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诸葛亮六出祁山,手下多少大将北伐战死沙场?

历史名将录


基本上没有,反而是曹魏阵亡了五子良将、征西车骑将军张郃。

张颌在曹魏军中地位很高,五子良将中以巧变为称。曹丕称帝后他就是左将军,左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最高军职,因为街亭战功,更是成了征西车骑将军,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委员。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是三国演义这么写的。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令蜀国痛失了马稷,魏延,严颜,赵云,关兴,张苞等大将。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老刘侃三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时刻不忘刘备白帝城托孤,为了恢复蜀汉江山进行了六次北伐(正史上为五次),被称之为“六出祁山”。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非常谨慎”,每次打战,先考虑失败了怎么撤退,怎么降低损失。因此,他的这六次北伐,虽然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是损失也比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小得多。

接下来,我们看看诸葛亮“六次北伐”,到底损失了多少将领,其中有多少是战死沙场的?

第一次北伐

马谡被军法处置

第一次北伐,也是诸葛亮经过数年精心准备之后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也是非常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如果 没有“纸上谈兵”的马谡丢失街亭,或许早已打到了长安,甚至到达洛阳城下,也未可知。然而,这一切都因为诸葛亮用人失误,丢失街亭,最终功亏一篑。战后,诸葛亮追究责任,将自己的“得意门生”马谡军法处置,以正军法。

诸葛亮将马谡斩首示众后,非常伤心,大哭一场,认为他对不起先主刘备临终前的一席话,错误地重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三国志》中和马谡一同被杀的还有张休、李盛两员大将。由于本文以演义为主,因此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中损失了马谡一员大将。

第二次北伐

赵云病逝,谢雄和龚起两个裨将战死沙场

第二次北伐前夕,赵统、赵广两人向诸葛亮报丧,说他们的父亲赵云不幸病逝。出师之前,就损失了一员大将,也是不太吉利。

在战场之上,诸葛亮进展也确实不太顺利,他准备采用“闪电战”战术,效仿韩信,快速夺取陈仓,进而攻入关中平原。可是由于郝昭在陈仓镇守,诸葛亮绞尽脑汁,先后采用“云梯”、“冲车”、“挖地道”等众多攻城办法,可是都无济于事,二十多天没有攻下陈仓,还损兵折将。

后来,曹魏先锋王双援兵到来。诸葛亮派出谢雄和龚起两个裨将前去迎敌,可惜都被王双两三回合解决。诸葛亮听了之后,才重视起来,慌忙派出大将令廖化、王平、张嶷三人迎敌。

《三国演义》中:却说谢雄引军前行,正遇王双,战不三合,被双一刀劈死。蜀兵败走,双随后赶来。龚起接着,交马只三合,亦被双所斩。

第三次北伐

张苞伤重不治身亡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顺利夺取陈仓、武都、阴平,占据很大优势。诸葛亮巧妙布局,王平、姜维与关兴、张苞两路夹攻郭淮、孙礼,将其打得落荒而逃。张苞骤马赶来,在追杀过程中,由于马失前蹄,连人带马跌入山涧内。张苞被救起后,头部损伤,被送回成都养病。

诸葛亮也认为张苞没啥太大的事,年轻人嘛,抵抗力应该不错,很快就可以伤愈归队。可是不久他却收到了成都来的噩耗,带来了张苞身死的消息。孔明听闻后,接受不了,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从此,诸葛亮的身体变得很差,不得不退兵。

第四次北伐

陈式步马谡后尘,被斩首示众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出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带领2万军队,从箕谷出兵。诸葛亮不放心,派出参谋邓芝,传达将令,让魏延等四人在出了箕谷之后,要小心谨慎,千万别中了司马懿的奸计。可是魏延和陈式却觉得诸葛亮太小心了,语言上对诸葛亮有诸多不满,反而轻率进兵,想要狠狠地打诸葛亮的“脸面”。

