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評價電影《湮滅》?

抽屜醬


先說結論,小影覺得這是一部被過分吹捧的科幻片,不可否認電影中有一些場景充滿想象力,但整體來看,部分情節缺乏邏輯,劇情有些虎頭蛇尾。

這部電影改編自科幻小說《遺落的南境》,但並沒有忠於原著,而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電影中的科幻設定非常具有想象力,外星微光籠罩下的地帶,所有生命都發生了折射。我們可以看到長著鯊魚牙齒的鱷魚、會發人聲的熊、角上開花的梅花鹿以及身體中不斷盤旋流動的內臟。

這是一片被外星生命感染的地帶,生命在這裡發生了奇妙或是恐怖的變化。感覺發生的一切都像是在做夢,或者整部電影真的就是一個夢。

影片開放式結局讓這部電影有了很多解讀的方式,假如最後走出的是外星人莉娜,那以她視角講述的故事會變得很可疑,也許那個區域發生的一切只是這個外星生命編造的謊言。

真的很矛盾,有趣的科幻設定,燒腦的劇情,本可以預定我的年度科幻最佳,但總感覺很多地方不對。

發生這麼大的事件為什麼會派一個全女子陣容進去探秘。

明知道是感染區域可一行人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更不用說導演一路挖坑卻從來不填坑也不解釋,到底講什麼全靠個人理解。

挺喜歡導演的上一部科幻神作《機械姬》,那部電影最起碼很完整,看的懂,也很有深度。但《湮滅》,不好意思,當不起年度最佳科幻片。

關注迷影生活,這裡有最熱的明星八卦,最好看的電影電視劇,最新鮮的娛樂資訊。

如果認可這篇文章,可以點個贊哦,在評論區留言,小影會認真回覆。


迷影生活


滿分10,《湮滅》我給7分。先介紹這部電影的基本情況吧: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而且這部科幻小說名頭還不小,它可是在同年打敗了中國劉慈欣的《三體》,成為了星雲獎得主的小說。

電影於4月13日在國內上映,很多人表示看得莫名其妙。大概劇情地球某一個地方天降異物,以一個燈塔為中心將方圓數百里的地域“封印”了起來,然後一群人去其中探索發現的種種奇怪異像。這部電影對比原著,改動的很大,從電影上來看,視覺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音樂也很棒,但是在劇情上,就顯得相當“文藝”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科幻片讓觀眾更有思考點,抱著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段環節,你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這個電影最大的討論點就是開放性的結局,到底從“結局”中出來的女主還是不是真正的女主呢?是不是外星人的基因入侵已經成功了呢?這些想起來,還真有點細思極恐。


當然啦,電影視覺和懸疑上無疑是做得非常棒的,但是有的地方也經不起推敲。比如說政府派女主一行人去結界的時候,連個防輻射服也不給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了?還有這一行科學家貌似也沒發揮什麼作用就領了盒飯?到了最後,政府人員既然就這樣匆匆審訊完畢了?不過這些也有很多觀眾認為無傷大雅,不影響大局。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不過大家對它的爭議還是比較大的,畢竟太多懸疑留在那裡,有的東西,也許你不細想,還真體驗不到它的好。


影視陳七柒


湮滅的啟示

——靈遁者

有一段時間沒有看電影了,今天我看到了一部電影,名叫《湮滅》。現在是晚上1點30半。我坐在家裡,一個人看完了這部片子,現在腦中沒有一點睡意,我覺得我應該將我的想法寫出來告訴大家。

我其實並不推薦18歲以下的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倒不是說我認為這是驚悚片。導演和作家將這個作品演繹的淋漓盡致,但將它歸為驚悚片,是個錯誤。說它是科幻片或者哲理片更適合一些。

文學的本質是反應人性和生活。科學的本質是反應規律和宇宙的樣子。但沒有純文學,也沒有純科學。我就是個最好的證明。我即愛好文學,也愛好科學。寫文學作品,也寫了兩本科普作品,分別是《變化》和《見微知著》。很多讀者甚至讀過。

