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利用战略利益促使三国鼎立对峙长达60年

三国是在中国历史上继秦汉四百年大统一之后出现的历史转变时期,是分裂和统一斗争时期,也是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时期。那为何魏蜀吴三国能够对峙长达60年之久。

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利用战略利益促使三国鼎立对峙长达60年

有外交斗争的紧密配合,形成魏蜀吴之间的战略三角斗争。

三国处在相互争夺中国统治权同一个斗争中,彼此厉害关系密切,相互间形成魏较强,蜀吴较弱的战略三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彼此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方的重大行动,都对其他两方具有战略意义,一方对另一方政策,既受制于又影响到第三方,每一方都企图利用三角关系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为自身服务。在这一形势下,就会出现下面几种战略方针。

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利用战略利益促使三国鼎立对峙长达60年

第一,蜀吴两个弱者,以结盟共同对抗强敌曹魏,作为处理三角关系的基本方针。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击败刘备后企图东下灭吴。南方孙权、刘备如果不联合,将可能被各个击破。孙权迅速实行战略转变,放弃攻打荆州的企图,转向联合以刘备为首的荆州抗曹派。在孙刘联合下,一战而胜,迫使曹操退回北方。

战后孙权夺下交州,刘备跨有荆州、益州,双方获得重大战略利益。这次联合,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攻襄樊为止,达11年。此后虽然反目成仇,不久又恢复联合,原因依然是为了对付曹魏的威胁。

在两度联合中,两弱之间结盟长达51年,其联盟破裂不过4年。显而易见,结盟共抗强敌,是两弱基本利益所在。

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利用战略利益促使三国鼎立对峙长达60年

第二,蜀吴能否实现联合,关键在于有无战略眼光。

赤壁之战后,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把苦战和鲜血换来的江陵借给刘备寄寓,扶植他壮大抗曹,是一个有眼力的大胆让步。

从实践效果看,显示了保持联合的决心,迫使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使东吴获得安全,但也有利于刘备在东吴上游崛起。于是孙权后悔不已,向陆逊说,鲁肃劝我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其实让步为形势所需,副作用也是可以消除的。

此后,诸葛亮坚持把战略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恢复联盟,把东吴偷袭荆州,斩杀关羽等等老账一笔勾销,咽下苦果。做出了不计较的让步,从而促使联盟延续到蜀亡。基于长远的历史眼光,把战略利益摆在第一位,造成并延续了有利于他们的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利用战略利益促使三国鼎立对峙长达60年

第三,两个弱者的矛盾激化后,它们的联盟有可能破裂,背盟一方将向强者寻求支援。

事实证明,两弱联盟对敌斗争约有成效,敌之压力越小,内部矛盾越发展,越为联盟破裂创造条件。

在孙刘联盟迫使曹操陷入困境时,东吴对于刘备借荆州不还,夺取益州后实力略大于东吴,对关羽以据上游之势屡屡开衅,积愤不能忍耐,不惜背盟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袭杀关羽,强夺荆州。

为了在与刘备军团作战时,避免曹魏攻击,孙权大胆化敌为友,由联刘抗曹变为联曹抗刘,从而在三角中左右逢源,永不孤立。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偷袭荆州,到蜀国邓芝出使吴国前的4年里,蜀吴的冲突压倒了共同利益,出现蜀孤吴弱魏收实利的后果。

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利用战略利益促使三国鼎立对峙长达60年

第四,强者在两弱结盟时,处于不利地位。它的战略意义是削弱、拆散它们的联盟,通过分化,使其内部矛盾激化,以便坐收渔利。

分化的方法,通常是减轻军事压力。因为压力越大,两弱联合越紧密,而减轻压力,则有可能使两弱矛盾发展,引起联盟瓦解。

在减轻压力时,有时是全部减轻,如曹操以退兵诱使袁谭、袁尚不在外御,而转向内讧。果然不久袁谭要求联合曹操,攻击袁尚,曹操实现各个击破。

有时候是部分减轻,如对孙刘,如果全部减轻压力,孙刘必然乘势坐大。因此仅减轻孙刘接合部荆州的压力,对于淮南和汉中的方向则绝不减轻,因为相距遥远的一东一西两地施压,不像在荆州那样容易促成孙刘的紧密联合。

强者的斗争,还应该善于发现两弱者结成联盟的裂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方针。

如孙刘两家力量都较强,他们内讧时,最有力的策略,莫过于促使孙刘相互争斗,而不帮任何一方,以便坐待两疲。因此当孙权密告将偷袭关羽时,曹操却向围攻自己的敌人关羽泄露这一秘密,制止众将追击退兵的关羽,企图把这趟浑水引向东吴,使关羽与孙权自相残杀,做到像董昭建议的那样,让孙刘向两匹马那样由自己控制着相对踢咬,到时关羽存则孙刘两疲,关羽亡则孙刘交兵不懈。曹操明白,如果在军事上保持中立,而去追击关羽,孙权就会改变防关羽的心,转而对付自己,战略上是极为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