然而,这次的对手是曹魏大将司马懿,魏延和陈式岂能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果然中计,伤亡惨重,仅仅少数军队逃回。诸葛亮于是责问魏延和陈式两人。结果魏延和陈式两人互相埋怨,“狗咬狗”,想要将败战的责任推出去。诸葛亮听了几句,心里就清楚来龙去脉了,可是他不忍杀死猛将魏延,只能拿陈式开刀,于是将其推出斩首示众。

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以违,不必巧说!”即令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此时孔明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

第五次北伐

关兴病逝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前夕,传来了关兴病逝的噩耗。此时,蜀汉中后期的两个英勇善战的小将张苞和关兴都没了。诸葛亮听闻之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大半天才醒来。

第六次北伐

诸葛亮病逝、魏延被马岱所杀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本人病逝在五丈原。在诸葛亮病逝后,长史杨仪和魏延自相残杀,魏延被马岱所杀。不过这都是在诸葛亮死后的事情了。

结语

诸葛亮六次北伐,第一次损失了马谡,第二次损失了赵云、谢雄、龚起,第三次损失了张苞,第四次损失了陈式,第五次损失了关兴,第六次损失了诸葛亮和魏延。

以上损失的这么多人,马谡和陈式是被诸葛亮军法处置的,赵云、关兴及诸葛亮本人都是病逝的,张苞是受伤后,不治身亡的,而魏延却是因为内讧被杀的,只有谢雄、龚起两人是在战场上被敌将所杀的。

(本文纯属三国演义,与正史无关)


魁哥说历史


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后,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


在和东吴修好同盟关系后,他南下七擒孟获,收服蛮夷部落,稳定了蜀汉的大后方。

当时的蜀汉人口稀少,只有90余万人,军队数量更是三方势力中最为薄弱的。

连年的战乱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发动战争。

但是蜀汉位于西南偏远地区,如果没有下一步动作,等于慢性自杀。

所以,诸葛亮发动了对曹魏的征讨战争。

荆州落入东吴手里后,出兵的唯一方向就是越过八百里秦川,翻越荒无人烟的山区。

这样的情况,军队的补给就成为最大的难题。

所以,诸葛亮才有了六出祁山无功而返。


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他一般不会冒险,就连魏延的奇兵之计—子午谷奇谋也被诸葛亮否决。

稳扎稳打,转移蜀汉内部矛盾是诸葛亮的主要目的。

所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成为诸葛亮最先考虑的问题。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任用马谡镇守街亭,但马谡不听诸葛亮劝告,执意扎营在山顶。

魏国大将军曹真,张郃率领大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让马谡兵败而逃。

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命令大军撤回蜀汉,并且上表请罪,处斩了临阵脱逃的马谡,张休和李盛。


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也因为是作战失利被贬为镇军将军。

所以,第一次北伐除了马谡,张休和李盛外,没有别的将领战死或者被处斩。

后几次北伐依然延续之前的战术,没有大的损失,基本上没有蜀汉大将死于战场上。

反而是魏延在蜀汉的内斗中,被杨议和姜维联手杀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用兵之谨慎,他为保留了蜀汉的有生力量,为姜维继续北伐提供了保障。

可诸葛亮虽然用兵如神,但也没有挽回蜀汉衰落的命运。


在他去世后,蜀汉的内部斗争更加激烈,刘禅听信谗言,导致内忧外患不断加深,最后被司马家族掌权的魏国所灭。

—End—



冷月钩沉


诸葛亮所谓的六出祁山,并不是指诸葛亮六次出了祁山,而是引申或代指为诸葛亮的北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其实只有两次是出祁山。而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

众所周知,诸葛亮用兵不像刘备,你看刘备领导的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战死沙场的将领并不少,汉中之战有雷铜、吴兰、任夔等将领战死,夷陵之战有张南、冯习、沙摩轲、傅肜等将领战死。