看完這部片子,你需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在沒有看這部片子之前,我就知道,我寫的科普作品,有瑕疵,但我依然不後悔,甚至覺得完美!我告訴沒有時間思考的人們,世界是確定的!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愛,也是這個世界的客觀。

我不是最聰明的的人,也不是最智慧的人。但最聰明的人,不一定比我寫的好。看了這部片子,我更加確定了一些東西。

我簡單的順著影片的進行,來闡述一下我的分析。片頭飛來橫禍,地球上出現一個叫“閃晃”結界。這個結界在擴大,在吞噬人類的地盤。所以我們人類恐懼也好,好奇也好,必須進去看看。

第一次進去的是最精英的特種部隊,結果一個人也沒有出來。準確的說,是出來一個。但這個人,不能說還是原來那個人。這個叫凱恩,她是主角莉娜的丈夫。

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於什麼呢?很多人可能不會注意。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於人物角色,情節設定,背景設定……環環相扣,難得的精彩之作。

比如當審問者問莉娜:“為什麼你主動申請進入結界?”莉娜反覆說:“我欠他的。”生活從來不簡單,這種愧疚,來自於莉娜對凱恩的愛,也來自莉娜對凱恩的出軌。但出軌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莉娜以為凱恩出事了。可是又不確定,所以她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就只是在床上而已。

帶著愧疚生活的人,是痛苦的。但帶著愧疚生活的人,也是帶著愛的。加上她的身份,當過兵,植物學家,所以她進入結界,並不顯得故意。

但最終走到燈塔的人,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主角莉娜,一個是患有癌症的心理學家文崔斯博士。其他三名,湮滅在結界裡。

很有意思,應該是導演故意為之,燈塔本來是照明的地方,但現在卻是最危險的地方。好好思考一下吧。就像顧城寫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而我寫道:“習慣光明的人,怎麼會不害怕黑暗呢?”

有兩種人是最無畏的,第一種就是莉娜這樣的,帶著愛來的人。另一種是向死的人。身患癌症的心理學家,很明白自己的身體,同時又很清晰自己的意志。所以她們兩個能戰勝恐懼。而其他三個,目標不明確,或者目標太大。很明顯,她們的目的是拯救人類!

試想想全球67億的人的性命壓在你身上,你緊張嗎?你也是人,是人都有弱點。你的弱點是你其實也想拯救自己!莉娜和心理學家也是,但這種心理狀態,終究是不同的。

人類一思考,上帝在發笑。宇宙對於人而言,永遠是終極話題。我承認我思考的再久,也遠遠不夠。身體承載人的思想意識,思想意識又控制身體。把身體細化到從一個細胞開始,把生命細化到一個細胞開始,至少邏輯是沒有錯的。宇宙中的第一個細胞,就應該是所有生命的祖先。人類對於自己身體的認識,也永遠不夠的。我正好寫過一篇散文《皺紋》,裡面寫道一夜白頭,一夜目盲,一夜失聰……科學無法解釋。

就像莉娜說:“上帝在製造人類的時候,打了個盹。所以人類會變老,是細胞在犯錯。倘若細胞不犯錯,人類就不會變老。我就會永遠像現在這個樣子。”道理是沒有錯,可是你若永遠不會變老,又怎麼會長大呢?所以不是上帝打了個盹,是細胞必須這樣分裂。

在結界裡,異常外來細胞,通過結界反射侵入。深入到一草一木中,深入到進入結界的任何東西上。道理也沒有錯。萬物有輻射,這種輻射到血液和骨髓的東西,最終要吞噬原來的你。

