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和司马懿对战的不是诸葛亮,是庞统,结果会怎么样?

第一娱乐现场


事实上,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庞统和司马懿在能力上都是平等的,结果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尝试将其与以下示例进行比较。每次诸葛亮北伐时,魏延都提议给他一万人当偏师,直接拿下潼关,诸葛亮率领主力跟进。首先占领潼关,稳定防御,然后回到潼关以西收拾魏军。就像汉高祖用他的主力吸引项羽一样,韩信也略微占领了其他小国。然而,历史上没有说明诸葛亮“禁止”的原因是什么。

当庞统和刘备进入四川时,他们提出了三项政策中最好的政策。“(刘璋不准备返回成都)尹选择了一名精兵日夜攻击成都。张既没有武装也没有准备,当军队到达时,他立刻决定。"这两个例子具有相同的效果。诸葛亮是魏延提议的策略,但诸葛亮拒绝了。

庞统的策略是他自己提出的,刘备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太紧急了”。魏延能赢潼关吗?庞统能赢成都吗?这里没有分析,但是两者的策略几乎相同。虽然有风险,但是成功的希望和回报也是巨大的。这种比较;庞统敢于让开,敢于冒险。诸葛亮不敢。来自战争法;如果你软弱无力,你只能等到毁灭。所以,因为庞统在战斗中牺牲了,所以没有意外的战略家。蜀汉只能灭亡!

从这个比较中可以看出;庞统适合与军队作战,诸葛亮不适合面对前方的敌人,也不适合指挥!因此,如果庞统真的领导北伐,魏延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上述例子也表明,魏延的军事能力不亚于庞统。他们两人有着相似的战略思维,必须能够和谐地融合并相互反映。司马懿正面临这样的组合,关中正处于危险之中。


道中道道而道


看了许多人的回答,我感觉都没说对多少。

庞统之所以死的早,在于他跟错了人,不过以庞统的性格,无论跟谁都早死。

庞统胆识谋略过人,杀伐决断快人一筹,基本诸葛亮能看出的战术战略,庞统都可以看出,在执行力上比诸葛亮果断多了。只因找了个哭哭啼啼婆婆妈妈顾着顾那像个女人的刘备。

如果当时刘备能有曹操的速断速决,听了庞统的话,也许刘备造就一统三国了,也不会搞得拖到最后全托死。

刘备天下基本靠诸葛亮出谋划策维持出来的,如没诸葛亮,刘备早被灭了。而庞统是助推器,能帮刘备诸葛亮进程加快、步伐加快,可刘备没用好这些人。基本都是刘备熬死拖死的。所以刘备没能迅速成长一统天下。

至于庞统和司马懿对决的话,战术战略上司马懿不如庞统,弄不好还被庞统玩熄火。因为诸葛亮与庞统不同,诸葛亮谨慎不敢走险,而庞统在战略战术上比诸葛亮大胆速决。

司马懿只善于隐忍城府,所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是隐忍城府深藏不露的人


V静默V


如果遇到庞统,司马懿的麻烦无疑要大一些。

诸葛亮的一项短板,是其北伐屡屡无功的重要因素

诸葛亮历次北伐,每次都是一个明确的方针,但缺乏弹性。

因此,一旦原定方针无法实现时,就会显得一筹莫展。

比如,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攻陈仓。魏军提前在陈仓加强了防务,诸葛亮就缺乏攻坚之力了。当时奉命赴援的张郃在出发前就认为:可能张郃还没到诸葛亮就要退军了!

第四、五次北伐时,当原定计划未达到效果时,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也是办法不多。

虽然诸葛亮每次北伐时的战役构思不可谓不巧妙,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哪能事事如意呢?

临阵应变的不足,是诸葛亮屡屡北伐无功的重要原因。

从刘备用人看:庞统的临阵之能似乎略高于诸葛亮

就识人而言,刘备算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了。

从他对诸葛亮、庞统的使用中,可以看出两人的优劣。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多是坐镇后方,充分发挥其相才,治理内政、操练军队。征战之事,一般很少听到诸葛亮的高论。

同时,在具体的攻伐问题上,诸葛亮似乎很少发言。

比如,攻不攻三巴?打不打汉中?