诸葛一生唯谨慎,尤其是诸葛亮用兵,数次北伐中,除了马谡、张休、李盛等将领因为违抗军令,丢失街亭被诸葛亮斩杀之外,蜀汉大将在北伐中几乎没有损失,都被诸葛亮安全地带了回来,就连诸葛亮在前线病逝,北伐蜀军主力也在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撤退回成都。

在撤退回成都的路上,除了魏延因为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又与杨仪有矛盾而被杨仪派出马岱杀害后,其他蜀军大将基本没有损失,但魏延之死是因为蜀军内乱,并不是战死沙场,所以算不上。

随诸葛亮参与数次北伐的蜀汉大将有:魏延、吴懿、王平、姜维、赵云、陈式、邓芝、高翔、吴班、孟琰等将领。

诸葛亮的北伐从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其实整个北伐只有6年时间,在诸葛亮六年时间的五次北伐中,关于诸葛亮手下在北伐中战死沙场的将领,其实并没有。


魏延是蜀军内乱被杀的,吴懿、王平、赵云、邓芝是病死的,姜维一直活到了蜀汉灭亡前夕,因钟会谋反导致成都兵变被杀的,陈式、高翔、吴班、孟琰等将领死因没有记载,从种种迹象来看,绝对不是战死沙场的,因为这几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还活着。

诸葛亮的手下不仅没有大将战死沙场,而且在五次北伐中还斩杀了曹魏两员大将,一个是王双,另一个就是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名将张郃,王双死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杀,张郃死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同样是因为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杀。

简单地回顾一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出斜谷攻郿城,令马谡、王平率军镇守街亭,让魏延与高翔作为马谡的左右两翼担任护卫,诸葛亮则亲率吴懿及主力出祁山攻打陇右,因为马谡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因为诸葛亮果断退兵,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张休、李盛因为违抗军令被杀,将军黄袭被夺了兵权。

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为响应东吴的石亭之战,仓促出兵陈仓攻打守城的魏军将领郝昭,因为曹真提前预判诸葛亮下一次会攻打陈仓,因此提前加固了城防工事,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攻打郝昭镇守的陈仓城,二十多天没有攻下,粮食快吃完了,只得撤军,魏将王双率军追击,被诸葛亮军所杀。

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派出将军陈式率军攻打武都、阴平二郡,自己亲率主力在建威牵制魏军将领郭淮,郭淮没有出击,因此陈式成功拿下武都与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围攻魏军在祁山的据点,并向北收割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由于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因此司马懿被调到关中担任魏军主将,与诸葛亮对峙于卤城,诸葛亮成功利用计谋,引诱司马懿出战,这便是著名的卤城之战。

诸葛亮派王平坚守卤城南山,派出魏延、吴班、高翔率领蜀军主力与司马懿作战,斩杀魏军首级三千,缴获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大获全胜,最后因为李严运粮不济撤退,在撤退途中魏军车骑将军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伏击射杀。

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出斜谷到达郿城,并在五丈原安营扎寨,同时下令蜀军就地屯田,准备做长期打算,与魏军对峙,与此同时,诸葛亮还联络东吴孙权共同出兵攻打曹魏,由于东吴军队在前线迅速溃败,诸葛亮只能独自在五丈原紧守,而魏军主帅司马懿则闭门不战,坚守以消耗蜀军粮食,最终诸葛亮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

除了这五次北伐,其实还有一次魏国预谋南下攻打蜀汉,发生在公元230年,由曹真、司马懿、张郃兵分三路攻打蜀汉,由于天气问题,道路难走,曹真走了一个月也没有走出子午谷,只得退后,攻打未遂。

诸葛亮一死,北伐就结束了,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整个北伐战争中,没有损失一员大将,相反诸葛亮的敌人曹魏政权却损失了王双和张郃两员大将,尤其是张郃,这个时候已经是六七十岁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将了,却仍然被诸葛亮用计谋伏击而死。