人是經不起這樣的折磨的,人是脆弱的。所以很多得腫瘤,白血病,癌症的人,都很消極,甚至會自殺。這和結界中人的恐懼,是無差別的。而且更恐怖的是,結界是一個牢籠,與外隔絕,你無法獲得支持和鼓勵。那麼你就更看不到希望,越靠近燈塔,就越恐懼。不如投降,來的快哉。

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在最後的燈塔中。當莉娜從錄像機中,看到凱恩說的那些話,她是震驚的。連凱恩自己都是震驚的,他說:“人們叫我凱恩。可我還是凱恩嗎?我可能是你!”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凱恩是我們,這個邏輯是沒有錯的。因為凱恩的細胞和我們的細胞是別無差別的。就像莉娜的一滴血,造出了另一個外星人似的的莉娜。

凱恩不是我們的理由,就是凱恩的身體已經被毀。真正留下來的是外星複製品。說“外星”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也可以說是高維空間的他。

正是看到了複製品的凱恩,莉娜才更有勇氣鑽進洞裡,去看看凱恩,究竟在哪裡?於是她看到了心理學家坐在那裡。心理學家文崔斯博士說:“它就在我體內。它和我們不同。我也不知道它想要什麼?它的願望是什麼?但它會成長,直到吞噬所有一切。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會化成碎片,融入他們的一小部分。最終原形不復存在。徹底湮滅!”說完這句話,她就真的湮滅了。

它是什麼?它在我這裡是宇宙。我們每個人都要湮滅在宇宙中,原形不復存在。我們都會變成它的一小部分,其實我們始終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莉娜的一滴血,從光亮旋轉體中誕生出一個人。此人具備了莉娜的具備,當莉娜面對她的時候,是恐懼的。她向另一個陌生的自己開槍,可是沒有殺死。所以她想逃跑,反抗。可是都被另一個自己打敗了。

各位,我們常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是一句真理。以自己為假想敵,試圖在棋盤上戰勝自己的人,我至今還沒有見過。你見過嗎?就像莉娜拼命的想推開門,另一個自己也是。反而把莉娜差點壓死!

當莉娜放手的時候,她發現了。對待自己還是得溫柔。所以她握住了另一個自己的手。並給她一顆炸彈,所以這是殘忍溫柔。

當莉娜和另一個自己握手的時候,另一個自己,輪廓就變的清晰起來了。可是炸彈也爆炸了。

其實更準確,更深刻的理解,還可以是這樣的。心理學家文崔斯口中的它,就是這個人了。她就是宇宙,宇宙以一滴血為引子,化為了莉娜,存在於人間。你可以認為她就是上帝。所以人人是上帝,這樣也沒有錯的。耶穌曾經也是人,那麼人都是通宇宙的。

雖然另一個莉娜,不是莉娜本人,是宇宙。但另一個莉娜終究帶有莉娜的記憶和基因。所以她走向了凱恩,所以她自己燃燒了燈塔。解鈴還須繫鈴人,也只有她才能做到這一點。真正的莉娜,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這也是法則的體現。

但我為什麼一開始,還是不希望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去看呢。因為他們看不到世界的明確性,我怕他們迷茫。真的當成驚悚片看了。最後莉娜和凱恩,都安全無恙。

最後審問的人問:“所以那是外星人嗎?能說出它存在的形式嗎?”

莉娜說:“不能。”

審問人又問:“是碳物質,還是?”

莉娜說:“不知道。”

審問人:“它想要什麼?”

莉娜說:“我不認為它想要什麼!”

審問人:“可是它襲擊了你!”

莉娜說:“是我襲擊了它。”

審問人:“它出現在這是有原因的。它改變了我們的環境,它在毀滅一切。”

莉娜:“它不是在毀滅,它是在改變一切。它在創造新的東西。”

審問人:“創造什麼?”

莉娜:“我不知道。”

其實這個時候,所有站在玻璃外面的人,看莉娜,就像是在看外星人。審問人問:“它在創造什麼?”其實就相當於我現在問你:“宇宙在創造什麼?”

