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汪精衛這個人?

膠捲演繹


汪精衛與“大漢奸”

1938.10.28南洋愛國華僑陳嘉庚從新加坡發來一份電報提案,給當時正在召開的國民黨國民參政會,電報文:“敵未出國土,言和即漢奸”,引國內外強烈反響—被稱為中外最偉大提案。秦檜“言和”換來大宋的繁榮安定富庶,吳三桂“言和”換來大明的滅亡,李鴻章“言和”換來喪權辱國的條款,對於以上三者我們現在都以傳統理論稱之“漢奸”。然歷史終歸歷史,我們都不是當事人在其所處環境所思所想只能是個“?”。對於歷史人物正面或反面的論斷從來都不是個簡單的命題。

我們今天要講的歷史人物—汪兆銘(汪精衛)近代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對近代史走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汪兆銘屬晚產兒,他父62歲生下他排行老十,中國民間常說‘老來得子,此子必智’。汪兆銘恰恰屬這等人物,從小聰慧少年科舉考試秀才第一名,接著考取公費留學日本,讀書這一路順風順水。按清朝當時規定汪兆銘日本求學畢業後,回大清工作的級別是進士及第,可謂光宗耀祖榮耀門楣。但是在日本留學期間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響,汪兆銘的世界觀發生大變,萌生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信念。

鑑於當時國家積弱,民不聊生。為了推翻清朝統治,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革命家紛紛在這中國留學生最多的日本成立不少的革命黨派。這時很多愛國留學生紛紛加入不同的黨派,汪兆銘和胡漢民等廣東同鄉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廣東派“中興會”,由於汪文采和口才極其出眾對革命忠誠,又有很大的號召力和組織能力,為孫中山所器重,成為孫中山的第一筆桿和忠實的追隨者。

然而革命是曲折的,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過六次武裝起義都失敗,這引起保皇派梁啟超等人的抨擊,批評同盟會的革命黨領袖只會叫別人去送死,自己坐收名利的“遠距離革命”。加之同盟會內部對孫中山一些“獨斷專行”的批評。這些的批評引發多方面負面的影響,使得同會革命者對現時革命的灰心,還有民眾和異黨人士對革命目的等等的質疑。為了證明同盟會的革命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汪精衛決定站出來,他選擇了刺殺清廷攝政王載灃,但失敗被捕(按清朝律法這是誅九族的),汪精衛這一舉動和蔣介石組建敢死隊的精神是一樣的(蔣作為敢死隊隊長也是一馬當先衝鋒在前)。當時的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信念的,他們的舉動是愛國的、熱血的、無私的、忠勇的。

汪精衛這時期是幸運的,這時清廷正在立憲改革,又遇到一位有見識的主審官肅親王善耆。善耆有感汪精衛在受審判時慷慨激昂的陳詞,視死如歸的態度,如殺之可能激起民怨,使革命黨更加同仇敵愾,結合當時的國內政治環境,主安扶人心,沒處死汪精衛改判無期。過了一年“辛亥革命”成功,汪精衛得以釋放並同患難與共的陳壁君舉行隆重的婚禮。也正是這次的被捕汪精衛在獄中留下了他那句著名的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雖然汪精衛是文人,但這首詩能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其英雄氣概,錚錚鐵骨的一面。

汪精衛人格與品行:辛亥革命成功後,汪精衛兌現了他“革命成功後,不做官,不做議員,功成身退”的諾言。和夫人陳璧君共赴法國留學,這點頗為美國華盛頓之風。這樣功成名就而且對革命有如此功勞的汪精衛並沒有因此不可一世,選擇當官作威作虎,而是踐行他的“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毒”的“六不主義”。汪精衛一生除了和陳璧君夫妻恩恩愛愛再沒有其它什麼小三,情人,所謂緋聞等等,純屬“出淤泥而不塵”一類。

孫中山發起所謂討袁“第三次革命”,急召汪精衛回國,1925年孫文彌離之際,汪精衛替其起草“總理遺囑”即大家耳能熟詳“餘致力於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整篇遺囑孫中山一字未改同意發佈,可見其文才和孫中山對其的信任倚重。其後中國政治風雲變幻不斷,汪精衛反覆被迫出國—回國。由於國民黨反對蔣介石獨裁又召汪精衛回國主政。抗戰之初汪精衛是主戰的,但經歷一系列的戰鬥汪精衛深感我國以現在之國力完全無法與日本抗衡,與之戰必敗,致拼全力亡國亡種?可另闢蹊徑,保存我中華之脈,待有機而長遠慮之。在周佛海陳公博(這倆人是中共早期黨員一大代表後脫黨)等的協助下走上所謂“曲線救國”之路。

