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產品業績持續不振 泰信基金二季度規模不足30億元

《投資者報》記者 佔昕排查退潮後的基金公司,血緣山東、立於上海的泰信基金幾乎到了“停擺”的地步。

投資業績接連下滑,大股東出售股權結果未知,泰信基金的處境不容樂觀。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泰信基金的發行產品數雖然排名第68,但管理規模卻只有29.5億元,降至2004年首發產品以來的最低位,在全市場127家有產品發行的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1位。

而面對節節敗退的現狀,泰信基金之於市場卻始終保持沉默。

業績疲弱 規模不振

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

回顧基金髮行高潮年後的實際運行,根據《投資者報》研究,2016年是泰信基金成立新基金數量最多的一年,但也是產品成立至今虧損產品最多的年份。

根據Wind數據,截至8月23日,泰信基金在2016年先後成立了5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分別為泰信鑫選A、泰信鑫選C、泰信行業精選C、泰信互聯網+和泰信智選成長,但成立至今累計收益率卻清一色為負數,分別為-21.7%、-22.21%、-1.77%、-12.5%和-27%。

其中,除泰信智選成長成立於2016年12月,其餘產品的成立日期均在上半年,這直接導致了泰信基金2016年二季度末的規模出現短暫反彈至80.1億元,而後又震盪向下。

不佳的業績導致規模下降,即便是在2017年公募基金大放異彩之時亦不例外。根據海通證券發佈的《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類資產業績排行榜》,2017年泰信旗下的權益類基金淨值增長率為-3.16%,在10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僅為第95;固定收益類業績同樣不理想,淨值增長率為1.02%,在97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79。

反觀今年A股的持續下跌行情,期盼這樣的基金掙錢顯然已是奢望。從Wind數據看,截至8月23日,泰信基金仍有超過六成的產品跑輸了自己設定的業績比較基準。

股權轉讓結果未知

令市場更為不安的還有不知是否塵埃落定的股權變動。

根據公司官網介紹,泰信基金註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公司股東是山東省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江蘇省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青島國信實業有限公司,分別佔股45%、30%、25%。

泰信基金的董事長與總經理等重要職務也一直為大股東山東信託所把持,但就在去年山東信託總經理出任萬眾泰信基金新任董事長之時,山東信託卻欲賣掉有話語權的泰信基金。

資料顯示,山東信託成立於1987年,1991年獲發證券業務牌照,成為山東省內第一家獲准經營證券業務的機構,2015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17年12月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掛牌。根據招股書顯示,山東信託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在2014年突破3000億元,2015年減少至2408億元,2016年為2546億元。

彼時山東信託共有6名股東,控股股東為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63.02%,另兩大持股比例達5%以上的股東則分別為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5%)、山東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6.25%)。

但就在赴港上市準備過程中,山東信託意欲“出清”泰信基金。2017年7月19日,泰信基金第一大股東山東信託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所持有的45%股權,擬作價4.7億元,相較於評估價2.34億元,溢價100.66%。

同年8月27日,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再發公告稱,截至8月15日,泰信基金45%國有股權掛牌公告期滿。在公告期間,有3家意向受讓方向中心提交了受讓申請。其中,有一家意向受讓方交納了交易保證金,中心辦理了受讓登記手續;有兩家意向受讓方未交納交易保證金,中心不予辦理受讓登記手續,中心擬採取協議轉讓方式組織交易。

但截至今年8月23日,《投資者報》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公司從去年到今年的工商變更中除了董監事、法定代表人和公司章程的變更,原有股權關係並未發生變化。公開信息並未披露過“接盤者”的名稱,泰信基金的官網等大股東信息沒有變化,股權究竟花落誰家還不得而知。而泰信基金方面也未就股權、人事是否穩定等問題對《投資者報》做出回覆。

未來不確定性仍存

“如果大股東變化,管理層勢必也會發生震盪。”某業內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山東信託擁有兩塊公募牌照,除了泰信基金的第一大股東,還持有富國基金16.68%股權,並位列其第三大股東。山東信託參與富國基金的核心管理不多,但泰信基金基本一直由其把持,現任董事長萬眾及前任董事長王小林均來自山東信託,總經理葛航還擔任著山東信託自營業務部經理。

然而,“圈養”不如“放養”。2017年富國基金營業收入為23.68億元、淨利潤為7.26億元。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擬總體資產管理規模為4285億元。而泰信基金2017年淨利潤虧損僅為4546萬元,管理規模更是不及富國的零頭。

很顯然,成立於2003年的泰信基金不僅遠遠落後於同期的公司如廣發基金、招商基金、興全基金等,即便是在“信託系”中,也不如天弘基金、泰達宏利基金、新華基金等晚輩。能否自救,可能還得看大股東是否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