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只能說不知道。但對於人而言,愛很重要。即使最後的凱恩,不是原來的凱恩,是很多碎片的集合,帶有很多人的記憶的人,很多物體的歲月的人,他依然抱住了莉娜。雖然他的眼神空洞,但他還是抱住了莉娜。顯然這是一種啟示。但我不願意再去思考,這種啟示。因為我不是殘忍的。

所以宇宙通過人來俯瞰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所以人總會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的人,往往會殺死自己。我希望每個人不要把自己當敵人,去溫柔對待自己,也去溫柔對待他人。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不說它是一部驚悚片的原因。

差三分鐘,3點了。我也不去思考,3分鐘對於宇宙而言,有什麼意義。但我知道,對於我而言,晚上3點,是一個該入睡的時刻。你們可以去看看這部片子,但我其實,不願意你們像我這樣去思考。我希望你們活著簡單,勤奮,快樂。因為思考的多了,你也要4點入睡。尤其是女孩,會很快變老的。晚安,夜!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靈遁者國學智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快要入夏了,看完會比較“涼快”的電影是越來越多。


上一週的《暴裂無聲》剛嚇得一群人睡不著,這一週《湮滅》又上映了。



我是奔著預告片和娜塔莉·波特曼來的。


81年出生,今年已經37歲的波特曼,依然非常好看。面龐已經完全成熟的她,卻明顯比同齡白人演員看上去年輕,可能是從少女時期就自帶聰明勁兒,眼神中的穿透力是沒有年齡感的。這部片中還可以稍稍瞥見她的身材,具體怎麼樣,歡迎大家自己看。



雖然在國內認知度不高,但這個《湮滅》的來頭是挺大的。它改編自科幻小說界頂尖大獎星雲獎作品——《遺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三部《湮滅》。


不過其實原著粉絲並不十分買賬,據說導演自己都沒看完原著,可見改編力度之大。沒看過原著的純電影觀眾,可能反而更享受一些。


而這個膽敢不看完原著就改編的導演,也是挺有來頭的。


亞歷克斯·嘉蘭,就是2014年那部嚇哭一眾直(宅)男的《機器姬》的導演,他也因為這部電影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



個人感覺這兩部電影其實沒有太多相似之處,除了節奏整體都偏緩慢,故事格局都不太大,且不是爆米花大片,但絕對能讓你觀畢細思極恐背脊發涼。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已經準備放棄它了。確實,《湮滅》不是那種走華麗視覺效果路線的科幻商業大片,甚至可能讓你嚇得吃不下爆米花。要說類型,倒是更像《降臨》,都是節奏緩慢,有明顯的小說痕跡,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和章回體的結構,但是真的看進去,趣味性卻顯著高於一般的爆米花片。


《湮滅》也是以女性為第一主角的故事,女主角莉娜是個科學家,她的丈夫凱恩是個軍人,參加一項秘密任務失蹤了一年,某天又忽然出現,但精神恍惚還很快就開始吐血。



莉娜為了救丈夫並且搞清楚這一切,自願參加了一個由五位女性組成的勘探小隊,前往邊境那個“吞噬”了很多軍人,以及導致他丈夫重病的未知領域。這個未知區域瀰漫在一片斑斕的光暈中,因此被稱之為“閃光”。



隨著她們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怪事紛紛發生,長得跟淘寶假花似的多款合株花、長著鯊魚牙齒的鱷魚等等,而受到怪異磁場干擾的隊員的精神和身體也開始瀕臨奔潰...