在汪精衛走上“曲線救國”之前,已簽過國民罵其賣國的《塘沽協定》。汪精衛的解釋:在可以忍耐的最底限度同日本簽定局部停戰條約,讓疲憊的軍隊和貧苦的民眾得於一時的休養生息。因為我們抵抗過了但失去的更多,我國國力太弱了短時間是無法與日本抗衡,其中利害關係以後歷史會評判。

汪精衛在敵佔區成立“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了其它敵佔區偽國民政府,避免日本“分而治之”。日軍始終沒完全信任汪精衛,確實重慶抗戰一些重要情報是重汪精衛偽政府獲得的,周佛海為重慶政府在汪偽政府的臥底。陳璧君絕不承認汪精衛賣國因為汪精衛實無國可賣,他是在人家佔領地成立政府。越南暗殺存疑:汪精衛女兒當時在場親歷事件發生,汪在越南蔣介石不時有派密使造訪,應該知汪的住室,但殺手們弄錯房間殺錯人而且立馬走人,連隔壁房間都不連在巡察一下。——看官汪精衛是否“大漢奸”各自心數。


華明100465051


只要有正常的是非觀念,起碼的判斷能力,就得出最正確的結論:汪精衛就是漢奸,大漢奸。

1932年1月28日,在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的當天,日本侵略者進攻閘北,在上海挑起事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認為中國不僅軍事、經濟、物質上著著落後,「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不計一切後果的全力與日本人言和,斥責馮玉祥等主張抵抗的將領「狂妄無知」。這固然是因為怯懦,也有著在國民黨權力爭奪中落敗後的另謀出路的打算。

1935年,汪精衛先後批准了秦德純與土肥原賢二簽訂的《秦土協定》,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的《何梅協定》,把華北的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使全國輿論一片譁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汪精衛不敢公開宣揚投降論調,私下卻認為抗戰必敗,抗戰是「跳火坑」「死了不值得」。

1938年,日本內閣兩次發表「近衛聲明」,公開引誘國民政府及其高官投降,導致國民黨統治集團上層發生嚴重分裂。汪精衛是當時最為知名的文化人,卻徹底喪失理智,公開發表投靠日本侵略者的「豔電」。汪精衛投敵時,鼓動如簧之舌,宣稱自己投降日本第一是為了善鄰友好,第二是為了共同防共,第三是為了經濟提攜。難道剛剛在南京屠殺了幾十萬人的野獸居然會是善鄰?難道侵略者是來搞慈善,辦實業?

汪精衛考秀才時是廣州府第一名,還考上官費留學生,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口才文筆確實厲害。他風度翩翩,被稱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愛情佳話也被人津津樂道。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在國民黨內資格、聲望、地位、人脈、才華都超過胡漢民、廖仲凱的人中龍鳳。

汪精衛年輕時是一個勇敢的革命志士,曾經因為企圖謀刺攝政王而被判處終身監禁,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的激昂詩句。但在獄中受到肅親王的感化,一生多次表達出對肅親王的感激之情,出獄後更珍惜生命,不想坐牢。也寫過:「莫向燕臺回首望,荊榛零落市寒煙」的詩句。

唯其如此,他後來的棄國投敵尤其讓人憤慨,他的投降比一個師的投降分量都要重。他是年輕人文化、精神和行動上的楷模,如今卻全面擁抱日本軍國與文化,不啻於給抱國志士們的信念天雷一擊。所以別人是漢奸,他是大漢奸。

至於問為什麼有如此轉變?在黨爭中落敗於身後有江浙財閥支持的蔣介石,又權欲心盛,以事敵之姿行奪權之私,最後走上這一步不足為奇。


柳如嫿


現在審視汪精衛這個人,我的心情仍然有些複雜。不可否認,汪精衛頂著“漢奸”的頭銜已經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不管搬出來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辯解,這是都不容置疑的鐵的事實。“漢奸”是汪精衛最重要的標籤,但並不是他的全部。

