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

易先生杂货铺


当一个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由于角色的突然转变,但由于身体和思想意识跟不上,导致容易出现新手墙,特别是固化而又稚嫩的学生思维,让很多人倒在了新入职场的路上。本篇重点介绍一下职场中典型的学生思维有哪些,争取在自己身上找到并尽快改正。

1、付出的多,回报就大。

很多时候初入职场的学生,在一个项目或者工作中付出很多,但是在表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和功劳被放在了最不起眼的地方,于是造成心理的不平衡。这就是“付出的多,回报就大”的思维误区惹了祸。一个新手,需要的是摆正心态。

2、跟人讲道理。

不是说职场不能讲道理,但是初入职场,最重要的一条是懂得倾听和服从,当自己的经验尚浅的时候,最好的就是闭嘴、干活。而不是把自己稚嫩的想法和自以为的道理跟讲利益的人讲。

3、准备好了才敢去做。

当领导给你一个新的挑战任务的时候,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犯怵,不够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但是有一句是,当你准备好了,别人早已经完成了。

4、讲感情不讲现实。

有的新手会在职场中摆出我弱我有理的姿态,认为只要感情足够,别人是会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事实上,职场比这个残酷多了。

5、想当然。

很多人会把职场想当然,认为只要好好工作,就会升职加薪。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就会有人替自己考虑。其实这也仅仅是想当然。

6、不看结果。

没有成效,但是我努力了呀!对不起,职场老板更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绩效是职场的第一说服力。


追梦菌


大学最重要的是打破学生思维,为什么我明明这么努力,下课上课晚自习早自习都在座位上做习题,看试卷,背单词,但是为什么每次月考和期中测试我还是比不上其他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想明白这件事情。这些人会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直到现实无数次打脸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是理想模型下才会发生的。

而现实中总是存在各种变量。在读书期间,你在英语上花费了更多的耕耘时间,最后考试却考不过每天按时上下课,从来不留校看书的班长,因为班长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是在国际学校上学的,英语早已经成为了第二母语。

你在体育上费尽心思的锻炼身体,就是为了在篮球课上能够在中意的女生面前秀一把,结果因为身高原因连上场机会都没有获得。只是因为年级很多都是遗传了父母大高个遗传基因。

到了大学毕业,你开始到处奔波在各个招聘会上,踏着不习惯的高跟鞋,抹着斩男色口红在炎热的夏天里投简历,却无意中听说同宿舍看了四年韩剧的妹子已经拿到绿卡,即将要去美国和家里帮忙找好的未婚夫结婚。

班上从来不来上课的男生毕业就买了奔驰e的车子,回家继承家里经营的五星级酒店管理公司了。

我们看到法律、宗教都在呼吁公平性,这正是说明了社会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正性。因此我们要打破固有的学生思维,去拥抱不公平,才能摆正心态。


蒙歌先生


01


前段时间,一个学弟向我抱怨。


称自己来目前这家公司已经三个月了,跟自己一起入职的同事都有人带,成长的很快,而自己也想学习想进步,可总是不尽人意,看着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便开始焦虑起来,在考虑要不要辞职。


这让我不禁想起刚出来工作时候的我,在公司也是没有人管的那种。


经常埋怨自己运气差,明明自己很好学却没有人愿意教,为什么有的人工作态度明显不如自己却还能有那么多机会给他锻炼,诸如此类…戾气很重。


这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潜意识里总把自己代入一个被动的,等待着别人帮助的这样一个角色。



02


后来阅历达到某个点突然顿悟。


这是社会,是职场,不是学校,没有任何人有义务或者责任教你东西。


如果有人愿意教你,你要学会感激。


如果没有,就主动学习,不要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就是应该被帮助的那个人。


初入职场,确实很小白,很多东西都不懂,需要帮助,但是你想过别人帮助你的缘由是什么吗,人家得不到一丝好处还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和工作时间。


要么你会说话,要么你很善于搞关系,也许会有人喜欢你了愿意主动指点你。


记住,你已经不是学生这个香饽饽的职业了,你还在想着当一个好学生、等着老师给你画重点然后拿高分吗?


