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時,最留戀家鄉的哪一種美食或小吃。具體做法分享一下?

八戒小廚


離開家鄉時間長了就特別想念家鄉的美食-熱乾麵,其實做熱乾麵不難,用超市裡賣的圓筒鹼面就可以做,最主要的是要掌握撣面的火候,我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一是鍋裡的水要寬,這樣麵條受熱均勻,二是撣面時剛好熟到三分之二的樣子,不能太生也不能熟過了,麵條起鍋後趕緊放到案板上,邊淋色拉油邊用電扇吹涼,麵條冷卻後就可以備用了,將黃瓜切絲,準備辣蘿蔔丁,蝦皮,榨菜丁,火腿腸丁,最關鍵的是芝麻醬準備好,一切準備好後,將冷卻的麵條再次放到開水裡抄一下,放好佐料,淋上芝麻醬,再放點辣椒油,一碗香噴噴的熱乾麵就做好了。


留住70585409


關於想念家鄉的特產美食,我太深有感觸了!我來自湖南邵陽某農村,為了工作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全家人都常年漂泊在外,家鄉的美食小吃都只是活在記憶裡,是記憶裡哪種甜美的味道!

我時常會想起老家的特產~我的最愛,比如,武岡滷豆腐,那真的是隔三差五都會懷念一番,在深圳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想到特產滷豆腐,會直流口水,經常深夜在網上下單買,實在是忍不住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吃過正宗的武岡滷豆腐,那味道真的是美味到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相信每一個漂泊在外的邵陽人,都對這個味道念念不忘吧。

再如,臘肉豬血丸子,這都是帶有家的味道的土特產,尤其是自家煙燻的黃透黃透的臘肉,想想都會流口水的那種。還有豬血丸子,也是一道特色菜,純屬邵陽特產,滿滿的家鄉的味道,家的味道。邵陽這邊,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上一點豬血丸子,燻上幾塊臘肉。小時候,家裡窮,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臘肉+豬血丸子,所以,記憶中那就是年的味道。

還有我們邵陽米粉,尤其武岡南門口的米粉,真的是要多誘人就有多誘人,太美味。有好幾次,太想念的時候,都有種想從深圳坐高鐵回家吃碗粉的味道。在外面的時候,每每經過帶有邵陽米粉武岡米粉自樣的店,都會忍不住走進去吃上一碗。但,這麼多年了,在外面總沒有吃上一碗正宗的邵陽米粉,都沒有家鄉的味道。

還有最最懷念的就是老家的土雞土鴨,最出名的就是血醬鴨了!用自家喂的土鴨做血醬鴨,那味道簡直是不敢回憶,太美味了!我們現在在外面,基本隔一兩個月就會去買活的鴨子自己殺了,然後做血醬鴨吃。就僅僅是為了能吃上稍微正宗一點的血醬鴨,所以我們總是跑很遠的地去買活鴨自己殺,因為市場上賣的那種殺好了的鴨肉,做不出好的血醬鴨的味道。但是,活鴨也不管怎麼活,反正在外面買的鴨子始終沒有家裡土鴨做的血醬鴨好吃。懷念啊!那種特熟悉的味道!

突然想到還有我們高中學校門口的米豆腐,五毛錢一塊,真的是超級美味!十多年過去了,那個味道至今依舊記憶猶新。每次回老家,路過學校,我都會去買上幾塊。唉,在家鄉好多的美味,對於在外打工的打工仔只能回憶回憶!為了生活,只能漂泊在外!

