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打打停停:襄陽之戰歷時三十八年,是宋史上時間最長的持久戰

打打停停:襄陽之戰歷時三十八年,是宋史上時間最長的持久戰

打打停停:襄陽之戰歷時三十八年,是宋史上時間最長的持久戰

從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開始,一直到宋度宗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為止,也就是從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開始,一直到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為止,襄陽之戰前後歷時三十八年。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經歷了爾虞我詐的多次談判;雙方打打停停,各種事端,層出不窮。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宋蒙雙方几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四十萬人。

理宗端平二年至嘉熙三年(公元1235-1239年)是襄陽之戰的第一階段:理宗時期,南宋與蒙古曾結成同盟,一同攻打宋朝的世仇-金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哀宗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被宋蒙聯軍擊敗自殺,金國徹底滅亡。但是,歷史總是會教訓那些不記車之鑑的人,早在宋徽宗時,宋朝與金國聯合,共同滅遼。不久,就被兵強馬壯的金國鐵騎攻陷了都城、擄走了二帝,史稱“靖康之恥”。南宋與蒙古聯合滅金後,宋蒙聯盟馬上破裂。宋蒙戰爭拉開了序幕,這也是天道輪迴。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馬共計五十萬以上,兵分三路攻宋,開始了歷時四十五年的滅宋戰爭。其中,由窩闊臺三子闊出帶領的中路軍,兵鋒是直指南宋的軍事要地,京湖地區的重鎮—襄陽(今湖北襄陽)。

第一場交鋒,宋軍失敗得相當窩囊。當時,襄陽的鎮守將領是宋京湖安撫制置使趙範,而其部下有一支屬於金國的降兵組成的“克敵軍”。趙範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貪杯。因此,當蒙古軍隊聯絡“克敵軍”作為內應時,趙範還在酒夢之中。於是,“克敵軍”一哄而起,打開城門,把蒙古軍隊引入,趙範隻身逃出襄陽,襄陽失陷了。

這次襄陽的失守是在岳飛從偽齊政權下收復後的第一次失陷,這對南宋來講,後果非常嚴重。數萬人被掠走,三十萬石糧食、二十四庫精良兵械,盡入敵手。 從軍事戰略上來講,失敗更加嚴重。

襄陽作為戰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不再是天險,門戶洞開之後便是大片土地是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首都臨安。因此襄陽失守後不到一年,南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軍,有七個州軍全部失陷。

當戰局對南宋十分危急時,有兩個人扭轉了戰場局勢。一個就是蒙軍中路軍的主帥闊出;另一位就是南宋著名將領孟珙。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秋,闊出突得重病,不治身亡;而孟珙在蘄州(今湖北蘄春)、江陵(今湖北荊州)等地,接連擊退蒙軍的進攻。這樣,由於雙方形勢對比的轉化,使得當時的襄陽戰場形成了膠著狀態。

襄陽之戰的第二個階段:理宗嘉熙三年至寶祐五年(公元1239-1257年),在這一階段的前半程,即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之前,襄陽戰場宋軍占主導地位,是宋軍採取出擊的方式,前後兩次收復襄陽。這是南宋名將孟珙的功勞。

孟珙,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這位唐朝名將薛仁貴的老鄉,從少年時代就作為父親的助手參加抗金的軍事鬥爭。在宋蒙聯合滅金的戰爭中,宋軍當中孟珙所統領的部隊是最有戰鬥力的。而這一次孟珙面對的是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蒙古軍隊,自然是十分重視。

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撫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區防務的孟珙,與蒙軍再戰,三戰三捷,克樊城,復襄陽。雖然收復了襄陽,但由於蒙古軍隊對襄陽的破壞,導致襄陽城防破落不堪,人員物資,嚴重匱乏。此時的襄陽城已經成為易攻難守之城,孟珙考慮後,不得不棄守襄陽。

隨後的幾年中,孟珙一直擔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負責襄陽地區的全面防禦之責,使得這一段時間宋軍在這個局部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

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就任京湖安撫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認為,郢(今鍾祥)、襄(襄陽)一帶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陽絕對不可棄之不顧,便在修復郢州城後,向朝廷請求增援一萬五千名兵力以及錢糧支持,打算收復襄陽。

朝廷從別處調派八千援軍並撥錢一千萬貫作為軍費。這年四月,李曾伯派荊鄂副都統高達、幕府王登,率二萬一千名荊湖軍,向盤踞襄陽的蒙古軍隊發動進攻。戰鬥中,南宋將士英勇頑強,浴血奮戰,一舉攻克了襄陽、樊城。此戰被李曾伯刻在了襄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真武山東麓的崖壁上。銘文序言:“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陽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正文:“壯哉峴,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其大意是:雄壯啊,南北分脊的峴山!陵谷變遷,你是一座壁壘。天命聖武,使襄陽失而復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萬年的屏障。

收復襄陽後,李曾伯又下令築城,限期兩個月內在城內建造營房一萬間,以備屯駐之用。加固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里,樊城則約四里半,防禦能力大為增強。

鑑於“築城容易守城難”,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點經營襄陽的建議,包括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朝廷部分採納其建議,下撥一百萬緡的屯田及修築渠堰補助費,並免除襄、郢之稅三年。到寶祐二年(公元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調任夔路策應大使、四川宣撫使時,已有六千二百七十六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襄陽城逐漸恢復了生機。

當然,這段時間之所以宋軍能夠取得一定軍事勝利,除了南宋自身的努力之外,蒙古內亂也是一個原因。自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窩闊臺病死後。不出兩年,他的繼任者貴由又病死。蒙古帝國陷入了汗位爭奪的政治鬥爭中,一直到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才選出了新大汗蒙哥。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