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

幻化成風_不能言說的傷


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實際上是錢謙益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鼓吹的歷史虛無主義,目的是通過滅其史達到滅其國的目的。

所謂中國,在古代沒有這個叫法,這是孫中山的發明,意為“中央之國”,是對天下秩序的一種追溯,旨在激發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和國族精神。華夏,既是華夏民族,又是華夏文化,這是儒家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詞可以通約,中國也好,華夏也好,既講的是地域,又講的是民族,還講的是文化。

的確,從政權的更迭中,元滅宋和清代明,的確是少數民族完成對漢族政權的更替。但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還在,中華民族還在。除了元朝短暫的黑暗,在大多數歷史時期,華夏文化始終是中國大地的主流,即使是在元朝和清朝政權的上層建築中,中華文化始終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華夏文化的血統未曾斷絕,所以說無中國,無華夏,都是無稽之談了。


青年史學家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滿清之後無漢人,XX之後無信仰,XX之後無道德”我看到好多的答主,一上來先是一番口誅筆伐,直接定性命題真偽,然後開始痛斥日本、漢奸等的險惡用心。我覺得這話第一句一直就是極富爭議的命題,不是區區幾百字就能給它定性的。好多的歷史爭議需要我們理性的探討與分析,慢慢的體會與琢磨,才能發掘其中的真義,而非是盲目的痛斥。

以下是我對“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粗淺認識。

1279年,南宋滅亡,崖山海戰使南宋整個精英全部壯烈殉國,中華文明遭遇浩劫。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暫且不論出於誰口,其有著巨大的爭議。宋朝歷經319年以來,重文輕武,被後世常以積弱視之。但其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達到了封建時期的巔峰,其中工商業和科技是領先世界的。

大宋人文精神、抵抗精神使其在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後,依然能支撐幾十年而不倒。蒙古的侵略與屠殺造成中原人口驟降3500萬,屠殺後的中原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長沙的嶽麓書院有數百名書生壯烈戰死,而300多年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崇禎上吊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可以說中國精英盡喪蒙元之手。

漢文明一蹶不振,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而百年後的明王朝深受蒙元影響,大開歷史倒車,抑制商業貿易,開始變得保守。中華文明獨立於世,但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的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文明積累被破壞,實則已無中國。柔弱的南宋,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種景象一去不復返。

1279年正月,宋元兩軍在崖門海域展開20多天的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最終宋軍覆沒,南宋亡。太傅張世傑護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令驅妻子入海自盡,並揹負九歲的少帝趙昺跳海殉國。南宋後宮及群臣全部投海,出現“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崖山之役後,中國已無政權有能力全盤接手華夏文明,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中國正朔已斷。“崖山之後無中國”也就是此意吧。陸秀夫在國家覆亡之際,揹著少帝曰:"陛下是大宋的正統後裔,不應辱沒您的血統。”少帝回曰:“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且自始至終陪伴我,有勞你!”陸秀夫強忍淚水,背起少帝喊道:“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我們同胞定會征討你們的!”然後投海自盡,追隨者達十萬人之多。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說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宋代是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那麼既然這是文藝復興,為什麼會終止?為什麼沒有繼續發展?我想蒙元因素不可忽略。宋是歷史上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蒙元和滿清交替的異族入侵,給華夏文明帶來極大災難。

宋亡以後,特別是宋、明兩朝相繼亡於蒙元和滿清之手時,漢人經歷多次外族入侵、血腥殺戮後,華夏文明陽剛進取的民族脊樑被折彎,勇烈誠信幾近滅絕,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導致南宋後的社會充滿圓滑世故的保命思想。崖山之後,中國民族氣節所剩無幾,國人變成了魯迅筆下的卑微、猥瑣、沒有氣節。我們在憤怒的同時也要自問,崖山之後無中國,到底是說了什麼?而不是一味痛斥說話之人的目的。

康乾盛世時期,而明末遺民視其為“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的貧困末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產量仍未恢復到明末水平。到1840年,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不及200年前的明末。漢文化是包容的,但它吸收了遊牧民族的諸多陋習,喧賓奪主的馬褂和旗袍替代了漢服,用奴性的冷漠替代了中華美德。滿清對漢人及中華文明的摧殘不亞於蒙古人。

我們在標榜蒙元“征服世界”、滿清“開疆拓土”的同時,也要想想我們的漢文化,想想什麼是華人,為什麼華人被叫唐人?華夏文明的真諦到底是什麼?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勇敢而智慧,重譽而輕死,講信而鄙詐。“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我想這兩句話的重點應是指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核心的價值觀世界觀,核心的道德理念以及我們漢民族的氣節。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孔子所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其志!”大概就這樣吧。


野史也是史


中華、夷狄之辯可謂貫穿了中華文化的始終,除了這句話之外,還有另外兩句類似的話,“入夷則夷入夏則夏”、“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三句話看起來貌似很像,我們放在一起對比一下,看看它們說的都是什麼意思!

