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感骄傲啊!

而作为一个爱茶的中国人,更是无比地骄傲啊!

回望过去,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世界。

在风云激荡的40年中,科技创新,让茶这一古老的产业重焕生机,不只是量的跃升,还是质的飞跃——在育种、栽培、加工、机械、检测、生物化学、保健功效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甚至还领跑世界,使茶业逐步朝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精深化、智能化方向稳步迈进。最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打破了茶的囿限——茶不再仅仅只是农业的一部分,而是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大融合!

加工


”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倡导‘全价利用,跨界开发’,不仅能充分发挥我国茶资源优势,实现茶叶产品创新,使茶叶消费从传统的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变‘加工’茶叶为‘制造’茶叶“。


1984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的意见的报告》,确定了将茶叶内销市场与外销市场彻底放开。这份文件出台后,大大刺激了茶叶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的增长。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30多年来,持续增长的茶叶产量,除了供出口外,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制茶工艺的改进创新及制茶机械的运用,诞生了如清香型铁观音、金骏眉红茶、柑普茶等名优茶“黑马”,引领茶叶消费潮流。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清香型铁观音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柑普茶


值得一提的是,由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主持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科研项目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不同茶类传统制作工艺的有机结合,创制出琳琅满目、风格独具的茶品,如玫瑰红茶、荔枝红茶、菊花普洱茶、桂花乌龙茶等等。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黑茶制作(摄于湖南安化第一茶厂)


40年来最具划时代意义当属茶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它是茶学与食品、医药、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晶,也是现代茶业与传统茶业的“分水岭”。

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90年代初,中国茶饮料开始产业化,后期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如逆流提取、超临界萃取、膜(柱)层分析、分子制备、改性重组等高效提制技术,强势推动了茶叶深加工的产业化进程。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乌龙茶茶水生产车间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茶饮料市场潜力巨大(图为安化当地茶企自主研发的黑茶饮料)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茶饮料是我国茶叶三大精深加工产品体系之一

2004年,茶叶精深加工产业二产之产值已接近一产,一产则在21世纪初起平稳下降。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三大精深加工产品体系:茶饮料和全茶粉、茶叶功能性成分提取以及涵盖食品、保健品、日化、美容、纺织、药品、服装、饲料、建材等领域在内的含茶终端产品。据统计,2014年,全国茶叶深加工企业数量达100多家,占茶行业百强企业的1/4,固态速溶茶年产量为13000多吨,茶多酚产量3000多吨。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丰富的茶叶深加工产品


近年来,茶资源结构性过剩、出口价格出现瓶颈、市场供需关系偏离等问题正越来越突出,而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倡导“全价利用,跨界开发”,不仅能充分发挥我国茶资源优势,实现茶叶产品创新,使茶叶消费从传统的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变“加工”茶叶为“制造”茶叶,还有利于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使茶叶效益产出模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茶业驱动力从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向三产带动一、二产业发展转变,并力争到2020年茶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


从饮茶向吃茶、用茶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