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項羽?

洪浩江蘇南通


李晚芳先生在《讀史管見》裡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羽者,項羽也。

太史公寫《項羽本紀》時,因為情感傾向,不免誇張。設若太史公所寫皆為真,則項羽的戰績,著實匪夷所思。

項羽“力能扛鼎”,這是史書原話。江東起兵時,項羽殺會稽郡守殷通,又親手斬殺百人:這是勇力。

項羽跟隨叔叔項梁四處征戰,所向無敵。初次遭遇秦將章邯時,就給了他下馬威——章邯此前自擊破陳勝麾下大將周章後,縱橫關東,打得各地諸侯嗷嗷叫,卻敗給了項羽。後來章邯突襲定陶,斬項梁,那也是趁著項羽不在。

鉅鹿之圍,章邯軍二十萬,王離軍二十萬,項羽軍五萬。結果項羽以著名的“破釜沉舟”,渡河作戰、九戰九勝,擊破秦軍。秦軍圍城三部王離、涉間、蘇角全潰,李良戰死。

從此,項羽被尊為諸侯聯軍統帥——時年二十五歲。

項羽主持分封天下十八王之後,齊國田榮不服,鬧將起來。項羽東進,西邊劉邦出關,聯五國諸侯,號稱五十六萬人攻楚國,佔彭城。項羽遂以三萬軍南下,自西突襲彭城,一路追殺,漢軍被殲十餘萬,淹死十餘萬。劉邦當時那個狼狽啊,老婆孩子都丟了。

劉邦當時跟張良商量,關東之地不要了,都分封掉,用來搞定項羽!——可是分封給誰呢?張良便讓他善用三傑:韓信、英布、彭越。

然而張良舉薦這三傑,並不能獨當項羽。此後漢的策略,其實是四面圍擊:彭越在東線項羽背後騷擾;英布在東南折騰;韓信先渡黃河破魏拿下山西南部,然後背水一戰破趙,再破燕代進軍河北,然後取齊拿下山東,殺項羽大將龍且,那是北線。劉邦自己帶人,在三川南陽一帶,死撐項羽的中原攻勢。

其間劉邦與彭越,分別被項羽擊走多次。彭越腳底抹油,來去無蹤;劉邦則用了諸如紀信替死、扔掉老婆孩子、“分我一杯羹”等青史留名的法子,死扛住了項羽。終於熬到東西南北四面合圍,尤其是韓信在北方的節節勝利,合圍將成,項羽求和。楚河漢界劃完了。

楚河漢界一定,劉邦覺得自己兵力有優勢,追擊過去,想撈個現成便宜,結果固陵之戰,項羽一個回馬槍,把劉邦捲了。

之後劉邦才咬牙:封王!大肆封王!!韓信、英布、彭越們開的條件,劉邦全部答應。於是垓下大軍會合,超過三比一的兵力優勢,合圍了項羽。

垓下之戰,眾所周知:

此前戰無不勝的韓信親自率三十萬為前軍,孔聚與陳賀在左右,劉邦在後,周勃、柴武等再在後。

韓信初戰後退;楚軍追擊,漢軍左右翼發動,彭越、英布、劉賈、周殷一起大軍合圍,楚軍敗北。

然後就是傳說中的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項羽潰圍南走,還演出了一場著名的二十八騎破圍。終於到了烏江,“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然後徒步殺人。“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最後自刎。

項羽在東城以二十八騎潰圍前,如此自吹: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起兵八年,七十餘戰,沒輸過——他這話其實有點兒吹牛。垓下不是剛輸了麼?

但先前鉅鹿之戰,項羽以五萬破了起碼二十萬秦軍。彭城之戰,三萬破五十六萬。

他在河北的對手章邯,這輩子縱橫天下,打破各路起義軍,也只輸給了項羽,以及後來的韓信。

他的老對手劉邦,這輩子縱橫天下,最後稱帝。當時除了韓信、項羽,也就是他最厲害了。畢竟英布自己後來謀反時說過,他忌憚的只有彭越、淮陰侯(韓信)和劉邦而已。

英布自己勇冠三軍,彭越更是老兵油子江湖梟雄;這批亂世豪傑加上劉邦,還必須分進合擊,靠人多合圍項羽取勝。這其中尤其是韓信,用兵如神,自稱多多益善。破魏滅趙、徇燕定齊,縱橫列國,天下無敵,千古僅見;可是垓下之戰初期,以三比一的優勢兵力,還是免不了先後撤再合圍。當然我們說,項羽的戰略眼光和用人,那實在不怎麼樣。劉邦後來也說了,自己能用三傑而項羽不懂用人,所以自己能得天下。但由此才顯得項羽格外可怕。

