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樱花在四月凋零后,据说只要三个月就会长出新芽,然而它并不着急再一次的绽放,熬过了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霜雪后,它才会在来年的春天一口气盛开。

所谓四月的谎言是樱花凋零后的等待,它用整整一年时间来等待一个尽情释放的时机。历史中也不乏类似樱花的例子,除了积六世之余烈的始皇帝,还有扬父兄武功的孙仲谋。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位江东孙家的三代目——吴大帝孙权。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对于孙权的江东集团诸葛亮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论断:“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我们对比三巨头中的另两位,曹操的家族里有着世人不耻的宦官成分,也有被张绣马超追着跑的坎坷生涯。至于刘备,如果说曹操战场生涯是顺境中有波折,那么刘皇叔就是衰神附体。自打从河北结束编草鞋草席的工匠生涯开始,刘备投奔陶潜,陶谦病死;投降吕布,换来白门楼下一顿骂;客居袁绍处,袁本初就输了官渡之战;替刘表守新野,竟然招来了曹操的南下大军,可谓是走哪克哪。相比之下,孙权18岁接手其父兄打下的江东六郡,没有争权夺利的亲族,没有拥兵自重的权臣,其过程自然轻松许多。

除了赢在了起跑线,一接班就是个500强企业,孙权还有一点有别于曹刘,那就是家世。刘备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可是汉朝宗室如果不是嫡系的子嗣,爵位都是逐代递减的,到了刘备这个个体户时跟他们家寻常寒门就没什么区别了。曹操虽然不属于寒门出身,但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使得曹操进入仕途之后一直为当世的清流所不屑的原因。

回过头来我们看孙家一代目孙坚,这个吴郡人,虽然三国志中说他是孙武后人可以断定基本上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瞎认祖宗的套路,但是说孙坚家族世代出仕于吴大体是可信的。孙坚成名自讨伐董卓,话说这18路诸侯,划水的不少,真正用功的也就曹操、孙坚两支。相比于曹操的冒进失败,孙坚斩了华雄不说(没错,就是那件演义里被关羽冒领的功劳),还从长沙奔袭千里一路杀进了洛阳。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孙坚个人能力出色就算了,还有儿子青出于蓝胜于蓝就有点霸道了(一旁的魔术师约翰逊无奈看了一眼家里的女装大佬,默默退出了群聊)。18岁的孙策接手其父的事业时,除了名声和一些以前的部曲以外,没有任何的地盘,借着老爹从洛阳找到的玉玺才从袁术手中换来了相对独立的身份。

后来的小霸王就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刘繇、王朗、严白虎都成了孙策一统江东路上的垫脚石。孙策这个人不仅有项羽的武勇,却还有项羽没有的识人之能,周瑜和张昭这两个东吴早期的文武领袖是孙策一手挖掘的,太史慈更是他凭借汗水和热血亲自招降过来的。他的政治才华也高出项羽一档,袁术称帝,孙策这时候名义上上还是其部下,但是他知道袁术还不是那个代汉而立的主,所以彻底断绝了和他的联系。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短短五年,孙策就从没有立足之地的名门之后成为了虎踞江东的一方强镇。然而成功太快,也容易资深骄傲的情绪。郭嘉曾经说过孙策:“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意思是孙坚太过自信,树敌过多却丝毫不做戒备。果不其然孙策不久之后就死在了政见不同的人的暗杀下。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孙策18岁接过孙坚的部属时肯定没想过,数年之后他也会将江东孙氏的命运交给同样18岁的弟弟。

一边是神似自己的孙翊,一边是截然不同的孙权,历史上类似的选择有不少,朱元璋放弃了与自己类似的朱棣选择了朱允炆,而前面被放弃的朱棣也在手动抢到了皇位后为了宽和仁厚的朱高炽放弃了朱高煦,而孙策也做出了和明朝这对父子皇帝类似的选择,就这样孙权就成了江东孙氏的第三代领袖。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做选择的这三位,朱元璋是有名的乞丐皇帝,开国君主身份地位的下限就是他规定的;朱棣得位不正,靠着靖难之役作为藩王龙登九五后之后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开国;至于孙策就不消多说了,借着淮泗的数千人马,一城一地的打下了江东六郡的基本盘。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东吴的基本盘

凡开国者都需要雷厉风行,弹压勋贵,除尽异己,威压诸邻,朱元璋、朱棣乃至孙策都做到了,但是所谓过刚易折,守成需要的不仅是武力的征服更需要人心上的归顺。而这需要的就是能够“举贤任能,各尽其心”的孙权。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前文所说孙家是历代出仕于吴地的士族,但士族也有高下之分,汉代的世家豪族都会世代研习一部儒学经典,就比如弘农杨氏世代专研《欧阳尚书》,再比如前文说的袁术家族,也是专研《孟氏易》的主。可以说没有九阳真经就当不了明教教主,没有世代研究儒学经典怎么好意思称自己是世家,毕竟这是一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而江东孙氏显然没有这样一部武功秘籍,自然也算不上什么一等的文化士族,孙家虽然历代出仕于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以武力见长的二等士族。而且孙坚的发迹在长沙,孙策起家的本钱也来自于长沙的老部下和淮泗招募的新兵,对于江东土著来说,孙策的统治就是外来政权的征服,跟诺曼底公爵越过海峡对英伦三岛的征服没什么差别。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孙策的武力暂时打服了这些自命不凡的士族,然而江东的巩固却是由孙权完成的,孙策虽然一早退出了江湖,但是他给孙权留下了周瑜和张昭作为帮手,他们一个是淮泗派领袖,是孙氏的武力核心,一个是躲避中原战乱而南逃的士族代表,由于家世渊源深厚,也被江东士族所敬重。有了淮泗派和流亡派领袖的鼎力相持,程普、黄盖等老将自然也是唯其马首是瞻,诸葛瑾、严峻等名流沦落江东以后也受到孙权的礼聘成为幕僚。

