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大美虔城文脈長——聚焦贛州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歷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規劃保護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守護好寶貴的精神家園,在保護歷史文化的鏗鏘道路上,贛州通過加快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深入推進一批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建設,讓“歷史文化名城”這張名片熠熠生輝。

目前,中心城區共有9個市本級歷史文化保護項目通過規劃和立項,1個已建成,2個已開工,其餘正在按節點有序推進。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文保項目,

觸摸城市的記憶,感受歷史的脈動。

大美虔城文脈長——聚焦贛州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改造中的陽明路臨街騎樓恢復了傳統風貌

重塑古城,歷史文化亮點多

贛州古稱虔州、也稱虔城,是歷經2200多年滄桑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孕育著諸多璀璨的歷史文化瑰寶。贛州還有“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宋城”“江西省文物古蹟保存最多的城市”“山水環境最為優美和獨特的古城之一”等諸多美譽。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會被其厚重的歷史積澱所感染。

贛州城市形態獨特,格局完整,風貌尚存。“二水環流”的護城河造就了贛州古城的獨特形態,城牆格局形制兼具完好,形成了獨特的“龜形”城市形態和古城內“丁”字傳統空間格局。

贛州的歷史城區自宋代起已經完全形成。宋代街道格局陽街、橫街、陰街、斜街、劍街、長街、健街至今走向不變。宋代的磚城、舍利塔、八境臺、浮橋以及與宋代有不解之緣的夜話亭、鬱孤臺仍然保存。宋代營建的下水道工程——福壽溝,歷時900餘年,仍在發揮獨特作用。還有極盛於兩宋時期的東郊七里古瓷窯址和鼎盛於北宋的通天岩石窟寺,也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贛州文物古蹟眾多。這裡既是江西省文物古蹟保存最多的城市,也是客家圈層中遺存最多的古城,保存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諸多元素比較完整,如城牆、塔、宗教建築、交通建築等。

贛州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特色顯著。文化交融,人文薈萃,贛州同時兼具客家文化、徽派文化和嶺南文化的要素,反映出多元的文化特質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歷代名人輩出,引無數文人墨客留戀。

千年的寶貴歷史文化遺存,讓實施傳承保護工作意義非凡,任重道遠。

中心城區努力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準平衡點,在塑造特色風貌與持續改善民生之間找準著力點,圍繞延續歷史文脈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

大美虔城文脈長——聚焦贛州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鬱孤檯曆史文化街區

保護鄉愁,要顏值也要溫度

夏天的傍晚很悶熱,但對於住在贛州鬱孤檯曆史文化街區附近的老贛州市民而言,最愜意的莫過於在這裡隨意逛逛,漫步街道,吹吹軍門樓的風,每一步都彷彿能聽見歷史的足音,在家門口真切地感受恍若千年的穿越。

“這樣的文化歷史保護,既有顏值,又有溫度,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68歲的田螺嶺老街坊劉先生忍不住拍手稱讚。田螺嶺巷就是鬱孤檯曆史街區規劃範圍內的六條傳統街巷之一。這裡處處雕花青石,依稀能看出她往日的繁華,吸引著各地遊客前往參觀。

鬱孤檯曆史文化街區項目(一期)於2016年1月起正式開街運營,將宋城文化與旅遊等要素進行合理佈局,打造府衙文化展示區、鬱孤臺文化展示區等六個功能區,已被列入全國優選旅遊項目。

目前,該項目一期已開業商戶30家,其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戶3家(竹雕、根雕、瓷板畫),文創類商戶7家(陶瓷製作、國醫館等),文化產業4家(陽明書館、金絲楠木收藏館等)。該街區還不定期舉辦各類營銷宣傳活動,成功舉辦了鬱孤臺攝影大賽、中秋之夜、巔峰之夜燈光音樂魔幻等活動,榮獲中國旅遊大會“十大夜遊景觀獎”。

該項目一期的成功運營,助推了二期的加速建設。目前,鬱孤檯曆史文化街區項目(二期)正在建設中,府衙建設工程完成初步設計審批,主體工程上部施工圖設計已完成。八境臺至古城牆周邊區域修建性詳細規劃與街巷立面改造方案評審也已完成。一個更為宏偉壯觀和開闊多元的歷史文化街區備受期待。

據瞭解,今年以來,中心城區重點圍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方面,重點塑造別具特色的城市風貌,發展文化旅遊休閒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既留住了鄉愁,又看到了變化。

其中,已通過規劃和立項的市本級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共有9個:特色街道改造、魏家大院保護修繕、福壽溝保護與傳承、新贛南路傳統風貌街區、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二期)、鬱孤檯曆史街區(一期、二期)。這9個項目中,魏家大院保護修繕、特色街道改造已經開工。

