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国演义》曹操和刘备,他们对待谋士的态度一样吗?谁更好?

大马哈鱼12


谢题主!

我认为,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更好一些!

对社会贡献来看:曹操是大局掌控者,汉南帝在他手里得到就有的照顾,曹操自己一生大权在握,但他始终以”臣“的身份来行事,最终都没有称帝,这是胸怀!攒一个!

对属下来看:曹操雄才大略,手下谋士如云,比如荀彧,郭嘉,程煜,贾诩,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战功累累,天下奇才。这是因为曹操”唯才是举“才能有那么多高人投奔。曹操的部队军纪严明,仗打败了,曹操说是自己的错,仗打胜了,曹操就奖励将士。曹操的马践踏了百姓的青苗,曹操还割发代罚。

曹操对关羽的挽留、送赤兔马是历史佳话!关羽的身后事也是曹操做的最到位,关羽的美名能流传千古,是从曹操开始的。

曹操的天下可以说是靠法制。

刘备对部下也还可以,但最主要的是对身边的几个人好,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割据一方,其实对社会没有太大贡献。张飞、关羽都没有善终,说明刘备的军队管理上是有问题的。

《三国演义》里偏蜀贬魏大家都知道的哈。这是创作的需要,不作历史评判用的哈。


鹏学天下


《三国演义》中,谋士作为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各方诸侯都非常重视谋士的作用,但不得不说不同的诸侯对待谋士的态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最为三国中势力最大的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与刘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从我的理解来说我更欣赏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那么曹操与刘备在对待谋士的态度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曹操:

一、不同时期,曹操对待谋士态度是不同的

1)曹操刚刚起步的时候,为了招揽贤士,他可以做到亲和待人,奉为知己,以友相称。

比如郭嘉,曹操非常看重郭嘉,在征讨乌丸时,郭嘉不幸病逝,曹操伤心不已。

赤壁大战失败后更是对郭嘉有感而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再比如许攸,官渡之战前夕, 许攸来投,曹操更是连鞋都没穿,就急忙跑出来迎接许攸,足可以看出曹操这个时期对待谋士是非常礼贤下士,不分尊卑的。

2)、曹操封为魏王后,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曹操获封魏王,气焰越发嚣张,根本不把汉献帝刘协放在眼里,大有取而代之之意,这遭到了身为汉臣的荀彧、荀悠的反对,结果曹操逼死荀彧,荀悠也是郁郁而终,所以在政治理念上一旦发生分歧,曹操对待谋士还是不会手软的。

2、曹操对待谋士讲究赏罚分明,量才而用。

曹操用人的原则一直都是奖罚分明,对他有用的人他会给予高高的俸禄,而对待谋士,只要有才华,他都会不拘一格的予以重用,比如贾诩,曾经就是他杀子仇人张绣的谋士,但在张绣投降他后,他就让贾诩作了自己的谋士,并一直在魏政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再比如许庶,虽然明知道他心不在自己这边,但依然对待许庶非常好,不仅给予非常丰厚的待遇,而且一直对他很是尊重。

刘备

刘备对待谋士,更重品德,更喜欢以情动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及对大汉的忠心来吸引谋士为他效力,包括诸葛亮、糜竺等人皆是如此。

对待谋士,刘备一直秉承着仁义、敬重的原则,更是用情感尤其是哭来笼络谋士的心,心甘情愿为其效劳。

所以综合来看,曹操固然有他的缺点,但从长远看,曹操对谋士的态度更利于长远发展,在管理学角度讲也更先进,更能激发人的能力发挥,所以我觉得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上做的比刘备更好。


单纯色


作为两个创业的老板,两个对待谋士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好,但都是有前提条件,如果实在要比较,刘备要好一些。

曹操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首先曹操是有资本的,起点比刘备高,所以能吸引更多的谋士,什么郭嘉、荀彧、贾诩、旬攸、程昱等等。但他有一个原则 ,必须对自己有用,人品不论。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他下令只要是人才,不管出身贵贱、三教九流、品行如何,都可以举荐。所以他手下人才济济,在三国里面,曹操手下的人才是最多的。那些人帮助曹操整顿内政,发展军事,使曹操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因为他身为朝廷的丞相,有实权,有资本养这些人,所以从待遇上并不差。所徐庶进曹营什么事都不有做,照样拿俸禄。

曹操喜怒无常,有时会杀谋士,这一项会给他减分

如果说曹操不能容忍下面的人犯错,似乎冤狂了他,当年将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把水军将领杀,但并没有降罪蒋干,反而第二次派蒋干过江。