稳固了前两派政治势力后,孙权要做就是团结江东的士族力量,这一点他完成的很出色,如同笼络淮泗将领和流亡名士的做法一样,他找准了江东士族的领袖人物下手,顾雍、陆逊出将入相成为张昭、周瑜之后东吴的文武第一人,受他们的影响,江东的豪强也开始接纳这个外来政权,东吴这个孙氏江东二等武力士族和强势的文化士族共同执政的政权也就诞生了。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老对手曹操对其的赞扬,也是孙权执政稳健的一种侧面印证。

三国演义中由于刻画角度的问题淡化了对孙吴的描写,但历史上的江东政权可是风云际会,人才泉涌,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不说,更有周泰、甘宁、程普、黄盖等强人众星拱月,然而即使如此孙权的军事策略还是尽显本人稳健的性格,其在赤壁以前的军事动向多数是为了和江夏的黄祖清算新仇旧恨。三征黄祖都是有了胜算之后再推动的行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稳健的孙仲谋却在赤壁赌上了命运。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东吴四大都督

我们知道曹操南下灭了荆州的刘表之后,向着江东的孙权喊话招降,按理说孙权完全可以虚与委蛇,向曹操称臣,这事情他后来也不是没干过,吴王的称号就是他向曹丕称臣换回来的。而且曹操灭的是刘表,是他们孙家的仇人,追着打的是刘备,力量薄弱还没啥关系。那为啥他要坚定的站在刘备一边挑战巨无霸曹操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江东政权结构

江东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孙权不得不打这场仗,江东的士族,流亡的士族始终是后来加入统治集团的。同时孙吴政权自建立以后并未遭遇过太大的挑战,松散的政治联盟没有经历过外部压力始终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张昭的投降态度一直被孙权牢记,这个东吴文臣第一人也因此错失了开国的相位。可以说这场仗不打 这些缝隙就会越来越大,只有这仗打赢了这些松散的地方才会被打紧实,潜在的威胁才会被消除。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曹操的野心

曹操有着不同于刘表的特性,刘表是典型的宗室代表,是士族的利益代言人,其政权性质与东吴类似,而曹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政治主张更靠近寒门,除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其能力和野心也是大相径庭,相比于刘表满足于荆州一隅的志向,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除了凉州辽东这一东一西的两个角基本统一了北方,有着坐北望南的凌云志,而今新获荆州,一只脚迈过了长江,也获得了南方作战的基础——荆州水军,孙权唯有趁着其立足不稳,荆州统治并不牢固的机会,一战而胜之才可能避免曹操拥有健全的水上力量。

政治上的制衡

这也是政治上的制衡需要,前文说了孙权是一个稳健的政治家,同时相对于曹操,孙吴也是政治上的弱势者,而此时政治上的变量越多,越能帮助弱势方获得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刘备正是这个变量。孙权选择这个时候站到刘备这边,并不是刘备和刘琦手下的两万残兵能有多大战力,毕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首功在于周瑜和他的江东子弟兵。孙权要的是刘备作为牵制点而存在,政治没有绝对的朋友和敌人,扶持弱的,打压强的就是基本准则,这个时候再不救刘备,这个牵制点也就彻底没了。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上游对下游的压制

南郡是东吴的生命线,中国的东南大开发起于孙吴,发展自魏晋南北朝,在安史之乱后进入了快车道,到了两宋达到极盛。但是在汉末,广大地区仍然处于未开化状态,经济生产集中在长江沿岸,所谓的江东也只是长江在下游拐向东北入海后水道东侧的一小块地方,在交通并不发达,路政并不完善的汉代,长江的交通作用被极度放大。而长江水道可以分成两段来分析,从蜀地到南郡,该段水流喘急,峡谷密布,水上交通极度艰险,而自南郡往东,水面逐渐开阔平静,长江的交通价值开始体现。孙权在赤壁后一再就荆州问题纠缠不休也是因为甚至不惜背盟也要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带着东吴全明星阵容在背后捅刀子也是因为南郡对于江东实在过于重要,孙家与黄祖的不死不休,除了仇怨以外,江夏对于建业的地理威胁也是重要的原因。水军自南郡而下,不日即能陈兵建业,这种上游对下游的地理优势一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反复被转化为军事优势。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不是必胜的时机,却是最好的时机

而且孙权看到了胜利的可能,都说孙权不打无把握之仗,赤壁是他的特例,其实并不尽然,建安十三年其实是孙权最有可能战胜曹操的时机,虽然并无必胜的把握,但是周瑜鲁肃将帅用命,曹操荆州新附,水军薄弱,刘备刘琦虽然力量薄弱但好歹也算一股可以依靠的势力,一切的一切都强化了孙权的信心。

孙权的沉稳在整个三国时代都算是数一数二,也许只有司马懿可以与之一比。孙权的生涯完美诠释了政治没有永恒不变的关系,东吴和刘表是世仇,他却帮了刘表之子刘琦;关羽是盟友,他却为了荆州不宣而战;刘备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但是他却主动求和。

相比刘备的仁,曹操的威,孙权之政在于稳,曹魏这个巨无霸,他尽量不去招惹,一战而胜后还是该称臣就称臣,蜀汉这个牵制点,有矛盾归有矛盾,该联盟还是得联盟,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登基称帝,面对孙家三代打下的基业,心中必然也是思绪万千,而这时候距离刘备称帝已经过去8年,距离曹丕代汉已过去了9年,这段时间的等待其实也是孙权沉稳一面的表现。

最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孙权是凭借什么成为了孙策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