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戰時,日本如何對待負傷不能走路的士兵?

用戶67290585587


傷員,特別是行動不便的傷員,對於日軍來說絕對是一種負擔。我們都知道,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資源 ,但是負傷不能走路的士兵會白白消耗大量的資源。

因此,日本在對待負傷的士兵上秉承了一個原則,那就是節約資源。戰爭的早期,日本軍隊還沒有深陷泥塘,對於負傷不能走路的士兵可能還會送往後方的醫院進行搶救。但是到了戰爭後期,日軍已經無暇自顧,對待傷員的手段卻難以被人接受。


第一種方式,放任傷員不管,任其自生自滅。這一種方式只有在日軍潰敗的情況下,難以顧及傷員的情況才會出現。

第二種方式,就地處決傷員。傷員往往會成為日軍的拖累,而且我們知道,後期日軍的隊伍中有很對數量可觀的韓國人。對待這些傷員,往往都是就地補一槍解決掉,後來了為了節約子彈直接用刺刀。這樣也可以避免這些人被俘虜出賣信息。


第三種方式,對於一些已經搶救回後方醫院的重傷士兵,為了騰出資源給一些輕傷士兵(因為他們還能上戰場),軍醫往往會給這些士兵注射空氣槍,讓其痛苦死去。空氣槍就是直接往血管裡打空氣,很痛苦。

戰爭誠然是殘酷的,但是能做到上述事情者,寥寥無幾,日本算一個。


小鎮月明


這是一張非常有名的照片,上面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3月16日,慘烈的硫磺島戰役後,一名美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發現了一個瀕死的日本兵。因為害怕日本兵會引爆手雷,美軍士兵不敢輕舉妄動,最終也只能小心翼翼地給他點了一根菸。日本兵沒抽幾口就死了,雖然二戰中的日本根本不值得同情,但這張照片多少還是展現出了人性的一面。



眾所周知,二戰中時的美國人跟日本是有仇的。原本經歷了一戰,美國國內的厭戰情緒就非常高昂,怕的就是年輕人走上戰場付出更大的犧牲。但日軍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強行將美國拉入戰爭,可以說,二戰時把“日本鬼子”這個詞喊得最響、最咬牙切齒的,除了咱們中國,就要數美國了。不過,恨是一碼事,雖然二戰時美國也沒少虐待日軍戰俘,但總體來說,美軍對待日俘還是說得過去的。相比之下,反而是日本人對待自己戰友的手段和態度,讓人看完後覺得異常恐怖。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例子:塞班島戰役時,日軍一支小部隊與美軍發生了激烈的交火。這支部隊的大多數人最終全身而退,留下了幾個傷兵。這幾個傷兵仍在原地負隅頑抗,此時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美軍害怕有埋伏,便有意識地做了休整。此時,對於日軍來說,這是個救回受傷隊友的絕好機會,但指揮官卻只派了兩個人回到傷兵所在地,讓他們完成一項工作。



這兩名士兵先是問了問傷兵的情況,然後給對方點了根菸,接著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起來。雙方聊得很融洽,然而,當美軍的炮火再次出現時,被派來的士兵立刻抽出槍,將幾名受傷的戰友全都“就地處決”了。

其實,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幾乎在日軍所有的戰役中都存在。二戰中日軍處理戰俘的手段差不多也就這幾種:第一,丟下傷兵不管,讓他們自生自滅。這部分人最終要麼拉手雷跟打掃戰場的敵人同歸於盡,要麼就做了戰俘。第二,專門組織人回去殺光傷員。起初,傷員還能“享受”槍決(痛苦比較小),後來為了省子彈,日軍乾脆用刀結束他們的生命。諷刺的是,為了防止傷兵反抗,旁邊還會專門安排荷槍實彈的人負責監督。

戰後據日軍士兵回憶,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不外乎就兩個:首先是為了減少救治傷兵的戰爭物資消耗;其次,日軍高層認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敵軍從傷員口中套出軍事機密。