刘备与法正、黄权再三商议,诸葛亮几乎没有发言。

关羽被杀后,要不要东征孙权?赵云们纷纷发言,诸葛亮似乎也没有发言。

看来,对于诸葛亮,刘备所用的,是其相才。统领全局、治理内政。

至于临阵应变,似乎庞统、法正都要排在诸葛亮之前。

横向比较:从庞统、诸葛亮的献策看,庞统的应变能力似乎更强

由于发光发热的时间很短,庞统的表现不多。

但是,仅从他取益州中的表现看,庞统应变能力更强,所用方略也更有弹性。

在刘备进入益州后,刘璋亲自前来为了取益州。庞统提出了第一个方略是:在与刘璋会面时扣住刘璋。然后再趁乱攻击群龙无首的益州(该方略被刘备否决)。

在刘璋和刘备翻脸后,庞统又是提出了层次分明的上中下三策:上策,趁刘璋防备不严,以一支精兵直接到成都捉拿刘璋;中策,借故召唤刘璋的大将高沛、杨怀,收他们的精兵,再攻成都;下策,退回白帝城,重新与荆州方向建立联系。

看来,庞统的方略是极具弹性的。偏激、稳妥、保守的都有方案。


从庞统一开场就建议直接拿下刘璋来看,庞统的风格是比较激进的。如果由庞统负责指挥北伐作战,应该会“奇”得多。

相比之下,诸葛亮献策的弹性就小一些。

刘琮投降后,刘备曾路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趁刘琮防御不严取襄阳,被刘备拒绝。

然后呢?诸葛亮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刘备在长坂坡大败,原先取江陵的计划无法实现。

庞统将给司马懿制造更大的麻烦

就临阵而言,司马懿应该更为畏惧庞统这种多变的对手。

司马懿的作战风格,与诸葛亮比较类似。

他每次作战前,对形势的判断大体不差,会有鲜明的指导思想。

在征讨公孙渊之前,他就把对手的方略(会先据河抵抗、失利后退守襄平)预计得清清楚楚;对平叛所需时间(去多久、打多久、回来多久)都了然于胸。

在与诸葛亮作战时,他也精确地预计了诸葛亮将在什么时候,什么方向发起北伐。(第五次北伐前,他断定诸葛亮至少要准备三年,再从陇右出兵)。

但是,司马懿在临阵奇变上就不如张郃、郭淮这样的宿将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建议,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先被割了上邽之麦,又遭遇了卤城之败;

第五次北伐时,若非郭淮及时提醒,他险些被诸葛亮横拒渭水,切断关陇之间的水路;

因此,如果遇到庞统这种更为奇巧的用兵风格,司马懿估计有点够呛。

一点题外话

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有不少朋友就此把诸葛亮认定为“打仗不行”了。

其实,这里说的长处、短处,都是把他们当成当时的顶级统帅来评价的。

这就好像,有人说:梅西头球不好。

确实,如果把他当成球王级别的人物,他的头球确实不如那些靠头球吃饭的空霸。但是,梅西的头球比起一般二般的球员还是强许多的!

同样,印象中喜欢“坚守不出”的司马懿破孟达、征辽东,都是风驰电掣,轻松完虐;印象中“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征南中,也是大胆深入,干净利落。


他们的短板,只有在遇到他们同一级别的对手时才会显现。

因此:本文中所说的优缺点,都是以“顶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请各位见谅!


总的来说,我认为,庞统(或法正)临阵(但背后需要诸葛亮治国、练军),司马懿是难以抵挡的。

不过,北伐的结果恐怕依然很难改变。

毕竟,战争的胜负关键还是看国力。在司马懿的背后,站着一个更为强大的魏国!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诸葛亮屡屡北伐不能成功,庞统死得太早,这两方面合在一起,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如果庞统不是死得太早,他的成就比诸葛亮大。其实,远非如此。庞统不会比诸葛亮高明多少,如果他跟司马懿对战,不会有更大的成果,一样毫无作为。

第一,魏蜀的势力已经决定了魏蜀的命运,蜀汉玩不过曹魏,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会说,诸葛亮曾经说过,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的确如此,但曹操能以弱胜强战胜袁绍,并不能就说,诸葛亮、庞统以弱就能战胜司马懿。这就好比是,曹操能以弱胜强战胜袁绍,但袁绍能以弱胜强战胜曹操吗?

