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国演义》东吴首席顾问是谁?为何?

五金员工陈可为


要看分什么事情了,什么时期了,我觉得是周瑜要不是英年早逝那就是他,东吴的鼎盛时期那要算鲁肃了,后期为吕蒙,因为他把武圣人关羽都给干掉了,必须粉墨登场!

周瑜跟随孙策一起创业发展了东吴,早年孙策从父亲孙坚手里接过东吴之地还不叫东吴,孙坚此人愿为东汉末年破虏大将军,豫州刺史,总能无比,相貌不凡,奈何36岁就挂了。而后长子孙策接过江东之地,在路上遇见了心怀大志的周瑜,二人一拍即合,心心相惜,一路为孙策出谋划策,虽表面上为君臣之分,实为兄弟之义。


周瑜号称东吴二把手,江东大都督,兵马大元帅,有勇有谋,诸葛亮没有出山的时候完虐刘备,周瑜属于武将兼具参谋类型的人才。

周瑜孙权任上去世之后,首先推荐了鲁肃,体现了周瑜爱才的作风,并非演义上说的诸葛亮苦情气死周瑜,没那么小气。鲁肃之人善于谋划,落实态度严谨,特别沉稳,为孙权恰到时机的称帝立下功劳。同时鲁肃又善于发现人才,三国里号称凤雏的庞统有经天纬地之大才,被鲁肃看中,极力想笼络到东吴,如果不是孙权横插一杠子,也许庞统就归到东吴了。


吕蒙干掉了关羽

鲁肃之后的东吴大都督是吕蒙,吕蒙也是大能之人,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由来。)

所以综上所述,东吴最盛时期,堪称第一把刷子的还是鲁肃。


东岳历史


小霸王孙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事实证明,外事不决问周瑜是正确的。

决定东吴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周瑜的坚持下取得胜利的。

周瑜征战一生,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理想抱负,他少年得志,风流儒雅,文才出众,精于音乐,当时有句童谣: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说,他在听乐队演奏时,稍有失误,他也要看看演奏者。

周瑜慧眼识人,一再推荐鲁肃给孙权,

再者,周瑜的胸襟绝不是《演义》中写得那样忌贤妒能,看他对老将程普的态度,即可知道他是在是个“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人物。

孙权称帝时,曾对臣下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详实地记录了赤壁之战,并高度评价周瑜:“不悖人意,鲁肃、吕蒙辈不能及也。”





杏林帅哥


《三国演义》中东吴的首席顾问是谁?要搞明白首席顾问是谁,首先来看一下其概念! “首席顾问”,是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行业人士的职业誉称。各行各业的顾问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或者职业贡献大小给予区别和评价。这有利于辨别其社会角色意识和价值。 在古代来说也就是排在前例的军师谋臣。

东吴孙坚时期主要军师: 程普(智勇兼备的大将、于军前频频献策)因孙坚最初起事时候出了四大猛将外并无厉害的军师。

东吴孙策时期主要军师: 周瑜(东吴第一能人、智勇兼备、总揽军政事务)、张昭(东吴第一政治家、频频献计孙策)、张纮(东吴政治家、于张昭合成江东二张)、至此以后江东军事政事分别由周瑜张昭二人总揽。

东吴孙权时期主要军师: 周瑜(纵览一切大权、在赤壁留下一世英名)、鲁肃(因受周瑜引荐、起初为一政客、后效力军前。成为继周瑜后江东第二任大都督)、张昭(与周瑜同为托孤辅政大臣、主管政务、计谋越发厉害。)、吕蒙(江东第三任大都督、武夫出身、后期计谋过人)、陆逊(江东第四任大都督、能力不亚于周瑜、接替吕蒙重担、去荆州之战崭露头角)、除此之外还有一群以张昭为首的政客谋士、因无太多过人之处不值得一提。

东吴孙亮~孙皓时期主要军师——诸葛恪(诸葛瑾之子、智谋过人,但刚愎自用。总揽一切军政)、丁奉(谋划产出诸葛恪后执掌军政要务、三代的忠臣良将)、陆抗(陆逊次子、孙策的外孙。虽然智谋过人但注定难有父亲那样的作为。

不难看出,在东吴每任执政者下属都有功不可没的军师谋臣,并且都对每个历史阶段的进程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所以说东吴的首席顾问是谁?在此我想告知的就足是:每个执政者阶段的军师谋臣都可称之为首席顾问,因为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都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说都是名副其实首席顾问!这就是你们所要的答案!



