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農村種植棉花越來越少的原因是什麼?

數說三農


現在種棉花的越來越少,原因說到底就是不掙錢。

首先,說說我對種棉花的瞭解。

我們村地處渤海灣邊上,土地鹽漬化嚴重,種糧食產量低,種棉花比糧食好點。大約從取消交公糧後,村裡種棉花的就多起來了。

上世紀90年代末,種棉花確實能掙到錢。家裡的拖拉機,21世紀初新蓋的磚瓦房以及我上學等的費用基本都靠種棉花掙的錢支撐。家裡從前年開始就不種棉花了。大體算起來,村裡以種棉花為主至少有20年。棉花種植高峰期,處處無閒田,全是棉花地。拾花高峰期,周邊鄉鎮的人一早來村首聚集,人數數千人,還不算在地頭等著找活的人。

其次,簡單說說為什麼不掙錢。

一是生產成本高,而且還在一直漲。棉種、地膜、肥料,尤其是農藥。以前沒有生物藥,棉蟲厲害,1605等劇毒藥得經常去噴,不然蟲子厲害;後來逐漸有生物藥,效果好點,但病蟲害種類也多了,紅蜘蛛、白粉蝨嚴重。噴藥週期長了,但成本也高,病蟲耐藥性也強了。總之,農藥成本一直升。

再說汽油、柴油價格。柴油主要是耕地、播種、澆水以及後期棉花收穫期運輸等,如果用拖拉機打藥,這塊用的柴油也不少。但我家裡沒有,主要靠人工。汽油彌霧機最多。面積大,用的油不少。因此,柴油、汽油價格影響很大。2000年以來,汽油、柴油價格的上漲大家有目共睹。

再說僱工成本。棉花要掙錢,就得加大面積。面積大了,七月十五前基本不怎麼僱人,但八月十五前後就得僱人了,而且搶著僱人。為什麼?棉花收到家裡才算自己的,地裡的說不定誰的;二是棉花價格不定,早點收上來,有更大的可能賣到好價格;三是天氣越來越冷,風雨天氣影響籽棉品相,天越冷,僱工越貴,人也不好找。所以得提早僱人,抓緊把棉花收上來。

上面說得僱人,那僱工成本呢?2000年前後,我跟夥伴去棉花種植大戶家裡幫人家拾棉花,每斤價格大概四五毛錢。2013年前後,每斤在1元左右,2018年10月份,每斤達到1.2元。

1元的價格,能佔到棉花收夠價格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這個價格是溼花價格。外來拾棉花的人一早來,趁著露水抓緊拾,這部分的棉花非常重。但傍晚過稱,我們不論乾溼一律按1元每斤的左右價格支付人工。但是,這裡說但是,棉農賣棉花是按照幹籽棉賣。如果棉花價格不能達到3.5元每斤,基本就掙不到錢。有時候就問,這麼高的人工,棉農在幫別人掙錢。

還有就是棉花生長週期長。棉花一年一季,從播種就開始忙碌。地膜打眼、修枝打叉、棉花掐頭。全週期把人拴在地裡,天天都有活,有幹不完的活。

第三,說說土地和工作機會。

土地,一是土地承包價格。土地承包價格隨行就市,棉花價格高,土地承包費就高。具體多少,我記不清楚。二是人均土地面積。以前,有農業稅、三提五統,村裡有門路的人紛紛花錢辦農轉非,後來這幾年,農村徵地機會多了,很多人紛紛把戶口落到村裡,同時還有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口進入生育高峰期,村裡農村戶籍人口也在增長,還有的因素就是人均壽命延長。以上因素加起來,人均耕地在急劇減少,土地面積小了,種棉花的規模效應就沒有了。種棉花掙錢更難了。

工作機會。周邊廠子多起來了,進廠工作,三千保底,即便是五、六十的人也能拿到這個價格,比如鹽工。即便是在村裡打零工,一天也是150元每天起步。綜合起來,怎麼也比種棉花掙錢。

年輕人外流,青壯年基本出去尋找機會。

386199是基本情況,種棉花的少了,種玉米、小麥、高粱、大豆的多起來了。為什麼?用工少、機械化程度高,一兩個人就能忙完麥收、秋收。當然,還有一點點補貼。

生活成本則在大漲,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看病貴、開車貴、教育貴、樓房貴。

其實,現在已經不是種不種棉花的問題,而是種不種地的問題。

我是農業無人機觀察員,關注農業,關注農業服務,關注農業無人機。



農業無人機觀察員


首先農村地少人多,種植面積不大,種植投資高,具體表現為棉花生長週期較長,農民投入較多。個體戶小規模種植最主要的是找不到銷路,初加工及深加工技術缺乏。而民以食為天,他們種植糧食,農副產品一方面自供給,可以有效解決溫飽問題,另一方面富裕糧食可以變賣創收增收。(得益於國家糧食部門分佈廣泛,以前都要叫公糧的)


其次像新疆等棉花主產區,地理條件優越,氣候適宜,特別是光照較長。地廣人稀,適合機械化大規模種植。該地區棉花產量高,質量好!諸多大型企業簽約訂單,提供上門收購服務。有良好的賣價,很好保證棉農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