首先必須得說一個觀點,同樣一句話,放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說出來意思可能會有極大的差異。這種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夠遇到,所以解釋上面三句話時我都多少帶一點時代背景來說。

先說最後一句,“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句話,據說是孔子說的寫在《春秋》之中,可我並沒有找到確實出處,不過在韓愈的《原道》一文中,引用過這句話,“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以韓愈的詩文人品當不至作偽。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就會發現,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禮”,而不是所謂華夷之別。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遵守了“周禮”的思想,夷狄也可是中華,而不守“禮”的話,中華(諸侯)也可以變成夷狄。有此也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思想中,“禮”是我們幾千年來,糾纏不休的華夷之別的基礎。

不過近年來,有人把孔子這句話範疇延展了一下,解釋為在夷狄應該遵守夷狄的禮(風俗和法律),夷狄在中國也要遵守中國的禮。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雖然可能不太符合孔子最初的想法,但邏輯上沒有問題,至少保證了互相之間的尊重。

再來看第二句話,“入夷則夷入夏則夏”,很多人都誤以為這句是孔子的原話,其實不對。這句話是金末元初理學家許衡說的,因為他在元朝為官的經歷,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偽儒,說難聽點就是漢奸。

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夷狄進入了華夏,就是華夏。不管是不是在文化上融入了華夏,只要在中原掌握了統治地位,那他就是中華了。

因為從中剔除了“禮”的概念,導致很多人都認為,許衡是在為蒙古人的統治尋找藉口,也就說我們經常說的“屁股決定腦袋”。

我個人覺得許衡之言確有偏頗,因為華夏之所以能夠傳承數千年,而綿綿不絕,既不是因為我們軍事上有多強勢,也不是因為我們多有錢,同樣不是因為我們的制度有多先進。

恰恰相反,中原王朝在軍事上,長期處於弱勢,一直都對來源北方的遊牧民族沒有什麼好辦法,否則我們也不用歷代維修長城,來進行防禦了。

真正讓我們能夠薪火相傳的恰恰是文化上的強勢地位,不管東方、南方那幾個國家如何詆譭、抹黑,整個東亞地區都是中華文化的輻射範圍,在歷史上這些國家都是中華的學生,這一點毋庸置疑。漢語、漢字在歷史上幾乎是東亞地區的通用語,很多國家的史書都是用漢字書寫的,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所以,許衡剔除了文化特徵,來談論華夷之別的言論,確實不足取。

最後,我們來說題主問的這句話,“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

這句話上半句的原型出自,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原詩為: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的身世、經歷我就不贅敘了,此詩是他感懷崖山之戰而做,說的明明是崖山之戰後,即便是崖山這樣偏僻的海角也不屬於中國了,藉以指代南宋已亡而已。

要注意,這兩句中“不屬中華”和“無中華”,完全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指代地理概念和朝代更迭,而另一句則直指中華文化出現了斷層,不能為續。

至於“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這句話的後半句,不知道是那個好事者加上去的,找不到出處。

不論這句話是誰說的,顯然是別有用心。首先,中華文化斷了嗎?顯然是沒有,即便是元、清兩代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原,但他們依舊不得不遵從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孔子口中的“禮”。在這兩個朝代,依舊尊孔子、用漢文、行科舉(元朝也有科舉,只不過是次數少而已),如果真如此言所說,中華文化中斷了,那試問一句,元雜劇、清小說、京劇,都算那個文化的產物?能算蒙古人和滿族的文化嗎?恐怕他們自己也不會認同這一點。

另外,我們長久以來保持的風俗習慣,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現在不但中國境內過春節、吃餃子、貼窗花,就連外國都開始出現了過中國節的情況了,甚至外國都開始發行十二生肖的紀念郵票,你能說中華文化中斷了嗎?那外國人是從哪兒來的這種習俗?

