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別怕文綜,打基礎、練習慣、磨心態,突破260分


史地政的學習,和理科一樣,同樣需要大量的腦力勞動——思考。比如就政治的學習來說,我們都知道要關心時政,那應該怎麼關心呢?是不是看看新聞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得去思考,怎麼思考?結合考點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把文綜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別怕文綜,打基礎、練習慣、磨心態,突破260分



背書記要點 看書看全面

有人覺得文綜需要背誦的東西很多,要考出好成績來一定要下大工夫去背。我並不是很贊同這個觀點。文綜三科的內容確實多,單單地理一科,初中和高中的課本加起來就有9本。這麼多內容,不背是不行的;但要靠背誦過關的話,早該從高一開始而不是等到高三。

我的方法是記要點。做過高考練習的同學都知道,高考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乾淨,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

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麼做,既難以記住又佔用大腦空間。

掌握要點之後,還要學會詮釋,用自己掌握的學科的語言去展開。

有的同學是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怎麼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

在複習文綜三科時,我花在看書的時間遠多於背書。說句玩笑話,當別的同學背得天昏地暗時,我倒是像看小說一樣將課本看得津津有味,連註釋、圖說這些邊邊角角都不放過。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別人辛苦背完半本書時,我可能已經輕鬆看完整本書了。看完了,合上書本,花上十幾分鍾在腦子裡過一下自己剛才看到的內容,然後再去做題,把看到的知識結合題目作答,大腦中的印象會更深刻。

另外,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文綜:每週一練,保持手感

高考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

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麼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說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

我記得從總複習開始,我們每週六下午都要進行一次文綜考試,成績還是其次的,關鍵是練手,熟悉這門科目的考試感覺。到高考結束時,一位老師就和我開玩笑:“做了幾套文綜卷,有沒有100套?”後來想一想,即使沒做滿100套,也相差無幾了。

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裡都會隱藏著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

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去年考文綜時,就有同學說做到最後,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

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後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做題與總結之比=3:1

掌握方法與技巧

歸納總結,這是學好所有科目的“通行證”,對文綜史、地、政三科來講,也不例外。從高三起,我就在這方面下工夫,把平時練習、考試中遇到的自己不會做的錯題,老師講評時提到的重要題目、典型題目、類型題、小專題等,都記在專門的“摘錄本”上。這個“工作”一直堅持到高考前夕,前後共記了兩大本。

題目不一定要做非常多,但做完題後一定要總結、歸納,在時間安排上,做題、總結按3∶1比例安排,這是我一直堅持的方法。而且做完總結後,你會發現各個科目的脈絡、題型變得一目瞭然。

比如歷史,經常出現的題型有原因類、意義類等。原因類的題目,你需要分清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線等。意義類的題目,則需要全面考慮,比如對當時的生產力、社會經濟、政治、外交、教育以及國內外各階級有何意義。歸納全了,考試時思路清晰,也不用擔心漏了要點。

套一句俗語“濃縮就是精華”,做摘錄本相當於把高三以來的一大疊卷子濃縮在一個小本子裡。平時做好摘錄,到最後複習階段就很輕鬆了,不用翻卷子、課本,只要翻翻摘錄本就可輕鬆地找到各類專題、典型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說白了,做摘錄雖然麻煩點,但這個過程是你整理知識系統的過程,在做摘錄的同時你也在複習中;而且自己整理的東西印象比較深刻,有助於記憶。

地理:從地圖入手一“網”打盡


【關鍵詞】以圖定位、經緯定位

地理學科,據我的同學反映,是一門比較難的學科,說是“文科中的理科”。但我覺得這其實也不難,只要平時下點工夫,熟悉地圖,掌握一些解題的原理或者思路,地理還是比較好學的。

地理考試中,地圖佔了很大比例,有以地圖為背景考查氣候等自然人文知識,也有直接考查圖中重要地點的;再加上地圖是比較直觀的東西,不像背書那樣可以按照文字背下來,所以地理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熟悉地圖,以圖定位。

我的“笨”方法就是在臥室裡掛兩張大地圖,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每天沒事就“泡”地圖。先熟悉基本的,比如一些重要的海峽、國家的地理位置、地理形狀等;再慢慢將所有知識填充到地圖中,比如這個國家的氣候、人口、資源、交通等;最終一看到圖就聯想到相關知識,看到考點腦海中也能浮現出一張圖。

