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民族交流与融合是一个探讨不完的主题。而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最初可能的,是人们对食物的不断追求和善变的饮食习惯。

由于民族间相互融合而带来的饮食改变,有时会让我们在定义某种食物的民族属性时犯难。比如我们这里要说的牛肉面,就是一个典型。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01.牛肉和面的相遇

食牛肉,可以从人类开始养牛算起。中国人吃面条的历史,据研究已经有4000多年。

然而,这两种古老食品在兰州相遇相融成为牛肉面,并进而在全国声名鹊起,只经历了100多年。

根据学者的研究,兰州地区在元朝以后逐渐形成了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众多现代民族共同生活的局面。

甘南草原藏族的牛,汉族人在河西走廊种植的一种十分适宜制作拉面的小麦“和尚头”,以及种类足够多的香料,都已经齐备。它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走到一起。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这个时机,就出现在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族平民身上。1915年,兰州城内,小商贩马保子开始在兰州城内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他的热锅子面。

马保子生意不错,不过他并不满足,多次尝试着改进牛肉汤头,并于1919年在兰州东城壕外盘下一个店面坐堂经营。

1925年,马保子的儿子马杰三接手了父亲的面馆。在马杰三的不断钻研下,牛肉面的味道继续改进,面馆的名字也改为“马保子清汤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兰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牧区的牛和耕作区的粮食,在回族人精巧的调制下,共同撮合了牛肉与面在最好年华的相遇。

02.牛肉面的声名鹊起

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华人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赴西北考察,在兰州吃到了马杰三的清汤牛肉面。

他在《什锦拼盘》一书中记载:马保子选肉严格,只用上品腿肉,肥瘦分开,全都切成骨牌块大小,头一天用小火炖上一整夜,绝不中途加水,更不放芹菜、豆芽、味精之类的调味品,所以清醥肥羜,自成馨逸,汤沈若金,一清到底。

牛肉面的另一位推广大使,是于右任。和唐鲁孙的文艺范表达不同,于右任对牛肉面的喜爱和宣扬,是一曲慷慨激昂的秦腔。

据民间传说,20世纪40年代,一位国民政府要员大胡子先生常低调光顾马杰三的牛肉面馆,到店只管闷头大吃,吃完必“简单粗暴”地给好评。

03.兰州牛肉拉面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马氏后辈纷纷自立招牌、自称经典。兰州的牛肉面馆犹如枝叶般生长并散开,从发源地兰州迅速流向全国。

在兰州,牛肉面馆很少会画蛇添足地自称“兰州牛肉面”。不过在走向外地的时候,“兰州”两个字就一定要加上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牛肉面之所以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个重要的原因却是它亲民的价格。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牛肉面在从地方特色变为大众快餐的过程中,不但“兰州”被强调了,“拉面”的面条形态也凸显了。面馆的名字里有没有一个“拉”字,是牛肉面在外地和兰州的显著区别。

以牛肉面正统自居的兰州,从不承认他们的这一地方特色是“牛肉拉面”,而坚持以“牛肉面”自称。

“牛肉面”与“牛肉拉面”的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牛肉面在从“地方特色”到“大众快餐”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改变。“牛肉面”代表的一种美食传统,这个传统来自马保子清汤牛肉面,它是将面融进汤里,汤面成为一体的一种整合性的食物。

而“牛肉拉面”更多的只是为了让人吃一碗面,可能较为符合今天生活的快节奏。

04.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化之路

兰州牛肉拉面在世界的版图正不断扩大:在美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开了40多家分店,加之兰州位于丝绸之路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兰州牛肉拉面在世界的版图正不断扩大。

兰州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7日在甘肃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介绍,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在国内共有网点3万5千家,且已迈向世界,但存在着标准不统一、服务不规范、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一是围绕原辅材料,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二是围绕店面开设、制作流程以及连锁店发展管理,完善基础管理标准;三是围绕服务流程、食品卫生,完善服务标准。

马利民认为,只有实现了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才能把兰州牛肉拉面做强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