工作中,你要转换思维,你要明白没人盯着你是否进步,如果长时间做不好本职工作,只知道一味抱怨,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等待你的只有被辞退。


自己想进步,一定要主动学习,只有主动好学者才能真正获得机会。



03


还有一种「学生思维」,不清楚自己的劳动价值,没有底气去争取自己的劳动所得。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抱着什么都不懂,还需要学习的心态,任劳任怨。


别人不能接受连续加班,我能。


别人不能接受连续深夜加班,我能。


别人不能接受连续深夜加班且没有工作餐没有加班费,我能。


面对该报销的费用不能报销,提及该发放的提成却语焉不详,这些理所应当的劳动所得我却没有底气去提,甚至有时候老板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行为我也没有认为不正常,因为我始终觉得公司培养了我,要懂得感恩。



04


可是有的资本家就是习惯了吃人血馒头,恨不得把员工的剩余价值榨取地一分不剩。

他们不会考虑,给你的工资是否能够保证你在这座城市的基本生存,也不会觉得克扣你的劳动所得会有所脸红。


我便开始思考这些事情是不是正常的,工作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拿应得的报酬,做应做的事情,没有谁欠谁的,但当你提及理应所属的劳动报酬,他却开始阿谀尔尔打哈哈。


好老板跟员工谈钱,坏老板只跟员工谈情怀、谈梦想,不要不花言巧语所骗。



05


还有一种思维很多人提过,就是总想有一段时间给你专门地准备,准备好了再开始。


其实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很难有一段没有打扰、任何条件都具备的时光,让你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


其实人生就是把有限的时间,分给无限的人和事,如何学着分配时间给重要的人和事,这也是成长的过程。


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只有做,或者不做。



06


以上三点


不要总是被动的等待别人的帮助,主动做好准备才能获得机会。


不要轻看自己的劳动价值,面对理所应当的劳动所得要记住这是你应得的。


也不要总想着准备好了再开始,先行动,再思考。


村口胡da爷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秋招季节,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收到许多私信,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准毕业生发来的。

“太爷,我是Top5本科,在学校时成绩也是排得上号的,可毕业之后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工作,难道学历和文凭现在这么不值钱了吗?”

“研究生毕业小半年,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了,要么自己觉得不适合公司,要么公司觉得我不适合,万能的太爷帮我出出主意呗”

……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几乎所有的私信都剑指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学校如鱼得水的学霸们,走进社会后往往会屡屡碰壁?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学和职场,完全就是两个类型的游戏。

你玩过《仙剑奇侠传》吗?其实学校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RPG游戏。

在这个RPG游戏里,你要做的,是通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去练级,直到打倒“毕业”这个大Boss,然后通关。

在这个游戏里,老师们像是路旁的NPC,不停地教导你:“XX地方有个道具,没有它就过不了关”、“想要打倒期末考,XX课是必备技能”。

当然,我不否认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但那些活动,充其量只能算是支线任务。哪怕你的世界线开放如《莎木》,也终归是有限度的。而你的最终目标“毕业”,并没有变。

“学校”RPG游戏玩起来很简单:你所需要的答案,其实就像道具,和其他RPG游戏一样被锁在宝箱里,你发现了,就通关了;你没发现——少侠请重新来过。

在这样一个游戏中,你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行了,于是,很多人在“通关”毕业之后,会下意识把这样一套思维准则套用到职场里,比如:

职务就像学生会,慢慢熬总会换届的;

职场就像学校,只要努力总会被发现;

工作就像学习,自己能力出众总会完成。

不客气地说,这些想法,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

结果,你们会发现:

认为职务会轮换的,早早便遇到了职场天花板;

认为职场只需努力的,累得要死也没被领导看见;

认为工作能凭自己搞定的,眼睁睁看着别的小组拿了大额的年终奖。

我知道有些同学会疑惑:这些宝贵的经验,明明很有用的,为什么换了个环境就不行了呢?

因为职场不是《仙剑》,而是《绝地求生》啊。

《绝地求生》是一款开放世界策略游戏,每局游戏中的一百名玩家会被投放到绝地岛的上空,他们需要收集各种资源,对抗其他玩家,生存到最后。

如果说学习思维的核心在于发现答案,那么职场思维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荒诞性。一方面,学生们需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以便在进入社会、进入公司之后能够解决陌生的、复杂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负责教授学生的老师们,却缺乏着解决现实问题的经历。无论是助教、讲师还是教授,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徘徊在象牙塔里,从未迈出半步。他们的学识来自理论,也能够进一步发展理论,可是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他们是茫然的。

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那个笑话:

“为了涨姿势,我加入一个物理博士群,见到有人问: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不会弄死人?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