人,常常都是這樣,年齡越大,越會懷念家鄉,越會懷念過去那段艱苦的成長歲月。現在條件好了,反而更懷念兒時那種無憂無慮的鄉村成長歲月,因為那段記憶帶有很多家鄉的味道!寫完這個回答,我已流了滿屏的口水!感謝提問者帶給我這麼多的回憶……

最後,有湖南邵陽的朋友嘛?我是木子李拍生活,喜歡記錄生活,分享生活,贊同我觀點的老鄉朋友們給個關注,成為我的粉絲,我寵你







木子李拍生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高中沒畢業就外出打工了,之後又遠嫁外地。由於是外地,很多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和我老家的不同,因此沒少鬧笑話。

那是結婚後的第二年,小寶貝出生了,剛生完小孩一點力氣也沒有,老公給我一碗紅糖水讓先喝了,說一會兒婆婆會給我帶飯過來。很快,婆婆就來了,遞給我一個飯盒,我打開一看,眼淚都下來了,一飯盒的小米湯,真的是湯,滿滿一飯盒米湯也就十來粒小米,生小孩坐月子不是要吃雞湯鯽魚湯之類的嗎?怎麼是這個?婆婆說他們這裡都是喝這個,要喝一百天,慢慢可以吃點雞蛋,但不能吃肉,怕不好消化…正在這時我媽給我打來電話了,我一接電話就哭了,我說他們讓我喝米湯不給我飯吃,我要吃我爸做的大餅卷肉!結果第二天我爸媽就從老家帶上肘子、雞、烤腸等等好多東西就趕火車奔我這來了,我記得他們光帶肉就整整裝了兩大編織袋。我當時還打趣我老公說:看,這才是親爹親媽!可想而知,後來我胖了多少…

說起來,這個大餅卷肉是很普通的,就是家常飯,但要是能做好那也是難得的美食。

“食材”:

麵粉230克,溫水130克,油酥,五花肉500克

調料:醬油100克,料酒5克,白砂糖5克,大蔥5克,姜5克,八角3克,桂皮5克

“做法”:

大餅

1.麵粉加水和成光滑的麵糰,醒30分鐘

2.把麵糰擀成長方形或圓形,把油酥塗抹均勻,接下來就是把面片捲成卷狀,兩頭捏緊

3.把卷好的面分成兩份,團成圓形,收口朝下

4.把麵糰擀圓就可以烙了

卷肉

1.選豬五花肉切成八分的方塊;

2.蔥塊成段,姜切成片;

3.先把肉塊入鍋炒至發白色時,放入料酒、醬油,白砂糖,再加蔥、姜、大料、桂皮,稍加翻攪後,放入高湯,煮開後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燉一個多小時,肉酥爛即成。

4.肉剁碎,可加上青椒,香菜,解膩






曼曼妞的美食日常


問: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時,最留戀家鄉的哪一種美食或小吃。具體做法分享一下?

答:我生在寶雞,長在寶雞,工作和家庭在西安,地地道道的陝西人,陝西的美食和小吃不計其數,但是也會偶爾出差,一兩天還可以,超過1個星期,我回到西安,第一件事情就是吃個肉夾饃,來個涼皮,就是所謂的“三秦套餐”。

西安有牛肉夾饃,臘汁肉夾饃,但是我祖籍是寶雞,我更喜歡寶雞的“臊子肉夾饃”和“寶雞烙麵皮”。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兩種美食的做法。