中華千古,猛將勇士極多。關羽萬軍斬顏良,楊大眼號稱關張之勇,李存孝們都有亂軍突陣的戰績,岳飛年少時也長槍刺殺過敵將黑風大王。但如項羽這樣,靠天生勇武引領大型會戰,靠正面強攻癱瘓一個王朝,多次以少戰多,打得劉邦、英布、章邯、彭越這種當世豪傑四處躲的,確實也沒有第二個了。

項羽的勇武與韓信的兵略、張良的智計、蕭何的籌謀和劉邦的用人,那是互相依存的,都是秦末漢初的奇絕之才。所以我們不妨從這角度想:

項羽的武勇,那是得靠劉邦千古罕見的用人之才,加上漢初三傑各自名垂青史的卓越才能,才能合力拿下的。如果項羽之勇不是千古無二,那就間接讓漢朝開國的光輝,都暗淡了呢。

但項羽的問題,也就在於少年悍勇——畢竟他過世時,才三十一歲。

滅秦之後,項羽本可以定都關中,但年輕氣盛,“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回彭城去了。相比起來,劉邦定天下後,就定都了關中,以便“東制諸侯”,據險憑守。劉邦的老爸懷念故鄉豐,劉邦就給他造了個新豐——但並沒跑回老家去定都。

項羽不想被楚懷王義帝掣肘,於是殺了他;劉邦卻撿起了義帝,為他發喪,以此獲得了聯合諸侯討伐項羽的藉口。

項羽感恩圖報,用的除了親戚勳貴,就是曹咎與司馬欣這類救過他叔叔項梁的舊恩人。而劉邦用人唯才,封賞果斷——大不了以後再把異姓王一一剷除就是。

所以到最後,年少氣盛的勇悍,不敵老辣持重的算計。

世事往往如此。


新銳歷史



用戶2488563268503文


想必每個人都對項羽的事蹟瞭如指掌。


  • 取而代之
  • 吳中起義
  • 破釜沉舟
  • 鉅鹿之戰
  • 火燒咸陽
  • 分封諸侯
  • 彭城稱霸
  • 楚漢相爭
  • 鴻門宴
  • 彭城之戰
  • 垓下之戰
  • 四面楚歌
  • 霸王別姬
  • 烏江自刎

從他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出項羽這個人的性格特點。

一、勇猛好武

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中國戰爭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二、熱血憤青

小時候學習的時候,學讀書學一會不學了,學練劍學一會不學了,只因為他覺得“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他兵法;始皇帝南巡的時候,看到車馬依仗,就蹦出一句話,吾可取而代之,何等霸氣。

三、重情重義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李清照對項羽的深情流露,項羽對三千江東子弟未能一個生還感到無比自責,這也是他重情重義的表現。

四、剛愎自用

項羽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自封霸王是其一、定都彭城是其二、猜忌范增是其三、信任劉邦是其四。這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有一個韓生還創造性的針對項羽發明了一個成語:沐猴而冠。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也還有那麼幾分意思。


不務齋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項羽就是:一個平庸的軍事天才。

首先,來看他的“天才”。

一是他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一方面他出身軍事世家,有軍事基因。項羽才還是十多歲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與劍術基礎,並且開始熟讀兵法。她對讀書寫字與劍道有了一定的悟性,才有“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的認識。“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反映出項羽的宏觀把握能力很強。

其次,他擁有極、垓下強的軍事素質。項羽具有一定的思維高度,隨機應變級強,能在危極局面中迅速做出正確反應,智慧與勇氣超過常人。剛起義時,便和項梁對太守進行 “斬首行動”,項羽並迅速確立了“勇武”的形象,其影響力和號召力逐漸彰顯出來。

二是他擁有極多的軍事實踐。

陳勝打響了天下滅秦的第一槍後,項羽參加革命後,先是有叔父項梁的傳幫帶,和秦朝進行了數次多回合的交戰,積累了一定的戰爭經驗。項梁死後,項羽接過項家的大旗開始“單飛”,隨後經歷了鉅鹿之戰,確保了自己的在諸侯王中的霸主地位。在楚漢爭霸中,他和劉邦先後進行了彭城之戰、成皋之戰、垓下之戰等大型戰役,其它小戰役更是多如牛毛,長年的征戰,練就了他超強的軍事實踐能力,練就了調動部隊的領導能力,這也是旁人無法相比的。