提起汪精衛這個名字,很多人還會想到流傳甚廣的兩句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是當年一腔熱血的革命青年汪精衛行刺滿清攝政王,失手被捕後在獄中寫下的詩句。由此可見,汪精衛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軟骨頭”。大家都知道,汪精衛長相俊美,頗有才華,並憑此從滿清的大獄中全身而退,堪稱奇蹟。

汪精衛一直頗受袁世凱賞識,並幫助袁世凱得到了臨時大總統的位置。後來又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並獲得記錄孫中山臨終遺言的資格。這時的汪精衛,意氣風發、志得意滿,在黨內位高權重,成為孫中山的接班人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料世事無常,蔣介石利用黃埔軍校的根基,鞏固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挾北伐之威迅速崛起。幾經周折,汪精衛終於還是在與蔣介石的明爭暗鬥中敗下陣來。但是汪精衛畢竟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加上其妻陳璧君的推波助瀾,不甘心屈居蔣介石之下的汪精衛終於邁出了他人生最關鍵的一步,扯起“曲線救國”的大旗在漢奸的絕路上一去不回頭。

關於汪精衛為什麼會從一個熱血革命青年最終淪為漢奸,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不外乎說汪精衛天性的“懦弱”;政治鬥爭的失意等等原因。其實,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汪精衛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出“豔電”通敵賣國的那一刻,已經註定了他此生的結局,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

作為漢奸的汪精衛早已蓋棺定論了,但是汪精衛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人生走點彎路並不可怕,但是在關鍵的十字路口一定要慎重抉擇。否則,不管你一路走來的風景有多麼迷人,一步走錯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驚龍軒


汪精衛前期是反清志士,後期是大漢奸。汪精衛為什麼會從一個民族英雄,淪為千古罪人?

原因有二:

一是汪精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二是汪精衛相信日本人。


汪精衛如果是一個務實的人,如果明白一點——日本人不可信。他就不會走上不歸路。

汪精衛與日本談判成功後,採用‘曲線救國’策略。成立了偽國民政府。

但日本人答應他的很多條件:如尊重中國主權等等。都沒有兌現。


汪精衛不知日本人不可信。與日本人談判,結果被日本人當猴耍。

蔣介石深知日本人不可信。派人與日本人談判,把日本人當猴耍。為組織第三次長沙會戰,贏得了時間。


楊朱學派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病死,死前曾留下《最後之心情》一文。從此文的內容來看,似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汪的心境相符,小編在此對汪的《最後之心情》作一剖析,以揭示其臨死前內心深處的一些本質的東西。

一、《最後之心情》的由來

在剖析汪的《最後之心情》以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此文的由來。此文的開首有這樣一段說明:

“兆銘來日療醫,已逾八月。連日發熱甚劇,六二之齡,或有不測。念銘一生隨國父奔走革命,不遑寧處。晚年目睹鉅變,自諝操危慮深。今閏事演變不可知;東亞從勢亦難逆睹。口授此文,並由冰如(陳璧君宇)譽正,於國事適當時間,或至銘歿後二十年發表。”

該文形成的時間為“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即公曆1944年10月。當時,該文並未公佈,也未引起外界的注意。汪在其《最後之心情》一文中歷述他對抗戰的態度——自信是為了拯救國家;所以離渝的原因則是想保全蔣氏(蔣介石)組府的苦衷;對甘心附敵者的觀感——稱曰:“鷹犬”;汪政權最後之立場——應不背“黨必統一,國不可分”之原則;生前的遺恨為未能目睹東北四省之收復”。那真的如此嗎?