當然,日軍也不是一看到士兵受傷就拋棄不管,有些受傷看上去比較輕的士兵會被救回。不過,這些人裡的一部分命運也非常悲慘。二戰時的日軍是配備軍醫的,不過,這些軍醫救死扶傷的事沒做多少,倒是做了不少傷天害理的壞事,比如人體試驗等。因此,他們有的是殺人手段。在一些戰役吃緊,或是註定失敗時,就算已經得到救助的傷員此時也會再次成為“累贅”。而軍醫則負責結束這些人的生命,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打空氣針。



有朋友可能不瞭解“空氣針”為什麼能殺人,這是因為當大量空氣進入血管時,由於心臟搏動,空氣和心腔內的血液混合形成大量血沫。當心髒收縮時,這些血沫無法被排出,阻塞肺動脈,導致心率變低,最終可導致猝死。因此,空氣針是一種殘酷的殺人手段。

有一個詞叫“戰友情”,從戰火中磨練出來的這種情感是非常珍貴、真摯的。有時,為了救助一名傷員,一支部隊可能會重返戰場,這對戰友來說都是理所應當的。然而,二戰中的日軍僅僅是為了節約資源,或是擔心情報洩露而“殺人滅口”,這樣的事實簡直是匪夷所思,讓人不得不感嘆日本這個國家的變態


蘿蔔說歷史


關於曰本如何對待二戰傷員的問題

第一 由於日本政府沒有重視傷員的處置做出詳細的規定,也沒有寫入文件而發放到部隊,上面的領導者也沒有對下一級做出明細的規定,從而導至每個部隊的領導者,所做出決定,各不相同,但又十分統一的做法,從而導至後來事態的嚴重性,和對他們的緊迫性。

第二 曰本人從小就灌輸要聽眾,天皇的一切指任絕對的服從,和對天皇的無私,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一切,這就是曰本人喜歡剖腹的原因所在,而他們對待受傷的土兵,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第三 曰本政府並沒有把如何處置,和如何對傷員及時與合理的一些正確的處理方法,

並沒有寫入文件來研究與分析,如何處理更人性化與合理化。

第四 曰本入侵略東亞,由於東亞的面積很大,兵員嚴重不足。曰本原本就是一個島國,資源嚴重不足,這在當時,而資源的不足就限制了人口的膨脹,而曰本在當時整個整資.都是要從海運回國,這就造了運費增加,運費增加的同時也帶動了人員的,這就導至兵員的嚴重不足以,應對大規模戰華的兵力不足,

第五 一線部隊由於資源的不足,戰場上的一線部隊對藥品用量的增加而無法滿足,由於藥品的不足,就導至一線部隊指揮官隨意處至受傷的士兵,而他們沒有想到,傷員治好了,他也是一個優秀的士兵,而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反而用一種極其簡單和粗暴的方式解決,在當時他們並沒有意認到兵員會越來越少,就無法足滿戰爭的需要。

望大家寶貴的意見,歡迎大家留言


狐狸講娛樂



二戰時期的日本可謂是喪心病狂,對於負傷不能走路的士兵,他們的做法簡單粗暴,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醫治或者安慰傷員,而是毫不猶豫地給隊友來一刀,直接了卻其生命,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用刀最簡單的理由,居然就是為了不浪費子彈,實在讓人憤懣,常人無法理解。對於這樣的舉措,日方是這樣認為的,日本人認為,戰場上負傷的戰友,會成為大日本帝國軍隊最大的負擔,嚴重阻礙戰事的推進,也不利於戰事的發展,對於傷員需要運輸成本,救治傷員的醫藥成本,招看傷員的人力成本等



諸多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在影視中很少看到日方醫護人員的原因)。簡單而又粗暴的做法,簡單的解決了上述的問題,也避免了傷員被俘虜而洩露軍事機密。雖然很容易解決了問題,但這是不符合人性的,違揹人理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很珍貴的,沒有人能夠決定他人的生死。


在美國軍隊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面:相信在美國的戰爭片中,我們都會看到美國小分隊中某個士兵受傷,其他的隊友都會不顧生死地去救治傷員,帶著傷員一起行動,不會單獨行動,即使知道是累贅,但也不放棄,即便是所有的人都死去。這其實和美國人奉行的價值觀有關係,美國軍隊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會丟下任何一個人”,就算是屍首,也要努力的運回國內進行安葬。
讓我們給美國軍隊點個贊,沒有人性的日本軍隊去死吧!