如果说曹操能容忍下面的谋士犯错,似乎说服力不强,杨修对“鸡肋”预测就遭受杀身之祸。

像许攸、旬彧等众谋士也是曹操给干掉的。

曹操有容人之量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开战前,陈琳为袁绍写了篇讨伐曹操的战斗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这篇著名的檄文火力极其凶猛,极尽讽刺挖苦、尖锐恶毒之能事,犹如一记记板砖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挥去,大有一文横扫千军万马的势头。该文热情问候了曹操的祖宗三代,从其爷爷曹腾开始骂起,斥之为祸国殃民的“妖孽”太监,而曹操的老爹曹嵩则是“乞匄携养”,将其来路不明的糗事也抖搂出来,一路骂到曹操本人,直指其为“赘阉遗丑”、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白天偷看隔壁女老王洗澡,半夜三更敲寡妇家的门,挖坟盗墓,欺男霸女,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将他贬得简直一无是处。

后来,袁绍战败,曹操活捉住陈琳后,怒声质问他:“你个骂人精咋那么狠毒,骂我曹某人也就罢了,怎么连我祖宗三代也都骂上了呢?”陈琳是能屈能伸的典范,当即双膝下跪,诚恳检讨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意思就是,两军交战,各为其主,谁让我当时拿的是袁绍发的工资呢!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自然要为袁老板卖力了。好员工陈琳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让曹操很是感动,他对陈琳的难处表示深切理解,也没再难为他。

但是祢衡,但却无法容忍,直接把他送到刘表那边,借刀杀人了。


刘备没有资本挑人,所以一旦有能人,显得更加珍惜

刘备除了关羽和张飞,几乎就没有什么人帮他出主意,好不容易遇上一个徐庶,又被曹操把人抢走。纯粹一孤家寡人。所以才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如同一小企业老板,遇上一个能力强的,不得像菩萨一样供着,物资上不一定比得上曹操,态度上绝谦卑。

可是在庞统这一件上,做得实在不够地道,嫌人家长得丑随便安排了一个活,就打发了。这又不像求贤若渴的姿态。

但是,后来对法正、张松态度则好得不得了。所以得到西川的地图。

再则,刘备一辈子似乎没有杀过谋士,这一点比曹操强,客观上讲,刘备的可选项太少了,再背上一个杀谋士的恶名的话,估计没有人跟他混了。


综合分析

因此,综合条件决定了,刘备不得不对跟着自己混谋士要好一些。毕竟人家愿意跟自己,已经相当不错了的,而自己没有过多的选择。

相比较而且,刘备的态要更好一些


国内ERP专题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标榜“皇权”,不惜歪曲历史,贬曹扬刘,把曹操塑造成一个花脸奸臣形象,把刘备塑造成大忠臣,完全是颠倒黑白,而事实情况,曹操与刘备的才能究竟怎么样的,我们下面对比分析一下。

1、“奸臣”曹操终其一生未称王,相反其一生都是在极力维持着汉家王室。至于“大忠臣”刘备,汉献帝未被废就自己称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意思大家明白了吧。

2、曹操一生经历坎坷,刚起事时兵少将寡,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刘备称吕布为“三姓家奴”,其实刘备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傍大款史,前后一共投靠了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刘璋个人主子,最后把本家亲戚刘璋的地盘夺了。

3、人才任用方面,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谋士和猛将,而刘备是重武士而轻谋臣,以其不羁吸引了一批绿林好汉。

4、军事指挥方面,曹操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的精彩战役就不说了,而刘备一直以军事人才自居,除了打几场小战灭些小毛贼大显威风,别的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役了。

5、个人修为方面,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虽在军旅,手不释卷,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而刘备并不什么建树。

所以大家要真正了解曹操和刘备,了解他们的用人之道,还是要去阅读陈寿的《三国志》,史家赞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所以《三国演义》中颠倒黑白的描写,完全是统治阶段的需要,与史实完全不符。





视界先锋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主要谋士有郭嘉、荀彧、贾诩、旬攸、程昱、司马懿。刘备的主要谋士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徐庶(后去曹营)。曹操和刘备的这些主要谋士可以说都大名顶顶,那么曹操和刘备对待谋士的态度一样吗?我认为大体是一样的,但也有不同之处,且看我分析。

相同之处:

一、都重视人才、求贤若渴。

曹操和刘备之所以都能取得成功,和他们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有很大关系。他们坚持这么做,都为天下人所共知,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慕名而来,在他们那儿谋得一份差事,从而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最典型的例子是曹操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可见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都能以礼相待。