二《最後之心情》內容剖析

汪在《最後之心情》一文中,以大量的筆墨,竭力為自己的投日賣國活動辯解。還伺機誹謗蘇聯和中共,至死不忘反蘇防共。

在談到抗戰初期的形勢時,他說:

遠東成日本獨霸之局,各國袖手,以陳舊飛機助我者唯一蘇俄。推求其故,尤非欲我苦撐糜爛到底,外以解其東方日本之威脅,陰以弱我國本。為蘇計,詎能供人犧牲至此,而不自圖保存,保全之道,舍忍痛言和莫若。

汪的這一番話毫無根據,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我們知道,抗戰初期,蘇聯是積極援助中國抗戰的惟一世界大國。汪精衛對蘇聯援華的誣衊,完全是別有用心,即企圖通過分裂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達到誘使渝方與他一起“忍痛言和”、投日賣國的罪惡目的。汪還不指名地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共,說什麼“其他利用抗戰之局而坐大觀成敗者,亦必於蔣言和之後,造為謠諑,以促使國府之解組混亂,國將不國”。

乞求國人的同情和寬恕是汪的《最後之心情》又一重要內容。

汪在該文中,以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反覆向淪方和國人訴說他的不易和苦衷。他表白說:

“兆銘行險僥倖,或不為—時一地之國人所諒,然當時之念國際演變,已至千鈞一髮局面,此時不自謀,將來必有更艱險更不忍見內外夾攻之局勢發生,馴至雖欲自為之謀而不可得,兆銘既負國事責任,不在妄冀其不可能而輕棄其或有可能之途徑。”

他又故出“豪言壯語”,聲稱銘自民國二十一年就任行政院長,十餘年來,固未嘗不以跳火坑自矢……個人生死,早已置度外。他還向渝方半訴苦半表功說今於此亦可為渝方同志稍述一二,俾互知其甘苦者:一為恢復黨之組織與國父遺教。

然而,就連他自己也取認“自毀其人格”,“自謀之不當”;那麼,他還有什麼理由要求國人同情、寬恕於他呢?

三、《最後之心情》說明了什麼?

其一,《最後之心情》一文形成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日本節節敗退之際;汪在文中也預料到“東亞戰爭,日本必敗”的結局,所以炮製此文。這說明他巳認識到日本必敗、偽府必垮的命運,不情願帶著漢奸的罪名走人墳墓,害怕死後留下千古罵名,於是就利用此文以矇蔽國人,騙取同情,達到使國人寬恕其罪的目的。但是歷史是無情的,汪的人生道路是他自己選擇的,漢奸的罪名也理所當然由他自己承擔。

其二,從《最後之心情》的內容來看,汪頑固堅持對日和平路線,竭力為己投日賣國辯解,至死不忘反蘇防共,這說明他死到臨頭,仍不思悔改,不作深刻反省。常言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汪的《最後之心情》一點也不善,這怎能贏得國人對他的同情和寬恕呢?

其三,汪的《最後之心情》及汪的個人命運,說明了一個道理:凡是違背歷史潮流和廣大人民利益,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的人,不管他過去有過多少光榮的歷史,也不管他怎樣善於狡辯、抵賴、欺騙,終不能得到人民的原諒,也逃脫不了歷史的懲罰。


野談歷史



汪精衛,是民國時期以來,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直到現在對他的是非功過,還是煲貶不一,各執一詞,但在闌心一介女流之輩的心目中,汪精衛就是不折不扣,奴顏卑膝的鐵桿大漢奸!




不可否認,青年時期的汪精衛,胸懷報國之志,豪情滿懷,革命熱情充溢胸膛,這個時期的汪精衛,稱的上是捨身為國的忠義之士,他曾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1940年4月,汪精衛做了一件驚天大事,刺殺前清攝政王載灃,失手被捕入獄!攝政王為了挽救大清朝日落西山,搖搖欲墜的政權,得到民心,竟然釋放了汪精衛,這著實讓人嘖嘖稱奇,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行刺皇族,是要受極刑處罰,而汪精衛由於攝政王的格外開恩,留得一命,堪稱奇蹟一件!




經歷過刺殺攝政王事件以後,汪精衛成為了民眾敬仰的大英雄,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很快在國民政府中取得重要地位!隨著權力的獲得越來越大,汪精衛也越來越惜命了,他與蔣介石在政治上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隨著日軍入侵中國,全面抗戰的爆發,中國軍隊一次次的失敗!讓汪精衛的思想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加之與蔣介石的權利之爭,使得汪精衛在覺得抗戰勝利無望的極端悲觀情緒下,選擇了投靠日本人,賣國求榮,還美其名曰‘曲線救國’!真的厚顏無恥到了極致!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因為‘骨髓腫’病死,結束了他作為漢奸的可恥一生!縱觀汪精衛一生,年少時慷慨激昂,滿腔愛國情懷,隨著思想根源的墮落,逐漸走上令國人切齒痛恨的漢奸之路,無論汪精衛之流怎樣為自己塗脂抹粉,只會適得其返,越描越黑,欲蓋彌彰,臭名昭著!是非功過,蓋棺定論,汪精衛只能是落下幹古罵名,遺臭萬年!