【臊子肉夾饃】

1、用肥瘦相間的肉切成薄片,肥瘦分開切。

2、起鍋燒油,放入薑絲翻炒出香味。

3、放入肥肉翻炒3分鐘左右,豬肉顏色變得透亮。

4、倒入瘦肉,快速的翻炒均勻。

5、加入1勺鹽,1勺老抽,1勺生抽調味,快速的翻炒均勻。

6、加入香醋1湯勺,開水一碗,八角、桂皮、香葉、肉蔻快速翻炒均勻,蓋鍋蓋小火燜煮8分鐘。)快速的翻炒均勻。蓋上鍋蓋小火燜煮8分鐘左右。

7、加入適量的幹辣椒麵,翻炒均勻就可以出鍋啦。

8、剛出爐的白吉餅切開冒著熱氣,加入炒好的臊子,兩個手壓一壓餅,讓醋臊子的油浸到燒餅裡,咬一口,不說了自己看圖片

【烙麵皮】

1、麵粉500克加入適量的水和成均勻光滑偏硬的麵糰,餳面半個小時。

2、將麵糰放入一個大盆裡,加入沒過麵糰的水,兩手“捏、抓”的方式洗面。

3、一共洗四次,直到麵糰變成“麵筋”。剛開始奶白色的面水到清澈。

4、洗面的水統一盛入一個盆裡沉澱4小時以上,一定要4小時以上,第一次做的建議6小時。

5、倒掉沉澱過的水,留下面漿攪拌均勻。

6、用平底鍋,不粘鍋,電餅鐺都可以。像攤煎餅一樣烙熟。

7、烙麵皮切成條,加入黃瓜絲、黃豆芽、麵筋;再加入大料水,醋,蒜泥,油潑辣子,鹽攪拌均勻就可以吃啦。

我的主頁有這兩個菜譜更詳細的圖文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流量,供大家參考。











豆媽maomao


手擀熗鍋面。

我從15歲就離開了家,常年漂泊在外,嚐了不少天南海北的地方美食,到底最能解饞並吃到心裡的,還是媽媽的手擀麵。

所謂熗鍋面我也是近幾年才這麼稱呼的,因為小時候我們家吃麵條就只有這一種吃法,做法簡單,麵湯融為一體,吃麵帶著喝湯都有了。以前在外面聽別人說起熗鍋面我都一臉茫然,這兩年才突然發覺,我們老家的這種麵條吃法就是熗鍋面啊。

我是在皖北農村長大的,15歲之前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由於常年父母農活繁忙,我們家吃飯也都是怎麼簡單省事就怎麼來。我們當地盛產小麥,自然地就常年以小麥麵粉原料為主食,也就是說常年就是吃饅頭和麵條。

麵條吃法也比較單一,就是鍋裡倒上油燒熱用蔥熗下鍋,倒上水燒開,放進擀好的麵條,開鍋後放點簡單的菜為輔,調好味就能吃了。

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麵條,讓我常常饞地醉生夢死,。多少個春夏秋冬,每每想家時都會首先想到媽媽做的熗鍋手擀麵條。它像一根串子,串起了我童年裡的一幅幅畫面,勾起我記憶裡的好多好多人…

當然小時候我媽做麵條時,尤其是夏天,也不忘再炒上一盤青椒菜,就是辣的青椒,偶爾也會撒上個雞蛋。炎熱的夏天,我坐在小板凳上吃著麵條就著青椒,儘管辣的汗珠子啪啪掉,嘴裡像被燒一樣灼熱的疼,也停不住我的手不住地往嘴裡扒拉,實在疼得忍不住就跑屋裡舀一舀子生水喝,然後回去接著吃。

如今媽媽年紀也大了,也擀不動面了。家裡吃麵也很少自己擀,不是乾的掛麵就是機器壓的溼麵條。有時候很想饞的時候就自己下手做一頓,不過怎麼做都找不回當初的那個味道了。




小崔說食


我老家是河南農村的,小時候由於生活條件的限制,也沒吃過什麼山珍海味。雖說小孩子的嘴是最饞的,但對於美食,也沒有過多的選擇。

那時候感覺吃的最香的飯,就是媽媽做的大鍋菜,它一直伴隨著我成長。長大以後,每每外出,最懷念的家鄉美食,也就是媽媽做的大鍋菜了。

有人會說,什麼是大鍋菜?不就是把各種菜放在一起亂燉嗎!這句話說的對,但其實也不對。大鍋菜是一鍋集合了各種葷素食材和調料搭配在一起的美食,經過一定程度的比例調配,讓每種食材的特色都能夠充分的展現出來,卻不互相干擾,是一種難得的美食!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這種極具煙火味道的美食——大鍋菜的做法:

