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中,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会如何?

O-O你们都是万恶的源泉


很多人会认为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事战略上最大的失误,倘若这一年,日军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或许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难道日本决策层真的就那么愚蠢,还不如各位网友老爷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理解当时日本的处境。

时间到了1940年,纳粹德国在西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日本此时的情况并不是太美好,从30年代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已经使得自己泥足深陷,难以自拔,中国迟迟不能征服,就意味着要一直保持大量兵力,这对日本资源的消耗是极大的。

而且时间到了这一年,美国已经开始动员其经济力量,为参战作准备了,同时也在太平洋上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日军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战略资源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这个时候,日本倘若要对苏联发起攻击,只可能是从陆地上,而非海洋上,因为从海洋上出兵,时间太长不说,航线也并不掌握在日军手中,其经济资源也无法支持大规模海上出击欧洲。

然而陆地上的进攻就能实现么?

早在1939年,日苏及其控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国”在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交过一次手,这次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余万人,大炮500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苏军以惨烈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日军决策层的战略决策,放弃了从西伯利亚发动攻势,进攻至贝加尔湖一代。日军的失败,说明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连锁仍然是相当强大的。后世的日本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尽管时间到了1941年,德军在东线对苏联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似乎只要日军配合一下,就能够将苏联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可问题是苏联并不是那么好打。

首先其体制决定了其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苏联军队现代化的程度明显是要高于日本陆军的,从陆地上发起攻击,日军在战力上处于劣势不说,补给线也足够漫长,依托工业不发达的中国作为后勤补给,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北进的话,并不能够快速完成既定目标,这对于日军而言,不能迅速结束战争,取得战略目的,就意味着失败,毕竟日本只是个岛国,消耗不起啊。

纵观日本两次赌国运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其战略谋划就是自己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甚至不惜在正式宣战前就开战,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敌人能够全力投入战争之前,夺取战略先机,然后,日军即转入战略守势,以拖待变,直至对手疲惫不堪愿意讲和为止。

概而言之,日军的军事战略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首先突然袭击,以获制海权,这会是从岛国日本向外实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条件,其次是陆军凌厉攻势,以期尽快攫取战略目的,最后是顽强防守,以便为和平谈判争取筹码。

以苏联目标,日军的这套常规战略手段,显然是不适合的。但倘若是南下就不存在这个的问题。

日军轰炸珍珠港的目的就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摧毁美军太平洋上的舰队,取得制海权,随后,即可大举进攻董亚亚,迅速夺取东南亚资源产地,建立外围防线,以保卫到手的战利品。日军的战略设想,其实是在三个月内征服东南亚地区,建立外围防线,对美国宣战,目的是将美国势力从西太平洋驱逐出去。

事实证明,日军的战略很成功,到了1942年3月下旬,整个南太平洋上除了麦克阿瑟领导下的美菲联军还在做绝望抵抗以外,日军已经完成了其战前既定目标,美军在太平洋上残存的海军力量只能在新生的日本帝国外围地带发起有限的骚扰行动。

然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一步步进逼澳大利亚,迫使美国向澳洲分配更多的资源,正是日本的贪得无厌,才使得美军大幅度提前了对日反攻的日常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同盟国最初定下的计划,德国被视为首要目标,这不仅因为德国是轴心国最危险的成员,更是由补给困难程度决定的,美英同为北半球国家,北大西洋航道是美国通往反法西斯战争最短的路径,而通往澳大利亚要远得多,人员、物资的输送和集结更加困难,所以对日战争在战略排序上理应靠后。

日本在东南亚的胜利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却并不对同盟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但直到日军步步紧逼澳洲海岸,这一切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综上,就战略部署上,日军南进其实是完成了所有既定战略目标的,然而倘若是北上,考虑苏日陆军实力对比,补给困难程度,这要比南下困难很多倍,且不能迅速给日本带来极大的收益,以缓和在美国经济制裁下有可能坐吃山空的局面。


江畔初见月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二战当中,如果日军不进攻美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很明显,苏联将会战败。

1941年冬天,当德军进攻到莫斯科附近的时候,苏联部署了大约125万人的兵力,而德军的进攻部队一共有190万人,苏联是以少打多。这125万人就有来自远东地区的大约40-50万的兵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从远东地区调动到莫斯科地区的兵力,那么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苏联将必败无疑。