汤洪荣


我认为是鲁肃。曹操统一北方后,又夺荆州,率得胜之师顺江东下,欲一举吞并东吴。鲁肃面对唇亡齿寒的孙刘关系,力排众议,认为联合抗曹才是唯一出路。最后赤壁一场大火,樯橹灰飞烟灭,东吴一举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对鲁肃的评价为“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如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周瑜临死时向孙权建议“鲁肃智略足位,乞以代瑜”。所有这些足以说明鲁肃才是东吴首席顾问。





虎哥不二门


鲁肃当之无愧

要说鲁肃是东吴首席顾问当之无愧,可以说鲁肃认识了孙权以后,东吴就是一直按照鲁肃的战略规划在进行。甚至鲁肃死后孙权也是按照他的战略主张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也可以说是用鲁肃的战略争雄天下。

初识鲁肃

孙权执政之初手下人才就不少了,这些人都是他哥孙策给他留下来的。这些人中包括周瑜,张昭等等名人,周瑜、张昭都是顶级人才,在当时三国的个各势力中,在人才方面来讲,东吴已经算是很厉害了。孙策临终之时曾经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就说明张昭,周瑜在东吴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孙权也是很能看中人才的重要性,把他俩人都给安排在了军事政治的领导地位。周瑜就是东吴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周瑜向孙权推荐了一个人就是鲁肃。

鲁肃见到了孙权,可以说一见如故。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和远大的政治理想都在孙权面前一一展示,孙权立刻意识到鲁肃就是他要找的人,并且是他要倚重的人。尤其鲁肃的战略方针使孙权大加赞赏,这就是鲁肃的《塌上策》。要说鲁肃这个方针也真是厉害,竟然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中心思想都是占领荆州,拿下益州,攻击曹魏。孙权从前是没有听到过这个战略意图的,听了鲁肃这一番话,豁然开朗。自己以后就有了确定的目标了。

战略远景

鲁肃的计划在当时来讲,是很适合孙权阵营的。鲁肃已经明确的告诉孙权,曹操在北方做大咱们已经不可能与之争锋了。那只能在咱们附近先安排好,再去和曹操争夺天下。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战术也是孙权的当务之急。鲁肃的战略和诸葛亮的战略差不多,也是分三步走,首先稳定江东,然后进击荆州,最后占领益州。这三步完成以后,就可以和曹操争夺天下了。

孙权非常赞同这种战略,并且严格的按照鲁肃的战略实施。第一步很快实现,外部少数民族势力都被剿灭,稳定了江东政权。第二步实现的时候,鲁肃已经去世。杀掉了关羽,占领了荆州。第三步孙权也是很想实现,可是这时候他顾虑太多了。刘备战败退兵以后,孙权就为了是否对蜀汉进攻,开会讨论多次,最后艰难的决定不出兵进攻。这第三步计划到了孙权死的时候也没能实现。

总结

综上所述,东吴的首席顾问之名给鲁肃当之无愧。鲁肃的战略让东吴有了明确战略方向,让孙权心中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给东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鲁肃是东吴政权的规划师。


雨夜构想


1.周瑜

字公瑾,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乃是一代儒将,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后人诗曰“雄姿英发,羽纱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一役,使用“苦肉计”,火烧战船,大破曹军。南郡一战,大破曹仁。可见其才智与统帅能力!

2.张昭

字子布,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公瑾”。张昭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二十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赏识。后张昭受孙策托孤之恩,犹如擎天巨柱,为孙权撑起即将塌陷的天空。张昭鼎力支持孙权,心甘情愿地拥戴和辅佐他,帮助他建立威望,稳定民心士气,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3.鲁肃

字子敬,鲁肃是以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出现,孙权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权,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 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鲁肃代周瑜成为水军都督。“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鲁肃的军事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4.陆逊

字伯言,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

陆逊最著名的事情是夷陵之战,火烧蜀军连营,大败刘备!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综上所述,我认为周瑜是东吴首席顾问,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真实的周瑜是东吴的中流砥柱,风流儒雅,文武双全!

上述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如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向古人借智慧


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角度出发来看看。东吴的首席顾问,我的答案是鲁肃。具体原因如下:

出场的时机很关键,是促成三国鼎立的关键性人物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鲁肃正式出场好像是赤壁之战前夕。当时曹操大军南下,孙权的部下,大多数主降。而鲁肃纵观大局之后,与周瑜一起主战。说实话,如果没有鲁肃的存在,孙权不一定敢力挺周瑜主战不降。

作为孙权来讲,他肯定是不想降的,但是他也需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同时压下异议。而鲁肃在投奔孙权时双方是有个深谈的,孙权对于鲁肃的才能是认可的。所以可以说是鲁肃与周瑜的一起坚持,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战而不降。

而看过电视的我们都之地,正因为有了赤壁之战,才有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能文能武,兼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于一身

鲁肃此人,看着外表老实,有人说他是忠厚长者。其实纵观他在东吴的所作所为,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周瑜死后,如果没有鲁肃的存在,东吴能不能有后来的局面,能不能撑那么久都是个问题。