這一百多年來,中國積貧積弱長期被外國人欺負,導致我們自己對本民族的文化沒了自信,總覺得外國什麼都比我們好,可現在隨著國家富裕程度的提升,中華文化明顯開始復興了,越來越多的開始喜歡書法、國畫、古曲,這不也是中華文化從未中斷的標誌嗎?要是南宋就已經無中華了,明末就無華夏了,這些古代藝術的傳承又是哪裡來的呢?

最後,送給那些人一句話,全盤接受別人的東西,只能代表你弱勢,苟延殘喘而已,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為你解讀紛繁歷史事件,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歡迎關注。

如果您喜歡這個瞭解這個問題,還可以去看看我回答的另一個問題《元朝屬於中國嗎?》。在那個回答裡,我說了這件事的另一個側面。


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的權利,請告知作者更換。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這句話十分的諷刺的是:出自一個明朝末年一個“漢奸”嘴裡——錢謙益,東林黨名士。現在還信的人,大肆宣揚的人,不是腦殘就是肚子裡憋著壞水。

題主這句話的原型,出自明末重臣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為了奴役中國人,日本侵略者如是說:宋滅亡後,中國被夷狄佔據,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滅亡,目前傳承最好的中華文明就在日本,現在日本士兵過來,不是侵略,是幫助中國人打敗夷狄,恢復中華正統!然後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就開始了。日本人宣傳套用的話,你也當真理?

這是日本人的宣傳工具,洗腦用的!洗腦用的!洗腦用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中華文明就在中國,中國也一直在!日本人這麼說,是為了給自己侵略中國找個藉口!傳承最好的中華文明在日本?中國人可沒日本人那麼殘忍,中國人可沒有日本人那麼不要臉的AV文化!就好比你家裡窮的時候,別人跑到你家說!你爺爺把他的思想傳給我了,所以我才是你爺爺的正統,然後要把你趕出去!結果你特麼真的信了。

日本侵華時期弄的宣傳畫

說一下崖山是怎麼回事:崖山是叫崖山之戰。蒙古軍隊攻打南宋,最後南宋丞相和小皇帝被逼到崖山,眼看戰敗。陸秀夫跪拜小皇帝:國家蒙難至此,陛下當為國家。小皇帝說:愛卿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然後,陸秀夫揹著小皇帝 投海自殺。崖山之戰南宋軍民投海自殺的有十五萬,南宋滅亡,蒙古成為第統治中原王朝的統治者。

崖山之戰後,蒙古統治中國,定都北京;把漢人劃分為第四等人。從此開始了90年的統治。直到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三百年後,清軍再一次入關。

《明史》記載錢謙益主要講他在文學上的貢獻,對於他對歷史社會的事蹟很少評價。

給大家講一講錢謙益的光輝事蹟:

首先,明朝不是滅亡於閹黨,而是亡於東林黨。錢謙益身為東林領袖,是士人的模範和代表;身為禮部尚書,是朝廷的核心和臉面。清兵入關,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此時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內的明朝大臣們,大體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榮。錢謙益的愛妾柳如是曾力勸錢以身殉國,錢也同意了,大張旗鼓地對外聲明後,率家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可是從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陽西下,錢謙益凝視著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說:“水太涼了,怎麼辦呢?”終究沒有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奮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後被人救起。

從湖邊回來沒幾日,清朝的多鐸實行剃髮令,遭到了漢人的抵抗。有一天,錢謙益對家人說:頭皮好癢,出去一下。家人也奇怪,頭髮癢拿篦子梳一梳不就好了。過了一段時間,錢謙益從外面回來,柳如是發現他竟剃掉了額髮,把腦後的頭髮梳成了辮子,這不是降清之舉嗎?柳如是氣憤得說不出話來,錢謙益卻抽著光光的腦門,解嘲道:“這不也很舒服嗎?”柳如是氣得衝回了臥室。其實,錢謙益不但是剃了發,甚至還已經答應了清廷召他入京為官的意圖。

更不讓人尊重的,錢老師還將投降的責任“倒打一耙”推給真想殉國的柳如是。面對人們的斥責,他說:“我本欲殉國,奈小妾不與可?”柳如是嫁了這麼個老活寶,真是瞎了一雙才女眼。什麼玩藝兒?一丁點的骨氣都沒有,成天還嗶嗶嗶!