一旦1941年德国攻下了苏联首都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就在1941年就结束了,也就不用打后来的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了。

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在远东地区,他们面对的是几十万苏联军队,日本要吃下这几十万苏联军队估计够呛,诺门槛战役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日本陆军不是苏联陆军的对手。

所以如果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对于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日本才会进攻东南亚从而与美国开战。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这里,因为问题是假设日本进攻苏联,那么结果就是苏联战败,之后的情况,就看怎么发展了。


老威观史


二战期间,日本最初的战略方针就是北上,德国在欧洲已经整军待发入侵苏联,幻想能与日本会师在远东。如果日本最后放弃南下策略主动挑起日苏战争,日本会有胜算吗?




进攻苏联,与日本会师,打通两大轴心国的陆上通道,应该是希特勒的目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军队早已经通过“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并且有足够的军队、武器、后勤给养来支撑起这一场战争。德国人还希望日本方面能在东线主动挑起战事,以分散苏军兵力,减少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压力。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占领中国东三省后,一直在北进或者南下摇摆,本身日本军界内部就存在海军和陆军极深的矛盾,日军一旦选择北上,则以陆军为主力,基本上就没海军什么事了,而南下,则日本多年来构建起来的海军体系将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日本海军极力希望能南下作战。




如果日本选择北上,主力作战部队就变成了陆军和空军。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俄军,但当时日军是以人数优势取胜。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两年,即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蒙军曾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与外蒙古之间爆发过战争,即诺门坎战役。这一战算是日军对北进战略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双方动用了除海军之外的一切兵种和现役装备,尽管大动干戈,但日军仍以惨败结束。此役过后,苏联方面有预感日军会加大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压制,存在更大军事行动的可能,因此至诺门坎战役之后,即加大了对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




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苏联方面在远东方面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40万人,是1939年时的两倍,拥有近万门火炮,数千架战斗机。而此时,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仅有70万人,无论军力、装备都远不及苏军,更要命的是,此时日军早已深陷中国战争泥潭,如果要全力北上,则必须要从本土及中国方面军抽调部队,且在人数上要对苏联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所需部队至少要在200万以上。这无疑让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形成巨大的压力。




那么,当年日本想要北上的初衷是什么呢?除了为德国分担一部分苏联方面的压力,掠夺远东地区的战略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的匮乏,各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都促使日本铤而走险,但远东地区的资源并没有日本方面想象中的那么丰富,严酷的自然条件及苏军顽强的战斗力,都是日军所不可小觑的。


张鼓峰事件及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已经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日军一旦谋求与德军会师,面对早就厉兵秣马严阵以待的苏军,日军必败无疑。


大国布衣


我来给你揭秘:

1.二战不管日本是否招惹美国最后美国都会出手开战的。

2.美国是绝对不会允许日本和德国的势力超过自己的。

3.日本和德国打苏联,美国一定会在苏联扛不住的时候出手帮助苏联对付日本和德国。

4.日本和德国打苏联如果不分胜负,美国一定会继续坐山观虎斗卖武器闷声发大财。

5.美国最后帮哪个国家并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让所有潜在对手变弱、让自己变强大,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称霸做准备。

6.在美国政府眼里:

世界上根本没有是与非、对与错、正义与险恶、民主与独裁、只有利益。

7.现在的美国政府眼里: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恐怖组织,只有亲美组织和反美组织。

8.任何组织在美国政府眼里的敌对国家搞破坏,美国会把他定性为正义自由组织的抗议活动。

任何组织在美国搞破坏,美国就会把他定性为恐怖组织搞恐怖袭击。

9.美国公司变强大美国政府一定支持,别国公司变强大美国一定会通过绑架人质、偷快递、301调查、反垄断、加征关税等方法来打压。


明宇智远


日本不招惹美国跟德国一起打苏联,我想结果也一定还是后来的结果,只不过战争时间变长或者变短了。日本和德国依旧会战败,只不过过程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多了一些日本和苏联之间的战役而已。



为什么会这么说,下面分析一下,首先就是苏联是个两亿人口,面积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这个体量完全可以把两个国家拖进全民战争的泥潭,直到把德国和日本拖垮掉。日本进攻苏联会让德国的压力变小,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更猛烈了,或是抽出力量继续在北非作战或是与英国作战。



