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在古代如果截杀外地来的新官,然后冒充对方的可能性大吗?

满血原地复活的南恩宠


别说冒充官员,在清朝时还有冒充皇帝的记录,今天以史为鉴,给大家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是水贼冒充官员的故事,另外一个是一个唱戏的冒充皇帝的故事。




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姜文饰演的张麻子冒充鹅城知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

而在西游记里面,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就是在赴江州上任时被水贼刘洪打死,霸占了唐僧母亲,足足当了十七年的官才被发现。

当然这是影视剧小说中的桥段,但实际上也是有杀官冒充的历史故事的。今天以史为鉴就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古代要当官就要读书,官员还要参加一些诗词大会,现场作诗作文等等,可以说不是随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杀官冒充的。

另外古代做官需要提供两件文件证明,一个是朝廷的给的任命书,也就是吏部给发的“敕牒”、“旨授”等;

另外一样东西就是告身: 告身上会写明新任县令的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等信息,这两样东西就是赴任时必备的“官凭”。但是古时候没有照片,画像不准,单凭文字描述,冒充不要太简单。

明朝时期,一名金陵人从部曹被任命为雷州县知县。结果在坐船的时候遇到水盗,把他和随从全干掉了,只留下了妻女,然后在群盗中找了一个读过书的,让他冒充知县,其他人冒充随从来到雷州上任。

这帮强盗当了知县之后,一不加税,二不贪腐,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获得了清廉能干的名号,当地吏治一下子好转不少。

然后为了避免暴露,假知县又公布了一项政策:凡是金陵老家来的人,一概不见。

老百姓纷纷称赞知县严于律己,一丝不苟。

结果真知县的儿子赶了过来投奔老爹,到了雷州发现压根没人理自己这个金陵人。偶尔在路边看到了知县,发现不是自己老爹,才知道出事了,于是密报给了监司使。

于是监司使秘密派人包围了致县县衙,然后经过一番搏斗,只抓住了七个人,剩余的都逃走了。

但是等到这件事情公布之后,雷州的老百姓却纷纷上书求情,因为这个假知县比真知县要廉洁许多。

记载这个故事的人讽刺的说到:

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

另外冒充官员,这都不算是什么,在清朝末年时期,还有一个人在武汉冒充了光绪皇帝,甚至差点骗过了湖广总督张之洞,这才是奇迹!

话说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光绪皇帝被慈禧给囚禁。全国有志之士都情绪低落。

在这时候,武汉一名官员出租自己的房屋时,发现自己的租客是来自北京的,一老一少,老的上一个太监,年轻的又非常雍容富贵,这两人在用的吃的,穿的都有金龙标识,老太监对你年轻的,口称圣上,两人派头十足。

于是光绪皇帝微服私访的消息一下子穿了出去,许多人都以洗澡的名义骗太监出去,结果发现是一个真太监,然后一些见过皇帝的人也偷偷的发现,这个年轻人跟光绪皇帝长得非常相似,于是大家都认为,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被有志之士秘密救出了京城,来到了武汉。

许多人都纷纷过来,三拜九叩,然后给光绪皇帝,敬奉各种礼物。还有各种不怕事儿的小报,号称光绪皇帝被革命党救出了金城,来到了武汉投靠张之洞,图谋东山再起。

然后这事儿一直传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耳朵里,张之洞大惊失色,连忙向京城里的同事打听,京城官员证实光绪皇帝依然被囚禁在北京。

你是张之洞派人拿下,亲自审问:原来是一个八旗的伶人,之前在皇宫戏班子里面工作,见识了光绪皇帝,所以模仿起来特别的像,这个太监,也是之前宫里的老太监。事情真相才告已大白。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古代冒充官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从神话到现实、从影视到历史,都有许多相关记载。

最有名的,当属唐朝新科状元陈光蕊,赴任江都途中,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水贼刘洪劫了道,推入江中。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刘洪脑洞大开,拿了陈光蕊的官凭、文牒,搂着陈光蕊的娇妻,顶替陈光蕊去江都赴任了。而且,刘洪这一冒名顶替就是十八年,直到唐僧出马为父申冤,才把这件离奇的冤案揪出水面。