總之,正是因為先天和後天的雙管齊下影響,項羽自然可以擠身於超級軍事天才之列。

其次,來看項羽的“平庸”

一是他的戰略眼光缺乏

項羽從全局考慮問題的能力是很弱的,他的眼光只停留在當下,只想著面前的這一場戰役如何打贏,所以,他在彭城之戰後的戰役越打越被動,最後釀下了垓下兵敗的惡果。

二是他的自身涵養缺乏

項羽過於自信,過於自負,過於自傲,過於自狂,導致了獨斷專行,不聽謀士之言。過於自信導致項羽在做決定的時候,通常都是一人斷絕,不商討,不召集會議,謀士軍師等形同虛設。同時,因為自負過子頭,不聽良言,也因此留不住人才。自傲主要體現在心胸狹窄,偏聽偏信偏疑。范增的死就是最好的證明。自狂體現在殘暴不仁,嗜好武力征服。導致名聲不是很好,導致了眾叛親離,也最終導致了烏江兵敗自刎的悲慘下場。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怎麼平價項羽,每個人當然包括史學家,歷代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看法。歷史長河中每個帝王將相都有褒貶的一面,所以我們也要客觀中庸的看待他們,也就是說,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一提到項羽我們腦海中就會浮出豹頭環眼,眼有雙瞳(就好像四個眼珠子),胯下烏騅馬,手拿金槊縱橫馳騁的畫面。在楚漢之爭中有許多典故成語:作壁上觀,破釜沉舟,霸王別姬,四面楚歌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故事。而且裡面的故事意義我們也有了對項的一些看法。好了我就代表我自己說說吧。從《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老先生來看,對項羽是褒大於貶的。我們從正面看項羽不管是單槍匹馬,衝鋒陷陣萬馬軍中無人能敵,大吼一聲都能令敵聞風喪膽,而且他的三萬鐵騎不亞於西特勒的“閃電戰術”。他能一人獨戰劉邦的名將樊噲和曹參而不敗,力能扛鼎,恨地無環的確是霸王之氣概。縱觀整個楚漢戰爭,若論武勇沒有一個,真是打仗的英雄!好了我們在從側面看項羽的政治(用人)方面,項氏家族為重要,而張良,陳平韓信都投奔過他,但他看不起他們。這也許跟項羽的家庭背景及傲慢性格有關。在者每破城必屠城且還活埋秦軍二十萬(類似長平),火燒阿房宮,追殺義帝,處死秦子嬰等這在當時是相當暴力的,所以在當時整個社會是不得民心的。整個關中更是痛恨...總體來說項羽行軍打仗是英雄,而治理政務是門外漢,這也許就是有的人當得了將,有得人做不了帥的道理吧。(注:項羽24歲學“萬人敵“,31歲自刎烏江,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楓葉滿山4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悲情英雄,他武藝超群,膂力過人,勇猛善戰,對秦的戰爭中,他率兵背水結陣,破釜沉舟,一戰擊敗秦軍主力,逼的秦軍大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率殘餘秦兵投降。

但項羽為人過於寬厚,不但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而且還封劉邦為漢王。

就連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也分別封為雍王、塞王、翟王,被號稱為“三奏王。”自己的心腹愛將英布更是封為九江王。

但人一但被封王,有了地盤有了軍隊便也有了野心。

很快,漢王劉邦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反出了漢中。

在劉邦項羽決戰當中,就連項羽的心腹愛將,九江王英布在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之後,選擇了聯劉攻項,揮兵殺向了自己舊日的主人,而劉邦得了天下之後,立即除掉了英布。

毛主席在渡江戰役之後,寫了一首詩: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獅過大江。

虎據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這霸王指的就是項羽。


jianchi


項羽,英雄也!

