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本文依据董平教授5月16日在鉴真图书馆演讲录音整理

董平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很特别,不仅是他有传奇的经历,中国有传奇经历的人太多了,但是王阳明,从中国思想的发展史上看,有他有趣的地方。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北宋五子产生理学


现在讲国学,讲到三大部分,儒家、道家、佛学。佛教是外来的,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其中的经历很长,但是简单说起来,佛教是外来的,它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发生各种关系,之间有碰撞,有融入,相互汲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到了唐朝,佛学盛行。有位人物韩愈,他在思考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位置在哪?中国也不是没有文化,中国有孔孟之道。中国人再不去关心,传统文化的道德传统就会面临断裂的危险,韩愈提出道统的观点。


北宋时,有一批知识分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人,史称“北宋五子”。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都想到了这一问题。北宋五子很了不起,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韩愈的问题意识,要重建孔孟之道,另外又不赞同韩愈的做法。


理学不讲佛学,是圣学,是要成为圣人的学问。鸡蛋可变成小鸡,但是不能把同样大小的石头变成小鸡。人要成为圣人,道理一样,要有圣人的本质。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朱熹把理学构建完整大厦


惠能大师说,明心见性,到了儒家,心性也是重要的。圣人之心,圣人之性。宋代以后,任何一个理学的学者,没有不谈论心性的,这是理学的基本问题,光有这些还不够。佛学有修行的办法,比如打坐,比如禅定,这两条功夫在理学家那里都有汲取。比如禅定,儒家那里就不讲打坐,讲静坐,理学家就说,表面上像,实则不同,静坐在体会天心天意,体会自然的流动气象。比如周敦颐门前的草是不除的,用来体验天地自然的流动。北宋的知识分子说,每个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儒家问我们,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达时,你的喜怒哀乐都到哪里去了,要去参喜怒哀乐未发前的情感,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颜回怎么死的?是穷死的。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居在陋巷,居住环境很差,粮食也没得吃,我们都会愁死了,但是颜回还是很快乐,颜回所乐何事?


儒家要成圣。北宋五子,一直到朱熹,他们关于文学要成为圣学没有异议,目的都是一致的,要成为圣人。怎么成为圣人,关于心的观点,关于性的观点,有不同,于是就形成了门派。


比如我们要从扬州去北京,飞机、火车、汽车、轮船、步行,都是可以的,真到了北京,大家所见到的北京都是一样的,方式不同,途径有别,这就有学派。不同的学派大多数情况只是方式途径方面的不同。到了南宋,来了个大人物,朱熹,继承了二陈的观点,已经把理学构建成一栋结构完整的大厦.朱熹的观点被官方认可,向知识分子推广。把朱熹的书《四书集注》,当成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思想流传甚广。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王阳明知行合一


这时,王阳明来了,从思想上,他还是从朱熹那里来的,他尽管是反对朱熹的,如果没有朱熹,就没有王阳明。他依然是读着朱熹的书来的,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朱熹讲的一个道理,一草一木皆有理。王阳明十六岁,他去格竹子,但是没格出来,反而把自己格病了。他说,圣人做不了,因为格不了天下万物。他17岁要结婚了,他四处闲逛,看到老道在道观里打坐,他就走了进去,和老道说话,老道说了一大堆养生的话,他把自己结婚的事情忘记了,立刻就去打坐。到了二十七八岁,他考进士考了三次,他忽然对兵书感兴趣,他一边看书一边排列兵阵,他去监造坟墓,那里,农民工很多,他就把这些农民工当成士兵来训练。他到了江西打仗,看上去战无不胜。他到了一个地方,亲自下车,了解周围山川地貌道路,包括民情风俗,做过很多实际功夫,这就是王阳明的性格,说就是要做的,他提出知行合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要回归到一,不能二


后来他了解朱熹的思想,提出“朱熹错了”。为什么朱熹错了,就算这是真的,一草一木皆有理,我可以格出事物之理,对我成为圣人有什么好处呢?一草一木的理和我成为圣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格出来,也不能成为圣人啊。龙场悟道,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是被环境决定,还是转化环境?如果人被环境决定,怎么成为圣人呢?孔圣人处在我这个位置,在这个境运之中,会怎么办?终于有一天,王阳明悟了:圣人之道,吾性具足。人要不要成为自己的主人,你凭什么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每个人都有本心,都有本性,叫做良知。


一天之中,做了99件好事,1件坏事,谁知道你做了1件坏事?使得你自己知道的,就是良知。良知是个好东西,本来就是能知的,知是知非,知善知恶,但是我们从来不懂得去如何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走在遗憾的路上,我们变得越来越二,人原本是一,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以赤子来形容,纯粹的一,一就是内外一致,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可是活着活着,人前的表现和内在的自我两相分离,到了过分的程度,连人都不是了。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仁义礼智。所以,我们要回归到一,不能二,怎么回归呢?就是致良知。良知如同心里有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不说话,瞪着两只眼睛,可是你脑子里怎么想的,行动怎么做的,老头都记得非常清楚。只要你问他,他就会告诉你对错。如果你不问他,他就不会说话。这个老头就是我们的主人翁。他是不会睡觉的,总是保持着清醒的状态,所有都记得非常清楚。有学生反对王阳明,说如果我睡着了,老头还在不在?王阳明说,缘何一唤便醒?老头是不睡觉的。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反思唤醒自我良知