大家可能会说这是《西游记》里的情节,太过玄幻 ,不可信。

其实,明朝崇祯年间发生了一件类似的顶包事件。有一个山贼,劫杀了过路的赴任官员,并效仿水贼刘洪,拿了官员的文牒等物,去地方上任做了两年知府。

厉害的是,这哥们做官这两年口碑还贼好。要不是被害官员的儿子投奔父亲,发现冤情,不知这山贼还会冒充多久。在古代,信息不畅通,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没有电子档案,没有指纹识别,没有DNA认证,没有电子监控……

官员上任,只要拿着两个证件就行,一个是朝廷的委任状,就是吏部发的“敕牒”;另一个东西就是“告身”。

敕牒跟大学录取通知书差不多,写着“某某同志各项考核合格,经组织研究决定,特任命为寿川市委—书记”。

告身跟个人档案差不多,上面会详细的记录着新任官员的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等信息。

新任官员拿着敕牒和告身,就是赴任时的“官凭”。看似天衣无缝,其实漏洞很大,因为没有照片啊!

这个漏洞明眼人都知道,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冒名顶替,从五代开始,“告身”上就增加了详细的官员相貌、体态及岁数等描述。

但描述终究是抽象化的,而且符合描述的人不止一个。

例如,当代文豪老舍的父亲当年在紫禁城当差,是禁军军官,他出入宫门全凭一张腰牌,腰牌上有一个相貌描述“面黄无须” ,每天出入紫禁城的官员成百上千,门头兵简单看下腰牌就放人了。

我想,要是秦琼穿越回大清,拿着老舍他爸的腰牌,绝对比紫禁城的旅游年卡都好使。

还记得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扮演的马匪,半道劫了进城当官的马县长,摇身一变取而代之,做了鹅城县长。电影拍的非常精彩,不管是姜文、葛优还是周润发,都是影帝级别的表现,姜文把这场冒充官员的戏演绎得毫无违和感。

据说电影中冒充官员这情节,取材于清朝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

所以说,在古代那种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只要你运气好、有文化、智商高、情商高、演技好,拿着“官凭”到偏远地方冒充新任地方官员是可行的。

古代冒名顶替官员的事,虽说偶有发生,但在实际执行上,也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一方面,朝廷每隔几年会要求地方官员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难免会遇上几个熟识的官员吧?哪个当官的在朝廷还没个熟人的。

另一方面,在外当官的,谁还没个老家亲戚投奔或探亲的;再怎么说,也总有几个故交旧友来拜访或探望的吧。

到那时,即使你是金马影帝,也装不过去了。

这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独无依的个体。当你回头时,你会发现你的身后一直都站着许多人。要是你当官了,背后的人就更多了。

谁想冒充你,恐怕并没那么容易。


南宫寻欢


难于上青天!

下面,以清朝为例,我们来说说官员如何“防伪”。

在当官之前,这些人的签名可能比较随意。但是,只要外放当官,所有官员都会练一个固定的签名和字体。这个签名就是防伪!以后,朝廷所有的往来文书,都要有这个签名才行。这就是留在吏部的“押字”!

清朝官员在外放之前,都要到吏部去“签名留档”,学名“押字”!说白了,就是让官员去吏部把自己的笔迹留档。一般情况下,都是只留下自己的签名就行了。

而且,这个“押字”不一定是字,也可以是“画”;或者几个字拼凑在一起而成的新字!有这个字在,就能起到防伪的作用。

清朝名臣李鸿章的“押字”就是一个“肃”字!

李鸿章在和列强签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时,也是用的这个字。

为什么李鸿章写一个“肃”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这个字是“李鸿章”三个字组成的,只是写的很像“肃”字的模样。第二种,李鸿章曾被封为“肃毅伯”,这个“肃”字就是“肃毅伯”的第一个字。

无论哪种解释,吏部通过李鸿章写的这个“肃”字,就能“验明正身”!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官员到外地任职,是需要凭证的,以前叫告身,就是委任状,上面写清楚了当什么官。

那有没有把这个任命状抢了自己去当官的呢?