食材:五花肉300克、老豆腐一塊、大白菜、紅薯粉條、木耳、平菇、鹽、味精、蔥花、姜沫、八角、十三香、醬油、蒜苗、香菜、芝麻油各適量

做法:1、五花肉洗淨,切成長8釐米、厚1釐米左右的肉片。

2、起鍋燒水,水開後放入切好的五花肉,煮至五成熟撈出備用。

3、粉條、木耳在清水中浸泡至變軟,洗淨備用。

4、豆腐洗淨,切成小薄塊,白菜洗淨,手撕成大片,平菇洗淨,手撕成長條,蒜苗、香菜洗淨,切成長段備用。

5、起鍋燒油,油熱放入豆腐,兩面煎制金黃,盛到碗裡備用。

6、油鍋再倒入一些油,油熱後放入備好的五花肉,小火煸炒,把五花肉的肥油煸出一些,肉變微黃,可放入蔥姜、八角進行翻炒

7、爆出蔥香味,加適量鹽、醬油、十三香繼續進行翻炒。

8、加入白菜,翻炒至變軟時,加入煎好的豆腐和備好的木耳,平菇翻炒幾下後加入適量清水(水以沒過菜為準),開大火。

9、水開後,再燉5分鐘,放入泡好的紅薯粉條繼續燉。

10、燉至還有少量湯汁時,關火。放入味精、蒜苗、香菜調味,再滴上幾滴芝麻油即可出鍋食用。

大鍋菜的特點是,菜的種類放的越多越好吃,具體放什麼菜,這要根據自己得喜好了。還有就是,吃大鍋菜一定要用大碗盛著吃,一人一碗

現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各地美食的種類也很多。可是,吃再多的山珍海味,也終忘不了家鄉的那一碗大鍋菜!


新農社老餘


自從爺爺去了天堂後奶奶就漸漸的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一個人生活太孤獨的緣故吧。隨著奶奶的病越來越嚴重,奶奶只記得我們人名,以前的事基本上都忘了,一天在家要換幾套衣服,好幾雙鞋,哎。說這麼多就是想說奶奶忘記了她的做飯絕活,我最想吃的就是奶奶做的鹹酸飯、麵湯。那時候每年放暑假放寒假奶奶給我們做的早飯就是這兩樣中的一樣,過年的時候還要做十幾個飯。

鹹酸飯其實就是炒飯,不過在我們老家是要用柴火大鍋炒,而且不能用隔夜飯炒。首先米下鍋煮至七八成熟撈出,切點自家醃製的臘肉(非常香),準備點油麥菜乾,切點土豆塊,一起下鍋翻炒,炒至六七成熟的時候把剛撈出來的米飯鋪在上面再調味,蓋上鍋蓋調小火直至燜熟,緊接著就是馬上翻炒,炒的越亂越好,噴香啊!想了好幾年了,五年多沒吃那個味道了。

麵湯也是奶奶最拿手的,其實就是用擀麵杖擀的麵粉皮,然後再折起來切成麵條,我們吃的就是這個麵條的勁道。








壯遊記美食狂


樓主您好: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家鄉的黃粑,我的老家在四川瀘州一個叫觀音打坐的地方,兒時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到黃粑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家裡會在過年前準備好黃粑,春節來臨黃粑就成了招待親朋好友的一道小吃。一般我們用黃粑作夜宵或早點,可以直接蒸著吃,亦可以煎著吃,還可以同 “醪糟粑粑”(四川話,就是糯米粉搓團)一起煮。各種吃法中我鍾愛煎著吃,可能是我喜愛它外脆裡糯的感覺,外面還撒了點白砂糖,獨特的良姜葉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更是一絕。

黃粑顏色金黃、香味宜人、入口微甜、一般外形成條狀,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使其散發的香味充分融入黃粑。

如今我雖長期居住在成都,但我記憶最深處的味道依舊未變,每每回家老媽總是在我的行李包裡裝上幾個,這種感覺甚好。

如果有對黃粑感興趣的朋友我可以分享具體的製作步驟:

