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亨為什麼沒有經過唐玄宗的同意,自己在靈武迅速稱帝?

未鳴讀史


這事發生在安史之亂進行時, 馬嵬驛兵變之後;太子李亨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鑑於玄宗對自己兒子的態度---曾一日殺三子(含前太子李瑛),對自己也處處設防,李亨北上後,審時度勢,在靈武迅速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完成了“篡位”的動作。


太子李亨為什麼沒有經過唐玄宗的同意,自己在靈武迅速稱帝?

1. 一直以來,李亨作為太子就沒有受到父皇真正的強而有力的保護。

曾經英明果斷的唐玄宗,人到中年後,開始貪圖享樂,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原太子李瑛被廢亡後,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而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曾經支持的太子人選是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因為擔心李亨秋後算帳,李林甫便屢興大獄、妄圖動搖東宮;這導致了李亨被迫與前,後兩任妻子離婚;自幼與李亨關係深厚的王忠嗣是由玄宗撫養長大的,曾擔任過四鎮節度使,有入朝拜相的可能,卻因李林甫讒言被剝奪了兵權,這時,唐玄宗對李,楊的打擊異己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並不主動阻攔,藉此防止太子勢力過大。

李亨恪守仁孝道義,沒有被李、楊抓住什麼把柄,加上駙馬張垍、內宦高力士的保護,李亨太子之位沒有發生變化,但身心蒙受巨大創傷,整日憂心忡忡。唐玄宗為撫慰李亨,為他續娶恩人的侄女張良娣這妻,後來成為張皇后,但這改變不了李亨對他父皇的戒備,李亨的太子當的太憋屈了。




2. 馬嵬驛兵變為李亨稱帝提供了契機。

李亨在險象環生的歲月中,小心翼翼等待著改變命運 的機會,得知玄宗要出往蜀地時,李亨積極地行動起來,他立即與親信謀劃兵變事宜,派貼身宦官李輔國拉攏首領禁軍將領陳玄禮,來對付共同政敵楊國忠。出發時,隨同禁軍3000餘人,其中李亨及其子廣平王和建寧王率領殿後的人馬就有2000人。到馬嵬坡後,李亨鼓動士兵殺死了在自己頭上拉屎拉尿的宰相楊國忠,又逼殺楊貴妃。

由於陳玄禮始終保持著對玄宗的忠誠,才沒有對父皇玄宗下手,但父子已經撕破了臉,不得不分道,玄宗繼續入蜀,李亨北上平叛,這樣李亨如脫韁之馬,再沒人能羈絆他了,為登基埋下了伏筆。



3.李亨有不請示的理由。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聽取楊國忠重用胡人的建議引起的,安祿山擔任三鎮節度使後,壯大了勢力,掌握精銳邊防軍達十五萬人之巨,遠超保衛朝廷直屬的軍事力量,由於安祿山和楊國忠相互猜忌,最終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的名義起兵。

兵變發生後,唐玄宗又先殺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後又迫使哥舒翰出兵,從而導致人地兩失,從道義上講,唐玄宗是受譴責的對象,他要對安史之亂負責任。

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唐史 · 玄宗本紀

玄宗在倒行逆施,在靈武平叛的李亨有充分的理由不請示他。


4. 在靈武,太子李亨贏得了文臣、武將的支持,有了不請示父皇的底氣。

李亨趕至靈武后,迅速掌握了朔方軍,得到了一大批文臣武將的擁戴和輔助;當時山高皇帝遠,軍中普通將士也要為自己著想,支持太子即位能夠獲得升遷封賞。裴冕看清了形勢,他便以順應民心、統兵平叛為由,在沒有明詔的情況下,屢次三番地請太子即皇帝位(可能是李亨授意的),這給李亨壯了膽,隨後李亨便在靈武稱帝。


5.實事求是地講, 李亨登基也是平叛的客觀需要。

儘管安祿山勢如破竹,已攻克兩京,稱帝洛陽,但各地的抵抗行為依然在持續進行,從沒有間斷;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屢敗安祿山,顏杲卿在常山抵抗至死,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寧死不退等,同時安西、北庭兩大西北邊軍還要回救,回鶻等少數民族也需聯絡,這些抵抗力量要有唐中央來節制、協調與指揮。

李亨在靈武即位後,打出了平叛靖亂的大旗,又調整了作戰部署,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調集安西、北庭一萬五千精銳邊兵,並向回鶻、西域各族借兵,短時間內重新壯大了官軍聲勢,逐步扭轉了安史之亂前期的被動局面;不久就取得了重大勝利,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幾年後收復了兩京。