掌握圖位定位後,最好還要掌握“經緯定位”,運用經緯網串聯起所有知識,知道經緯度,一確定了地點,馬上想到地圖、相關區域知識;想到氣候、自然帶,想到大氣環流、洋流;想到典型產品、能源等。尤其一些特別的經緯線及經緯線的交會地點,比如180度經線經過哪些地方,北緯30度、東經30度在哪交會等。

另外,地理很多知識聯繫都是非常緊密的,比如高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有不少內容與高三的區位地理內容密切相關,複習時可以有意識地把這些關聯點串起來。比如,複習西南交通時,可以和人文地理裡的交通與商業聯繫起來,這樣不僅好記,而且思路也更開闊。


別怕文綜,打基礎、練習慣、磨心態,突破260分



寫在前面


在高中的起始階段,我始終在找尋一條縮小自己與他人差距的最短路程,後來發現在求學問道、向上拔節的道途中,原本不存在什麼捷徑,每一個你看似整日嘻哈玩鬧的重量級學霸人物,都有一段暗自磨礪自身、打破厄運的奮鬥史。

作為一個已經歷高考的過來人,我覺得任何外力都無法成為替代你內在進取心的能量推進器,也沒有任何一條經由別人的雙腳踩出的成功路,會完全可以契合你的腳步。所以我常常覺得,不斷給自己正向的鼓勵,忍苦耐苦,奮鬥不息是在學習上攀升的重要基石,同時,不要忘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多吸取優秀的學習經驗和方法,有選擇地轉而為自己所用,更容易直上青雲。

在此,我暫且把一部分還算拿得出手的、姑且稱之為經驗的東西,分享給各位,希望大家不要嫌棄,糟粕裡取精華吧。

歷史長河怎能缺少頭腦風暴、興趣點


就個人而言,我是文科生,較擅長曆史、政治和語文,最弱科是數學。關於歷史,我覺得背誦基本知識點和易錯的混淆點是必做的功課,因為佔據歷史考卷的大比重是史實。我的老師說過:“當所有的一切散去,讓史實留住歷史。”沒有紮實的史實功底,是無法自如地應對每一場歷史考試的。

然而一味死背史實,卻不能獲得高分。還需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在不脫離正統史觀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觀點看法輔助記憶,往往收效顯著。

其次,歷史學習可用很多方法來鞏固基礎、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如頭腦風暴法,以某一歷史人物為中心,與他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年代、評價、成就、歷史影響等等都隨之可以組建成一個多面互動的整體,無論是以紙筆錄出還是在大腦中回顧一遍,這樣的總結方便實用,等到下次考試時“牽一髮而動全身”,與此人物的相關知識不愁調動不出來了。

除頭腦風暴法外,時間軸法是我的老師推薦給同學們的,劃分時間段可明晰一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也便於東西方發展情況的對比,簡單可行。

別怕文綜,打基礎、練習慣、磨心態,突破260分


說了歷史的學習,還需留意這一科目的特殊性:重視對照分析。類似背景下的史實常常被放在一起出題,同時期的各國國情、同一事件不同立場不同階級的各人的看法,通通可以拿來一考。

因此一定要在學習中發掘考點,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已具備的判斷力坦然且樂觀地面對歷史。這個科目既嚴肅又可愛,在蓋棺論定,翻案難定中,尋找樂趣吧。

政治


接下來談政治。我的政治學習充滿了逆襲的味道,高一時我看不起這個科目,覺得法律條文原則權利都是死知識,答題好似套模版,總有幾句熟話在試卷上翻來覆去,總有一些道理理直氣壯地留在教科書裡。我不愛學這個,沒意思。

在上高二後我逐漸理解了政治的死與活。政治很死,死在基礎知識上,模塊中比較死的是哲學和政治;政治很活,活在思路上,尤其是經濟和文化。而總體上看,政治活在時政上。 熟話人人都會說,但答案中沒有鮮活熱乎的時政也不是一份優秀出彩的答案,書本人人都能背,但呈現你的政治觀念不是掉書袋,討巧的答案總是有清晰明瞭的思路,以及有熱度有力量的政治社會氣息。

我建議大家關注時事熱點,並積極與他人探討題目,學會站在高處俯視政治,你會明白大國間的博弈如此微妙,明白立法是制定公共規則的最高形式,明白和平與發展為何成了時代主題,它們猶如空氣,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有時候我想,政治考試越來越能考出深度,該提升的不僅是答政治背政治的能力,更是思想覺悟,思維力度,學習政治是人一輩子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