錢氏食明祿食了60多年,大清劍指南明首府南京城那會兒,錢謙益還當著南明政府的禮部尚書加宮保,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明朝對他是“皇恩似海”。可是清軍兵尚未臨城,錢氏卻被大清統戰了,一統就休戰,不統也休戰了。他以明清一代文壇領袖相號召,率領一班文臣投靠清政府,併到處寫信,到各地勸降,再以投降勸降有功,求乞新主子,跑官要官去了。本來想弄個宰相當一當的,未能如願,級別不比在明朝高,他當得沒多少味道,當了三五年就不當了,反過來再去當晚明遺民,老死蒿萊。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對滿清夙敵袁崇煥恩遇有加,他對曾經被統戰成功而成其滿清功臣的錢謙益,是怎麼對待的呢?敵不是敵來,友不再是友,乾隆把袁崇煥請入神榜,卻把錢謙益打入另冊。他首先是把錢謙益的著作全部查封,並親自起草了查封文件:“錢謙益本一有才無行之人,在前明時身躋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順,洊陟列卿。大節有虧,實不足齒人類。”當年滿清政府敲鑼打鼓拍掌歡迎的識時務之俊傑,到了乾隆這裡卻是個禽獸不如的人了。及將“盛世修史”,乾隆始終不忘這個錢謙益,特地破了史記體例,增立《貳臣傳》,將錢謙益與洪承疇同列貳臣,列為最末等,“錢謙益應列入乙編,俾斧鉞凜然,合於《春秋》之義焉”。又特地作詩,把錢謙益鬥垮批臭,“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為孟八郎。”嬉笑怒罵,極盡嘲諷,置錢謙益大不堪。

文人假大空居多,包括所謂的名士們,也都是把說話著文當小兒遊戲,以博眾人喝彩而已。中華文明的傳承,一直就在中國!雖然有的時候處於低谷,但是從沒有斷過,更不存在崖山之後沒有中國這個情況。錢謙益的這句話應該是“清朝要入關了,我的富貴生活不在了”;為的不是這個國家,為的是他一己私利。

現如今,把這段話拿出來重新炒作的,不是腦殘就是肚子裡憋著一股子壞水。


嘟嘟讀讀


公園1279年南宋軍隊與元軍在崖山爆發了海戰 ,精湛勇猛的元軍以少勝多,取得了絕對勝利,宋軍則全軍覆滅。南宋重臣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宋之諸多良將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是悲壯的一幕.
此戰亂過後,趙宋皇朝走向沒落,蒙元最後統一了整個中國。 殃殃中國第一次被北方遊牧部落所征服。 意謂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結束,一小部分文人認為這標誌著古典意義上的華夏文明的衰落,所以產生了“崖山之後無中國”這一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薪火相傳了幾千年的中華古國文明產生斷層,其影響延續至今。 之後的文明形態與(明,清,民國)跟之前截然不同。讓中國從農業大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萌芽性嘗試化為烏有。

但華廈傳統文化依然在傳播,中國也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而此話顯然不正對.


那麼是誰最早發出這樣的言論呢?


錢謙益在《後秋興之十三》寫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日本人據此炮製出“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口號,


眾所周知,錢謙益是一個貪生怕死,沒有骨氣,沒有操守(節操不如一個妓女)的文人,而撮爾小國日本人更是別有用心,他們覬覦中國已久,故意利用錢謙益等人沒有說服力的論調混淆視聽,妄圖在精神上摧毀中國人對祖先文化、以往歷史的認同感.


日本大和民族是個有空子就鑽,見便宜就佔的集群,尤其喜歡落井下石,給別人下套子,在性格上有見風使舵,欺軟怕硬的特點,一千年前的唐朝,日本人在中國人面前一直是規規矩矩,老實聽話的小學本科學生,即使延續到了宋朝,日本對中國也是恭敬有加,當作爺爺一樣地孝敬.直到南宋崖山海戰後,日本認為:中國亡於北方遊牧蠻夷,貌似強大也不過爾爾。


認識到這個層次,我們就要有清醒些了,原來是曾經在歷史上屢次向中國俯首稱臣,在二戰時向中國投降的小日本動的心思,目的是徹底摧毀中國人對文化和歷史的認同,心甘情願做"大東亞共榮圈"裡的子民,TMR,還在做白日夢。

所以,對"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應該進行抵制與批判.