李晚芳對項羽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勇戰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心中;泱泱中華5000年文明歷史裡“第一勇士”!也是一個最悲情的帝王級的英雄人物,沒有之一。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最著名的一首詩就是寫項羽的,原文如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每每閱讀此詩時,一種英雄氣撲面而來,想到悲情時也曾喟然長嘆、感慨萬千,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裡,正因為有像項羽一般英雄人物的存在,我們才會對研究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思念般的嚮往。

最後,用知名撰稿人;狐狸晨羲對項羽的評價作為對這次悟空問答的結束語;

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出的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敗。“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陌上青花104516703


秦始皇統一天下,既是始皇的人生理想,也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說穿了,當時只有東方六國的權貴反對秦國一統天下,而廣大人民卻希望天一歸一。

西楚霸王項羽,出自楚國貴胄。楚霸王項羽與秦朝有國恨家仇,楚霸王反秦只為復仇,不為其他。

霸王起兵反秦時,對天下格局,一無藍圖,二無規劃。霸王只是一心反秦,打到哪,算到哪,直至將秦國徹底消滅為止。因此霸王坑殺幾十萬投降的秦兵,火燒秦朝宮殿,儘可能抹滅秦朝的一切痕跡。

霸王滅秦之後,就失去了人生目標。由於他痛恨秦朝,所以他捨棄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而退回到分封制。霸王將天下重新分割,重新設立諸侯國,讓東方六國舊貴胄,重新享有國家。

霸王列土分封,一方面開了歷史的倒車,違背了天下人心。

另一方面,由於人性貪婪,復國成功的諸侯們,不但不努力恢復生產力、安頓百姓,反而相互攻伐。導致天下大亂,廣大人民困苦不堪。

人總是喜歡推卸責任,將過錯歸於他人,於是霸王就被當成了天下大亂的禍根。天下人將天下大亂,這筆帳全算在了霸王頭上,而霸王生性剛烈,他以暴制暴,以霸王之力鎮壓天下人的各種不服。

漢高祖劉邦看清了霸王的短板,看清了天下大勢,於是起兵爭奪天下。最終霸王自刎烏江,漢高祖一統江山。

能征慣戰的霸王,決不是傻子。霸王失敗的原因是:

1,霸王被仇恨矇蔽了智慧,凡是與秦朝有關的一切,他都要毀滅。他不懂得去欣賞、去借鑑秦朝的成功經驗。

2,霸王過於自負,聽不進他人意見,看不見自己的不足。

3,霸王戰鬥力爆棚,但是格局不高。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即便是再強悍,也只能得意一時,最終結局肯定會是一敗塗地。霸王臨死之時,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失敗,只是哀嘆“時不立兮,其奈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霸王是劃時代的勇士,但是缺乏胸襟、缺乏格局、缺乏謙遜,因此霸王最終失敗了。象霸王那樣的蓋世英豪,都輸給了自己的缺點,我們更應該吸取教訓,保持謙遜的品德,不要被仇恨矇蔽了智慧。


鬼影147951010


將才,帥才,而非明主!

在《大明王朝1566》中,倪大紅老師飾演的嚴嵩有一句著名的話:20年了,你爹不光殺人治人罷人,也會用人,國庫要靠我用的人去攢銀子,邊關要靠我用的人去打仗,跟皇上過不去的,要靠我用的人去對付……只要用對了人,才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僅僅任用對的人,項羽就輸了劉邦很大一截,更多地是性格原因。一個詞語形容項羽——“孤膽英雄”!

一、刻薄寡恩

劉邦在慶功宴上講到,他既不如蕭何打理後方,也不如張良出謀劃策,還不如韓信統兵征戰,更不如西楚霸王項羽勇冠三軍。而項羽有一范增,還不加珍惜信任。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痞子無賴才坐的了皇位!

想要利益最大化,就要合理分配,怎樣切蛋糕很重要,劉邦很會切,項羽卻總是給自己拿大份。

趣聞記載,項羽授予別人官職,總是拿捏著大印,稜角磨平了才給人家。尊范增為亞父,但劉邦僅一個離間計,就失了范增的心。說其“刻薄寡恩”,熟不為過。

二、自負極端

這類人不容易聽進言官謀士的忠言逆耳,但是,往往認準了一個目標,他們完成的幾率卻遠高於常人!

譬如,項羽學書不成,學劍也不成,卻學得了“萬人敵”的兵法。從項梁大怒,可以分析出,書與劍不是項羽學不成,而是根本就不想學。章邯伐趙,圍控邯鄲,諸侯聯軍作壁上觀,項羽卻認準時機,破釜沉舟,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攜大勝之威,做得聯軍統帥的地位。

自負極端,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如果項羽、劉邦是生活在中世紀,依靠一場決鬥贏天下,那劉邦必亡!

果真是,成也“自負極端”,敗也“自負極端”。天下事,誰也不虧欠得了誰!