一小时后我默默的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

然后,然后我就被踢出群了……”

这种黑“学术精英”的段子无非聊博一笑,然而它也揭露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实问题面前,惯常的学术思维是没有用的。

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越久,这种惯性思维模式扎根得就越深,然而很多已经步入职场的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思维对他们的束缚。

我接触过很多职场新人,他们在接受一项全新的工作时,第一反应不是去弄清工作的细节和需求,而是直接上网查资料,看看这项工作别人是怎么做的,然而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学了个十之八九。

不怕丢脸地说,就连我自己,起初也是一样的。

这种惯性思维模式或许能够帮助你很快完成任务,但同时也给了你巨大的限制,扼杀了你创造性完成工作的可能。

或许依靠这样的做法,你能够继续混下去,甚至混得不差。可是如果你想彰显出你的优秀,超越别人,那么你最起码要拥有下面三种“职场”思维模式:

一、结果导向

和学校不同,在职场里你的价值衡量标准,不是你会多少种才艺,也不是你熬夜到几点,而是你做了什么。

这个世界上有个神奇的东西,叫绩效考核。不幸的是,绝大多数公司都有这么个神奇的东西。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虽然没成功,不过自己已经尽力了”……这些聊以自慰的话,在学校里或许还能够感动老师,捎带脚感动自己,可在职场上,它们一分钱也不值。

公司并不需要一个勤奋努力却没有产出的下属,如果努力了却没有结果,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能力有问题,要么方向有问题。无论哪种,都证明了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下属。

不管你加班加点还是消极怠工,没成功就是没成功,你的责任并不会因你的努力而减少。在领导眼中,最重要的只是结果,Done or None,如此而已。

越早明白这一点,你就越早能够学会不给自己留退路——那些“努力”的借口,永远不可能代替工作成果。

二、执行能力

很多初入职场的新人总是热衷于提出各种想法和创意,这本身不是坏事,然而这些想法和创意,在没有切实可靠的执行方案之前,基本毫无意义——想法只是想法,是无法带来实际效果的。在空想时我们会忽略很多执行中可能面临的琐碎细节,等到了真正开始执行的时候,这些细节堆积到了一起,便成了极大的障碍。

想法人人都有,然而其中能够得以执行的,不过十之一二,而最终能达成预期的,更是少得可怜。

这就是“学生思维”最容易犯的错误:把想法当成了终点。考试时我们大可以因为想通了解题过程而欣喜,然而在职场里,这仅仅意味着你的工作刚刚步入正轨,可以真正“开始”干活了。放心吧,让你为难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IT行业有句老话:想法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把想法实现的过程。对于IT产品而言,上线运行往往比求全责备更为重要。一个不完美但平稳改进升级的产品,远比一个只有经理天花乱坠地“画大饼”的产品更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60分的产品和100分的创意相比,前者至少能够满足一部分需求,而后者不能。

三、解决问题

上学的时候,老师都喜欢爱提问的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后,也会不自觉地把这个“好习惯”继承下来。那么这种“好习惯”,实际表现怎样呢?

前几天有个自媒体同行跟我诉苦,说他招了个实习生,小姑娘挺聪明,没几天就了解了如何写文发稿,还经常对他说:这个流程不大合理,那篇文章主题不够明确……诸如此类。

终于有一天,这位同行问她:你分析得头头是道,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结果人家小姑娘来了一句:这不是你的事儿吗?我就是帮你找出问题啊。

每当我想到那位同行当时一脸懵逼的表情,嘴角都会不由得浮起一丝笑意……

很多新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提出问题本身是好的,然而和老师不同,老板需要的不是问题,而是答案。

正确的做法,是在提出问题后迅速提出解决的方案,而这个方案又必须是可行的。你要给老板的不是问题,而是判断:做,或者不做。

你要学会把自己的所有思考,都汇集到“如何解决”上。

当你玩惯了RPG,猛然换成“大逃杀”时,有一定的不适期很正常。

但是如果你一直用玩RPG的思维去玩“大逃杀”,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落地成盒”。

思维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你不断试错、积累。这种转变的效果短期之内并不会很明显,但是假以时日,当你回头看时,你会发现:

你已经成长为职场精英了。


高太爷


首先楼主提出的学生范围太过于宽泛,有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年龄段的的学生。思维这个东西,跟抽象,会随着年龄增长,学识积累而逐步得到增强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即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 。