這個故事,用知乎答主丁勾的話說就是,具備明顯的“新怪譚”風格。

傑夫-範德米爾定義為“一種以都市為舞臺的架空世界小說,它顛覆了傳統奇幻中常見的概念演繹,並以真實複雜的真實世界為起點,創造出兼有科幻與奇幻元素的設定”。


這種基於現實世界的設定,會更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而其中的設定又充滿著奇幻的豐富想象力,同時還會賦予一些科學性。比如這些長成了人形的植物,電影亦給出了它們得到了人類的“結構基因”這樣的解釋。



作為一個理科思維本身就不太強的人,我非常喜歡裡面這些光怪陸離的設定,無論是“梅花”鹿、人形灌木還是玻璃樹,都太美了。



當然,運用到這種脫韁想象力的,也有片中的驚悚片段,這種“未知恐懼”一定能夠刷新你對驚悚情節的固有認知。



最終,女主角是找到了她要的答案,但是這個故事卻似乎沒有就此結束。這個半開放式的結局其實是留給觀眾的設問:


如果說,讓我們存活的是基因,叫我們毀滅的依然是基因,那麼,我們究竟是什麼?


一臺戲


觀看電影《湮滅》之前,


你不需要知道本片導演亞歷克斯·嘉蘭曾執導《機械姬》、《太陽浩劫》、《別讓我走》、《驚變28天》;

不需要知道《湮滅》原著小說《遺落的南境:湮滅》曾在2014力壓劉慈欣的《三體》,獲得美國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

不需要知道亞歷克斯·嘉蘭在拍攝期間不僅自學了大量基因學知識,還請來了自《機械姬》時期就合作的遺傳學家亞當·盧瑟福,再度出任影片科學指導。


但有個醫學常識,如果能在觀影前適當瞭解下,對更好的觀賞此片會有所幫助,那就是娜塔莉·波特曼所飾女主Lena在電影開頭提到的有關細胞,尤其是癌細胞的相關知識。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有永生不死、無限增殖、可轉化易轉移三大特點,能破壞正常的細胞組織,還會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組織。而《湮滅》完全就是建立在癌細胞的這幾個特點上展開劇情的,並適當加入了一些想象和腦洞。


永生不死

其實,只要條件適合,所有的癌細胞都能永生不死,不會停止分裂和生長。在《湮滅》裡導演嘉蘭借女主Lena之口舉了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海拉細胞”。海拉細胞源自一位美國黑人婦女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細胞的細胞系。這名美國婦女在1951年死於該癌症後,她的癌症細胞卻被取下當做樣本,至今仍被不間斷的培養。所以有另一部電影叫做《永生的海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而美國微生物學家列奧那多·海夫利克也提出過,每個細胞在自我複製56次後就會迅速分泌毒素,導致壞死。這被稱作“海夫利克極限”。但在X區域中,這種極限被超越了,Lena和丈夫Kane在之前談過的如果我們能突破“海夫利克極限”,就有望戰勝衰老,獲得永生變成了現實。



無限增殖

在X區域隨處可見的牆壁外、樹幹上、人體裡蔓延絢爛擴散中的癌細胞,其實與真實的癌細胞擴散圖非常接近,會讓人感覺到一種怪異的美感。



可轉化易轉移

癌細胞的可轉化易轉移當然只能在癌症患者,這個個體身上體現,指的是它侵入病人周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嘉蘭導演的腦洞大開也就是藉著這個節點開始發揚光大的。他編纂出了個叫“基因折射”的概念,把癌細胞在個體上的轉化和轉移擴大到了所有有機體身上。就是說“整個X區域就像個稜鏡,它不僅折射光和無線電,更是讓人類、植物、動物的DNA互相折射,形成了我們在影片裡看到的“鱷魚長了口鯊魚牙”“鹿角上開花發芽”、“熊說人話”、“人變植物”......這等等的奇異現象。


到影片結尾,嘉蘭還昇華了一下永生不死的主題,由於之前有“基因折射”、“X區域是一面鏡子”這樣的情節鋪墊,那接下來Lena在燈塔遇見了她的複製人也就順理成章,相比她的隊員們:


醫務護理人員安雅·索仁森受不了X區域的輻射,精神崩潰;

