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大清十二帝(1)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大清十二帝(1)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大清十二帝(1)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皇太極,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

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大清十二帝(1)

愛新覺羅·福臨

福臨,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覆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

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
駕崩,終年24歲。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大清十二帝(1)

愛新覺羅·玄燁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
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好啦,今天小編就先和大家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點個贊加個關注,我們下期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