清朝人徐芳写了一个《雷州假太守》,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崇祯年间,有一个南京人去雷州当太守。雷州很远,坐船走到长江时,就碰到了强盗,强盗劫杀了这个江南人,抢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然后在强盗中找了一个人去当假太守,拿着公文赴任,其余的人假装是仆人。

到了雷州之后,这位假太守假戏真作,真的治理起雷州来,而且治理得很好,百姓都很爱戴。但是,这个太守有个怪规定,禁止南京人来,要是有南京人来了,不得接待,不然要治罪。

大家也搞不懂,但太守很有威望,有什么意见保留,遵照执行就是了。

不久后,真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找爹了。一来,雷州所有的客栈都不收留他,因为他是南京人啊。他就很奇怪,蹲到衙门的门口,等太守出来,他一看,这不是自己爹啊,难道换人了?他跑去打听,可听到的太守情况跟他的爹一模一样。

他知道,自己爹可能被人替换了。

儿子找到了监司使,汇报了情况。监司使答应试一下,请假太守来吃饭。

吃饭期间,把儿子叫出来一对质,假太守就此暴露,被抓到南京处死了。

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原因,主要是讽刺当官并没有什么牛的,而且强盗当太守竟然比真太守当得还要好,还受百姓欢迎。

那有没有真实的呢?

有的,清末光绪年间,武昌来了三个人,一男一女一仆人。

他们住店以后,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这个仆人像个太监,而这两个主人用的东西都是有龙的。金龙被、金龙碗,还有御用之宝的字样,再一听,这三人一口京片子。

这不会是皇帝来了吧。当时光绪已经被慈禧软禁了,社会上有很多光绪的传闻,有的说光绪可能逃出来了,这三位不会就是光绪以及娘娘和太监吧。

这一传,武汉人都知道了,不少人跑过来面圣,送了一大堆的礼物。这时候,也有怀疑的,把这个仆人骗到澡堂子,脱了裤子,肥皂一扔,咦,这个还真是动过大手术的。

这一下,连张之洞也给惊动了,赶紧给北京打电报,问皇帝是不是跑了啊,人家答,还在北京呢。

张之洞有了底,把这三人抓回来一审就清楚了。“皇帝”是个旗人,在宫里演过戏,太监倒是宫里的太监,因为犯了事被赶了出来,而娘娘则是八大胡同的工作人员。那些龙被龙碗都是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这是古代的事,其实现在也有啊。

比如曼德拉追悼仪式,奥巴马在讲演讲,后面有一个人在比划手势,把世界感动坏了,这还配有手语翻译啊。

结果一查,这位比划手势的哥们根本不是什么翻译,就是路人甲。而他也压根不懂手语,比划全靠感觉。


脑洞历史观


冒充的案例有,但冒充官员难度极大,实际上非常稀少。明末的广东雷州,就发生过一起强盗杀了来上任的雷州知府,自己假扮雷州知府的案件。强盗做知府的那段时间,风评竟然还不错。

崇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调任雷州知府,在前往雷州任职的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强盗杀了雷州知府和他的随从,以其中最为狡猾的一个人拿着官府公文和官服,伪装成雷州知府上任,其它人伪装成随从。

强盗冒认的知府几个月内没有被发现,竟然还获得了不错的官声。可能因为不是官场中人,反而可以做点有利于百姓的事。强盗知府不久后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境内都不许接待金陵人,百姓以为是知府严禁家乡人过来搞裙带关系,对其更加钦佩。