曹操和刘备对手下的谋士都能以礼相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有这么好的领导,谋士们才能竭尽全力地出谋划策。刘备对诸葛亮可谓虚心请教、言听计从,所以才从没有立足之地到后来有了荆州、益州。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前,曹操没有任何信心打赢袁绍,是谋士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这才给了曹操极大信心,所以决心与袁绍在官渡决一死战。结果曹操打赢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一战,一举奠定了平定北方的基础。还有,徐庶做了曹操的谋士之后,没给曹操献过一谋一策,曹操依然对他礼遇有佳,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胸襟。

不同之处:

一、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而曹操则没有这样的事例。

诸葛亮是所有谋士里最特殊的一个,他可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刘备可以说是自降身份,一般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事实证明,刘备这样做太值了,诸葛亮跟随刘备后出谋划策,一步一步,使刘备拥有了蜀汉政权。

而曹操不但没有这样的事例,还做过一件不光彩的事。徐庶本来是刘备的谋士,很有才华,也非常有谋略,曹操就想把他弄过去帮他。于是,曹操以徐庶的母亲做人质,逼着徐庶过来,做了曹操的谋士。结果“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二、曹操有杀谋士的经历,而刘备则没有。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持反对意见,因此惹怒了曹操。曹操就送一盒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盒子,盒中空无一物,旬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服毒自尽。虽然旬彧不是曹操直接杀的,但毕竟是他逼死的。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虽表面上嘻笑,但心里却很不高兴。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就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关进大牢,最后被杀。

曹操杀的谋士还有杨修、孔融、桓邵、娄圭、路粹、崔琰。虽然有的谋士的确是该死或者说是自己作死,但和曹操还是脱不了干系的。相反,刘备却没杀过手下的谋士。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备对待谋士的态度似乎更好一些。仅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曹操功绩,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伟大。


博超讲堂


1曹操出于功利的目的,唯才是举,虚怀待人,不惜爵赏,使许多人都甘为其所用。当然,这里面固然有“以权术相驭”的问题,待人处世难免诡诈,有时把不合己意的人杀了,还要唏嘘流泪;有时表面和气而内心痛恨,伺机而除之。但却也不乏曹操以诚待人的事例。对待关羽就是明证。2不可否认,刘备用人重义,常常能以诚待人,也确实收到了不少效果。例如他代领徐州,诸贤拥戴便是明证。等到他驻扎于新野时,开始了自觉的求贤工作。徐庶来投奔,他器而用之。司马徽隐居,他也去主动拜访。后来又三顾茅庐,咨以大计,打动了诸葛亮。使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此,都揭示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而刘备在入蜀前后,也尤其注意广开贤路,对前来投奔的文官武将,他都能授用。例如对待马超,黄忠,庞统,法正就是明证。还有刘璋部下归降文武官员,也能一一录用。但是,仅凭这些就得出刘备善于用人的结论,无疑是片面的。就刘备知人善任的能力而言,无庸质疑,他远远不如曹操。曹操对于自己部属的能力了如指掌,更加不疑归从,也敢于拔将才于行伍之间。刘备的为人,有少恩,多忌的一面,没有宽广的胸怀,有时显得比曹操更加狠毒,不容异己。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他称帝之前,表面上不愿意称帝,然而等到真的有人劝他不要称帝或是迟缓一些再称帝的时候,刘备就不客气了。这样的例子最明显的是西蜀大臣费诗。费诗在蜀国,开始时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后来刘备称帝时,他不识时务,上书谏止,结果遭到了刘备的嫉恨,不久便被降职。其它的还有很多。例如汉中之战前夕刘备询问部下周群。周群以及司马张裕都反对刘备征讨汉中。后来周群便一生不得提升;张裕则因为当初曾经触犯过刘备而被刘备借故处死了——典型的挟私报复。还有刘备讨伐东吴之前,谋士秦宓劝他不要兴兵,结果被关进了监狱。战斗期间,部将黄权因为与刘备意见不同而被调离前线,去抵抗曹魏,结果孤军悬处,道路隔绝,无法还蜀,被迫降魏。还有需要提到的就是蜀国名士彭漾,只因为出言不逊就被处死。如此种种,无一不说明了刘备在用人方面也有狠毒,心胸狭窄的一面。在这一方面,就算不能说不如曹操(因为曹操也逼死过有大功劳的荀文若),但也决不会比曹操强。就总体而言,刘备的用人,有他独到的一面。他对魏延,马谡,李恢的态度使得不少人都认为刘备是一位非常识人的人物,殊不知他还有另外心胸狭窄,少恩多忌的一面。所以,论起刘备用人的能力,比起曹操,孙权来说,可能还是要略逊一筹吧。






