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周圍血管損傷是怎樣形成的?你都瞭解嗎?

血管損傷,會導致出血,若不緊急處理,一是會導致感染;二是會導致大出血,大出血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所以,血管損傷後,必須緊急處理,其原則為:搶救生命和保存肢體。因這類傷員不宜長途轉運,故要求臨診醫生能夠正確及時地處理。

1.血管斷裂

(1)完全斷裂:四肢主要血管完全性斷裂,多有大出血,可合併休克或肢體缺血性壞死。因血管壁平滑肌和彈力組織的作用,血管裂口收縮促使血栓形成,同時因為大出血或休克使血壓下降,血栓較易形成,而閉塞管腔,從而可減少出血或使出血自行停止。肢體缺血的程度取決於損傷的部位、範圍、性質和程度,同時與側支循環的建立有關。

(2)部分斷裂:可有縱形、橫形或斜形的部分斷裂,動脈收縮使裂口拉開擴大,不能自行閉合,常發生大出血,因此有時比完全斷裂出血更多。部分出血可暫時性停止,但要警惕再次發生大出血;部分可形成創傷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瘻。

周圍血管損傷是怎樣形成的?你都瞭解嗎?

2.血管痙攣:多發生於動脈,可表現為節段性或瀰漫性痙攣。系血管因拉傷或受骨折端、異物(如彈頭、彈片等)的壓迫、寒冷或手術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防禦性表現。此時,血管呈細條索狀,血流受阻,甚則閉塞。通常情況下痙攣可在1~2小時後緩解,部分可持續24小時以上,長時間血管痙攣常導致血栓形成,血流中斷,可造成肢體遠端缺血甚至肢體壞死。

3.血管內膜損傷:血管內膜挫裂傷或內膜與中層斷裂,由於損傷刺激或內膜組織捲曲而引起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還可因血管壁變薄而發生創傷性動脈瘤,動脈內血栓脫落堵塞末梢血管。

4.血管受壓:因骨折、脫位、血腫、異物、夾板、包紮或止血帶止血等引起。動脈嚴重受壓可使血流完全中斷,血管壁也因此受傷,引起血栓形成而導致肢體遠端缺血性壞死。

5.創傷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