地貌學家卡斯·謝潑德的DNA轉化轉移到熊身上;

物理學家喬希·拉德克的DNA與植物融合;

隊長心理學家文崔斯博士被“癌細胞”徹底吞噬;

Lena則是由於基因全部重組,獲得了新生(被複制)


但新生了的Lena還是原來的那個Lena嗎?影片由此引出的“我是誰?”這個哲學命題,也同時拔高了電影的內涵。


友情提示:別以為影片中無面目的複製人只是將娜塔莉·波特曼的動作做了簡單鏡面處理,這個角色的扮演者正是《機械姬》的低配人工智能機器人京子,個性十足的日英混血演員水野索諾婭。


人體細胞更新週期一般為120-200天(神經組織細胞除外),大約每6-7年就要全部更換成新的細胞。這樣說來,人生本就是一場細胞更新換代的旅程,即使沒有癌細胞的侵擾,誰又能說,現在的我們和之前的我們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人呢?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電影鯊


對於看過《湮滅》原著的觀眾而言,改編成影像的電影版大概會帶來不少問號甚至夾雜不滿情緒的感嘆號!因為它在主角的人設以及結局的處理上,都做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會讓原著讀者不大好接受,給出差評的可能性較大。

那作為純粹的沒有看過原著也沒有看過相關解說視頻的觀眾而言,《湮滅》到底如何呢?

首先,它的故事立意是具有創新意義的,不像那種獵奇性質的科幻故事,而是真正融合了科學與哲學探討在裡面,能夠讓人看完之後,產生對變異科學、外星人、生物物種、自我毀滅、人類進化等諸如此類的好奇與思考。

片中呈現了一種對外星物種理解的不同角度,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觀眾開拓思維。

其次,影片為觀眾提供了不少視覺奇觀,儘管影片的美術風格存在一定的“不統一”,但整體給人的感覺還是蠻逼真、蠻震撼的。變異鱷魚、角上長真梅花的鹿、人型植物、一觸摸即可複製人身的外星人等等,這些畫面具有新奇性,足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但這些元素的視覺效果也不一定能讓所有觀眾都能收穫好感,一些觀眾很有可能因為片中的某些畫面感到不適,從而降低好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演娜塔麗·波特曼。表演層面上,她在片中的表現依舊很有質感,無論是演繹內心的疑惑和茫然,還是表現尋找真相的勇敢和篤定,她都能讓觀眾沉浸其中。

但她最讓人有好感的,還是她這些年的選片,多半都偏向於有藝術質地的片子,沒有消費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去大量接拍商業片,這是蠻難得的。

但歸結起來,《湮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它裡頭傳遞出來的一股“驚悚感”。這股“驚悚感”沒有通過畫面直接表現,而是通過故事的設定、人物的變化等讓觀眾“細思恐極”。

人類如果真的遭遇變異,那會是一種怎樣的境遇?片尾莉娜與丈夫凱恩的擁抱,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味?正是類似的開放式結尾,增加了影片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影片的“恐懼感”。

作為科幻片,電影《湮滅》還是值回票價的。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木易電影


《湮滅》改編自傑夫-範德米爾的科幻小說三部曲第一部:《遺落的南境:湮滅》,該小說打敗了《三體》獲得了2014年的星雲獎。

據說電影對原著小說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所以在沒有看過原著的情況下來看這部電影,完全沒有任何阻礙。

乍看之下,這是一部有點類似《降臨》的文藝科幻片。

它們同樣基於一個大膽而神秘的設定:《降臨》中是十二個貝殼狀的不明飛行物突然降臨地球,而《湮滅》是不明彗星突然墜落燈塔形成與世隔絕的能量罩;它們在敘事節奏上同樣採取了倒敘和回憶來烘托氣氛……

