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民间非知名评论工程师


我们把问题解开看,孔子杀少正卯以礼杀人是否牵强。

谁是少正卯

少正卯,鲁国闻人,相当于现在的网络大V们,后面有很多粉丝,很多是死粉。他鼓吹的是法家,属于革新派,后世的韩非子,商黄鞅,李斯属于一家。用法制的手段解决一切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民生问题。并且从严制法,连带,酷刑等手段实施。秦国之所以强大,因推行法家,把普通民众变成战争机器,类似军国主义。

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

  • 聚众结社
  • 鼓吹邪说
  • 淆乱是非

原文,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故居处足以聚传成群,言谈是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荀子 宥坐篇》

孔子摄行鲁国宰相职务不到七天便把鲁国革新理论法家少正卯杀了。这与孔子提出的以礼治国不符呀。孔子宣传的周礼,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都不可越礼的絜矩之道。而少正卯大V反对腐朽的礼治,而提出适应时代的要求法家治国的人。

当时的社会背景,各诸侯国见礼治无法维持,纷纷走向法治创制法律。确定贵族与奴隶之间,稍稍在法律之前获得较公平的待遇。便将之所规定的条文铭在鼎上。孔子听说后,愤恨道,贵族与奴隶混在一起,怎么显示出贵族的尊严与伟大。并且贵贱的区别都没有了,还成什么国家。

原文,今弃是度也,而为型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有?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

得出结论,孔子杀少正卯非礼也。

  • 少正卯宣扬的政治观点与孔子宣传的周礼治国相背。不杀少正卯自己的学说思想无法推广。
  • 少正卯的私学与孔子私学存在商业竞争。两个人都是鲁国私立学校创始人。少正卯推行革新学说受欢迎,人气爆棚,甚至于孔子的学生都去听课,只剩下一个老实的颜回。孔子的私立学校无法立足。商业竞争都是血淋淋你死我活的,在过去是在今天更是。所以孔子有权势后第一件事打击少正卯的私学,把少正卯杀了,一了百了。
  • 本文参考书目《荀子 》《中国古代思想史》杨荣国著

孟墉


孔子大家都知道的,奉行仁义:劝导百姓做仁义的君子,劝导执政者奉行仁政。可是他自己却大开杀戒,上任七天就把自己的政敌少正卯杀了。

少正卯此人姓名不详,少正是他的官职,卯是他的名字,是鲁国的一个大夫。生年不知,死于公元前496年。这一年孔子身居大司寇之位,而且兼任代理宰相,可是他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

大概是因为政见不合吧!

孔子是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少正卯属于法家,奉行法制、强权。话说少正卯也是个人才,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有“闻人”的称号!牛到什么程度呢?牛到连孔子的弟子都多次跑去听他的讲学去了,孔子的课堂则是三盈三虚,只有颜回一个人在坚守。大概是因为这样,所以孔子怀恨在心吧,于是便起了杀心:“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孔子家语》。在两观中的东观将之杀害,暴尸三日!

学生子贡疑惑不解,于是便问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孔子给他说了5个很经典的理由:

“心达而险”(通达古今世事而用心险恶);“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坚韧不改);“言伪而辩”(言辞伪善且巧于狡辩);“记丑而博”(广泛地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顺着非正道的思想并且大加散布)。

虽然这5个理由看起来很正义、很经典,后人经常引用,但是怎么都看不出少正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烧杀抢掠,只是传播着非正统的思想而已,何至于无端在东观下喋血呢?而且暴尸三日,真的是惨无人道。

不得不说,孔子虽被尊为至圣,光环闪耀,但这个污点是如何也洗不清、遮不住的!

最后的提示:其实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件事也是存在争议的,但是由于春秋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太少,一切也都不过是猜想而已。大多数还是认为这件事是真的,这不是梦。最早记录这件事情的是几百年后的《荀子·宥坐》,原文如下: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好了,谢谢阅读!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的话,还请多多关照啊!如果您对孔子、对此事有什么想法的话,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足迹!


孙远远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犯了“心达而险,行辟而坚持,言伪而辩 ,强记而博,顺非而泽”这五宗罪。按孔子的说法,一个人只要犯五宗罪里的一宗罪就可以处死了,何况少正卯是犯了五宗罪,那可是罪该万死啊!

我们用现在的话来看看孔子给少正卯定的什么罪:第一宗罪是明白事理但是用心险恶;第二宗罪是行为怪异反对传统;第三宗罪是言论荒谬,善于诡辩;第四宗罪是宣传异端邪说;第五宗罪是妖言惑众,如洪水猛兽。

孔子为什么刚上任就急着要除掉少正卯呢?以礼杀人的理由是否牵强呢?