光是凭这一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就远胜刘备,刘备在历次战争中损兵折将,而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因为用人失误,马谡违抗军令导致蜀军损失一部分士兵,估计有数千人,但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少,足以说明诸葛亮军事能力优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知道第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打的非常顺利,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蜀军直指长安。随后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可是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街亭,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三万大军被魏将张郃击溃,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则选择了退兵,可以说第一次北伐失败,主要就是诸葛亮错用人,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回去向刘禅上表说自己因识人不清,用人不明,导致街亭失守损失惨重,自请贬官三级。而后为了给所有人一个交代,诸葛亮“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光战后蜀汉就损失了3员大将,那加上这3人,第一次北伐蜀汉一共损失了几员大将?答案触目惊心:11人!

他们都是谁?《后出师表》里有一句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自从诸葛亮到了汉中,折损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大将,再加上马谡、张休、李盛,共计11员大将!这对后期人才匮乏的蜀汉来说,是致命打击!

或许正是因为第一次北伐时,损失太大,诸葛亮才会感叹“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言说蜀汉精锐损失严重,诸葛亮也料到了凄惨的未来,无奈却悲壮道:“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风嫱遥度天际


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马谡因失败被斩首以外,并没有损失什么有名的战将。有些战将是在这期间死去,如赵云是老死的,魏延是自己作死的。历史上关兴张苞没参加北伐,都是病死的。

诸葛亮用兵十分有法度。在北伐过程的战役中,屡屡取胜。先后斩杀了曹魏名将王双、张郃等,收降了名将姜维。。有时出师不利,也能全师而退,绝无溃败。

战而能胜,败而不溃,方可称为善用兵。诸葛亮就是这样的。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此次北伐打的非常顺利,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蜀军直指长安。随后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可是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街亭,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三万大军被魏将张郃击溃,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则选择了退兵,可以说第一次北伐失败,主要就是诸葛亮错用人,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回去向刘禅上表说自己因识人不清,用人不明,导致街亭失守损失惨重,自请贬官三级。而后为了给所有人一个交代,诸葛亮“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光战后蜀汉就损失了3员大将,那加上这3人,第一次北伐蜀汉一共损失了几员大将?答案触目惊心:11人!

他们都是谁?《后出师表》里有一句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自从诸葛亮到了汉中,折损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大将,再加上马谡、张休、李盛,共计11员大将!这对后期人才匮乏的蜀汉来说,是致命打击!

或许正是因为第一次北伐时,损失太大,诸葛亮才会感叹“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言说蜀汉精锐损失严重,诸葛亮也料到了凄惨的未来,无奈却悲壮道:“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裕丰农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诸葛亮六出祁连山,就连跟着他的大诗人陆游,也遭遇不幸。

不过陆游还是很支持诸葛亮的,在临死前写下一封家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爱吃兰州牛肉面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作为蜀汉的丞相的时候,多次率军北伐,有六出祁山一说。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故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事惰的写照。

在这六次北伐中,虽然蜀汉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给曹魏造成一定的威胁,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蜀汉本身实力也偏弱,所以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都秉承着非常谨慎的态度,就连魏延所提出的出奇兵于子午谷也不同意。所以在真正的北伐战争中,蜀汉所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除了在第一次北伐,因为在街亭一战中损失比较大之外。

在街亭一战中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由于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命令,所以导致蜀汉的军队损失比较大。所以在这一战中后来追究责任,马谡,张休,李胜等人被杀。在后来的北伐战役中,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张飞的儿子张苞在战役中摔下山崖,受了重伤,最后送回成都之后不久伤重而死。不过这是演义中所说,真实的历史中张苞并未跟随诸葛亮北伐。

所谓诸葛一生惟谨慎,所以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虽然诸葛亮下了很大的本钱,但是看到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并且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诸葛亮也做好了各种安排,在退兵的时候可谓是有条不紊,基本上没有受什么损失。魏延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因为退兵的时候和杨仪有冲突,所以最后被杀,但这个和诸葛亮没有多少关系。在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安排好了马岱杀他,但是历史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