诸葛亮没能最终战胜司马懿,就说明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没有以弱胜强的能力。

第二,这就是说,诸葛亮、庞统遇到的对手不同,诸葛亮可以擒纵孟获,但对于司马懿却不行。不要说几次,就是抓住他一次也很难。抛开魏蜀实力差距不说,就单独主帅的能力而言,他们并不比司马懿高明很多。

两军对阵,不是看谁比谁玩得更出彩,而是看最后的结果。

司马懿与诸葛亮面对面的交锋,只有一次,是以司马懿的惨败而结束,而且大将张郃就在这次战役中阵亡。

但仔细分析这次战役,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司马懿的责任。

231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当时,曹魏大将曹真病重,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临阵受命,在短期内并没有完全掌控军队,像张郃、郭淮等人,都是多次与蜀汉交手的老油条,心里并不服气司马懿。

张郃就屡屡提出与司马懿不同的军事战术,但都不被司马懿采纳,不可能心里没有情绪,那可是首战就在街亭击败马谡,成功击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牛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军时,司马懿命令张郃率军追击,但也遭到张郃抵制。在司马懿一再催促下才出兵,但被诸葛亮伏兵射杀。

作为久经战阵的大将被伏兵击杀,这也算司马懿的责任吗?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司马懿刚刚成为主帅,但并没有立威。张郃等将领根本不服从调遣。这次惨败,司马懿不能推卸责任,但最大的问题是部属执行力不足。

豹眼认为,司马懿的战略没有问题,但将帅之间缺乏信任和默契,这是导致司马懿与诸葛亮面对面对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曹魏将领都以为司马懿怯弱,不敢应战,其实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拿司马懿也没有啥好办法,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毫无作为,就充分证明了司马懿的智慧和战略定力。

如果换做了庞统,他不会比诸葛亮高明多少。

庞统也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一个小小的雒城就让他栽了。这不能仅仅以他性格过于偏激、轻率来为其解脱。一个首要谋士以这种方式死去,本身就说明了智慧不足。

一个战将需要勇猛,但一个谋士也如此的勇猛,那就是愚蠢。

如果庞统遇到了司马懿,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其结局不会比诸葛亮更好,起码诸葛亮没有败给司马懿。

刘备采纳庞统取成都的中策之后,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他的部队。此时,刘备的势力已经能够与刘璋抗衡。就是如此,庞统还落得了一个如此的结果。

由此可知,如果让庞统带领蜀汉军队,与司马懿率领的远远强大的曹魏对阵,是没有胜算的。

因此,在豹眼看来,诸葛亮没有更大的作为,庞统一样如此,甚至不如诸葛亮。


豹眼看历史


\t庞统者,凤雏也。之所以觉得他死的可惜,是因为他死的太早了,并没有实现他的伟大抱负。那么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呢?我认为就是刘备。

01庞统上中下三策,只有上策是他最满意的。

当刘璋断了刘备粮草的时候,留给刘备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谁也想不到刘璋这会儿聪明了起来,居然懂得如何钳制刘备的人马。

那么这个时候庞统给刘备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让刘备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突袭成都,这是最容易成功的办法。中策是杀掉杨怀、高沛等刘璋比较信任的名将,随后再进攻成都。下策则是退回到白帝城,以后再想办法慢慢打益州。

看似是一道选择题,其实谁都知道,上策是庞统最中意,也是庞统唯一愿意去实行的。以刘备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不明白上策的重要性。

上策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成分,一举拿下成都。只要刘璋和成都被刘备控制,那么刘璋那些手下必然是一盘散沙,实在是太好对付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三国志》

可是刘备却选择了中策,中策虽然比较稳,可是有一个问题。一旦刘备杀了杨怀和高沛,那么刘备的意图就被刘璋给发现了。

所以这样的话刘备只能正面跟刘璋对决,这对人生地不熟的刘备来说,其实是一件充满劣势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刘备要选择这么一条路呢?

答案只有一个,刘备对自己的人脉关系,充满了自信。他来到益州以后,首先做的不是攻打张鲁,而是不断地呼朋唤友,结交了很多益州土豪,这帮人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刘备。

而刘备直接狙击成都的话,一旦失败,谁也没有胆子再帮助刘备。刘备的设想是,慢慢攻占益州地盘,随后将成都变成一座孤城。他的想法没有错,只是没想到刘璋的手下会有如此顽强的抵抗。

02庞统成了刘备自负的牺牲品,这是没的说的。

刘备的自负完全有自己的理由,可是跟庞统的战略思想却有些不同。可以说庞统首先提出上策,那是因为这是他的真正想法。其次提出中策,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会是刘备的想法。

最后提出下策,则是庞统的负气之言,呆子都知道,好不容易进入的益州,怎么可能说撤退就撤退呢!