準備好優質糯米、大米、紅糖(最好)或白糖、良姜葉,前三者的比例大約為1:1.3:0.15

1、先將20%糯米與大米洗淨打製成混合的米漿,我們一般使用石磨(不要太清了,如果清了可以用棉布瀝水)。

2、將剩下的80%糯米洗淨泡水1小時左右,瀝水放入傳統的蒸籠中蒸到七八成熟後備用。

3、將打製好的米漿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紅糖或白糖。

4、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後,便可將糯米飯搓打成一個個大飯糰了,並摔打成長條型。

5、用洗淨晾乾的良姜葉將成型的糯米飯條捆綁好,然後放入蒸籠中大火蒸至熟透即可。


廚房大兄弟


我是成都人,說起成都小吃擔擔麵、龍抄手、麻辣兔頭、夫妻肺片……數不勝數。但是每次長時間離開家鄉,最想吃也是回去後第一時間去吃的是:粉蒸牛肉。

那種老店小時候就一直在,是過去殺牛以後,剩下的骨頭,然後把骨頭上的肉,用刀慢慢地剃下來,送到店鋪,然後碼味幾小時後,分裝小土碗,據說這種小土碗長達幾十年蒸牛肉,牛肉的香味完全侵蝕進去……

記得那時候,每碗蒸牛肉兩毛五來上十碗,再上一碗熱騰騰的牛雜湯,那美味吃在嘴裡,越嚼越香連吃幾大口,喝一口牛雜湯,神仙都沒這麼爽……

雖然現在老店已不在,可我覺得那種味道一直在我腦海,一直陪伴著我。


東方6625


🌱街邊小吃——蔥苗果🌱

已經不記得最近一次吃老家那個小縣城的蔥苗果是哪一年了。離開家鄉這麼多年,一直很想念它的味道。

只記得上學時下午三四點,賣蔥苗果的小攤就開始陸續擺了出來。蔥苗果是當地的方言叫法,其實就是油炸的蔥餅,有的地方也把與這種餅子相似的餅叫油墩子。

小攤子時常出現的地方是學校門口或是車站旁邊。放學時餓慌了的孩子們,候車時在冷風中瑟縮的歸人,是它們的主顧。一輛三輪車,一個自制的鐵皮煤爐,一個帶滴油架的大鐵鍋是小攤的主要家當。小攤主人多是微駝著背、操勞半生的老人,偶能遇上精悍能幹的婦人。

旁邊放著一桶粘米糊,一小桶切碎的蔥花,還有油、鹽及調味用的香粉(據說是十三香)。開做之前先提前將米糊和蔥花拌勻。

小攤主人取出幾個奇怪的“傢伙”,一種末端帶彎鉤的長柄,約一釐米半深的圓形小鐵勺,像一個去了圓形蓋子鐵勺,邊底垂直。這是做蔥苗果的特殊模具,沒有名稱,廚具裡也找不到其蹤跡,應該是攤主自己打製的。 鐵勺放入油鍋裡過過油,舀入一些拌入了蔥花的麵漿,攤勻在鐵勺底部,放入油鍋開炸。長柄末端的小鉤子鉤住鍋沿,這樣子就可以騰出手來做第二個餅子了。

一會功夫鍋邊就掛了五六個長柄勺,呲呲作響。 將鐵勺一翻,已經成形的餅子自然地從模子中脫落,但還沒有好呢。主人用一雙長竹筷將苗果翻來翻去。這等待的功夫,濃濃的蔥香味裹夾著油炸過的米糊香,刺激著嗅覺、視覺,肚子似乎更餓了。

終於,蔥貓粿要出鍋啦。捧著小攤主人發來的小塑料兜,準備收貨,可是還沒得。蔥貓粿撈起來還得放一放、晾一晾油,攤主才願意夾過來。

蔥苗果外皮炸得焦脆,金黃的表皮中帶著翠綠色,咬上一口熱氣噴薄而出,散發著蔥香味。你就這麼站在街邊心滿意足的吃著,忘了周圍來來往往的人流車流,甚至忘了學校的作業。

這種街邊小食做起來並不難,但沒有喧囂的街景作陪襯,總歸少了點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