不久后,正牌知府的儿子来雷州,无人敢让其住店,知道知府禁止接待金陵人的命令很疑惑。正牌知府的儿子偷偷守在道路旁,看到知府面目后确认不是自己父亲。

知府的儿子随即去报官,强盗假扮的知府被捉拿归案,判处斩首之刑。

但这个案例的成功非常难复制,且成功假扮时间也不长,只有不到一年。雷州是当时广东最为偏远的州郡,广东当时在全国也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一般官员也不愿意去这么偏远的地方任职,这类地方官原本就是在官僚体系中很边缘的人物,要求也不高,与其它官员迎来送往的机会相对也较少。正常地方能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现代也有冒充官员的成功案例。上世纪90年代的广西柳州,有个叫刘和平的人,冒充中央来人挂职担任副市长,几年后才被识破。任职期间,评价还相当不错。柳州还是一个大城市,不是偏远小地方。


仁勇校尉


古代没有照片这样证明身份的手段,是否就有可能截杀外地官员,然后冒名顶替他呢?

截杀新上任的官员可能是有,但是成功顶替官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古人只是技术手段落后,但是不代表古人傻,他们肯定会想出办法来阻止顶替的事情发生。

杀害官员然后顶替的事情就和河里的鱼被汽车撞死一样,是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非常低。

古人防止新官冒任的手段有三种,它们是互相验证的:

首先任命官员后,皇帝会给地方发一个叫敕牒的通知,通知地方上有新官到任,原来的官员做好交接等候新官到任。如果没有这个通知,而贸然出现一个新官要接任,这个新官肯定会被抓进大牢。

官员本身还有一个辅助证明放在自己身上,叫告身。告身这个东西上会记载官员的姓名,籍贯以及官员的体貌特征,例如身高7尺2寸,微胖,面白,须长三寸等。有了这个告身,即使截杀了官员,也要找一个和能符合体貌特征的人顶替才行,这个难度就很大了。战国时期,商鞅就发明了照身帖,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来证明持有人的身份防止冒认。

最后还有一种措施,就是敢冒名官员被发现就会施以重罚。有了重罚的威慑,任何一个想冒名的人都会在冒名前掂量一下被发现的后果。毕竟冒名官员和抢劫不一样,抢劫就是一锤子买卖,抢完就可以转移,冒名官员要长期和官场打交道,这个被发现的概率就太大了。同乡,亲朋,同学这些社会关系冒名者是不可能复制的,如果这些社会关系来找冒名官员,冒名官员马上就会被揭穿,被揭穿后还会受到重罚,面对这样局面,大多数人肯定都不敢尝试。

综上,古代杀害上任官员然后冒名他的事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极低。现在能看到的记录也就是《虞初新志·雷州盗记》的一个案例,结果也是后来被受害者的儿子发现了自己的父亲被人杀害,官位被人顶替,然后儿子一告发,杀人顶替者就马上伏法了,你看这种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截杀官员然后冒名的事更多是古代老百姓的想象,就和有的农夫会争论皇帝是用金斧头还是用银斧头砍树一样,一个阶层的人没法理解另一个阶层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幻想。


西山讲历史


可能性不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做起来不仅很难也很容易露馅。

一个省的总督巡抚就不必说了,不管是出门还是上任基本都是车驾扈从一大帮,想见他一面都很难,更别说还要杀了后顶替上任了,想都别想。

再往下巡抚道台也是类似,这种中高级官员上任历来都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出门不仅是扈从保卫,沿途各驿站也是全力接应,陌生人想下手也是很难的。

一般说起来,相对容易的也就是县级官员,县令,县丞,主簿,典史之流。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山贼土匪不是没这么干过,但是一般也是杀人劫财而已。杀人之后在冒充其人去上任,那风险极其大,正常人不会这么干。

现在假设一伙人成功的把一位赴任的县令劫杀,然后伪装成县令赴任地方。这名伪装者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风险,而且每一个风险只要爆发都足已至伪装者于死地。

首先就是官场这一关。去地方当县令不是说,往那里一扎就没人管你了,你会经常要面对上级的工作检查,过路同僚的应酬,或者本人亲自去知府衙门省城汇报公事。而这些需要面对的人里面保不齐就有被害官员的同年同窗甚至是恩师故友,这就和现在一样,不管你咋化妆,只要是熟人,一打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个冒牌货。