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亦是对事物的概括性表现。

依据不同,分类不同。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提问者提到的学生概念太过于宽泛,我们姑且把其从幼儿园一直算到大学生阶段。这一过程中一般都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当然作为成人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这三种思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参与思维活动的。

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学生从幼儿园至大学经验思维越来越强,理论思维也会在教师运用理论思维传授知识的同时得到学习和加强,发大学后理论思维更加强化。

3、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学生在解题中未经逐步分析,就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猜想等的思维就属于直接思维。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就属于分析思维。

4、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这些思维方式随学生年龄增大,知识储备越多会逐渐加强。

5、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学生利用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等属于常规思维。





翌生涯


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也是典型的学生思维。以下是我的经历。

1、缺乏勇气做事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说碰到一些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大多数人连尝试都没有,就会摇头,觉得那不可能,自己根本做不到。

其实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没有给自己机会。因为你缺乏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勇气。

没有勇气去尝试,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

哪怕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会有成功的希望。这也就是墨菲定律的推论。

墨菲定律说: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由墨菲定律演变的推论: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事例:一家别墅餐厅内,早晨。阿东、卢伟、肖晨,三人收拾完花园里的东西,打算回去休息时, 发现秋千还在门外。肖晨就和卢伟打赌,只要卢伟一个人能扛进去,肖晨给予五百块。秋千是木材做的,体积偏大,进门的口是一大块玻璃,只有一个很小份缝隙,所以想要一个人扛进去不是那么容易。卢伟走到秋千前,左右看了看,又看了看入口,放弃了,一个人扛着从那么小的门进去,的确是很困难。阿东看了看走上前,试了试的确不是那么容易,转念一想,又换了一种方式,把硕大的秋千举在头顶侧着身子,慢慢的走了进去。

有时候,转换思维,或许你会茅塞顿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否决自己,只有尝试过,努力过,你才会知道结果。

有时候有些事情,不是不可能,而是我们去尝试了吗?

最后,请你记住,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和汗水之上。

2、缺乏耐力

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开头会做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很多人便失去了耐心,变得懒散,不再向开头时的那般用心。

比如说跑步,很多人开始都会用激励法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坚持。往往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人就会变的松懈,不再向开始时的那般坚定。

这是一种缺乏耐力的表现,缺乏耐力的人通常会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情况。

往往由于缺乏耐力,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不光浪费了时间,人力,物力,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事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小刚的表现正是阿伦森效应中的一个反面例子。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刚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这是他失败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耐力,实际就是阿伦森效应的一种表现。

3、自信过度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做什么事都会显得毫无底气,甚至出现惊恐,和慌乱的因素。

自信与否,其实是一种心里素质的体现,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他对事物发展的态度。

当然,自信的前提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畴之内。也排除一切不可抗力的因素。

自信虽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往往自信过度,却会造成一种麻烦。自信过度也是一种骄傲的心态,由于这种心态的出现,它可以使一个人犯下最不该犯的错误。

事例:希腊神话中,传说大力神安泰力大无穷。只要在大地上便可以借助大地之母的力量,当他的仇人知道后,就把他引到空中,将其杀死。

安泰的例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安泰效应。安泰效应告诉我们重要一点,不可脱离团队,孤军奋战,更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

通过安泰效应,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安泰就是一种自信过度的表现。安泰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必定可以杀死敌人,以至于掉以轻心被迷惑了双眼,中了敌人的奸计。

自信固然是好,但不可自信过度,因为自信过度就变成了自恋。

(本人早年的作品:忘情水)

4, 以自我为中心

初入社会,很多人都会犯下同一个毛病,由着自己的性质做事,“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上级的安排视若无睹。

这种情况也被称之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固然不错,但对于一个团体来说,他需要的是团队的精诚合作,而不是一个人的表演。

事例:某中学篮球比赛,前锋张文,仗着自己技术比其他几人高,从没把几人放进眼里。一抢到球就兴奋的忘乎所以,想着怎么去上篮,怎么表现自己,从而忽略了团队合作。最终由于张文的个人主义,输了这场球赛。

社会职场中,如果你还在犯这些错误,请记住,老板花钱请你是做事的,而 不是看你来耍个性的。如果你自己是老板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耍个性的行为,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同时也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觉的你是轻浮之人。

5,喜欢抱怨

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或者出现不可抗力的因素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开始抱怨,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甚至怨天尤人。

比如说我们觉的眼下的工作并不理想,或者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自己讨厌的,我们的内心就会开始抱怨,我这么高的学历,为什么要做这个,要做那个,为什么不能做更高的位置?