久久吾


戰場上,把負傷的日軍轉移到後方醫院,這樣的好事少之又少,1是此人是輕傷,2是戰爭前期。一般來說,不能走路的士兵只有一條路:死在戰場。


日軍以精銳拼死著稱,但他們入侵別國領土中,客觀原因造成他們最大的缺陷是後勤和補給。

“搶”是就地取材解決糧食問題的特色,醫院作為後勤保障服務部門,在戰爭兵力緊張時就砍掉了。兵源緊張,兵力與日俱減是他們侵略他國的另一短板。這兩大原因致使佔地醫院不能保證。

其後果就是負傷、得病的士兵不能得到基本的治療,一旦有病負傷,不能發揮戰士作用,他們就得死。

(美軍俘虜的鬼子)


這是客觀原因。

從主觀心理來說,病傷的日軍並不想活——這也是軍國主義的日本人的洗腦了,漠視生命,一切以向軍國主義獻身為最大的價值追求。

在日本老兵的回憶錄中,在《菊與刀》的分析中,都有關於戰場上受傷士兵的回憶和描述。具體人物時間不再詳考,其大概意思是:

如果一個士兵病得不能隨軍行軍了,傷得必須其他人來幫忙了,那麼他就會請求同伴把自己殺死。

(日本自殺式神風特工隊)


這是個艱難的決定,但這個受傷的人確實是出自真心的,要求把自己痛快地殺掉,其原因為:

1.減少自己的痛苦;

(配圖)

2.給自己一個烈士的名份,成全自己為天皇犧牲的願望。如果不這樣,可能自己會被當做俘虜抓起來,到時候想死想消除被俘的恥辱,就不由己了。

(日本二戰軍中敕俞,強調忠節、禮儀、武勇、信義和素質)

3.不因自己連累戰友。

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在太平洋戰場某島上,不少鬼子是被餓死的,有一個鬼子在死前對自己的戰友指指自己的屁股,說一會兒自己死後“吃掉它”。

(史料參考《菊與刀》等)


飛春讀傳


在一些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當中,我可以看出日本的血腥和殘忍。當然,雖然電視劇是被改編的,但是一些戰爭的事實還是還原了,對於南京大屠殺,日軍這一種侵略行為讓我感到很震撼,因為他們竟然將中國人的人命視為邊路的小草,竟然會用人命來遊戲,這讓我為他們感到無比羞愧,覺得這應該不是人幹出來的事情,可當我看見這個問題時,我心中的答案已經很確定。

一方面,日軍的殘忍讓人無可比擬,日軍在戰爭中以精銳著稱,以拼死為輔。當時日軍在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後勤和補給,但我卻認為是對人生命的蔑視。之前,我看抗日戰爭電視劇的時候,時常會出現日軍高官派遣員小兵上前探雷或者是探是否有埋伏,導致許多無辜生命喪失,這是對人性的泯滅。當時日軍補給不足,那麼就會搶,搶百姓的糧食,而且搶到的糧食也不可能會讓每個人都吃飽,這是日本人對負傷不能走負傷,不能走路的士兵,一般都是扔下他們置之不理,任由它們自生自滅更有殘忍的時候,長官為了他們不讓被敵方俘虜,會下令把他們全部處死。也就是他們死的原因之一。這些都是客觀因素,對於主觀因素來看,日本人在上站之前應該是經過長期的洗腦,會讓向軍國主義獻身為最大價值的追求,當時負傷或不能走路的士兵一般會選擇自殺來向他們所謂的日本天皇致敬,這一行為讓我覺得很是愚昧至及。