还有就是县官担任,一般先做的就是拜访当地的仕绅。注意,这些仕绅可不是说那些暴发户土财主,而是那些本县退休的官员、在家守孝的官员、举人等,这些人才是当地的实力派,县官上任首先就得去拜会一下。都是文人出身,盘起道来很容易露馅。

再有就是,官员到任前,地方上一般会提前接到吏部的咨文,也就是告知原县令或留守的县丞主簿,接任县官的情况,也是为了让当地安排迎接事宜。别忘了,县丞主簿也都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贬官,所以都是官场老人,基本就是一打眼就能看出新任的能力水平,更别说真假了。

所以啊,杀人后伪装上任这事多的也是小说电影里的事,现实里很少能出现。偶尔有一起,也会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


冬眠要趁早


可能性是有的,不过比较小,但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能有人为了过把官瘾,还真敢去冒这种风险。

杀官冒充这种事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如《西游记》中唐僧他老爹就是被人杀了,十几年后才被发现,而且还是因为托梦。另外在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张麻子就劫了未上任的鹅城县长马邦德,还冒充他大摇大摆去上任。

文学戏曲都源于生活,历史上还真有这种事。

古代信息传递很慢,也没有图像传输、电子档案什么的,官员走马上任基本就靠两样凭证,一个是敕牒,另一个是告身。敕牒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的,上面也有官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冒充新官不成问题,问题是能够冒充多久。

在明朝崇祯初年,一个金陵(今南京)人被任命为雷州(在今广东湛江)知县,虽然是偏远的雷州半岛,但好歹也是官,金陵人收拾收拾就带着家小随从上路了。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一行人在坐船的时候遇到水盗,金陵人和随从全都被干掉了,只剩下了他的妻女。水盗们经过商量,找出一个读过书脑子活的人去冒充知县,其他人则冒充随从,他们带着正主的妻女来到雷州上任。

强盗也是良民出身,要是日子过得去,谁愿意当强盗,这帮人都是底层上来的,深知民间疾苦,当了知县之后,不贪不淫,光顾着处理政务了,也不捞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当地百姓和官吏的爱戴拥护,大家纷纷称赞新知县廉洁能干,是个难得的好官。

强盗们安心做着官,但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宣布了一项政策:禁止游客留境,尤其是金陵人,雷州人绝对不能收留他们。百姓们听了还以为知县是为了防止有亲戚来托关系,于是又大赞知县严于律己。

然而百密一疏,真知县的儿子年纪比较大,留在金陵没来,现在赶来探亲,可是到了雷州一说自己是从金陵来的,发现根本没人理他。他起了疑心,等在路边偷偷看知县,发现不是自己老爹,这才知道出事了,就去密报给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

监司使经过确认,秘密派人包围了县衙,一番搏斗后,只抓住了七个人,其余的都逃走了,这七人被押往南京受死刑。

这个故事出自清初小说家徐芳的《诺皋广记》,名叫《雷州盗记》,用来讽刺官府的腐败,徐芳在文末阐述了自己的讽刺言语。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堪称明朝,《让子弹飞》,虽然真实度相对要高一点,但也不排除可能是徐芳自己编造活着根据原型改造的。

还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永乐年间一个叫苏云的人赴任浙江兰溪知县,路上遇到强盗徐能截杀。苏夫人被徐能霸占,而其不久后生下的孩子也被徐能收为养子,取名徐继祖,后来徐继祖长大成人中了进士,当了监察御史,才发觉真相,报仇雪恨。当然这个比较扯,跟唐僧那个很像。

要说正史记载,我只知道一个,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伙强盗假扮锦衣卫,到处勒索知县,最后被滑县县令张佳胤识破用计擒获。(见《明史.张佳胤传》)

不论有没有真实案例,假扮官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首先,会去干杀人越货这生意的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好不容易有几个你让他刚好碰上一个赴任的新官,成功杀之,可能性太低。