少正卯本来就是孔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孔子开办私学的时候,打出“有教无类”的招生广告,不论是种地的,做手工的,做买卖的,当官人家的子弟还是平民百姓的子弟,只要能交得起十条腊肉就可以到他的学校读书。

所以当时孔子的私学可以说是异常的火爆,挤满了学生,孔子的名声也变得很大。

正当孔子事业发达的时候来了个“砸场子”的,这个人就是少正卯。他来抢生意了。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天,孔子在杏林讲学,来听课的人挤得黑压压一片,孔子兴致勃勃的在演讲,正讲得高兴的时候,忽然间大家突然离场了,只剩下几个心腹门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场上。孔子很纳闷,这是咋回事呢?子路告诉他,大家都去听少正卯讲课了。这种情况以后还发生了很多次。

为什么少正卯能抢走孔子的“生意”呢?因为孔子讲的是“周礼、仁义、修身养性”之学,讲的都是理论上的大道理,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用处;而少正卯讲的是当时流行的纵横学说,功利之学,只要成功,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大家都是为了“利益”两字,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发财”,大家伙儿觉得很实用,就跟着少正卯学。

这样看来少正卯虽然与孔子同朝为官,其实对孔子来说他就是一个最大的政敌,名副其实的“异己”分子,孔子如果不除掉他就难以施政,难以实现他的远大抱负。

那么,怎样才能除掉少正卯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权不用过时作废。于是孔子给少正卯罗列了五宗死罪,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于市井,暴尸三天,以立威于天下。


等待灿烂春天


尊礼,守礼,不代表就是一个老好人。

很多人,对孔子还是不理解。

大众的看法,孔子的思想,跟老子,释迦牟尼比起来,太low了,看看人家佛老,说的东西,玄乎其玄,看的人一脸懵逼,一看就相当高端。

再看,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你说么?老子自己不知道么?

搞得很多人,看不上孔子,毕竟孔子的话,太难装逼,还是说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的逼格高。

孔子一直提倡,温良恭俭让,搞得人们认为,孔子,就应该是一个老好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唾面自干的那种。

人们都认为,孔子,装你就装好了,千万别漏气,道貌岸然,就应该有个道貌岸然的样子。

一旦孔子说几句冲话,大家就受不了了,伪君子!

更何况,孔子还杀了人,什么嘛!太虚伪了,你怎么能杀人呢?你是君子啊!

嘿嘿,这里我想为君子说几句话。

君子,可不是道貌岸然,可不是唯唯诺诺,可不是唾面自干的老好人。

君子,就是一个有自己原则的人,该客气的客气,该杀的杀,只求问心无愧而已。

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人,孔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随机变化的,但又是一成不变的,不变只是他的原则,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之所以孔子大多数时候和和气气,是因为他遇到的大多数事情,就应该和和气气,一旦遇到少正卯,他就爆发了。

和气的是他,杀人的也是他,他就是他,他没有变,他永远忠于自己的内心。

所以,那些杀人什么的,并不是他的瑕疵,他的失误,研究孔子,要懂他的内心,他一直都是一个完人。

如果他不杀少正卯,也称不得圣人,不配成为万世师表,供万人敬仰!



茅汇






小手冰凉_74283125


少正卯是一位与孔夫子同时代的教育名家,学术见解与孔子不同,在鲁国与孔子掀起了一场生源争夺大战,很多次孔子辛辛苦苦招来的学生,听了少正卯的宣传讲座就转投少正卯的门下,让孔子非常苦恼。后来孔子做了鲁国的首席大法官,马上以“妖言惑众罪”判处少正卯死刑,斩立决,在宫门斩首示众,鲁国从官员到百姓都议论纷纷。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是和您齐名的著名教育家,老师您杀了他,是不是不妥啊?”

刚从清除对手的快意中走出来的孔子奋然回答:“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微轻一点儿:第一种是聪明有学问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能言善辩而能蛊惑人心,第四种是博闻强记而以歪理邪说动人,第五种是诱惑别人犯错误而损人利己。一般人只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君子就要除之而后快。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冯梦龙说:没有才能的小人,做坏事儿还不足以乱国。假使小人有才能又肯接受君子的指挥,对国家未尝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少正卯散布歪理邪说,扰乱政局,也为后世以学术的原因杀人开了先例。

新春秋曰:后世的人以为孔夫子讲礼乐,推仁义,一味老好人,其实不然。孔子为了维护其事业,能以理动之的当然会以理动之,对少正卯这种说不动、或许也辨不过的,干脆杀之以绝后患。今天的职场三六九等,什么人都有,能团结的当然要团结,对不能团结,又不能远离的小人,必须要时刻提防,想办法除之后而快。佛说“杀恶人即是行善”,给小人一点教训,或许能让他认识到错误,尽早收手,于其未尝不是一种帮助,于我们也是行善。