慧質闌心\n


民國兩頭下注,汪精衛投靠日本人,如果蔣介石真想殺他,那太容易了,研究歷史就明白,民國跟法國一樣,無論誰贏了,民國都是戰勝國,汪去試水了,蔣觀望,汪本人跟日本談判時還挺有氣勢,不卑不亢的,後來日本人一嚇唬他,他就慫了,當時簽字的時候汪精衛就說!中國不是他一個人就能賣的,這些地本來就已經不在民國控制下了,他所籤的不過就是賣身契!丟的也是自己的名聲,後來他有自己的野心,他想擁有自己的軍隊,他要利用日本人勢力擴充自己的軍隊,在戰場後方形成勢力,汪精衛野心很大,他當時想要控制蒙古!華北!甚至考慮過要合併滿洲國,但是他下命令漢奸門都不聽,人家直接說了,這事得日本人說了算!日本人也發現了汪的野心,開始防範他了!架空汪的權利!控制偽軍!直接把汪當政治宣傳的擴音器,汪後期也確實處於人格分裂狀態,可以說破罐子破摔了。


街頭說評書


從汪精衛的正面評價看汪精衛

對於汪精衛這個人,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有定論的,長期以來形成的價值觀,讓我們很難改變,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對汪精衛並不瞭解,不瞭解他為什麼叛變,他叛變的時候到底做了哪些事。

因此,當有人把汪精衛那一套“曲線救國”的理論拿出來的時候,你甚至找不到角度去反駁,以精日林思云為代表寫了一本《真實的汪精衛》,就從汪精衛的生活作風入手,汪精衛是一個“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的人,並且把孫中山也搬出來,說汪精衛執行的就是孫中山的政策,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汪精衛是喊主戰最兇的人。正是由於汪精衛代表的偽國民政府和日本人達成和解,日本才沒有大舉進攻重慶和延安,中華沒有完全淪陷,都是汪精衛的功勞。

尤其是陳璧君的一番話,那真是對汪精衛一生最大的肯定“日寇侵略,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事實上對汪精衛的正面評價並不止如此,還有更多出名的不出名的在替汪精衛站隊,然而,你若不是真的瞭解汪精衛,你如何去反駁,如何去罵,要是聽了他們這一套話,而不知道如何去反駁,那才是真的悲哀。

縱橫來告訴你,如何反駁汪精衛的正面評價

以汪精衛的為人,乃至前期的革命行為,都是值得肯定的,這一點沒有懷疑的,但是以其生活作風來為其叛國正名則有點張冠李戴了,林思雲作為一個精日分子十分了解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裡,好人是不可能做壞事的,而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都是一個好人的標準,林思平通過汪精衛的生活作風把汪精衛描述為一個好人,進而向人們暗示,好人不會做壞事,實在是在邏輯上對國人的一種心理暗示,實際上好的反義詞不一定就是壞,一個人可能拾金不昧,也可能對父母盡孝,但是在公職上可能貪贓枉法,所以,汪精衛的那點優秀的品質,在中國絕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不算什麼,而且即使是好人,也會做壞事。

汪偽政府實際上的確維護了一部分地區的穩定,但是這種穩定是以淪陷區人的穩定,而讓未淪陷區的人陷於不穩定,假如全國人不管是佔領區還是非佔領區,都不屈從於日本的統治,那麼日本更無法去侵略更大的領土了,恰恰是汪精衛這種將佔領區穩定下來,組織生產,為日本後續侵華提供了財力“以戰養戰”。很多人會說,難道被佔領區的人民就不應該享受穩定的生活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中華民族在最危難的時候,就應該以最決絕的方式進行抵抗,長沙大火,花園口決堤這些方式,都是我們為了保持民族的生存而作出的犧牲,即使再次面對這樣的險境,也應該再次這樣做。