其次,当官以后要不被发现,这在繁华地带很难办到,因为得知你在富庶之地做官,会有不少人来拜访你,偏远的地方就比较少了,不是至亲至交一般不会来。

还有当地的大家族,为了跟官府搞好关系,他们往往会事先通关系打听新官的各种信息,如果让他们发现你种种行为与之不符,难免会生波折。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条,当了官也不是一了百了了,官员每隔几年要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总会遇上几个熟人,这就几乎不可能躲过去了。

综上所述,杀官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很小。


平沙趣说历史


在和平时期可能性很低,基本没有。有这个疑问,实际是对官员任免、交接的不熟悉。我就从举例子谈谈吧。

明朝官员上任,首先要拿到朝廷的敕书。

比如1634年郧襄遭到较大破坏,前任巡抚戴罪,吏部推荐卢象升担任巡抚,皇帝给下的诏命就是:“是,卢象升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写敕与他,钦此钦遵”。

‘写敕与他’,这个‘敕’就是敕书,通俗讲就是任命文书,一般由翰林院翰林起草,有基本模板,也不算难。目前《明档》、《四镇三关志》都保留了大量的敕书,关注的人还不多。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在拿到敕书之前,一般看邸报就得知自己的任免信息,会做准备。诸如把大印交给谁,事务谁暂时代理。

然后等拿到敕书,搞个仪式就出发。

这种上任,沿途走的驿站,每一站都会留下登记表格,走路走的官道。有兴趣的可以看杨一清的《西征日记》,他写自己去宁夏镇作战,沿途写的详细。

(杨一清)

在古代,有劫道的,劫官道的极少,风险系数太高。地方衙役可保不住这种土匪。整体基本不会被劫。

如果劫了呢?官员被杀,文件丢失。

土匪要选择上任,有什么风险呢?第一:这种劫掠事件很可能就暴露;第二,不暴露,每天的行程多少,劫掠到整顿好出发,肯定会耽误时间。第三,去了那边交接也是麻烦事。

那边一系列文件、程序,各种官场规矩,去了能混过去也是难。

再者劫掠的土匪是为了发财,谁会冒那么大风险去上任。

(让子弹飞)

看《让子弹飞》看多了也不好。

许多问题从制度细节角度、人的基本行为角度考量基本都会较为轻松的理清。就像看一人屁股位置比分析他语言更重要一样。历史并没有那么复杂,也不花里胡哨。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这貌似是电视剧里的桥段,可能很多人会说,古代连照片都没有,更何况指纹、人脸验证这些现代辨别技术呢?

道路上也没有摄像头,即便杀个官员夺了官防印信去冒充上任也是很有可能的,其实不然,历史上冒充官员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古代准备截杀新官冒充时,你需要先搞懂这三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冒充新官?

可能你会说有的人穷疯了或者有官瘾,说的伟大点是给老百姓谋福祉。于是选择铤而走险的试一把,如果侥幸成功了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

那就要看你生在啥时代了,封建王朝里即便是高级官员,也不可以随意贪污腐败的,更何况这还是个冒牌的。



然后,怎么去冒充新官?

冒充也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既然是官员,跨地上任身边肯定会带上秘书和几个武力值不差的护卫,单凭区区几个人能干掉他们吗?

再说,即便你拿到官防印信又能如何?人家朝廷和地方政府早就备份了该官员的信息记录,身高多少、什么体貌特征、就连人家老妈的生日是多少号交接部门都知道。

而且冒充者还要具备官员的素质,即便你侥幸达到了以上的要求,那么朝廷地方官员隔三差五的还要进京述职,那时候你该怎么糊弄过去呢?



最后,杀官冒充会有什么后果?

被抓到杀官冒充可不只是到牢里喝几年的白开水,在古代杀害朝廷命官是大罪,不仅要杀头还有牵连家人,犯罪成本实在太高了,基本是没人会这么干的,大家千万别被电视剧情给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