往事不再从来


昭烈啊

法正在川中郁郁不得志,一见昭烈,爱得死去活来,平定西川攻取东川,季汉第一个见谥。

黄权阻止昭烈入川,后来为昭烈伐吴独引一军于江北以阻魏军。后来无奈降魏,在各种传言中,与昭烈遥遥推心置腹。

刘巴,从荆州躲到巴蜀,就为了躲昭烈,结果后来在成都平息通胀,协助先主攻取东川。

程畿,夷陵之战沉江不降。

徐庶,以手指心曰,本欲随将军以成大业,赖此方寸,今老母已失方寸已乱,留之无益庶请辞。

丞相、庞统、马良、就不用说了吧。


不动堂


刘备啊!

曹操有才无德。

唯才是用。翻译过来,就是把谋士当作一个工具,用完了,也就丢了,这种人,就是小人。

刘备,是君子。不过,近来许多人爱标新立异,就大夸曹贼,而讽刺刘备。说什么三国演义是遵从“正统观念”,而黑了曹操的。其实,不是黑,而是放大了。

刘备待人,从一个故事就能看出来他的仁义。

一个刺客要刺杀刘备,竟然被刘备的谦虚好客给打动了!

这一点足以说明,刘备个人的人品魅力,是相当大的!

三国之中,英雄唯刘备也!

曹操,孙权,都是富二代。起点非常高,读书也很多。不过,他们两个窝囊废,竟然干不过一个不是多少大字,也不懂兵法政治的草民刘备,哈哈哈。

曹操对杨修,就可以看出曹操的丑恶嘴脸。

祢衡对曹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曹操是多么的不济!

三国狂人,三国牛人,三国中真正的超脱之人,就是祢衡啊!

哈哈哈


我爱吃兰州牛肉面


他们对待谋士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最后结果差不多。

首先曹操——惟才是举,礼贤下士

《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的自评。相比较刘备而言,他更自我,广纳贤言,但最终做决定的一定是他自己。

具体到《三国演义》里,许攸归顺,曹操赤脚出来接待;关羽 降汉不降曹,而且等到找到刘备的时候就去投奔,这种条件放在哪一个统帅眼中都是不可能答应的,恰恰曹操答应了,当然这可能是三国演义杜撰,我们不大肆渲染。“望梅止渴”安抚手下,这种心理把控能力之高也是厉害。

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片段就是典韦死后,曹操痛哭“吾折长子曹昂和愛侄曹安民皆无痛苦,而独泣典韦将军。”这比起刘备的摔刘禅也差不了多少。

再看看刘备呢,网上关于他“爱哭”的调侃可不少。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刘备怒摔孩儿笼络人心;以谦虚拘谨的态度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且事事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行动,唯一一次没听,结果兵败,最后死于白帝城,但是刘备确实是难得的将帅之才。

从演义中可以看出,刘备最擅长的便是包装自己

出场便是胸怀大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他这个团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独距江州八十一郡,占据地利,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占据人和”。

这就很明确了,干大事必须有个好名目,当年宋江为何能领导梁山好汉,他的口号是“替天行道”,而刘备为何能得到别人认可,那是有兴复汉室的历史责任的,只要把这个大的方向搞好,就不愁没人帮忙。


风转了几个弯


你好,《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很多人都很熟悉,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都是枭雄,他们对待谋士的态度当然不一样,个人认为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更好。

一,刘备此人因为有张飞关羽保驾护航,可以说从来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虽然在没称帝前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但是他称帝后却对诸葛亮不在那么关注,对诸葛亮尚且如此,所以他对其他的谋士更是这般见识,反观曹操他对谋士可是特别的好。

二,曹操此人虽奸,但是他对他的谋士还是非常的好,比如对谋士荀彧,虽然他数次阻止曹操,但是曹操从来没有对他产生过任何怀疑,反而对他越来越好,虽然最后荀彧 是因为曹操而死,但是这也不全是曹操的过错,说不准曹操另有其意,而他自作聪明自杀了,这些等等完全有可能,所以曹操对谋士特别的好。

三,曹操此人本来就比刘备聪明,他在用谋士上,真真达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绝高境界,所以很多时候他都会采取谋士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人也让曹操取得了很多成功,因此曹操对谋士特别好。

总之,我个人认为曹操对谋士的态度更好,以上就是我认为曹操对谋士好的原因,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