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李太白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入冬之后,新年之际,全国齐刷刷地迈入数九寒天,各地人民对火锅也是热情高涨,许多小伙伴们恨不得一天三餐都吃火锅!重庆火锅、四川火锅、老北京涮肉、潮汕牛肉锅、贵州酸汤锅……这么多好吃美味的火锅,总有一款适合你。

吃火锅之前,不妨了解一下火锅的历史吧!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火锅的历史:一口大锅煮全部

可能只有爱吃且会吃的中国人民,才能想到把肉片放进滚烫的锅里煮,于是产生了“涮”这个食物的料理方法:不仅是肉,鸡、鸭、鱼等都可以用来涮。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吃涮肉者,是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游武夷山六曲时,造访止止大师,在大雪天里捕了一只野兔,无奈没有人会烹制。止止大师说,山里人有一种吃法,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浸渍,再用一个小火锅煮水,等到水沸之时,用筷子夹兔肉片在里面涮一下,兔肉熟了之后,味道鲜美无比。后来,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都吃过涮兔肉,他还为其命名“拨霞供”。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关于火锅的起源,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火锅始创于公元5世纪,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据《北史》记载,那个时候,有一个称为“獠”的少数民族,獠族人“铸铜为器,大口宽腹,易于熟食。”——这是我国关于火锅的最早记载。

也有考证,东汉时期的“鼎”,就是火锅的那口锅。“鼎”是象形字,上面一个容器,下面有几个支点,这个容器就是用来烧东西的火锅。将肉切成块,下面架上火,把食材放进去炖煮,吃的时候每人从“鼎”里盛出来,放在自己的容器里吃。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再简单一些,火锅在古代称为“骨董羹”,因投料进入沸水里发出的“咕咚”声银而得名——咕咚,咕咚,听起来就很有食欲。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惟妙惟肖地描述了雪夜吃火锅的场景,火锅在严冬的雪天给人带来了暖融融的感觉。唐代称火锅为“暖锅”,诗中的“红泥”是陶瓷,到了宋代,火锅的食用方法已经流行于民间。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火锅:最重庆的水码头文化

提到火锅,我们脑海里最先出现的一定是热气腾腾、红彤彤的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是近代火锅的鼻祖,香飘万里的火锅,是重庆人的最爱。

重庆火锅的由来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不无关系。巴渝地区多湿润雾雨,冬季潮湿寒冷,重庆人创造了一些以麻辣味为代表的祛寒食品,火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火锅融“麻”、“辣”、“烫”于一炉,既有无可比拟的鲜香,也保留了民间长期以来边吃边煮的风俗。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有趣的是,中国的火锅渊源流长,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而重庆火锅从萌生草创到名扬四海,发展历史不过百余年时间。为什么重庆火锅能够后来居上,在中国火锅这个大家族中一枝独秀呢?

四川作家李劼人在《风土什志》中考证,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

“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小米滩见证了重庆火锅的发展和变化。从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跑船常常夜宿于小米滩,停船后生火做饭驱寒,那个时候人们较为贫穷,炊具只有一只瓦罐,罐子里盛汤,加入各种菜,再添以海椒、花椒,为了祛湿,船工们吃后,不仅果腹,而且解馋,美不可言。于是,这种吃法便沿袭下来,传至重庆后扎根,逐渐丰富后,成为川人特有的美食。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火锅滚烫的汤里也渗透着浓浓的乡情和年味。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看见一位四川朋友发状态,大意是在上海工作久了,口味也渐渐变淡了,偶尔想吃家乡的火锅,就跑到外面吃海底捞、德庄、小龙坎等那些耳熟能详的火锅。四川人对于火锅显得嘴“刁”,外地的火锅再著名,味道也比不上家乡小店铺里的火锅。无须多余的配料,无须豪华的门面,无须珍贵的食材,家乡的火锅终究要比外地的香、比外地的辣——这才是故乡的味道。

后来,这位朋友让母亲从家里寄了几包火锅底料,照片里,气泡在锅里翻滚,红彤彤的辣椒在锅里跳跃,涮一些牛羊肉、烫几片土豆和白菜,寒冬季节里,再也没有比火锅更让人舒坦的食物了罢。

新年吃得忙,我为火锅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