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我上学的时候写作文,很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因为我发现,哪怕是句P话,只要是名人说的,大家就会以为是真理。同时,又能显得我博览群书,老师也会因此会打更高的分数。但我记忆力有限,难以次次都想到适合主题的名人名言,于是有时铤而走险,赌上语文老师的知识面,用些冷门的名人,然后套用“XXX曾经说过”的句式,来完成我的作文观点。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好在那时没有互联网,引用的资料不好查证,于是常能蒙混过关。现在想来,这方式也算“礼尚往来”吧,毕竟我们也一直被老师用课本“忽悠”。比如我第一次知道爱迪生,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说爱迪生7岁时,他妈妈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赶到他家做手术,发现光太暗,于是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帮助医生完成了这场手术。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老师的课讲得生动,好像她当时也和爱迪生一起举着镜子似的。我也深信不疑,并因此感到惭愧:爱迪生7岁都救妈妈了,我7岁只会气妈妈。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美国人都他妈不知道爱迪生救过他妈,但我们中国人知道——因为这是我们自个儿编的。

事实上,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在1886年,而爱迪生那时候已经快40了。而在他33岁时,他的白炽灯就已经在全美售卖……就是说,如果故事是真的,那么这个美国大富翁在他妈妈得病后,不仅没把他妈赶紧送去医院,做手术的时候,甚至连家里的灯都舍不得开……

这,难道不是一篇批判贪婪资本家的绝好案例么?

嗯……现在想来,那些年骗过我的故事……基本都出自课文。所以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不识字的被识字的骗,识字的被印刷品骗”(说实话这话是不是他说的也不敢确定)。总之,因为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让我对从小在课本里学到的知识产生了疑问,最终开始“走进科学”,并总结出“课本扯淡故事五大天王”:电灯泡始祖爱迪生、雷电征服者富兰克林、苹果大法师牛顿、玩蛋巨匠达芬奇、斜塔天王伽利略。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1、电灯泡始祖爱迪生

对,又是爱迪生。他就是一本行走的“故事集”……关于他的故事,有什么孵小鸡,被列车员打成耳聋,以及他的名言:“天才是99%的勤奋”,然后被反转说后头跟着“还有1%的灵感”,然后又被反转,说没有后头那句……

总之,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爱迪生是美国的大发明家,他发明了电灯泡(白炽灯)。除此以外,他还拥有2000多项发明。我当时都惊呆了,我勒个去,这个人太了不起了,发明比发酵还快,一定也发财了……

老师没告诉我们爱迪生靠发明赚了多少钱,但事实是,爱迪生一个人不可能完成2000多项发明,而更多是通过团队作业和购买的方式。关于电灯泡,早在爱迪生之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1年就通过铂丝通电发光;后来,同为英国人的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发明了碳丝电灯,后期又研究出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爱迪生买下了这个专利,并继续改良灯丝。可以说,爱迪生最大的发明不是电灯,而是在用钨丝代替碳质灯丝,并因此大大提高了白炽灯的生命周期。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2、雷电征服者富兰克林

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天火之谜》,描写了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闪电的秘密,不顾个人安危,带着他的儿子,在雷雨中用拴着钥匙的风筝进行实验的故事,赞扬其为科学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当时我就想,富兰克林命真硬,他是怎么做到既完成了实验,又没被电死的呢?事实是,这个实验的构想的确是富兰克林于1747年首先提出,但他相当鸡贼,早就预料到了实验的危险性,据BBC的一部科教纪录片《Origin f electricity 》提及,他当时极力怂恿了一个法国青年狄维施,让他去做这个实验。

据说……小伙被电残了,而富兰克林则因解开了闪电的秘密而闻名于世……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3、苹果大师牛顿

牛顿被落下的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也是个陈年老梗了。而事实是,科学是反复严谨的实验,而不是靠灵感和顿悟。

最接近这个故事的出处,应该是牛顿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好友威廉.史都克利(William Stukeley)写过《牛顿一生回忆录》,书中记载:1726年春天下午,两人在苹果树下喝茶,牛顿告诉他,当年想到万有引力时,也是同样的情景。

“他跟我说,他那时正在苦思,突然一棵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就想,为何苹果是垂直朝著地心落下?为什麼不是斜落或飞到天上?毫无疑问,因为地球在吸引它。”

苹果没有戏剧性地砸到牛顿,苹果只是在牛顿思考万有引力时的启发。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4、玩蛋巨匠达芬奇

达·芬奇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勤能补拙”的模范,大家都学过,在画出了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之前,他整整画了三年鸡蛋。

这个编剧不知道是不是看过《少林寺》。因为少林功夫都要从劈柴担水干起,一干就是好几年。虽然画鸡蛋可以达到线条和形体的基本练习,但是画三年?我担心达芬奇还没学会画画,就因为无聊而放弃了。

事实上,达·芬奇自小就有着绘画的天分,在他15岁去给韦罗基奥当学徒前,就已经拥有不错的绘画技术。 据乔尔乔·瓦萨里所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记录,达芬奇学徒期间,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素描、绘画、大理石雕塑、青铜浇铸等各种技艺,以及木工、机械、工程和建筑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中,素描只是从事绘画(蛋彩画、油画)的一项基础训练,在研究过透视学、制作过泥塑模型后,才能进入绘画的门径:学习什么样的木材能做木板、如何配置各种熟石膏粉、怎么获得各种颜料等等。也因有着如此全面的学习,才让达芬奇成为了“全才”型的艺术家。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5、斜塔天王伽利略

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里,我们得知了年轻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勇于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话产生了怀疑。最后,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伽利略走上比萨斜塔,往下扔了两个铁球,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但事实是,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能证明伽利略曾做过比萨斜塔实验,课文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敢于质疑。但最后,它向学生传输了一个“假权威”的故事。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为了阐述一个道理,我们去渲染、去描述、去添油加醋、甚至完全不顾真相。原来当下流行的“毒鸡汤”公号文,早就在我们小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什么才是真相呢?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还是用一张课本上的图片来说明吧。

你看,45度角仰望天空的拉瓦锡老师,一定是在思考化学的真理吧?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上全图。不,美人在侧,拉瓦锡老师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真理……

鲁迅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没想到课本还是骗人的。”

有时候,那些隐藏在后面的,往往才是真相。

最后,按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方式,引用一段关于教材故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的言论吧(这段我对天发誓,不是我编的):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科学是求真的,这是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如果我们用一种不在乎真相、真理的态度来传播科学的内容,这在根本上就是相互矛盾的。”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