據介紹,這些項目的保護性實施,對於傳承文化留住記憶,深入推進宋城文化保護,塑造風貌、協調城市景觀等方面作用顯著。

大美虔城文脈長——聚焦贛州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尚書街改造效果圖

延續文脈,有傳承也有發展

彰顯底蘊、延續文脈。文化引領,保留歷史融合未來。近年來,中心城區城市建設不斷打出文化品牌,對城市文脈的保護成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環節。

在贛江街道楊判巷改造提升示範片區,一棟古建築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後期將進行保護性修繕。這是贛州名士謝遠涵故居,被贛州市規劃設計院認定為保護性建築。該片區多條街巷都在明清贛州城“三十二街七十二巷”範圍內,原汁原味進行保護開發,對於保護城市肌理具有重要意義。

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文化元素是城市的靈魂所在,更承載著背街小巷的歷史印跡。

在中心城區新一輪背街小巷改造提升過程中,有關部門聘請專家、學者作為顧問,深入挖掘背街小巷歷史,為每條小巷設定改造主題,增添文化元素。

尚書街改造提升示範片區所涉6條街巷著重凸顯古街韻味、文脈延續、花木自然的傳統風貌,實現街區整體提升;姚府里巷周邊將建設微型姚府主題文化公園,構建“拜將臺文化景觀”;潮泥灣-塘窩裡示範片區突出商業特色、文化特色,打造與主幹道相匹配的景觀帶,集客家風俗與生態海綿居住區於一體。

每一個街道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題,每一條小巷都有自己的歷史故事,背街小巷將構建起獨具宋城韻味的“一街一景”。

其中,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改建(一期)工程以南市街為核心,面積約8.86公頃。這條街為宋代贛州城六條主要街道之一的斜街南段,有宋代遺物慈雲塔,現存民居建築基本建於清末民國時期。民居建築立面簡潔,整體風貌樸素精緻。目前,該工程正在進行建築徵收工作,一期工程施工圖已進入審查階段。項目工地現場正在進行局部建築抹灰等工作。

灶兒巷歷史文化街區改建工程與南市街歷史街區毗鄰,面積約6.69公頃。該項目包括灶兒巷、六合鋪等8條街道。灶兒巷為宋代贛州城六條主要街道之一的陰街東段。該街區其他七條街巷中有書院、店鋪、作坊、賓館、會館、客棧、寺院、民居等,建築風格多樣化。目前項目正在進行建築徵收工作。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以姚衙前為核心,面積為16.87公頃。包含東園古井、陳毅抗日談判舊址等文物古蹟,以及陽明路、至聖路騎樓街。街區格局由於靠近湧金門的碼頭交易而繁榮起來,成為商業區。保留有米汁巷、均井巷、姚衙前、方杆巷等傳統街道。目前該項目也正在進行建築徵收工作。

彰顯特色,老城復興底蘊足

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城市,往往會表現出文化厚重感、獨特的城市個性,給人以無窮的吸引力。

老城區承載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留住這座城市的獨特味道更顯得尤為重要。現在規劃的五大歷史文化街區和兩大歷史文化風貌區,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古城格局。

其中,特色街道改造工程主要是對河套老城區的陽明路、解放路、北京路、至聖路、東北路等五條城市道路的騎樓建築臨街立面按照“恢復傳統風貌,打造精品街區”的原則,進行整體性改造。

據介紹,這是今年進展較快的歷史文化保護項目。該工程於去年8月開工實施,目前,臨街建築立面改造已完成70%,騎樓修繕完成60%,雛形粗具,不時吸引路人駐足觀望。

新贛南路傳統風貌街區項目位於老城西北部,規劃總用地面積10.8公頃,緊鄰老城西津門以及鬱孤臺、姚衙前兩片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有文保單位3處,明清時期的傳統街巷10條,大量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民居。

該街區同時具有棚戶改造區和老城風貌區的雙重身份,是銜接老城區各片區的關鍵樞紐,實施規劃的制定還肩負著改善民生及老城復興的任務。因此,其發展定位為延續西津門全方位的市井生活百態,營造繼承新贛南創新人文精神的文化大社區。它的復興與發展對延續城市的文脈,發揚城市精神,帶動老城的整體復興,在保護歷史遺存的同時發揚街區傳統和改善市政民生,營造創新人文精神的文化大社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該項目建築徵收工作已基本完成,傳統風貌建築測繪工作完成90%,完成了歷史建築設計方案評審。

其中,魏家大院保護修繕項目目前已完成約21%的工程量,正在對魏家大院核心區房屋實施修繕,祠堂基礎部分已完成;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現場已完成場地平整,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布展項目設計施工一體化招標已完成,正在開展項目設計等相關工作。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