庞统帮刘备说出了他的真正想法,并且排在了第二,其实也就是告诉刘备,你的想法只能算是中策,必须要听我的上策才行。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三国志》

可惜刘备一意孤行,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这种错误已经不是第一次犯了,早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就劝说刘备趁着刘表体弱,夺取荆州。

可是刘备妇人之仁,觉得不应该夺取同宗兄弟的地盘。结果曹操来了,整个荆州立刻被曹操全部收编。

既然你不要,那只能全都让给别人了。刘备倒不是不要,也不是真正的妇人之仁。他是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自己在荆州的人缘不错,没有必要做这种不义之事,以此来损害自己的形象。

他的算盘是,等到曹操打来以后,他们可以从曹操手里夺走荆州,这么一来那刘备可就不是抢得刘表的了。

如今面对刘璋也是一样,刘濞自认为自己在益州的人缘不错。这个时候突袭成都不要说没什么把握,就算是打下来了,那也有损他的仁义。

他希望逼得刘璋做出对他不义的事情来,比如杀个军师玩玩。这么一来他可就有理由名正言顺地对付刘璋了。

03庞统重要吗?跟益州比起来,似乎也一般。

庞统的确是个人才,也的确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可是他有没有可替代性呢?当然是有的,法正、李严、诸葛亮都是可以替代庞统的。

而益州呢?益州只有这么一块地方,易守难攻,天府之国。如果拿庞统来换取益州,到底划不划算呢?这笔账刘备压根就不用算,果断可以换。

所以说在刘备心目中,拿庞统的死作为一个夺取益州的借口,那是再划算不过的了。后来刘备对死后的庞统各种恩赏,其实也是相同的效应。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三国志》

庞统的恩赏越高,那就说明刘备夺取益州就越合法越有理由。所以后来刘备封庞统为关内侯,他去世的地方设为落凤坡,大哭多日为他送葬。

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要告诉世人,是刘璋这臭小子不守规矩,不仁不义。我刘备,什么都没有对不起他。

庞统的智谋的确出众,可是这也逃不出刘备的思路,其实我觉得三国蜀汉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庞统,而是刘备本人。

刘备比他们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战争,因为他是从一个小兵逐渐成长起来的。诸葛出山的时候,刘备已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二十年的时间,两者的实战经验,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诸葛亮和庞统是名牌大学的医学博士,那么刘备则是在手术室操刀多年的主任医师。庞统的理论知识再强悍,也必须要经过刘备的审核才行。

这次拿庞统当替罪羊,其实刘备并没有预先计划。只要刘璋对刘备的军队发起了进攻,那刘备就有理由对付他。而庞统的意外身亡,不过是让这件事更加合理合法罢了。

\t总结:诸葛亮换成庞统的话,同样顶不住司马懿的消耗。

诸葛亮虽然一直倡导进攻,可是他始终是一个保守派的人。在诸葛亮进攻的时候,司马懿选择防守,不管诸葛亮怎么打,司马懿就是不出战,以此消耗蜀汉的军力。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水平,其实分不出高下来,因为两人的交锋,跟没有交锋没什么区别。

因为司马懿太了解蜀汉了,他知道只要自己一直坚守不出,那么蜀汉压根就熬不住。蜀汉那点粮草,能支撑几天呢?

他们的运输补给线那么长,压根就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所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拖。

所以说就算是把诸葛亮换成了庞统,那庞统也只能不断找司马懿对决。人家司马懿压根就不吃这一套,继续坚守不出,早晚还是会把庞统给拖垮。

我认为庞统还是挡不住司马懿的消耗,这不是两个人水平的悬殊问题,而是两个国家实力悬殊的问题。

《三国志》


江湖小晓生


三国时期,当时不少厉害的人物都有非常响亮的称号。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当时流传着“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由此可见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刘备非常幸运,他将卧龙和凤雏全部收入自己帐下。但是刘备的蜀汉最终却没有平定天下。刘备入川之时,庞统在攻打雒城的时候被流矢射中,阵亡时年仅36岁。诸葛亮的寿命比庞统略长,于54岁时去世。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实权。诸葛亮恢复蜀汉实力之后,开始兴兵北伐。从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在此期间,蜀汉还抵御过一次曹魏入侵。诸葛亮在世期间,蜀汉和曹魏进行了六次战争。诸葛亮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和第五次为规模较大的全面战争,第二次和第三次为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