另一方面,負傷或不能走路的士兵會選擇死有四個理由,一是減少痛苦,大多負傷或不能走路,一般是中彈或者是炸傷,而自殺可以了卻一切痛苦。二是減少補給的使用,少一個人少一張嘴吃飯,補給自然也就多了,為活著的人提供了活下去的希望。三是有名分,死後士兵會受到褒獎以及會獲得烈士稱號,這對他們來說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最後是不連累戰別看日軍心狠手辣,但卻也有兄弟情,所以人性的未泯使他們選擇死亡。


以上是我對二戰時日本如何對待負傷,不能走路士兵,所做出的看法,所以我們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軍武小咖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二戰時日軍對待受傷了不能行走的士兵還是比較殘酷的,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國戰爭影線,裡面裡經常看到的場景就是美軍小分隊中如果有士兵受傷了,其他隊員看到他這樣,明知道受傷了是一個累贅的,甚至還會讓自己的部隊的任務遭到滅隊的危險,但是他們還是不拋棄自己的戰友,比如《阿甘正傳》《血戰鋼鋸嶺》這些影片都是這樣的,同時也能體現出美國軍隊的價值觀問題,不拋棄不丟下任何一名戰友,就算是屍體,也要帶回國內安葬。

就像《血戰鋼鋸嶺》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在太平洋戰場上跟日軍對戰,用一人的綿薄之力拯救了75名受傷戰友的性命,這樣的精神也體現了美國軍隊的價值觀思想問題,而太平洋戰場的日軍也被此深深震撼著,但是日軍對待傷員的做法跟美軍就是格格不入。

在二戰前期的日本對待傷員還是比較負責任的,會對傷員進行全力救治,比較嚴重的傷員會想辦法運回國內去救治,而到了戰爭的中後期,日軍的殘忍不僅表現在的敵人身上,同時也暴露給了自己在戰場上相依為命的戰隊,像那些受傷的軍人基本都是簡單包紮,而對於那些不能行走的軍人,日軍的做法真的是有違背道義。

因為隨著戰線的拉長,時間的拉長,日軍的戰備資源匱乏,藥品也越來越少,為了節約資源,日軍的領導高層做出了一個慘無人道的決議,對那些嚴重的傷病員直接處死,美曰這就是戰爭,帝國幫不了你了,為了讓你不那麼痛苦,只能讓你去見祖宗,其實這是物資缺乏的表現,不願在自己的戰友身上浪費資源,而且還怕這些傷員被俘虜洩密,才做出這種慘無人寰的決定。

而且這也造成了二戰時日軍傷員的一個現象,就是受再重的傷,也要拖著病體堅持著行走走路,這也真的是讓人既可笑又深思。

總結以上,戰爭雖然殘酷,但是最基本的戰爭道義不能丟,戰友之間再有矛盾,在戰場上他們也是過命的兄弟,用《士兵突擊》的一句話,就是“不拋棄不放棄”,謝謝!


吾評武願


日軍的軍國主義思想,武士道精神,決定了他們的傷兵不會有好下場。

大家在戰爭片當中,經常能看到為了搶救一個戰場上的傷兵,很多人傷亡的片段。但是,在二戰中的日軍隊伍,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對於傷兵,他們的處理方式很殘忍。

運氣最好的是那些傷勢不重,勉強可以走路,或者由人攙扶可以走路的傷兵。他們會送到野戰醫院,由軍醫簡單處理,傷好之後就能繼續參加戰鬥。

但是,如果在戰場上負傷,無法行動,那就麻煩了。

日軍在每場戰鬥之後都會檢查戰場傷員情況,在戰爭的前期還好,有希望救活的都有機會接受救治。後來負傷嚴重的士兵,會被自己人直接處決。

尤其是在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日軍往往會直接用刀砍死重傷員,如果有反抗,就會一槍爆頭。其實這還是比較好的歸宿,因為重傷員被送到簡陋的野戰醫院,也是等死。