不管是哪种情况,美国都不会放任德国去打败英国,因为它也不想看到有一个更大的、更危险的强国在大西洋彼岸崛起,这样早晚会威胁到自己,美国就会出兵在欧洲西线作战。这样苏联的压力会缓解,苏联空军和坦克的大集群一旦调转日本,那日本难以阻挡,毕竟日本在亚洲各战场投入了大半的陆军。


再有就是日本不太可能不招惹美国人,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积怨已久,而且很深,如果日本进攻苏联,那整场战争海军还是没戏可唱。陆军就会成为日本高层心中的主角,一切的军费和资源都得流向陆军,这是日本海军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就必须找一个能以太平洋为战场可以打海战的国家进行侵略,以显示海军的作用。



所以说不管日本侵略不侵略苏联,海军都得去招惹美国,侵略苏联反而更加速它的衰落,到那时孤立无援的德国也会更被动。


齐继同志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如果日本关东军在这个时候进攻苏联的话,那么苏联肯定会在德国和日本的夹击下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飞机、坦克和舰船在战场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得石油成为战争中的重要资源。日本本土石油资源匮乏,部队需要的石油大部分都是靠进口而来,其中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日本在二战的时候快速向外扩张,美国虽然向日本出口石油,但是他们时刻在提防日本伤害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

1941年6月25日,日本决定不参与德日夹击苏联的计划,他们集中精力向南进攻,日本的这一做法触犯了美国的忍受底线,他们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包含了禁运石油,美国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给后,日本马上就陷入“燃料荒”,日本不解决石油供给问题的话,他们后面的战争根本就打不下去了。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国的话,那么他们实际上也可以从苏联那里解决石油供给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苏联每年石油产量约3000万吨,斯大林格勒周边的高加索油田为苏联提供了90%的石油,德国当时依赖的石油供给地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每年石油产量只有700万吨,仅仅约是苏联高加索油田区产量的四分之一,高加索油田区同时为德国和日本供应石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情。

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诺门坎战役爆发,双方打了135天后就停战了,这一战给日本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国的话,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马上进攻苏联,他们会观望一下苏德战争的情况再做决定。日本最可能攻击苏联的时间是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后,这个时候德军正在全力进攻基辅,以保障后期进攻莫斯科时的侧翼安全。

1941年日本关东军兵力约70万,到了1942年的的时候,兵力达到了120万,如果日本想要在1941年9月苏德基辅战役的时候攻击苏联远东地区,那么他们应该是可以调集到120万的兵力。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守军刚好也是约70万人,日本关东军如果这个时候攻击的话,双方兵力持平。诺门坎战役时,苏军打得不轻松,战场上物资的大消耗,让他们的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而且最后苏军损失兵力也比日本多。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的工业体系被德军破坏,坦克和飞机都需要美英两国支援,所有物资供应优先给西部前线,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很难同时为远东地区也提供充足的物资,如果日本趁这个机会攻进苏联远东地区的话,那么他们应该能够取得胜利。

日本一旦深入苏联腹地,就算德国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两国也能以东西夹击的形式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的胜利。德国和日本得到高加索油区后,他们的资源问题将得到解决,同时苏联会失去石油资源,那么苏德战争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即便日本无法攻击到苏联腹地,但是他们也能牵制住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兵力,日本攻击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苏联逐渐开始从远东地区调兵前去西部战线,这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影响非常大。