至於說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和日本人達成了和解,讓日本人停止了對華侵略,其實更是扯蛋,只不過當時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人進攻不成,只能相持,以政治攻勢為主,即使是這樣,日本人也持續發動進攻,只不過我們依靠勇於犧牲的精神和有利的地形,一次一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

陳璧君是一個很能言善辯的人,她的那句話如果當場跟你理論,你根本就接不上,實際上縱橫也是思考了有一陣,陳璧君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前面那幾句並不是說的汪精衛,而是在指責蔣介石,故意轉移人的注意力,國土淪陷也並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汪精衛當時也是國民黨領導人之一,而汪精衛幫助日本維持汪偽國民政府實際上已經是幫助日本“以戰養戰”了,另一方面,汪精衛並不是以個人身份前去的,而是以國民黨要員的身份,說白了就是打著國民黨的旗號,要不然人也不可能用你汪精衛。

另外,收復淪陷區,那並不是汪精衛的事,且不說汪精衛已經死了,抗戰的勝利那是幾千萬中國人的鮮血和什麼換來的,並不是你汪某人當幾天漢奸做到的。

如何看待汪精衛,就這麼看待,既要符合史實,也要符合價值觀。


史論縱橫


漢奸必須沒有好下場:汪精衛的墳墓被炸燬、骨灰被丟棄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四十五期】(歷史系列第172講)

73年前的今天,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病死在日本名古屋醫院,汪偽政權將他安葬在中山陵。隨著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應人民的要求將汪精衛墳墓炸燬,將遺體火化後又將骨灰丟棄。曾經的中華民國副總裁,最終落到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聽薩沙說一說吧

汪精衛死在日本時,已經是1944年11月。此時日本在各大戰場節節敗退,汪偽政權已經風雨飄搖。汪偽政權中的聰明人,包括周佛海之流,都開始和重慶國民政府聯絡,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在這種情況下,汪精衛的葬禮就不適合大操大辦了。

不過,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在汪偽政權仍然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陳璧君是個性格比汪精衛還要強硬的人。

當年汪精衛遇刺中彈時,曾經哭著說活不成了,陳璧君卻喝止他,讓他不要流淚示弱(陳璧君認為是一旁的蔣介石下得毒手)。

在她的強烈要求下,日本方面先是選用上等的楠木做了一副棺材,然後用“海鶼”號專機將汪精衛的遺體運回南京。在中美聯合空軍掌握指控權的當年,這並不容易。回到南京後,汪精衛的棺木暫時停放在偽國民政府大禮堂,專門成立了“哀悼委員會”負責喪葬事宜。

將汪精衛葬在哪裡,倒是一個難題。

汪精衛出生在廣東三水,一般來說人死後要回鄉安葬,陳璧君卻堅決反對!

為什麼呢?汪精衛生前有一個願望,就是死了以後能夠安葬在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上。

梅花山的位置比中山陵稍低,汪精衛希望葬在這裡為孫中山總理守靈。

其實,蔣介石也有這個願望。

蔣介石死前多次說,希望死後遷回南京中山陵安葬,百年千年為總理守靈。

蔣介石這個遺願可謂人所共知,他的棺木至今在臺灣溪湖沒有安葬,就是等待將來能夠遷回去。而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去世以後,沒有同蔣介石合葬,而是遷回了上海宋家祖墳。

因為汪精衛的這個願望,陳璧君力排眾議,最終決定將陵墓設在中山陵。

自然,陳璧君不是草包。她也明白一旦日本投降,汪偽政權垮臺,汪精衛的陵墓就很可能被國民政府強行搬走甚至破壞。

為此,陳璧君安排汪偽政權對陵墓特別加固。

汪偽的工兵部隊在日本人的指揮下,花費很多心思,最終制造了陵墓。

汪精衛的陵墓可謂堅固至極,用五噸碎鋼鐵塊,摻在混凝土中澆灌。

汪精衛的陵墓就像碉堡一樣,有一個厚厚的殼子。這樣的陵墓,一般的鋼釺是無法打穿,開槍甚至開炮也是無法摧毀的。

同時,陳璧君刻意沒在陵墓中放置任何值錢的東西,以防止盜墓賊圖財。

史料記載,汪精衛墓原計劃建墓室、祭堂、牌坊、警衛室等,預計造價5000萬偽幣。1944年11月23日,汪偽當局舉行了所謂的“安葬大典”。因為日本迅速投降,只建成了墓室、祭堂、警衛室,但也花費不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偽政權迅速垮臺。全國共有14932名漢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無期徒刑979人。