当我们的内心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是去抱怨,不是去怨天尤人,而是要静下心来,从事物的根本找原因。

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是否是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是,找出我们失败的原因,解决问题,才是真道!

事例:小李是一个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生,刚出校门的小刚,心气儿很高,找了多份工作都未能如愿,最后进了一家工厂,做了流水线作业员。一日往复一日,每天重复一个动作,很快的小刚便感到乏味,做事也不用心,还经常被主管骂。于是小刚经常抱怨,自己堂堂一个本科生,你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凭什么管我?最后,由于小刚的顶撞侮辱上司被开除。

小刚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怨妇,事情出来了没有好好反省,从其自身根本找找原因,而是不停的抱怨,这是他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同时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6、带着过去的思维做事

我们离开某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时候总是会带着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比如你觉的这里的一切,跟之前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什么都不如从前的好,要什么,没什么,甚至你会觉的这里简直就是一滩烂泥。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请反省一下吧!因为你犯了常人都会犯的错误,习惯于带着过去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也许昨天你身处一家五星级的酒店,今天就身处一家小饭馆,这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有句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请记住,有些时候不能带着过去的思维看待问题,事物在发展,前进,个中的变化谁也无法预料。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平和自己的心态,看清实事,根据实地情况,改变的战略思想。


Dragon大龙教练


首先“学生思维”不能作为一个贬义词来形容,学生思维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应试教育导致你必须经历学生思维,因为这决定这你的那张所谓的毕业证,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大多学生上学无非只是为了那张毕业证,这也可以片面的理解成学生思维。

其次,学生思维注重的是学习技巧,而忽视了能力,从小家长老师教育学生就是学习别人的学习技巧,向好学生学习,但技巧不是人人适合的,所以也导致一些学生总是学习别人,而忽略了自我发展,所谓的优秀只不过是把别人会的东西又学了一遍,而不是去创新去扩展去深究。

最后,学生思维,最典型的莫过于踏上社会,总感觉任何事情都是靠百度解决的,什么东西都是查资料问专家,从来不会反问以前的资料他就准确么?专家说的就是对的么?有人会说,这不对么?是啊,你要是说对,也没问题,但你别忘了,社会在发展,你却只能原地踏步,前车之鉴只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结果,如果在你这代停止不前,后人又那来的参考呢?



大圣微谈


而要在社会这个战场上,打赢人生的仗,在踏出象牙塔以前,你必须要丢弃六个学生思维。

1

分数思维:社会不是考卷,不需要别人肯定2018,清华提前批次的录取分数线大部分省份都在680分左右,文理最低都在青海,理科录取分数为608分,而文科录取分数则为599分,这是我国最好的学校对分数的要求。但对于好人生,是否也有着分数上的标准呢?

人生不是考卷,但许多人脱离不了做学生时的分数思维,内心里总克制不住地要给自己的外貌、事业、婚姻打个分数,好与其他人做对比.但要过有价值的一辈子,是比考一间好学校更复杂的事。观照他人,给所谓的好人生开列出琳琅满目的条件,要求孩子上清华,家中几套房、一年出国好几趟。本质而言,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俗世来定义,是一种十足偷懒的做法。到底怎么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呢?到底怎么样的生活对于我而言,才是好的生活呢?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行去探寻找出答案的任务。我以前公司,手下曾经有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他是北大本硕,我本来对他非常看好,但是他入职以后,却非常懈怠,他的直接领导对他非常不满意。我后来跟他谈了一次,问他为什么这样?不喜欢工作嘛?他说:哥,真不是,你知道吗?没有人夸我,我干得好坏没有人夸我。所以我觉得没意思。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他问题所在,他确实是很聪明很能干的人,因为首先能把问题一下子说清,已经比很多人强了。他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他一直是优等生,因为他在学校的时候,不断的得到老师的奖励,无论是语言还是物质,或者是考试分数,这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激励。但是社会上是没有的,社会上不会有人给你不断打分,反馈你的表现。所以,这个人我夸了他的表现,跟他直接上司谈了一下,以后注意给他反馈。但是,我必须要说,大多数人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对待。
社会上不像校园有一个精准的评分标准,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混沌的。总是要追求明确的「分数」,当失去这种评价的时候,很多人一开始就输了。甚至遇到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会刻意对你打压,施加负面能量。很多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可能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去克服这种负面影响。理想的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要把别人的道理,当成你人生的真理,用分数去衡量你生命的价值。

2

专业思维:成年人没有专业

该不该找一份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如果找工作?想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该怎么办?