日本与德国一样,深受石油资源匮乏的困扰,如果日本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的话,那么苏联肯定会灭亡。苏联灭亡的同时,两国还都能利用高加索油田来解决石油问题,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可是日本却没有这样干,他们偏偏去招惹美国。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知道日本去招惹美国后,他们两个都惊呆了,即便后面心情平静下来,但是他们心里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梦想即将破灭。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拿一个地球仪,看一下就能明白。在中国东北到苏联的的欧洲部分之间是广阔的西伯利亚荒原。假如,你是日军指挥官,你如何让你的百万大军跨越西伯利亚荒原直捣东欧呢?假如,你的百万日军跨越几千公里的西伯利亚打到欧洲,你能保证身后几千公里的补给站不被切断吗?一旦这几千公里的补给线中任何一点被切断,百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会是什么结果?想想都觉得不靠谱。日军即便打赢诺门罕战役,作为斯大林而言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放弃远东,仍旧集中力量对付德军,在东北亚苏联一定会是坚壁清野,一定会破坏铁路,扔下二十万苏军和日本打游击就是了。日本能得到什么?木头?荒地?这些难道中国东北没有?所以,对于日本来说,苏联远东部分的利用价值非常有限。日军发动诺门罕战役,实际上带走很大的试探味道。日军通过918事变几乎用零成本就拿下了满洲。这很大程度上让日军过于膨胀,如果远东苏军和张学良一样不堪一击,那么日本顺手牵羊拿下苏联远东,这种情况下不要白不要。但日军绝不会拿出更大成本,绝不会拿出打到东欧的决心去进攻苏联。那样对于日军来说,在陷入中国这个泥潭后,日军又要陷入苏联远东冰天雪地的又一个泥潭。日军反而会更快败亡。而且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法西斯盟友,他们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并不是互相配合的关系。日本当然不可能为了德国的利益,消耗自己宝贵的资源。日本在陷入中国泥潭的时候,本质上是绝不愿意展开两线作战的。之所以北上进攻苏联或者南下东南亚,本质上都是为陷入中国的日本解困。日本的资源已经无法支持在中国的长期作战,在还没有耗光全部资源前日本北上或南下其主要目的都是获得战略资源。所以,北上苏联无利可图。所以诺门罕之后,日本发觉得不偿失后,就自然放弃了北上。


告鸟之


日本打苏联只会是越打国力越弱,因为在苏联他掠夺不到资源,更是还会让其军队深陷苏联广袤的国土之中。

这对于日本来说不划算,花大力气拿下的土地,却不能给予其成正比的收益,这笔账很容易算。

日本确实计划过进攻苏联,但是前提是苏军不堪一击,那么日本还是愿意攻取远东地区,为其满洲提供战略缓冲区。

然而苏军却不是1904年的俄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给收拾的服服帖帖,从此都患上了恐苏症。

所以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性,自诺门坎战役之后,就成为了零,转而是开始防止苏军进入东北。

当年莫斯科保卫战打的正白热化的时候,斯大林果断的调集了远东的部队回莫斯科,之所以敢如此做,就是因为明白日军不可能进攻苏联。


而且日本这个国家石油资源基本依赖于美国进口,但是日美两国却因在华利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根源在于日本挑战了美国在东亚推行的门户开放原则,当时美国占据了在华财阀的大量股权。


可以说日本的侵略活动,从全面侵华之后起,便是让美国倍感头疼,美国不能让日本在东亚一家独大。

所以在美国掌握日本石油、橡胶等资源的供应之后,美国制裁日本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日本进攻苏联,制裁会来的更快。

因为美国更愿意看到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美国需要苏联来抗击德国,否则英法等国就都保不住,美国也就失去了欧洲。

正是出于这些考量,日本依靠优势的海空力量进攻美国,是最佳的战略选择,除此之外对于日本来说,除了停战没有其他选择。


小司马迁论史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日本陆军将加速灭亡,日本空军将受到重创,日本在失去东南亚石油、矿产资源的情况下,会加速投降!因为:

一、对于苏军来说,日本的优势是海军,日本海军除了在库页岛、海参崴有用武之地外,在夹击苏联的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

二、日本空军对苏联空军无任何优势,日军如果仅北上而不南下,那么,它就得不到东南亚的石油、橡胶、铁矿石等战略资源,日本空军在与苏联空军的作战中,因为燃油、铁矿石、橡胶的匮乏,战损的飞机将得不到补充,制空权将迅速被苏军夺取,一年之内,日本空军必然玩完。

三、诺门坎战役已经证明,苏联陆军对日本陆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首先是坦克,日本陆军的坦克薄如纸片,在苏军的重炮和坦克面前完全不是对手,其次,西伯利亚和蒙古大草原是日本陆军巨大的坟场,苏联和蒙古骑兵对矮小的日本陆军、骑兵具有压倒性优势,日本陆军在苏联陆军的重装部队和骑兵的打击下,将迅速崩溃。

结论:日本放弃北上,选择南下抢资源是明智之举,如果改南下为北上,日本陆军和空军在开战后的一年内必然玩完,会加速日本战败,被提前赶出朝鲜半岛,日本唯一获利的可能只有库页岛。


匹夫有责2019


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在二战中直接配合德国夹击苏联美国恐成最大赢家。而日本、德国等法西斯照样会一败涂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想打美国,但没有想去征服美国。