陳璧君被捕後,鑑於她能力有限,對於汪偽政權的作用也不大,以漢奸罪判處無期徒刑,沒有除以極刑。

在大小漢奸紛紛接受懲罰的時候,最大漢奸汪精衛的墳墓還在中山陵,全國市民尤其是南京市民的意見很大。

報紙連篇報道,要求將汪精衛的墳墓立即遷走。

1946年1月,蔣介石讓何應欽處理這件事。

1月15日,南京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南京憲兵司令張鎮、陸軍參謀長肖毅肅以及南京警備司令邱維達等高級官員,被請到 南京黃埔路參加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由何應欽親自主持。

何應欽開門見山的說:今天來是討論怎麼將汪精衛的墳墓遷走。我們處決了不少漢奸,但最大的漢奸竟然葬在國父陵寢傍邊,人民意見很大。委員長的意思是立即遷走,具體方法你們來討論,我不干涉。不過要儘快,10天內必須處理好。

說完何應欽就走了,留下幾個人商討怎麼處理。

當時駐紮南京的部隊是邱維達的抗日鐵軍第74軍,最終決定由74軍51師工兵營負責執行,憲兵負責搬遷和維持秩序。

營長李東陽先趕到梅花山,仔細研究了汪精衛的墳墓。

這個陵墓確實非常堅固,相當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永久性防禦工事。

工兵認為就算用105毫米野炮在遠距離炮擊,也難以將其摧毀。

商討再三,營長李東陽最終決定用大量炸藥爆破。

上面催的急,李東陽決定於1月21日執行。

當時汪偽政權垮臺不久,南京周邊還有不少漢奸的黨羽活動。

怕這些小漢奸來搞亂,同時也怕白天出現大爆炸聲驚嚇民眾,最終決定晚上12點進行。

晚上,南京市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74軍長邱維達等都親臨現場監督。

營長李東陽為了確保爆炸成功,使用了高達150公斤的TNT炸藥。

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後,汪精衛墳墓被炸開。

營長李東陽指揮士兵,準備跳進去抬出棺材,誰知道里面竟然還有一層堅固的水泥外棺。

工兵們第二次用炸藥炸開外棺,最終打開了汪精衛的陵墓。

時任南京市市長的馬超俊,親自開棺驗看。

汪精衛的棺木裡面空空,只有汪精衛的遺體和一本詩稿,別無他物。

汪精衛的遺體穿著長袍馬褂頭戴禮帽,上面蓋著青天白日旗。死後做了防腐處理,遺體下葬1年多也沒有腐爛,五官完好,只是皮膚髮黑,出現了一些黑斑。

那本詩稿是汪精衛生前親自書寫的,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詩。其中最後一首,字跡潦草,可能是汪精衛死前幾天所寫的:“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對遺體衣服進行檢查,發現口袋裡面有一張紙條,是陳璧君的筆跡。紙條上寫著:魂兮歸來。

為什麼這麼寫呢?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人如果死在異鄉,即便遺體回鄉,魂魄也是回不了的,必須使用專門的招魂儀式。

這個魂兮歸來的紙條,應該就是招魂儀式的一部分。

搬出棺木後,營長李東陽奉命平整好墳地。後來,汪精衛墓址上建了一座小亭,兩邊修建了長廊,這就是現在梅花山上的觀梅軒。

其實,梅花山還是留有一些墳墓的痕跡,主要是水泥的底座,薩沙也曾經看到過。

南京的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梅花山親自找一找。

至於汪精衛的遺體連同棺木,等在一旁的卡車,連夜運到清涼山火葬場(南京的朋友們,你沒看錯,就是清涼山)。

火葬場的工人將棺木放入火爐,花費了差不多1個小時燒成灰燼。

怎麼處理這些灰,有兩種說法,第一是說工人採用鼓風機,直接將灰吹散到空中,剩下的按照一般流程扔到,火葬場專門處理這些灰燼的地方了。

第二是說將這些骨灰全部扔進了長江中。

於是,汪精衛就這樣死無葬身之地。

很多人認為國民政府對付汪精衛過於兇狠,人都死了,還要這樣趕盡殺絕幹嘛?

