待與南朝;金人助宋收復失地,宋須納前與遼之歲幣於金;平營灤別是一路;其地界,且以古北松亭及平州東榆關為界;要約之後,不可與契丹講和;西京管下為恐防收捉阿適道路,所有蔚、應、朔三州,近南界,將來舉兵,欲先取此三州;其餘西京歸化、奉聖等州,侯了阿適回日,然後交割;事定之後,當於榆關之東置榷場;並特別強調:“不如約,剛難依已許之約。”(《三朝北盟彙編》卷四)。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海上之盟”。

盟約寫得清楚:宋金聯手,共同伐遼,一旦事成,金承遼土,並將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

收土心切的宋徽宗似乎看到了一絲契機,於是遣使諦約,並籌集大量軍費,著童貫等領兩路大軍北進。但宋軍即使在日落西山的遼軍面前,也不堪一擊。童貫被遼將蕭幹打得落花流水。

完顏阿骨打眼見宋軍不給力,親率大軍來取燕京。

戰鬥結束後,兩國就要談“海上之盟”的事。南朝雖也出兵,但畢竟沒按說好的攻下南京(燕京)。因此,金國不願意按說好的把全部十六州歸還,只願歸還山前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以及山後的新州、媯州、州七州。

大宋仍然沒有得到完整的拱衛燕薊的長城,而大金,卻仍然保留了鐵騎馳騁中原的戰略要衝。

為得到山前九州近三分之一面積的平、營、灤三州,宋朝對佔據這三州的張覺進行策反,未遂而被金覺。

1125年8月,完顏宗望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十月,金朝出兵伐宋。最終導致“靖康之變”。

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靖康之變

趙宋王朝以趙佶為首,雖成日流連於享樂之中,卻對聯金滅遼、收回燕雲十六州心存幻想。卻不料孱弱的宋兵不堪一擊,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在如狼似虎的金人面前,又失去了遼國對金朝的掣肘,最終釀製了一杯亡國的苦酒。

自金滅北宋後,中原王朝北望燕雲十六州,只有徒嘆奈何。

此後蒙古南下,滅金滅宋。燕雲十六州復歸新興民族大融和政權下的版圖,關內關外,自此一家。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爭奪戰,給歷史染上了血與火,也給中華文明的大融合提供了種種可能。

熊召政《大金王朝》

元脫脫、阿魯圖《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