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寶寶的世界就像一個謎,需要寶爸媽讀懂他們的每次哭鬧和每個小動作,就連體溫也有別於我們大人呢。

寶爸媽在面對寶寶體溫時,會有各種擔心:

寶寶體溫比早上偏高,要退熱嗎?

是不是量錯了,溫度計那麼多種,怎麼量?

寶寶發燒了,兩種退燒藥怎麼吃?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隱藏在寶寶體溫的秘密,日後遇到寶寶體溫變化時不慌亂!

1寶寶體溫略有波動很正常

  •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正常的體溫

寶寶的正常體溫是36-37.8℃。因為寶寶的新陳代謝及心率比大人快,所以寶寶的體溫通常較大人稍高。

口腔體溫平均是37℃,腋下體溫比口腔體溫低0.5-1℃,直腸體溫比口腔體溫高0.5-1℃。

但這些數字並不是完全準確,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正常的體溫,而且每天的體溫都可能上下波動1-1.5℃。

影響寶寶體溫的因素有年齡、活動量、情緒及一天中不同的時間:年齡越小體溫越高,活動量越大體溫越高,情緒激動時體溫也高。

每個孩子的體溫在午後到傍晚這個時間段最高,而午夜到次日清晨,這個時間段最低。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2量體溫也要天時地利人和

  • 為避免誤以為寶寶發熱,儘量在寶寶安靜的時候測體溫,測出體溫偏高時可以進行複測

  • 在寶寶哭鬧、生氣、在密閉悶熱的空間或穿著較多衣服時,測體溫容易偏高,尤其是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

  • 各個部位的發熱體溫有不同。

直腸體溫:

低燒體溫37.2-38.3℃

中度發燒體溫38.4-39.4℃

高燒體溫高於39.5℃

口腔體溫比直腸溫度低0.5-1℃(低熱不高於38℃,中熱不高於39℃,高熱大於39℃)。

腋窩溫度比口腔體溫低0.5-1℃(大概即低熱不高於37.5℃,中熱不高於38.5℃,高於38.5℃為高熱)。

耳溫和額溫影響因素比較大,因此權威兒科指南沒有特別提到,但是如果臨床發現高於37.5℃應該觀察,孩子安靜時再次測試,高於38.5℃應視為發熱。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3溫度計那麼多,都靠譜嗎?

水銀體溫計,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因為一旦破碎,其中的水銀揮發後被人體吸入,從而導致中毒。

數字化的電子體溫計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數字化的電子體溫計可以測量出孩子的口腔和直腸溫度。

電子體溫計,比其他類型的體溫計更精確。

顳動脈體溫計用紅外線掃描儀,測定顳動脈的溫度。顳動脈緊貼皮膚穿過前額,這是測量3個月以上孩子體溫最實用的方式,操作方便,尤其是在孩子睡著時候。

最近研究發現,這對3個月以下的孩子同樣適用。

  • 測溫帶是不夠精確的,特別是當孩子打冷戰的時候。

  • 耳部紅外線體溫計的準確度取決於其紅外線束到達鼓膜的能力,所以,在耳部耵聹(耳屎)多以及耳道中存在小型彎曲的時候,這種體溫計就沒有那麼可靠了。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小貼士:

一般來說,肛溫和口腔溫度是較準確的,肛溫是金標準。

在家庭使用時,建議4歲以上的寶寶使用口腔溫度,較小的孩子使用肛門溫度,使用過程中注意標記溫度計,如“肛門”“口腔”以免混淆。

在醫院或者公共場合基本上會選擇耳溫槍或者顳動脈體溫計。

不論哪種體溫計,在每次使用前,通常都用溫的肥皂水或者酒精清洗體溫計並且用清水將其沖洗乾淨。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4寶寶發熱,何時吃退燒藥?

除非孩子非常不舒服、患有某些慢性疾病以及曾經有過與發熱相關的驚厥,否則,只略高一點的體溫並不會引起非常嚴重的問題

  • 發熱到這種程度才使用退熱藥

體溫超過38.5℃時,才使用退燒藥。

2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而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或布洛芬(美林)。

如今,不推薦對乙酰氨基酚聯合布洛芬共同或交替用於兒童退熱,更不建議感冒藥和退燒藥疊加使用。

所謂的複方感冒藥就是我們在廣告中常見的小葵花***、*克、***感冒靈顆粒、*+黑等。

寶寶體溫升高=發燒?這些情況別用藥,過量會中毒!

  • 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易造成急性中毒

① 對於兒童來說:

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劑量為每次15mg/kg,2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6小時。

對此藥過敏的孩子、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孩子,建議禁用對乙酰氨基酚。 

② 對於成人來說:

攝入對乙酰氨基酚一次不應超過500毫克,每日攝入最大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療程不應超過3天。

成人一次性服用對乙酰氨基酚10~15g(150~250mg/kg)後就會引起肝毒性;20~25g或更高的劑量可能致死。

孩子發熱超過24-48小時、看起來相當煩躁、不適、出現其他伴隨症狀時,需要就診。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更多育兒難題,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庭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