借荆州这一段看着好像是鲁肃使东吴吃亏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当时如果东吴自己,是没法抗衡曹操的。要抗衡曹操,东吴需要一个帮手,在当时的情况,刘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然选择刘备作为盟友,那么也需要这个盟友有一定的实力。荆州借给刘备,一是省了东吴的驻守兵力,二是让刘备有了栖身之所,同时还能分担曹操带来的压力。

周瑜死后,鲁肃是代领周瑜职务,是领兵了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才能,孙权敢让他去担当此职务吗。

在东吴与刘备的后续的沟通中,大部分时候都是鲁肃去外交,只是因为是他借出去的荆州吗?其实不然,要想在诸葛亮那里不吃亏,除了鲁肃,当时的东吴,估计找不出更佳的人选了。

而鲁肃每次去也不单单是要荆州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信息交流,是为了保证孙刘联盟的稳定,保证三国鼎立的局面。

忠厚老实只是他营造出来迷惑别人的外表,在其下是少有人能及的大智慧

所谓大智若愚,大概说的就是鲁肃这种人了。电视里虽然很多情节,都是鲁肃在问,比如打仗时问诸葛亮,让诸葛亮讲解计策等。这些只是他的一种处事方式,他给了别人一个不会对他警惕的形象,任何事情都留有了空间余地。但是在关键事情的关键节点的决策上,他没有出错,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纵观整个三国的话,东吴有很多能人志士,但是单看《三国演义》的话,大部分剧情是围绕三国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的维系,以及三国的瓦解而来的。在这些剧情里面,这个时期的东吴,鲁肃就是一个极其关键极其重要的人物,可以说那个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他都有重要举措。因此,我认为《三国演义》东吴首席顾问是鲁肃。


幻想之城


个人认为首席顾问非鲁子敬莫属

“榻上策”,东吴的治国方针

建安五年,孙策不行身亡,死前,他将江东基业交与了其弟孙权,并托付鲁肃、周瑜等一干老臣辅佐孙权。

有一天,孙权邀请鲁肃和榻对饮,孙权担心自己不如父亲和兄长一样有才能,但现在四方战乱,又想借此乱世创一世功名,所以,他向鲁肃求教。鲁肃便向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后世称鲁肃这次给孙权提的主意为“榻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大意:

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榻上策”也成了东吴贯彻始终的治国方针。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孙权接连三次攻打黄祖,并最终占领了江夏郡。同年,曹操挥军南下,刘表病亡,其子投靠了曹操,曹操宣称百万大军踏平江东,江东上下无不震惊。此时,又是鲁肃,看到了这里的机会。

面对曹操大军压境,鲁肃及时更改策略,联刘抗曹,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在刘表之子刘琮投靠曹操后,荆州已经落入了曹操手中。看到此情况,鲁肃认清“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他又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而此时,诸葛亮前来东吴寻求联盟,二人不谋而合,在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求合的情况下,又是鲁肃力主迎战,并告诉孙权“众人皆可降,惟将军不可降。”

赤壁之战胜利后,在东吴实力明显弱于曹操的情况下,又是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两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

可以说,鲁肃的一系列策略,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是在建安十二年,而鲁肃提出“榻上策”,是在建安五年,从时间上看,比诸葛亮早了7年。虽然这不能说明鲁肃比诸葛亮更聪明,但足可以证明鲁肃很聪明,有政治眼光。可以说,没有“榻上策”,没有鲁肃,就没有赤壁之战后的形势。

所以说,如果说东吴首席顾问,一定属于鲁肃。


始终先生


孙策临终对孙权言“外事不决问周瑜,內事不决问张昭”,观三国故事,周瑜、张昭当然为肱骨之臣。乱世自存当然军事才能更重要,东吴四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是决策首位顾问,大抵不错。而鲁肃兼军事和外交能力,联刘抗曹策略的提出者和实施者,所以我觉得鲁肃是最最突出的。


小数点9464


顾问,通常不负责常务,也不担躬亲理事的要职,所以首先要排除的是四大都督。二张是政务一把手,所以也得排除。顾问平时不怎么参与日常,但是关键时刻总会有重要谏言,有时候也去别处客座一下。

基于此,东吴只选一人的话,我觉得阚泽可当。阚泽曾于赤壁之战看出端倪,主动请缨献诈降书,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夷陵之战,又举身家性命担保,力荐当时还是新人的陆逊,从而直接影响吴蜀命运,眼光可谓独到精准。

故我觉得参与了东吴两大史诗级战役,虽不统兵押粮,不划策治方,却直接起到不可磨灭作用的阚泽老师,该当东吴首席顾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