很多日軍老兵的回憶錄都有記載,送到野戰醫院的重傷員,缺醫少藥,只能痛苦的哀嚎,慢慢的等死。而且,那些無法隨軍轉移的重傷員,會被打“空氣針”。

空氣針,就是用一管空氣直接注入血管。隨著心臟的跳動,空氣會進入心臟,於粘稠的血液形成大量的血沫,阻塞肺動脈而死。

有時候,會直接發給重傷員手榴彈,讓他們集體自殺。比如塞班島戰役中,日軍最後的自殺式衝鋒前,就把不能動傷員集中起來,發給他們手榴彈,讓他們集體自殺。

每一個傷兵都是巨大的負擔,對於日軍來說,沒有活著的必要。

但是,也有例外情況,因為某些時候,他們會把傷兵當成軍糧。

比如瓜島戰役中,美軍強大的攻勢讓日軍躲到了密林當中。缺醫少糧,飢餓的日軍想辦法吃掉一切能吃的。一個活下來的日軍戰俘回憶,當時他受傷了,和其他士兵一起躲在了密林當中。因為沒有藥品,根本沒有人關心他的死活。

某一天他閉眼休息的時候,忽然聽到其他士兵悄悄的商量怎麼把他殺了吃掉。這個傷兵想辦法連滾帶爬的逃出了密林,成了美軍的俘虜,當然,也保住了性命。

在1943年的新幾內亞戰役中,被美、英、法、澳等盟軍重重包圍,日軍補給中斷,陷入了極度飢餓當中。

於是,很多日軍為了活命,開始把人肉當軍糧。開始的時候,他們是殺害盟軍被俘人員,吃掉他們。再往後,就會吃傷兵。

在日本人荻原長一的著作《骷髏的證詞》中,專門描述了日本人在菲律賓戰鬥的時候,因為飢餓,大規模的吃俘虜,甚至吃自己的戰友。

所以,相比而言,受傷後被直接一刀砍死,還是比較幸運的。


七追風


二戰時期日軍是如何處理傷兵的呢?其實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戰局佔有優勢的時候,對待傷兵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士氣,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軍隊均是儘量地搶救傷兵的,除非重傷員自己已感到無救,那麼這些傷員會主動的放棄救治或轉移的機會,讓戰友留下儘量多的彈藥抵抗到最後一口氣。戰死的日軍連死人都是要搶回的,火化後把骨灰裝在瓦罐中有同鄉揹著帶回後再送回國,其目的主要是安撫士兵,讓生者感到戰傷戰死部隊會決不丟棄,如此士兵才能為之拼命。 可是在二戰中後期,日軍處於戰略劣勢之後,這個瘋狂的國家對待傷兵的態度就來了一個大轉彎,受傷的士兵如果不能走路。部隊為了安全轉移或者及時完成任務,就會把拖後腿的傷員殺掉。那時日軍在遇到一起行動的隊友負傷且確認喪失行動能力時,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慰或者醫治,而是會毫不猶豫的給他來一刀以了結其性命,之所以選擇用刀而不是用槍,理由居然不浪費子彈。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措,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在戰場上負傷的戰友將會成為日本軍隊最大的負擔。這其中包括託運傷員運輸成本、救治傷員的醫藥成本、照看傷員的人力成本等諸多方面的付出,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期日本兵員不足,有很多士兵從韓國,朝鮮,菲律賓其中還有咱們自己國家等周邊國家強徵而來,這樣的傷兵更容易成為棄卒。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會像美國人那樣經常去看內外科醫生或者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對弱者的關照對日本人來說很明顯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前菲律賓上校軍醫哈羅魯得.格拉特里曾經在中國臺灣被監禁了三年,他在講述自己的戰俘經歷時曾說:“美軍戰俘獲得的治療條件要比日軍好。在戰俘營中,盟軍的軍醫可以照顧彼此的戰俘,而日軍卻幾乎沒有一個軍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給日軍看病的唯一的醫務人員就只是一個非專業的下士,到後來變成了一箇中士,而這位中士自己每年最多也只能見到軍醫一兩次。” 在戰爭後期,因為物資的匱乏,前線日軍已經沒有了訓練有素的醫療隊伍(這也是我們在看有關二戰的戰爭影片中,極少看到日本軍隊有軍醫和醫療兵的原因),能夠在紛飛的戰火中搬運傷員,並進行最及時的搶救,也沒有一個系統的醫療設施,例如前線救護所、後方野戰醫院以及在遠離前線的地方建立一些康復醫院等,至於醫療藥品的補給就更不用說了。
在一些緊急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帶來麻煩,乾脆就會直接把傷病員幹掉。尤其是在菲律賓和新幾內亞,日軍往往會在傷病員還沒來得及被轉移的情況下,就不得不從還有臨時醫院的陣地上撤退,而在敵人即將佔領這個陣地的時候,日軍醫院的負責人就會開始執行所謂“撤退計劃”。其實這種計劃就是在臨走時將傷員全部殺掉,或是給傷病員留些手榴彈讓他們自殺用。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要看是己方士兵還是對方士兵了,如果是對方士兵的話,確切的說,應該叫做戰俘。