这六次战争中,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两个,曹真和司马懿。曹真在《三国演义》中被削弱,其实曹真是抵御诸葛亮前三次北伐的魏军主帅,还主持了伐蜀之战。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被强化,夸大了他的能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司马懿的功劳仅是平定孟达叛乱,街亭之战和司马懿没有关系。司马懿直接参与对阵诸葛亮则是在第三次北伐之后。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曹魏决定趁机伐蜀,司马懿任大将军,与曹真一起伐蜀。

231年,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曹真此时已经病重,无法领兵。曹睿任命司马懿为统帅,镇守长安。司马懿率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诸葛亮。此时的司马懿才真正成为曹魏的一方统帅,和诸葛亮正面对抗。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时,曹魏的统帅依然是司马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也都无功而返,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时立下大功,也逐渐掌握了曹魏西部军大权。

诸葛亮无论对抗曹真,还是对抗司马懿都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五次北伐全部无功而返。

那么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庞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蜀汉北伐的军事长官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最终的结果都一样。即使诸葛亮和庞统都在,蜀汉北伐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不过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庞统的话,蜀汉的战果可能是大一些,但是损失也有可能更重。

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也不是曹魏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卓越,而是蜀汉和曹魏的整体国力差距过大。蜀汉总兵力也就是10万2千,诸葛亮北伐的总兵力也就是8万。曹魏军队则有60多万,对抗蜀汉的军队达到了20万。由于双方国力上的巨大差距,所以蜀汉多次北伐都没有取得成功。蜀魏战争,对于曹魏来说只是局部战争,蜀汉则要倾全国之力和曹魏对抗。所以蜀汉与曹魏的战争,不是换一个主帅就能解决的问题。

受到《三国演义》影响,诸葛亮被严重夸大,甚至被神化。以至于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政治、计谋、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突出的人才。《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描写成萧何、张良和韩信的结合体。实际上诸葛亮只是一个萧何、三分之一个张良、三分之一个韩信的结合体。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大于军事能力。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方面,治军又强于临阵迎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把政权和军权一分为二,诸葛亮掌握政权,李严掌握军权。刘备这么做固然有防止诸葛亮一家独大的心思,也有对诸葛亮军事能力存疑地考虑。

诸葛亮的才能更多体现在政治方面,庞统的才能则体现在军事方便较多。庞统名声在外,但是表现得机会却不多。庞统的功劳集中体现在刘备取蜀之时。庞统为刘备定下了上中下取蜀三计。史称: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庞统的上计和中计的实用性非常强,而且也行之有效。如果刘备选择上计的话,可能会迅速平定益州。后来的邓艾就是采用偷袭的方式战胜了蜀汉。刘备采用了庞统的中计,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庞统在军事上有一定才能,在谋略上有一定造诣,甚至有人认为庞统是刘备阵营中第一谋士。陈寿曾经这样评价庞统:

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

刘备攻打雒城的时候,庞统被流矢所杀。庞统做为刘备的顶级谋士,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被流矢射中。除非庞统身先士卒冲在前面,或者庞统疏忽大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被射死,都说明做为谋士的庞统,有一点“冒险”。庞统的军事才能与谋略可能在诸葛亮之上,但是应该没有诸葛亮小心谨慎。

如果庞统是蜀汉北伐的军事主帅的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能被采纳。以庞统的军事才华,可能打得比诸葛亮顺畅一些,也有可能取得更多军事成功。但是由于两国实力差距太大,所以庞统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庞统仗打得挺热闹,但是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当然庞统也有可能出现另一个可能,就是出现大败。由于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取得过大胜,但是也没有遭遇过大败。庞统的军事才华高,但是又没有诸葛亮那么谨慎,甚至愿意身先士卒。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整个北伐大军大败,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对阵司马懿(曹真)都是以弱战强,而且弱势一方还处于攻势。只要司马懿(曹真)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消耗蜀汉军队,即使遭遇几次大败也所谓。蜀汉没有取胜的可能。