美国早在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00年就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了,借助第2次工业革命的东风,美国在1890年代在工业产能上就超过了英国。


此后,美国工业产量的比重越来越大,等到了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份额已经达到了38.7%,当时的日本占世界工业的份额只有3.8%,日本当时的工业产量也就相当于美国的1/10。

那个时候日本绝大多数人虽然没有了解到这种差距,但他们也很清楚,美国的实力是日本远远无法相比的,所以1941年日本的战略目标是占领东南亚获取这里的资源,然后和美国平分太平洋。

日本也深知美国不可能把西太平洋拱手相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觉得通过多年的准备拥有190万吨海军吨位的日本帝国海军有能力在半年之内迫使美国放弃西太平洋。


第二,日本一开始也没想这么早和美国爆发战争。

当日本在东亚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在1940年日本仅在华北一年的三八大盖子弹的消耗量就高达2000多万发,但战争似乎距离结束还非常遥远。

日本发现自己深陷战争泥潭的时候,决定必须要向外寻找足够的战略资源,以获得持续战争的能力。

于是,日本在1941年7月2号决定向南方前进,夺取当地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即使冒着和英美开战的风险也要这么做。

7月26号,日军占领了法属殖民地南部的基地。

本来此时日本正在与荷兰谈判计划获取印尼地区的石油供应,但令日本感到沮丧的是,不仅荷兰没有同意,美国还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且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实行了禁运。

由于和美国的和平似乎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日本决定启动战争计划,对英国,美国,荷兰的国家发动战争,夺取他们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


如果当时美国不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且日本和荷兰能够在印尼的石油供应上达成协议,日本对美国的战争就不会这么早发生了,肯定要到结束东亚战争之后,才能拿出所有的资源来和美英等国争夺西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

如果不南下而是北上西伯利亚,日本将会和远东的驻军两败俱伤。

在1941年,如果日本不南下夺取东南亚地区,而是和德国一道夹击苏联,对日本来说比南下和美军作战可要困难多了。

当时日军的想法是,如果和苏联爆发战争,日军要集中2100~3100架飞机,2000辆坦克,45万匹战马,由日军和伪军组成的150万大军。


日军考虑到西伯利亚地区的恶劣天气,在对苏军作战的时候,认为最多也就打两个半月,一入冬就得结束战争,对苏作战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到10月中旬之前必须占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城市和港口。

苏联对日本的野心早有防备,早在30年代末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准备对日防御作战了。即使在1942年以后,苏联总参谋部仍然决定在远东地区对日本进行全面防御,目的是抵御日军对远东地区的任何攻击行为,并且确保能够将日军成功击退。


为此,苏军在1941年的时候,在远东地区部署了65万军队,5400辆坦克,3000架飞机,15,000门大炮,9.5万匹马。虽然莫斯科会战开始之后苏军从远东调走了大批军队,但是,由于当时苏联已经启动了全国总动员,远东地区实际的准军事力量到1941年12月20号总人数不降反升已经高达116万。战马的数量也从9.5万匹增加到了13.9万匹。

再加上当时蒙古方面已经动员了将近8万人,苏联可以实现对日本作战的兵力高达124万多人。

(蒙古骑兵)

如果日本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配合德军北上攻打苏联的远处地区,将会是一场150万人进攻124万人的战争。

苏军空中力量和日军相差无几,陆军的重型火炮和坦克不仅数量远超日军,火力指数也要远超日军。再加上苏军作为防守方有着地利的优势,对日军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从1941年夏天到1941年10月中旬和苏联打成平手。

但是由于苏军准备充分,很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内成功将日军击退,让日军精锐的关东军伤亡惨重,失去再次进攻苏联的能力!

于是,美国就成了最大赢家!

由于日军北上,美国就可以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看着旧大陆打成一片。然后,利用租借法案支援各反法西斯国家,让他们和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血拼。

等双方拼得精疲力尽的时候,美国再像一战时期那样,向东方战场和欧洲战场派出生力军,帮助盟国打败法西斯。


如果这样,美国在二战中付出的伤亡更少,得到的战果会更大。

由于美国加入二战时间较晚,苏联在和德国作战的时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么,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很可能就不能成为超级大国和美国在全球争霸了。这样,美国将成为二战最大赢家,以唯一超级大国的身份在世界上呼风唤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