先說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對待己方士兵如何吧,這個可以參考日本侵華老兵東史郎所著作的《東史郎日記》。在這本日記中你會看到日本軍方對待傷員的處理,有時候很殘酷,有任何很人道。先說殘酷,東史郎描述,在討伐中國守軍期間,日本士兵不允許休息,而是以急行軍的方式前往戰場進行作戰。很多士兵在受傷後,還要繼續跟隨部隊前進,必須要等到戰役結束後,統一進行處理。日本士兵大都來自同一個村或者同一個縣,因此會相互照顧,連揹帶託也要將自己的傷員兄弟帶入戰場中,而不會將其丟在半路上。

至於為何不會丟下他們,是因為日本人害怕中國的游擊隊以及“紅槍隊”趁機偷襲受傷掉隊的士兵,奪得武器和俘虜。東史郎曾描述在參加徐州會戰時,有四個掉隊的傷員失蹤,顯然是被游擊隊抓走了。

不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這樣殘酷,在停戰期間,日本軍方對待傷員是非常呵護的,他們會將傷病員送到後方療養,每天吃非常精緻的食物,還有多種娛樂活動,在中國的土地上,這些傷員很多時候可以為所欲為。不過傷好後,需要立即回到原部隊,參與下一次的軍事行動。

東史郎曾在山東戰場作戰時,感染上瘧疾,而後又被自己的刺刀柄撞傷腹部。在戰爭結束後,他被送到大連療養,每天可以吃到美味的橘子罐頭以及來自日本的食物,不但可以泡溫泉,每天還有自由外出時間,看電影去喝酒找花姑娘做什麼都可以。

東史郎還說,為了能讓自己可以離開戰場,有些日本士兵會故意弄傷自己,他描述一個同縣的士兵就曾自己將手臂割傷,從傷口中能看到青筋在裡面跳動。不過這個傢伙沒有得償所願,他被跟自己有過節的士兵告密,不但捱了軍曹一通耳光,還不允許進入後方治療。這顯然是個悲催的傢伙。

以上所說是關於日本士兵對待自己人的態度,但如果是被俘的敵方士兵,那麼就不存在什麼人道主義了。日本人根本不會將戰俘當人看,在他們眼裡,這些人活著就是浪費糧食的廢人,對待戰俘不需要有任何同情,可以用任何方式虐待或殺害。敵軍傷員對於日本人來說,更是累贅,因此他們會先行殺掉傷員。例如著名的“巴丹死亡行軍”,許多受傷的戰俘因為走路慢或者有怨言,當場就被射殺或砍殺。

看過一部二戰老兵自述的紀錄片,其中有個日軍老兵,講述了他在二戰時期的故事,他說自己當時在東南亞戰場作戰,他的連隊俘虜了大量英軍士兵。他負責押送一小隊戰俘前往集中營。在路上,有個長相英俊的英國下級軍官因為腳氣病而無法快速走路,他為了在天黑之前將戰俘帶到指定之地,便將這個英軍軍官帶到一片小樹林,而後舉槍射擊。在開槍前,這個英軍軍官苦苦哀求,並且拿出自己與妻子和兩個孩子的合影照片給他看,他看了照片後遲疑了三秒,仍舊開了槍。戰後,他表示很後悔,但是卻說因為是作戰期間,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殺害戰俘是幾乎每個日本士兵都會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