李亨靈武稱帝時,唐玄宗遠在蜀中避難,遠離了戰火紛飛的平叛戰場,他身旁僅有扈從部隊數千人,而李亨已有了調動所有官軍部隊的權力和條件,又由於玄宗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遇到叛軍又倉皇出逃;在關中留下太子李亨作交待,天下民心逐漸轉移到太子身上;所以唐玄宗事後被迫承認事實,補辦完了手續。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和群臣匆忙逃出長安,太子李亨在馬嵬坡策劃了禁軍兵變,逼迫唐玄宗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賜死了楊貴妃。隨後兩人分道揚鑣,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難,李亨則帶兵前往靈武。


到達靈武后的第三天,李亨馬上宣佈登基並改元至德。那麼,李亨為什麼這麼匆忙就宣佈登基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因為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已經十分嚴峻,唐王朝甚至可以說已經到了奔潰的邊緣,而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政治聲望已經破產。所以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政治人物出來主持大局。而太子李亨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事實也證明李亨這樣做是非常正確的。李亨振臂一呼,讓處於叛亂地區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也極大地鼓舞了大唐的軍心和民心。

其次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分封了許多兒子,讓他們各自帶領軍隊勤王。李亨由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他雖然名義上是太子,但是亂世出英雄,這些人掌握了軍權後,難免也會對太子之位生出非分之想。

特別是永王李璘在李亨登基後還要起兵造反,充分說明了李亨在靈武搶先迅速登基的必要性。

最後的原因就是李亨身邊人的催促甚至逼迫。這些人包括太監、大臣和軍隊的將領,李亨的兒子和老婆也贊成登基,因為擁立新皇帝可以位極人臣,坐享巨大的功勞和權力。李亨也就半推半就,在靈武迅速登基稱帝。


未鳴讀史


【文殳子云】 安史之亂和馬嵬兵變後,太子李亨被封天下兵馬大元帥,但鑑於本朝多位太子的悲慘命運,加上叛軍攻破兩京的形勢,在靈武文臣武將的支持下迅速即位,完成了一次貌似合法的“篡位”。


一、唐朝有內鬥傳統,李亨一直惴惴於心

1. 唐初多位太子命運悲慘

  • 唐朝宗室相殘似乎成了傳統。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後,萬人之上的太子說廢就廢、說殺就殺,至李亨共立太子十二位,順利登基的僅有五位,可以說是高危職業。唐玄宗最初所立太子為次子李瑛,但在二十二年後因武惠妃構陷,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為庶人,不久賜死,給當時的李亨留下嚴重陰影。


  • 唐朝宮廷政變屢屢發生。除了玄武門之變,還有神龍政變,張柬之等舉兵迫使武則天退位並還政唐室;唐隆政變,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誅殺韋氏、武氏集團;先天政變,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及黨羽。這讓李亨感覺自己雖然坐在太子之位達二十年,但一直都沒有安全感,後來藉機在馬嵬坡串通兵變也就不足為奇。

2. 李亨受權臣嫉恨、玄宗猜疑

  • 宰相構陷。唐玄宗中年以後,聽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二人黨同伐異,堵塞言路,使朝政日漸紊亂。原太子李瑛被廢亡後,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而李林甫支持的是武惠妃兒子壽王李瑁(就是楊玉環的原配),因為擔心太子日後猜忌,便屢興大獄、動搖東宮。一是太子妃之兄韋堅案,李亨被迫與妻離婚;二是太子良娣之父杜有鄰之案,李亨又被迫與杜良娣離婚;三是曾任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由玄宗撫養長大,自幼與李亨關係深厚,因可能入朝拜相,因李林甫讒言被奪取兵權,不久憤懣而死。而在上述過程中,楊國忠都是馬前卒,在李林甫死後又與太子明爭暗鬥。

  • 皇帝猜疑。在上述輪番衝擊中,李亨又不得不仁孝謹慎,避免給李、楊發現新的漏洞,加上駙馬張垍、內宦高力士的保護,太子之位始終未變,但自身經歷兩次婚變,身心蒙受巨大創傷,整日憂慮重重。對此,唐玄宗一方面不主動阻攔,藉此防止太子勢力過大,但限制處理範圍,未大幅動搖對太子的信任;另一方面主動撫慰李亨,在杜有鄰之案後,為他續娶恩人侄女張良娣,後來成為張皇后,但這估計很難改變李亨對他父皇的戒備和看法。

3. 馬嵬兵變是稱帝謀劃的重要一步

在平靜但又險象環生的歲月中,李亨終於等到了一舉解決問題的機遇,聽說玄宗要出逃長安時,立即與親信謀劃,並派飛龍禁軍出身的貼身宦官李輔國拉攏首領陳玄禮,對付共同政敵楊國忠。出發時,隨同禁軍3000餘人,其中李亨率領殿後的人馬就有2000人,其子廣平王和建寧王都在內。到馬嵬坡後,李亨借士兵騷亂之機,鼓動殺死楊國忠,又逼殺楊貴妃。在即將實施最後一步(可能是弒君)時,陳玄禮卻率軍轉向玄宗效忠,最終確保了皇帝安全。此種情勢之下,父子只得分道,玄宗入蜀,李亨北上,雖然前路未定,但如脫韁之馬,再沒人能制約他。