希望星晨58298869


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滿清非中國,蒙元非中國,新疆非中國。西藏非中國,青海非中國,長城以北非中國,橫斷山以西非中國,華夏在日本。是日本最先提出來的反動謬論,旨在分裂中國,製造國內民族仇恨,使中國永遠成為抱不起團的一盤散沙,為日本殖民中國大陸顛覆統一的清朝做輿論鋪墊。並且革命黨每次暴動都有大量日本人參加並親自指揮,辛亥時期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教父北一輝先生坐鎮中國親自指揮的。時過境遷,歷史已如日本所願大一統的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殖民地經濟也隨歷史結束了它的使命,日本人也從中國大陸退回日本本土,但那個歷史時期為日本殖民中國服務的政治宣傳依然毒害今天的國人,而且還被他們奉為真理,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縱觀中國歷史從商到周再到秦這三個王朝相對夏朝沒有一個不是外夷。再到漢朝滅亡後五胡移居中原的三百年間所建立的所有王朝,鮮卑人號稱天可汗統一五胡建立北魏隋唐,再到沙陀人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都宣傳自己是中原漢文化的正統。並繼承發展,胡人李白有詩為證:胡無人,漢道昌。

中國歷史其實就是胡人王朝入主中原史,並且都宣稱自己代表正宗中原漢文化,因歷史故事岳飛對抗金兀朱而人人皆知的金國統治集團同樣也把自己稱為正宗大漢人,金國將領紇石烈子仁有詞: 蠆鋒搖,螳臂振,舊盟寒。恃洞庭,彭蠡狂瀾。天兵小試,萬蹄一飲楚江乾。捷書飛上九重天。春滿長安。 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洗五州妖氣關山。已平全蜀,風行何用一泥丸。有人傳喜,日邊都護先還。 金國罵南宋為妖,是因為沙陀人趙宋逃離中原,當然自己儼然是“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的正統,比大漢還大漢,由此可見所謂漢人是經過幾千年多種族匯聚而成的文化民族,漢人只是使用中原漢文化人群的簡稱。是古代和近代,胡人與越人權貴階級的後裔,被統治階級泥腿子沒有經濟能力繁育大量後代。能夠接受起漢文化教育和傳承的讀書人也決不可能是泥腿子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不講那些高深的哲理,簡單分析一下。說這句話的人,大多是對歷史一知半解,又想賣弄一下自己學問的人。如果你再深入的問他這是哪兩場戰役?是誰的故事?為何流傳下來?他肯定答不上來。



崖山海戰,南宋在經歷了152年用錢買和平的歲月之後,好戰的蒙古人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南宋終於失去了偏安一隅,苟延殘喘的機會。二十萬大軍,千餘艘戰船敗給了元軍兩萬大軍,五十艘戰船。南宋全軍覆沒,皇帝投海自盡。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便是有些文人為了博人眼球,說出的謬論。蒙古奪得政權,只是替代了漢人政權,本質上還是一箇中國。這句話被日軍廣泛用於抗日戰爭時期,打擊國民的民族自信心。今天還有人相信,實在是一種悲哀。

滿清入關,與崖山海戰一樣,明朝後期,自崇禎自殺,吳三桂投降之後,滿清的政權替代了明代的政權。這只是一個少數民族掌權的封建帝國,說到底五十六個民族都屬於華夏兒女,而且,漢族的文化和思想依然被傳承。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文明斷層的國家。這句話,便是攻破這些捕風捉影的謠言最好的回應!


歷史密探


對“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這句話,沒有必要深究,因為這個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問大家一句話,請問,你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嗎?如果你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那麼無論書上怎麼寫,哪怕寫成中國已經滅亡,那也沒用,中國還是沒有亡。中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認同它的存在。只要我們認同世界上存在著一箇中國,中國就不會滅亡。

