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大元从此始,伟业起龙岗。

鼎定山河秀,弓封华夏疆。

苍生天荡荡,绿草地茫茫。

纵马兴天下,鸿图越汉唐。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导游在讲解元上都的前世今生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这座被史学家称誉为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 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元上都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一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 一。作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中华 文明和游牧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元上都的成功申遗对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样能产生积极影响。每一处中国遗产列入世界名录,都是文化走出去的最好体现。这可以让西方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文化遗产和文化政策。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看见没有?天空出现一大一小两条龙!

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抚司。忽必烈率领大军在六盘山度夏。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8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1273年,大都宫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元朝从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后,明、清两代,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首都。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元上都,蒙古帝国的龙兴之地

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在开始建设大都的1267年,他下令建造太庙并且制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选定了国家的历法,这是农业社会统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他的王朝名称的选择对于儒士将是一个最重要的信号。采纳富有汉地象征的汉语名称将表示忽必烈希望和中国某些传统融为一体。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从《易经》中选择了“大元”作为国名。元的涵义是“乾元——天地万物的起源”或者“原始力”,但最重要的是,新朝代的名号直接出自汉族传统经典著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