胜哥13828472394


你好,我是 没眼皮的蚊子,我来 回答这个问题。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孔子和少正卯这两个人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出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到底发生过没有,如果发生过,孔子为什么要杀他。

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圣人,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鲁国,他老爸是鲁国的大将军 ,在鲁国可以算是家世显赫的世家。

但是由于父母去世的早,他没有沾上多少祖上的光,因此年轻的时候很落魄。

孔子收了大量的徒弟,到处讲学受徒,以此糊口,同时他通过这个渠道,来宣扬儒家学说。

孔子当时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当时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很多,他认为除了儒家学说,其他学说都会把人 教坏,会导致社会道德败坏。

随着岁数增加,孔子声名远播,连当时的鲁国国王,都经常听到他的名字。


孔子第一次见 鲁国国王,并没得到赏识,后来有人推荐他,也由于小人作梗,孔子没能当官儿。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在他当大司寇的时候, 大司寇是鲁国司法界的最高长官,属于现在的部级领导。

少正卯,也是当时一个名人,据说这个人能言善辩,还是个好老师,孔子的学生经常逃课,去听他的课。只有颜回没去过。

少正是官职,卯是氏,但是的人大多数都没姓,大多数官员,都和国君一个姓,因此为了有所区别,就有了氏。

少正卯讲的是法家学说,他的学说和儒家学说对着干,儒家讲仁义,讲孝道,讲君臣规则。法家就讲依法治国,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宋朝以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暴尸三天,都认为孔子做的对。因为不杀少正卯,少正卯的邪说就会广为流传,就会搞乱社会秩序。

少正卯有五条罪责:心达而险,心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除了这五条,他还乱政,因此必须杀。

自宋朝朱熹之后,关于这件事 就经常争论不休,到现在还没个定论。

因此来看,孔子如果真的杀了少正卯,还确实是以礼而杀的。孔子所说的礼,是儒家之礼,是周礼,是完全合乎当时道德规范的 。

周礼虽然不是法律,但是自从周公制定《周礼》之后,就成了周朝的最高准则,《周礼》的地位相当于宪法。

当时的法律也非常简单,杀人有时候并不需要有法律依据,只要被杀者违背了周礼,杀了他就是合法的。

少正卯大讲依法治国,讲利益,讲人欲。他和孔子的理念完全相对,他们之争,其实就是儒家和法家之争,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现在。

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理想,为了理想死都可以,杀个人算什么。


没眼皮的蚊子


据史料记载,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官位为少正,相当于副部级,此人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少正”是官职,“卯”则是名字。

公元前496 年,孔子刚刚当上鲁国大司冠,代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孔子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思想,他所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危!上任后7 天,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 日。孔子认为: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五恶”。一曰“心达而险”,通达世事而用心险恶。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能是颠覆政权的阴谋家!二曰“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用今天的话来说,以他的能力能够建立起“邪教组织”。三曰“言伪而辩”,强词夺理而善于狡辩。现在来看,这个人很有煽动性,对政权的稳定存在危险性。四曰“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这种人属于“煽阴风,点鬼火”的谣言制造者,危害国家正常秩序!五曰“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这种人将会将大众引向歧途!通过上述对“五恶”的分析,身兼“五恶”的人,一定会是一个能够颠覆政权的危害人员,孔子,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代宰相,从国家政权稳定的角度考虑,将少正卯以“君子之诛”处死,属于“在其位,谋其政”!孔子杀少正卯不仅仅是以一个“礼”为理由,而是从国家政权安全角度出发,行使职权,不存在“牵强”一说!





许跃


诛得好。

一般对无争议的恶人,诛之是没问题的。

但内恶外善的两面人,只有高人才能把这种人识别出来,并诛之以利天下。

孔子列举的少正卯的五个特点,是典型的两面人。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人,希望也能被诛而改正之。

其实,这五种小人行径在我们身上并不少见。以自己为例反思,言伪而辩,纹过饰非的情况经常有。所学的知识多是些是是非非,无关社会或个人的痛养。

这种人如果只在朋友圈小范围地作死倒也罢了,但少正卯是高官,影响太大,不诛之则国基不稳。

附: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

一曰 :心达而险;

二曰 :行辟而坚 ;

三曰 :言伪而辩;

四曰 :记丑而博 ;

五曰 :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诗》曰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荀子 ·宥坐》)


西域某乙


孔子杀少正卯是荀子或者他的学生们编造的谎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