每天我们要反思自我,言语行为,一切状态放在白胡子老头面前,自我反思是唤醒自我良知的根本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将行为在自我良知面前进行重新考量判断,判断者是本心,所以会自动呈现自己,唤醒还不够,还要放到行动之中,这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家里做媳妇的,希望婆婆当自己当成女儿,可是媳妇就是媳妇,女儿就是女儿,你对婆婆应该如何,把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是致良知,不要有别的愿望。媳妇想做女儿,这就容易出问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处于各种关系,有关系就有身份,有一种身份一定有相随的责任、权利、义务。比如我,我是儿子、丈夫、父亲、教师,但是一种身份只能对应一种关系,我只能是父母亲的儿子,我有没有尽儿子的份,我面对母亲,有没有充分完整表现出来,而且表现恰当。人在关系之中才能体现,关系一方不存在,身份就解除了。面对任何一种关系,都能恰当完整表现自己的内在,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我们做事情没有做好,领导批评了,总能找出各种原因,客观原因太多了。一个真正懂得致良知的人,不会去找客观原因。不断致良知,每一个人的心都成为一面镜子,镜子原本是平静的,明亮的,充分完整反映客观对象,不会出错。镜子里什么都没有,只不过保持着原本的平静、明亮、纤毫不留。面对一件事情,全力去做,做完之后,不再挂念。真的布施,没有挂碍,王阳明也是这个意思,不要挂碍,事情来了,全心对付,事情结束,不要挂念,结果已经形成了,何必挂怀?所以王阳明在打仗时,指挥作战时还在讲学,其中有两次有人进来汇报情况,没有任何心慌意乱。反而学生坐不住了,问前方是不是很紧张?王阳明说,我们是在讲学啊。第一个人来,是说局部失利了,我重新部署。第二个人进来再次汇报战况,王阳明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真是心如明镜。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奠基在良知上

生命才会发达


生活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良知所在,领悟到光明心体,领悟哪些是对,哪些是不对的。这都可以有生活经验,好的,继续保持;不好的,不要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二过,这叫致良知,叫改过,叫改正,回归到良知的本来中正。


我们总要和人打交道,总是要和事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你所说的,你所做的,有没有违背自己的良知。如果违背的,就不要做;没有违背的,放心大胆地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致良知,还会在牛奶里加三聚氰胺吗?还会有注水肉吗?现在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只是相信人是物质的存在,只需要有物质,这个观点要破掉。


房子是要打地基的,高楼大厦必须建立在宽厚的地基之上。人要支撑起生命的大厦,同样坚实的根基的。王阳明说,那个基础之所在,就应是我们的良知。只有奠基在良知的基础上,我们的生命才会发达,才会辉煌,才会光明。因为良知原本是光明的。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现场问答


问:有人说王阳明学说在日本出现了异化。您对此怎么看?

答:这是误解。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王阳明思想启迪之下的运动?显而易见,不是。1862年年头,中国也在发起改良,进行洋务运动。年尾,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实际的意图是脱离压轴,加入欧洲。王阳明的思想对明治维新起到作用,某种意义上,我们只看到表面。明治维新,是在欧洲思想的影响下,而发起的运动。话说回来,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中,吸纳外国的文化,一定是以本根的文化为核心的。


问:您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怎么剖析?

答:“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讲的多,王阳明也讲。我们通常以为,人首先要有物质需要,所以人欲不能灭。可古今中外,有哪一个思想家、哲学家提倡人欲的?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从来没有说,你不要吃饭,不要穿衣裳,不要从事生产。但是,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如果现在吃饭了,青菜一碗,萝卜一碗,糙米饭一碗,你告诉我:我要么不吃饭,要么就吃鸡鸭鱼肉。如果这样,我说,你要吃吃鸡鸭鱼的心才是人欲。所谓的人欲,是在特点条件下,自我越界,导致性质的改变。人间的一切恶,都和本能的扩张有关。不越界,保持身心的平衡。


问:您对道德教育、良知唤醒有何建议?

答:你们相信不相信,小孩子生来是有知识的。很多人觉得,小孩子是一张白纸,知识是后天印上去的。这是对待孩子的一种态度。这种理念是有问题的。我说,我们要相信,小孩子生来是有知识的。我举个例子,小孩子会说话了,一开始不说“我”。你平时叫他宝宝,他也自称宝宝。但是,过一段时间,他会说“我”了。谁教他说的?他会说“我”了,麻烦来了。如果你批评他,让他说“我错了”,难度比过去增大很多。这说明,小孩子的尊严感出现了。小孩子问的最多的是“这是什么”,这是幼儿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耐烦,这时小孩敞开内心世界,并且与外界对接,把外面的世界,摄入内心。

|转自《扬州晚报》 记者:桂国、王鑫


董平:良知原本光明

董平

▷董平, 本人本名董萍 ,1959年9月4日出生,浙江衢州人,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0年3月28日起在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2010年12月10日起在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王阳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