二、平叛為李亨稱帝提供了最佳藉口

1. 唐玄宗要對安史之亂負責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描寫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避難的詩句。唐玄宗聽取楊國忠錄用胡人的建議,讓安祿山擔任三鎮節度使,掌握精銳唐軍十五萬人,遠超朝廷直屬和各邊軍的力量,但安祿山與楊國忠相互猜忌,最終以誅殺他的名義起兵;安祿山起兵後,唐玄宗又聽信讒言,先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後迫哥舒翰出兵,導致人地兩失,戰爭形勢急轉如下。總之,唐玄宗要對安史之亂負大半責任。

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唐史 · 玄宗本紀

2. 諸王授勤王兵權,李亨先下手為強


唐玄宗與李亨分開之前,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同時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黔中江南西路節度使,二十一子盛王李琦為廣陵郡都督、江南東路淮南道節度使,二十六子豐王李珙為武威郡都督、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節度使,讓他們去領實職。李琦、李珙都沒有赴任,只有李亨撫養長大的李璘前去,到達江陵後招募數萬兵士,在下屬勸說下生出自立之心,後帶兵順江而下並攻打廣陵,最終被擊敗。為避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李亨需要率先稱帝,以免為他人做嫁衣。

3. 靈武文臣、武將支持

李亨與玄宗分開後,一路趕至靈武,掌握了距離關中最近的邊軍——朔方軍,同時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簡金、關內鹽池判官李涵、河西行軍司馬裴冕、朔方軍將王思禮等一大批文臣武將輔助,當時遠離皇帝,除了李亨本身有意之外,眾人也要為自己打算,若是支持太子即位,肯定能夠獲得升遷封賞。在此情況下,裴冕等便以順應民心、統兵平叛為由,在沒有明詔的情況下,數請太子即皇帝位,隨後李亨便在靈武稱帝。

4. 平叛客觀需要,堅定軍心、民心

當時,儘管安祿山已攻克兩京,稱帝洛陽,但各地抵抗仍然不斷,河東節度使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屢次擊敗安祿山,顏杲卿在常山太守抵抗至死,張巡、許遠死守睢陽等,證明國難之時忠臣還是有很多的,同時安西、北庭兩大西北邊軍還未回救,回鶻等少數民族也需聯絡,這些都需要以唐政權的名義來統一指揮。

李亨在靈武即位,打出了平叛靖亂的大旗,極大鼓舞敵佔區的抵抗活動,逐步扭轉了安史之亂前期的被動局面。隨後,李亨調整作戰部署,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調集安西、北庭一萬五千精銳邊兵,並向回鶻、西域各族借兵,短時間內重新壯大了官軍聲勢;同時,制定對敵作戰戰略,但因合理建議未被採納,初期作戰失敗,重新調整後勝利,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數年後兩京收復。

三、假稱“事急從權”,事後補報

1. 李亨稱帝過於著急,禮法不合

從當時形勢來看,李亨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確實具備調兵遣將的條件和職務,迅速稱帝的必要性不是很明顯;玄宗臨行之前,對眾人說,“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等善事太子便了。”到了劍南後對李亨派來問安的使節說:“朕早欲傳位太子,一切舉措,但教擇當而行,朕不為遙制”靈武至蜀中行程一兩月之間,大可等玄宗抵達後下旨,或者先行派人到蜀中請命,囊中之物的帝位也不差這數月。同時,按照古代傳位慣例,次年方才改元,而李亨稱帝后即改元“至德”。這給後人留下了諸多話柄,宋代史學家範祖禹評價說,肅宗至靈武稱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

2. 唐玄宗失去人心和軍隊,只得承認事實

當時,唐玄宗遠在蜀中,遠離平叛前線,鞭長莫及,身旁僅有扈從部隊數千人,而李亨已掌控所有官軍部隊,建立另一套獨立朝廷,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同時,玄宗既有黑歷史在身,遇到叛軍後倉皇出逃,在關中民眾數次以社稷勸阻後仍執意入蜀,留下李亨以作交待,天下民心逐漸轉移。所以唐玄宗在聽聞李亨稱帝后,只能被迫承認既成事實,只能派隨同宰相帶著傳位符寶及詔冊,補完手續了事。


結語:李亨在二十年的太子之位上,始終沒有安全感,認為只有當上皇帝才行,當機會來臨時,精密策劃、一舉成功,雖說外有形勢所迫,畢竟禮法不合,說是“篡位”也不為過。


文殳子


經過玄宗同意,他還能稱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