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旅行,

总喜欢坐当地的公交车。

上车后,

选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

看着窗外倒退的人群、商铺、建筑,

一座城市的模样,

随着公交车一声声报站,

慢慢变得鲜活起来。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去年7月下旬,

顶着40℃的高温游走江南,

从杭州到苏州,

下高铁后钻上“游2路”,

15年前的小心愿,

竟然在不经意间

在这趟公交车上得以实现。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中学时看《天龙八部》,

段誉艳遇不少,

却对他和阿碧初遇的一幕印象尤深:

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

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

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彼时,段誉被鸠摩智所擒,

前途未卜,

但阿碧的一曲吴侬软语,

依旧让他听得“心魂俱醉”。

一种能让人

忘记自身安危的方言,

听上去是什么感觉?

从那时起一直想到江南感受感受。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在游2路上,

惊喜地发现在普通话报站后,

竟然还有苏州话报站。

“汽车站北”“齐门”

“醋坊桥观前街东”,

从苏州站到平江路的5个站,

每次报站都听得饶有趣味。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2011年8月,

苏州率先在5条旅游公交线上,

加入苏州话报站。

苏州成为江南一带,

首批敢于加入方言报站的大城市。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方言报站,

在广东人、福建人看来

理所当然的事,

在江南却需要勇气。

因为,公共场合出现方言,

随时会被扣上各种帽子。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紧随苏州之后,

在2011年底上海也开始

在公交车上增加沪语报站。

和苏州一样,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不断的质疑声:

“这是在秀地方优越感?”

“是要搞地域歧视?“…

有些人甚至将方言报站

上升到地方割据的高度。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据说,

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

除了和广州、厦门等地主要为了

“方便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

“方便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的理由之外,

苏州、上海等地加入方言报站时,

还重点强调了:

向游客展现地方特色。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里,

方言是一种强势的存在。

然而,

现实却是各大城市的方言,

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在学校不能说方言,

是很多地方的潜规则,

甚至明规则;

在工作单位不说方言,

一不小心就会被说“排外”;

大部分地方电视台

都没有方言节目……

由于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

在外来人口远超“土著”的大城市中,

普通话成为人们

日常交流的首选语言。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知乎上关于方言的话题,

有不少网友说羡慕

广东方言的生存状态。

其实,如今走在广东城市的街头,

你常常可以看到

父母双方聊天时都用方言,

一和孩子说话就自动切换成普通话。

许多95后、00后也许能听懂方言,

却已无法用方言交流了。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大城市中的方言,

不要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连传承都几乎要断绝。

近年,

意识到方言危机的人越来越多,

各大城市都不断有人

为保护方言奔走呼吁。

喜欢在节目中穿插方言的汪涵,

甚至自掏腰包465万,

发起保护方言的“響應”计划。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在推广普通话的大前提下,

公交车报站成为城市

对方言保护为数不多能迈出的步伐。

2017年,

无锡、南宁、合肥等城市,

都相继传出要在公交或地铁中,

加入方言报站。

苏州丨方言报站,报出的也许是方言最后的挣扎

然而,

随着方言无可避免地

在城市生活中

使用频率越来越低,

而下一代中会说方言的人

更是越发稀有。

公交车方言报站,

报出的也许是

方言的最后挣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