但兩部電影格局表達表達完全不同,《降臨》中的“外星文明”溫和而富有智慧,他們像更高意識形態的“智者”和“導師”,或者某種“預言者”,以傳授語言的形式來促進人類的思維形態的進化,從而達成互惠的未來;而《湮滅》中的“外星文明”雖然看似更意識流,本質上完全是毀滅性的替換和重構,他或者他們看似沒有任何目的,但生存和擴張就是他們最大的目的,就像40億年前地球生命起源時的單細胞生物一樣。

然而《湮滅》裡的“閃光”(生命)更具有侵略性,速度也更快。如果說《降臨》是光明的共存和進化,那《湮滅》就是黑暗的替代和毀滅。

所以,我並不認為《湮滅》中經歷能量體洗禮的生命完成了進化,反而,他們是被徹底替代了。地球上的本體已經不存在,存在的是被折射後的各色的複製體們和一個光怪陸離的詭異世界。

還有什麼比這個結論更“暗黑”嗎?

《湮滅》將原小說克蘇魯神話氣質通過視效具象化,個人認為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在進入燈塔之後。前一個小時看影片或許會覺得乏味而平常,但到揭示“閃光”的那一刻,複製人的出現帶領影片來到了高潮,也讓一切的鋪墊有了有力的結論。


另外想說的是,“文藝科幻片”裡側重的往往不是多麼激烈精彩的打鬥,或主角為全人類存亡與外星人生死對決的懸念,而是通過外星文明與地球人情感之間的互動作用講述某種高概念的哲學命題,從而引起觀眾對自身存在的反思審視。

從這個角度上講,《湮滅》裡為人詬病的邏輯不嚴謹的BUG並非值得探討的關鍵。

電影過幾天就要在國內上映了,感興趣的可以去影院體驗一番。

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本號贈送電影票!


編劇演繹法


《湮滅》改編自科幻小說《遺落的南境》,類型屬於克蘇魯神話的一個題材。在科幻片中,克蘇魯神話有類似於《月球》,《降臨》,《普羅米修斯》,《索拉里斯》等等。


《湮滅》是今年大聰迄今為止看過腦洞最大,也是最值得探討的科幻片之一,而且在類型上也加入了一些驚悚恐怖元素,讓科幻片在類型的維度上擴大了一些。甚至於說可以當成驚悚恐怖片來看。


影片一開始沒有前因,只是告訴觀眾一個不明外星物種降臨地球,沒有表達善意,也沒有任何負面的意思。


所謂的正面負面,也只是站在人類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湮滅》的外星生物首先就是諷刺了人類對事物的看法,我們人類對所有物種的看法,都是站在人類是金字塔頂端去看待事物,而這個格局卻被外來生物打破了人類的價值觀。


外星生物降臨地球以後,在降臨地點形成了一個類似於泡泡的保護膜。在這個泡泡膜中,所有動植物的DNA,都被陽光透過泡泡產生折射。


所以才會有了長著鯊魚牙齒的鱷魚,會說話的熊,人形的植物等等。


影片更深的含義,透過外星生物的折射,映射觀眾每個人其實每天都在迭代,不會有真實的自我,且不說每個人的細胞組織七年一次輪迴,七年以後的自己和七年前的自己相比,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自己了。


影片透過外星生物的外殼,來表達人類更新自我的過程,就如影片最後女主被外星生物進化之後,自己已經不是自己了,但是也談不上是真正的外星生物,或許《湮滅》中的外星生物,並沒有自主意識,它甚至只是擁有折射DNA能力的單核細胞而已,所以這種外星生物需要寄主,需要學習。


總的來說,《湮滅》不是單純的動作科幻大片,而是想用一個議題,通過影片讓觀眾進行探討,所以《湮滅》很多人也會說看不懂,因為很多議題,不管是編劇,原創小說作者,還是導演,都只是點到為止,而不去說破。