其實,這主要是樹立一個漢奸下場的榜樣。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這麼大的國家,人口這麼多,如果沒有漢奸配合,外族即便再強也是難以征服我們的。

以虛弱的南宋為例,就是因為內部大體團結,和蒙古作戰了近50年,先後2個蒙古皇帝死在中國境內。

但明軍因內部四分五裂,加上大量漢奸的協助,滿清入關不過10多年就亡國了。

所以,漢奸是比外敵更可恨的東西。

寫到這裡,薩沙想起寫過的一些八路軍戰史。

八路軍認為,鬼子是很難對付得了游擊戰的。

其他不談,鬼子下鄉掃蕩,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語言不通,無法交流,也分不清游擊隊和老百姓。

鬼子只能亂砍亂殺一通,反而會激起老百姓的反抗心理,更加支持八路軍。

自從日本人開始所謂以華治華以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在漢奸偽軍的協同下,鬼子能夠針對八路軍的弱點進行各種襲擊和政策。別的不說,以往鬼子來掃蕩,八路軍民兵就坐在老百姓裡面,鬼子根本分辨不出來。

但偽軍只要一聽口音,立即知道是不是八路軍。

在偽軍的協同下,八路軍游擊戰越來越困難,一些根據地都變成了日戰區。

到了後期,鬼子已經將華北大部分地方交給偽軍和偽政權負責。即便是掃蕩,也從以往單純日軍配合幾個帶路的漢奸嚮導,變成了所謂一百多鬼子二百多偽軍了。

以往鬼子在一個縣城往往駐紮不少部隊,較大的縣城甚至能駐紮1個大隊。

抗戰中,後期日軍在縣城往往只駐紮一箇中隊(連)甚至一個小隊(排)了。

大家都看過的《平原游擊隊》中,那個老鬼子松井,不過是一箇中隊長。

那麼,我們游擊隊在一個縣往往有數百上千人,對付不了幾十個鬼子?

當然不是了。

關鍵在於還有為虎作倀的偽軍,每個縣至少數百人。以華北偽軍中的一支,大名鼎鼎的皇協軍(治安軍)為例,僅僅在1941年就有12個集團,總兵力號稱10萬。

治安軍可不是烏合之眾,而是受過日本訓練的正規軍,武器裝備比八路軍還好。

扯遠了,汪精衛建立的偽政權,對於日軍幫助是非常大的。

那麼,漢奸的定義是什麼?

無論古代現代,無論中國外國,漢奸定義都是一樣的,就是:一切直接或者間接危害國家民族的人,都是漢奸。

除了這個以外,再也沒有第二個標準。

那麼,汪精衛顯然完全符合這個漢奸的標準。

做了這麼危害國家民族的壞事,死無葬身之地也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薩沙講史堂第四百四十五期】(歷史系列第172講)


薩沙


不為汪精衛翻案,只是為他惋惜。唉,卿本佳人,奈何做賊?應該說汪精衛本質上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最終墮落做了漢奸與他的性格缺陷有很大關係。且聽本人細說之。


首先,汪精衛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這讓他特別容易被人誤導走入歧途,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容易被“帶節奏”。比如汪精衛在行刺攝政王載灃被捕後就為袁世凱花言巧語所籠絡,本來對孫中山忠貞不二的他,在回到南京後居然在孫中山面前極力支持袁世凱,令人大跌眼鏡。這就不難理解他日後在周佛海和日本人的遊說下走上不歸路了。

其次,汪精衛是一個心理素質很差的人。當年在廖仲愷案爆發時,面對蔣介石咄咄逼人的攻勢,並未做虧心事的汪精衛突然崩潰,選擇了出走,將領袖位置拱手讓與蔣介石。所以他在廬山遇刺被告知只有十年生命時心理是崩潰的,於是有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投日行為。



最後,汪精衛的性格是爭強好勝、不甘居人之下的。所以在寧漢合流後汪精衛對自己居於資歷遠不如自己的蔣介石之下是心有不甘的,在蔣介石被日本人趕出南京後,汪精衛在南京登基為“國家元首”,心理是有“大仇已報”的快感的。

綜上,汪精衛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壞人,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對民族可以說是有功,但性格的缺陷卻導致他越陷越深,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