六耳執筆


項羽是個卑鄙齷齪的小人,這從他跟劉邦單挑就能看出來。

楚漢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羽就和劉邦說,當今天下不太平,就是因為咱倆都活著。是爺們出來單挑一場決勝負,是公是母拉出來溜溜,不要讓老百姓跟著受罪。劉邦笑著拒絕了,我這人喜歡動腦子,鬥智不鬥力。項羽派壯士多次出來挑戰,劉邦派一個樓煩的胡人神箭手出來應戰,楚軍挑戰三次,樓煩胡射死三個。項羽大怒,親自披掛上陣,手持長戟挑戰,樓煩胡還想放箭,項羽瞪大眼睛向他喊了一嗓子,樓煩胡一下子眼睛瞅不準,手上沒力氣,扔下弓箭跑了,再沒敢出來。劉邦一問咋回事,原來是項王親自挑戰,大吃一驚,出來和項羽談判,結果被項羽埋伏的弓弩手一箭射中胸口,差點射死。

說下啥叫單挑。單挑是春秋時期通用的戰鬥方式,戰國也有但不多,叫做“致師”。兩軍陣前擺開架勢,對方陣營的勇士就會一車三人跑過來耀武揚威。三人中間是主將,負責殺人抓人。左邊是司機,負責趕車並保護主將安全。右邊是弓箭手,專門射箭。有雙方都出車的,就是通常理解的單挑。也有一方出車來對方陣地射箭刀砍,這方許多人射箭砍刀回擊的。有人說這不送死嗎。其實不然。兩軍陣前單騎匹馬入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凱旋歸來並不是神話,而是確有其事。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勇士去楚國陣營抓了五個人,回來時候邊喝酒邊彈琴唱歌還吃烤肉呢,沒人敢追。單挑的目的是滅對方威風,鼓己方士氣。對方一看,艾瑪這麼牛逼,不打撤了,一場戰鬥也就結束了。這方最多追五十步,五十步以後就是安全距離,不能再追了,再追就犯規了。春秋時期的打仗就是這樣,目標是爭霸,有點現在道上爭扛把子的意思,要的是對方服氣,而不是把對方搞死。到了戰國,各國以攻城掠地為主要戰爭目標,所以單挑就少了。

項羽為啥想出這麼一招,因為沒轍了。後方吃緊,彭越搞得他疲於應付。韓信已經拿下齊國,形勢對楚國越來越不利,而劉邦窩在滎陽耍死狗,將士們士氣低落,眼看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項羽的軍隊和劉邦的軍隊不同,劉邦打的是後勤仗,耗裝備耗軍費,不耗人。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把人和糧食送過來,來了啥都不幹就是吃。項羽卻是精銳部隊,特種兵,要的是立馬解決戰鬥,耗不起啊。所以項羽看看不行了,也不知道腦子是不進的水多了,決定要跟劉邦單挑決勝負,那麼劉邦應戰了嗎。其實應戰了,劉邦派出了神箭手。

有人說這不扯犢子麼,射箭手射人也叫應戰。其實這也是單挑的一個項目。春秋武士單挑,兩軍陣前出兩人,一人用弓箭,一人用戈矛。有人說肯定用弓箭的人贏,那是你電視劇看的少。兩人距離是固定的,固定時間內弓箭手射箭的數量是固定的,如果一箭不中,再射不中,三射對方衝到跟前,箭手腦袋就搬家了。而手持戈矛的一方在衝的過程中也要躲箭,接箭,用戈矛把箭打落,這些都是武士的必備訓練項目。因此項羽派人用長戟挑戰,劉邦讓弓箭手應戰,沒毛病。所以箭手射死三個人後項羽親自挑戰,弓箭手慫了,跑了。照一般人理解正好一箭射死丫,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項羽挑戰勝利,劉邦親自出來和項羽談判,也實現了自己文斗的承諾,雖然劉邦有些使詐的意思,不過還算說得過去,要文鬥不要武鬥麼。可是齷齪的項羽居然埋伏了弓弩手,射了劉邦胸口一箭,老劉要不是命大就掛了。因此項羽是司馬遷吹出來的英雄,他被漢武帝傷害了,就把劉邦的對手美化。其實項羽的人格比老劉差遠了。劉邦被射傷,只好放棄了滎陽,項羽這才緩過一口氣來。說什麼項羽是貴族,單挑是高大上的做法,純屬不學無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