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光影赤峰:“一字”民謠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小時候給我記憶非常深刻的有這麼一段磕兒,咱們赤峰人講嗑兒,叫啥呢,就是一條街不到頭,仨警察倆崗樓,公園幾隻猴,一個商店淨老頭。張老師,你知道這個來歷吧這個嗑兒。

光影赤峰:“一字”民謠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因為它有時候它第一句話帶一個一字,我們一般的就管它叫城市一字民謠。過去的時候它最早出現在1969年初到1968年底這樣子,當時它屬於文革的中期。這樣就是全國各地就掀起上山下鄉的一個熱潮。這樣當時赤峰地區就作為京津滬三個大城市知青下鄉的一個重點地區。因為赤峰街很小,當時一共10條馬路,很小一個城市,那麼作為當時來講,就是說知青都是來自大城市,洋範兒,見過大世面的,一下來到赤峰這個小地方一看這麼小這麼破,其實他有一個居高臨下,所以說他就根據這幾個城市落後的特點,編了這麼一個民謠。

光影赤峰:“一字”民謠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它這個一條街不到頭,那個一條街是哪個?是不是咱們那個昭烏達路呀?

赤峰市民俗學者劉玉祥:昭烏達路,從火車站一直到這個六道街之間。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現在是通開了,過去沒通,所以當時這個馬路怎麼走到六道街,走到哈達街就堵死了,所以他就給起了一個一條馬路不到頭,當時這個不到頭的昭烏達路是兩公里長。

赤峰市民俗學者劉玉祥:以後那不在那有個白馬嗎?白馬拆了以後,才把這個打通了。通了之後直接修了一個昭烏達大橋,到了橋西了。

光影赤峰:“一字”民謠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一個商店淨老頭指的是老頭商店。

赤峰市民俗學者劉玉祥:就是咱們這兒公私合營以後,二道街那塊兒的一個商店。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啥?我發現他們每個人櫃檯上都擺著一個什麼呢?那個老式算盤,而那個算盤上邊兩個子,下邊五個子,那大算盤株子那老大,一打噼裡啪啦響。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那些老頭,咱們解放以後,咱們看的都是些,其實他們都是老闆。他們是解放前,因為赤峰是一個商業繁華的一個商業城市,最繁華時候店鋪就3000多家。但是解放以後,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就去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1953年咱們對這個國家採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開始用三年過渡時間完成這些就把這些社會主義改造的合營到一起,公私合營,那麼這些小業主怎麼辦呢?因為他店鋪已經合營了,所以乾脆就組成專門的老頭商店,安排這些資本家小業主當銷貨員,還有一個就是說,那個當時赤峰市,只有兩個交通崗,兩個交通崗,其實在那個年代,就是說在整個赤峰市區也沒有多少臺汽車。

光影赤峰:“一字”民謠


赤峰市民俗學者劉玉祥:郵局有一臺汽車,日本三輪,運輸公司有幾臺老解放。

赤峰市民俗學者李曉輝:那個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啥?那個交通崗的警察還管那個趕馬車的呢,趕馬車的也歸他管,因為咱們那時候街上有很多趕馬車。

赤峰市民俗專家張松柏:那時候自行車也管,我帶著我弟弟就給抓住了。那時候自行車不讓帶人。因為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赤峰整個的市區人口才10萬,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10。一個城市設了一個交通崗。雖然作用不大,但是個標誌。它是個啥標誌,是我城市走向現代化,要求的這樣的一個。

記者: 劉禹汐 袁鶴鳴 邵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