依稀说史


我认为,庞统对司马懿,最终赢的还是司马懿。


理由如下:


1、庞统名声在外,战绩为0;司马懿成长,一路过关斩将

从两人成长履历来看,庞统一路都没得到重用,直到遇到刘备。但在刘备手下也没有出彩的战绩,落凤坡反而让他名声大增。


反观司马懿,“鹰视狼顾”的评论,可见他的心机。从开始不介入曹家的纷争,到主动介入并最终成为魏国的大实权家。所经历的明争暗斗,是庞统没有的。


一个小白对上一个狐狸,这一局庞统败。



2、庞统的嚣张与司马懿的忍耐

能忍,是司马家最厉害的能力。忍到所有能压制他的人都走了,他才露出獠牙。而庞统一开场就是嚣张的模样,半天就把挤压几年的工作做完,然后还说是小意思。由此可见,庞统是一得势就骄傲之人。这种骄傲容易冲动,也就容易中计。落凤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骄傲对上忍耐,司马胜。



3、爱面子的庞统和不要脸的司马懿

庞统因为面容问题,使得他对外貌特别敏感,听不得别人的嘲笑。同时个人管理很差,代军期间随意喝酒,这和张飞一样样的。反观司马,诸葛送来女装,他不但不生气,还穿上感谢诸葛。一个连脸面都不要的人,凶起来可是很恐怖的。


受不得刺激的庞统,对上可以不要脸面的司马,明显司马胜。



另外,能和诸葛抗衡,甚至还能压制诸葛,可见司马的智力超群。从这点来看,庞统没有可能从智力上赢过司马。再加上以上三点,我认为庞统对司马,还是司马胜。


如果你还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断刺飘雪


如果和司马懿对阵的是庞统,个人认为最多也是平手,难以取胜。原因如下。

其一,盛名之下无虚士。诸葛亮和庞统,是为卧龙与凤雏,但司马懿也不差,混了个冢虎的名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名声都有点吹大,但真实的本领还是有的。

诸葛亮可谓是全才,政治,军事,法律,手工等领域,诸葛亮都能闯出一条大道。但是,全才并不意味着精通,通过三国历史,诸葛亮最精通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个人认为还是政治和后勤这一块。在军事上,诸葛亮虽然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但是他的计谋在大部分上是比较正,讲究“阳光大道”,谨慎。


而庞统,他一开始就精确自己要成为一名军事家,是为打仗而生的,他的计谋讲究“奇”,敢于冒险。在赤壁之战时,就敢孤身一人如曹营,献连环计。而后,在刘备对益州的征战时,庞统的指挥无不是出其不意,料敌先机。

至于司马懿则最为隐忍。前期为了消磨曹操的警惕,一直在边缘化,到了曹丕时代,在开始逐步展露政治才能,直到曹睿曹芳时期,司马懿才开始带领军队作战。而他的军队作战最为特色,结合了“奇”和“忍”。每次遇到蜀军,打不过就装“乌龟”;但只要占上风,就必定咬着不放,胜利扩大化。


所以,当两个“奇”的人进行对阵时,只会棋逢对手,最后拼的还是国家综合实力。

其二,国家实力低,个人不能服众。三国中蜀国的综合实力是最等次的,尽管有益州这个较为富饶之地,但占地面积小的蜀国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再者,庞统是一个浪荡不羁,比较放纵,不受约束的人。尽管他出生于荆州世家大族中的庞家,也算是蜀国中的荆州派。但是,庞统的长相先天性的令人不喜,加上他放荡的表现,根本无法和蜀国中的官员打成一片。最紧要的是,庞统属于后来者,不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元老团,所以根本无法靠近刘备集团的权力中心地带,并且服众。


同时,庞统的政治觉悟和为人相处方式是无法和诸葛亮匹配的。因此,就算庞统能跟司马懿对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后勤根本跟不上,而且后期蜀国朝中的派系之争必定会波及到他,搞不好会有临阵换将的事情发生。