“崖山以後無中國”是什麼意思呢?說來也簡單,崖山一戰,漢族的元朝大將消滅了南宋最後的軍事力量,這一戰宣告了南宋的最後滅亡。在這裡,“中國”指的是“漢族政權”。元朝確實消滅了漢族政權,替代的是蒙古人政權。但是,中國真的不存在了嗎?中國是一個地理名稱,這塊地方拿不走,中國還是一個文化符號,指的是漢族的文化。雖然蒙古人統治了中國,但是漢族的傳統文化沒有滅絕。儘管被削弱了,但傳統文化沒有丟。所以說,不能說中國被消滅了,只能說漢族政權被消滅了。何況,元朝也不長久,幾十年後,朱元璋又一次建立了漢族政權——明朝。所以,更不能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至於“明亡之後無華夏”,意思也差不多。這裡的“華夏”,依然指的是漢族政權。自古有華夷之辨,漢人看不起夷人,原因就是夷人的文化落後,不像漢人文化強調等級有序。明朝滅亡之後,滿清政權沒有滅絕漢人傳統文化,反而最後自己也融入了進來。當然,也有一些摧毀,但總體上是不排斥的。所以說,也沒有理由說“明亡以後無華夏”。


懷疑探索者


一、別有用心的陰謀論

“崖山”在這裡特指宋元崖門海戰。具體指的是元朝軍隊在廣東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軍事力量,這一戰役宣告了統治中國三百多年的宋朝滅亡了。 宋朝被元朝推翻本是中國歷史上普通的改朝換代,但因錢謙益以崖山海戰哀嘆山河破碎的一句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就被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斷章取義,演繹為“崖山以後無中國”。 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推動侵華戰爭,鼓吹“大東亞共榮圈”,於是把這句話拿來說事。胡說宋朝滅亡後,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滅亡了,目前傳承最好的中華文明在日本。日本的侵華戰爭是來幫中國人打敗夷狄,恢復中華正統。 這簡直是一派胡言,和希德勒屠殺猶太人一樣的強盜邏輯,是別有用心的陰謀論。

二、元朝統治的中原化

中國是地理名稱,中國這塊土地誰也拿不走。中國是文化符號,指的是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延續。雖然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但中國的傳統文化始終沒有中斷。 元朝在位不到一百年,統治期間一直推行漢文化,採用漢制。他們講漢語,用漢人,就連“元朝”這個名字也來源於《易經》。元蒙的統治區域直達歐洲,南亞,東亞,但中心一直在中國。 何況中國也應該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不應該是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叫中國,只要是在中國境內由中華民族建立的政權就應該叫中國。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元朝也是中國人的元朝,“崖山之後無中國”不成立。

三、滿清統治的全漢化

“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言論被明朝代替元朝的歷史事實批駁得體無完膚之後,又有一些人開始鼓搗起“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言論。 清朝取代明朝,是中華大地上內部民族鬥爭的結果。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是中華民族五十六朵花中的一支花。清朝在兩百多年統治時期,全方位不斷地進行漢化。從最初的皇太極、努爾哈赤開始,就不斷的提出滿族漢化。從政治制度,朝庭用人,到民間商賈、風俗習慣等都有漢化。 泰山作為五嶽之尊,在中國被賦予了極高的政治意義。封禪泰山是對統治者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秦皇漢武等漢族皇帝都先後到過泰山封禪,只有乾隆皇帝到的次數最多,前後去了11次。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只有一個,中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始終不信謠不傳謠,為維護祖國的統一儘自己力所能及的本份。


有書君陳華玉


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包含兩個信息,一個是1279年宋元軍隊在崖山附近海面進行決戰,南宋全軍覆沒,十萬軍民踏海自殺元朝統一全國。另一個是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全國。自秦始皇統一全國以來,這兩次王朝更替是兩千多年來數十次王朝更替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大元和大清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而矣。1279年,元朝滅掉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當的是中國皇帝,尊祟中國傳統文化,實行孔孟之道教化百姓,戲曲繁榮。那時中原地區用的還是傳統漢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向依然是中國人。所以,崖山以後無中國的理論根本不成立。清朝建立後,從中央到地方基本上仿照明朝制度,官吏選撥上仍然用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文化上明清小說一脈相丞的繁榮。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是中國人,用的是使用數千年傳承的文字。孔孟思想仍然是我們的行為規範,我們的傳統思想並沒有丟失,而是逐漸發揚光大走向了世界。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根本沒有事實根據。"崔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是日本人侵華時進行輿論宣傳的口號,事實上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是撒底失敗的,日本作為中華文華圈的一部分只在隋唐時侯派留學生學習點漢文化。漢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日本人只學習一點皮毛而矣!永遠也不能代表中華文化。作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要為自己悠久歷史和文化而驕傲,有自信心不要盲目崇洋昧外,連日本人放個屁都是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