大聰看電影


《湮滅》來頭很大,該片改編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滅》,作者傑夫·範德米爾憑藉該小說,成功拿下2014年星雲獎,打敗的對手是同年入圍該獎項的《三體》。導演亞力克斯·嘉蘭曾執導過的科幻片《機械姬》一鳴驚人,飽受好評,《湮滅》和《機械姬》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再次提出“我是誰”的議題,充滿深度、內涵、隱喻。影后娜塔莉·波特曼是絕對的主角,在片中飾演了生物學家莉娜,獨挑大樑、大放光彩。

影片講述了生物學家莉娜為調查丈夫凱恩的失蹤原因,自願參加了神秘組織Southern Reach組織的科學考察,5名女性組隊,去研究美國領土內一塊被檢疫隔離的生態災害區域“X區域”。她發現那裡是原生態的荒野,隱藏著神秘的黑暗力量。這已經是對該地區的第12次考察,前11次全都失敗,比如第二次考察終結於去的考察隊員集體自殺,第三次考察隊拔槍互相殘殺,第11次隊員全體失蹤,只有凱恩一“人”回來了。不僅如此,“閃晃”正在不斷擴大,威脅到區域外人類的安危。

就是在這種境況下,很難想象武器裝備、體能都稍弱的“娘子軍”深入“閃晃”能帶回什麼新的發現。這幾乎無疑等同於一項自殺式的任務,去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並且沒有人能抗拒這樣一種“誘惑”。因為在她們進入秘境之前就已經“死”過一回了,對外面的世界來說,她們有點“多餘”。就像電影中文崔斯博士對莉娜所說的“我覺得你把自殺和自我毀滅搞混了,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從某些方面看,在我們生活中的某個部分,我們喝酒,我們抽菸,我們毀掉好工作,或者是美滿的婚姻。這些不是決定,它們是衝動,我們身上有自我毀滅的代碼嗎,每個細胞中都有嗎”。

在向燈塔進行的過程中,莉娜漸漸感覺到了丈夫決定執行這項死亡任務時的心情,兩人的婚姻早就出了問題,長期的異地使兩人有了隔膜與疏遠,莉娜婚內出軌,凱恩知曉後決定執行死亡任務。但在凱恩失蹤後,莉娜幾乎不參加社交活動,她願意自己呆在留有他痕跡的空間裡等他回來,即使已不報更多期望。到最後支撐莉娜走向終點的,始終是對凱恩的愛,即使他們都變成了複製人。臨死前的“複製人”莉娜也不忘去撫摸凱恩的殘骸,和他一起湮滅。

恐懼源自未知,但當你知道死亡不是終點的時候,你會害怕嗎。如果存在超乎於人類的外星物體,他們在地球劃了一塊區域做實驗,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生命體是他們的終極實驗對象,最終他們完美地實施了這一目標,如果說《湮滅》是這樣一個故事,你還敢看嗎?


影視口碑榜


呃,與其說是科幻,不如用恐怖片級別更好吧,看得脖子發涼。準確的說,我看恐怖片都不會這樣,因為知道是恐怖片反而不怕,比如《閃靈》。 而且這部片根本沒有刻意營造恐怖片的氛圍,沒有暗黑系的配色。

相反,一切都看著絢麗又閃亮,有時候還覺得很美。 一切很正常,但是細胞變了。 還好挺巧先知道了海拉細胞再看了這部片,有點視網膜效應的意思了。 最後結局有點懸念,但又有點爛尾——一整年都沒敢接近的事物,結果你去,一個炸彈就毀了,要不是氛圍不適合,我可能吐槽就忍不住了。 那個全身閃著金屬光澤折射著你,害死了隊友的存在,竟然是紙做的?

音樂雖然很好聽,但聲音很刺耳,矛盾又統一,導演想要的效果。


至於內容,很讓人反思。很棒,很人性,當新事物出現的時候肯定會跟舊事物產生衝突,可能兩敗俱傷,為什麼不能兩全呢,當現在的我與未知的那個我都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可能會像她一樣排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