其三,魏延的子午谷计谋不太现实。1、子午谷地势险恶,天气多变恶劣,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如果魏军在蜀军路经的途上驻守一波军队,魏延不仅无法通过,甚至折损于此地。2、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以夏侯楙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来敌蜀军,而魏延只有5000士兵,而且是提议轻装出战。在此情况下,以二十万敌五千,且还有一座城池,就算夏侯楙再无能,也不可能出现见者就撤的情况吧?况且人家前期还逼退过赵云的大军,有出生的牛犊不怕虎之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庞统再怎么又能,也无法短时间能撬开司马懿的“乌龟壳”,逼近魏都。


韶华倾梦


庞统在三国演义里有凤雏之称,与诸葛卧龙,司马冢虎齐名。如果庞统没有早亡,让司马懿和庞统来对战,我想最终的结果还是司马懿获胜。



庞统,字士元,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1,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

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庞统死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死,是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出身世族。初被辟为曹操丞相府文学椽,屡转至丞相主簿。孙权遣使敦劝曹操代汉自立。懿亦从而怂恿。

曹操封魏王,曹丕为魏国太子,司马懿迁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参大议,常有奇策异谋,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汉建魏后,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文帝出征或巡游,往往留其镇许昌。明帝立,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政。督率诸军击败孙权的进攻,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所部镇宛。新城太守原蜀降将孟达谋叛,太和元年,司马懿得讯率军倍道兼行新城,速抵城下,破城斩孟达。蜀丞相诸葛亮北伐攻魏,五年,魏明帝调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指挥对蜀汉的战争。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随机应变,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与决战,诸葛亮于魏青龙二年病死军中后,蜀军无功而退。



司马懿功迁太尉。景初二年率步骑四万大破叛魏的辽东公孙渊,迸袭襄平,合围成功,猛攻斩渊,辽东四郡重归统一。景初三年,受明帝遗诏,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齐王芳,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后转为太傅。爽、懿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懿老谋深算,佯称病重,暗中周密布置。于嘉平元年,乘齐王芳、大将军曹爽出洛阳城谒魏明帝曹睿墓高平陵之机,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计诱他们放弃抵抗,束手归洛阳。随即诬以谋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独揽朝廷大权。三年,拥魏势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起兵反抗,被他迅速击败。司马氏代魏的基础从此基本奠定。拜相国,封安平郡公,卒。晋武帝司马炎即位,追谥宣帝。



行军打仗不光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些运气,还要依靠国家的实力与经济来支撑。从这点来看魏国确实要比蜀国强上很多。

司马善守,诸葛善攻,庞统善统帅大局。庞统狂傲,诸葛谨慎,司马多疑。论策略,卧龙为上,凤雏早逝无法评估,赤壁一战连环计可谓奇谋,司马能让诸葛六出祁山而一无所获自由过人之处,谁更厉害很难比较。但如果论天时地利人和与气运,司马懿就更胜一筹了。所以司马懿即使与庞统对战,最终胜利的,还是司马懿。

就此问题您有什么高见,请评论留言。


李易阳风水命理


诸葛亮和庞统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都是三国著名的谋士,但无论是史书还是他们的师父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赞誉要多于庞统。

司马懿是三国后期很重要的谋士,因为和诸葛亮的斗法,让他名声大振。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庞统,或许司马懿早就赢了。

诸葛亮自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以后,一直在竭诚竭力为刘备的事业奋斗。刘备自从有了诸葛亮的辅助,事业进行的顺利了很多,史说两人的关系是“如鱼得水”​,可见诸葛亮是得到了刘备的完全信任,诸葛亮也算是遇到了明主,能够一展雄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是当时难得的人才,不仅政治才能突出,军事能力和外交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连周瑜、司马懿这样的大才都自愧不如。

诸葛亮出山以后,事事躬亲,很快就帮助刘备拥有了荆州和两川之地,为刘备三分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正是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做事风格,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折损,最终遗憾的离开了人世。

庞统最大的贡献在赤壁之战中献计连环计,然后是帮助刘备攻取西川。

其实,庞统无法代替诸葛亮最大的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他的性格问题。庞统做事比较急躁,容易急功冒进,在复杂的三国时期,最需要的就是谨慎,所以诸葛亮才是最适合的人选。

司马懿和诸葛亮庞统相比,能力不相上下,但他有诸葛亮和庞统不具备的能力。一个是他特别能忍,忍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谁都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忍下去的。二是司马懿很长寿,他选择用很长的时间为自己的江山去铺垫,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把诸葛亮换成庞统,或许蜀国存在的时间只会更短,因为以司马懿的性格对付庞统,算是对上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