我有个HR朋友,每当毕业季去学校招聘,也会给学生做就业辅导培训时,都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喜欢问这样的问题。而他们可以说统统都是被专业限制思维了。

每个成熟的行业,它的工种都是很繁复而细致的。以银行业为例,除了大家熟悉的柜员以及大堂经理以外,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它还需要投资分析师、高净值客户经理、分析程序员等等各色专业背景的人才。所以总体而言,专业或许会限制个人在行业里的晋升之路,但专业并不会对个人进入行业造成如许多学生想象般那么大的限制。

其次,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新鲜人,无论过去在学校混得是多么地风生水起,学科表现是多么地优异。出了社会以后,作为行业初哥,新兵蛋子,都是要被进行再调教的。许多毕业生对专业不对口的焦虑,都来源于对行业的无知。因此,总是唯恐自己缺少了那一部分的文本知识就无法进行实务上的工作。很多人已经毕业几年了,在做选择的时候,还在想,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我想干我的本职专业。拜托,成年人哪有专业,哪有本职?不妨想一想,专业是什么?专业不过就是一个你上了4-6年学的地方,这4年,你课堂学的大部分还用不上,老师们也不懂这个行业,你这么就让这个专业限制你一辈子呢?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行业需要,并且能够提供条件让毕业生们都能够学以致用,把书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在现实当中,多数企业做法都是挑选合意的毕业生,然后再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工作上的分配。所以不要高估了专业的重要性,因为在刚毕业踏入职场的时候,你是不会轻易被交付需要用到专业的工作的。

所以相比起专业,你是否懂得学习,是否是个人才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再何况在真正踏入一家公司之前,你是不会完全清楚他们具体需要一个怎么的人的。所以想做那行就大胆地投简历,或许你就是他们需要的那个呢?

3

考试思维:你不可能一考定输赢

我碰见过很多人问我,我要进入金融行业,看哪本书,上哪个网站?我说:你先投个简历试试。他们说:不行,先让我看完xx书再说。我每次都听到无语,这些人都是好学生,但是唯独忘记了,职场不是一次考试,等你把书看完就晚了。许多刚毕业的人,在行事上都秉承考试思维,力图尽善尽美,希望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交出最好的答卷。但在没有所谓规定比试时间的职场,慢人一步就是输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往往只一个,错失了先机,再优秀的人,也没了用武之地。

李光耀在《协助企业家向外发展》一文里,曾总结过香港的企业家精神:

他们有一种冒险患难精神,甘冒一切风险,输光了可以从头来过。并且香港人做生意,没有先研究是否可行的,先把生意抢到手,然后才来担心如何完成。

而这除了是香港人的企业家精神,其实也应该是大部分想要成为企业家,建立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所应有的精神。 时不待人,踏出社会以后,行事要勇敢。人生的赛场里是没有时间表的,你想要早点儿胜利,就要早点儿表现。而哪怕失败了,起码也能早点再来。要记得掌握住了成功的机会以后,你才有可能成功。

4

自建房思维:怕输的人赢不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陈孝正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

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错。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

而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其实就像陈孝正一样,他们太过害怕行差步错了。以至于内心惶恐不已,行事也显得畏首畏尾,拘谨生硬,在面试环节上自然就丢了分。因此,一毕业首要摆脱的就是自建房思维。人生的不是盖房子,你得把心态放平和,允许自己有失败可能,也是给自己成功的机会。J.K. 罗琳在1997年出版经典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但其实第一部著作完成后,她前后向12家书商推荐这本书却都被拒绝了,幸而她不放弃地持续寻找愿意出版的厂商,最终才获得一次出版的机会。而如果她第一次就吓得退缩了,畏手畏脚再也不敢尝试,那会如何呢? 成年人必须知道一个事实:我们的人生是一场赌博。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当你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其他道路。

这就是一次冒险,你不想放弃所有可能性,就是放弃了所有可能性。「太过紧张,害怕行差步错」,是一种不利于成功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会使得个人显得抗压性低,缺乏胆识。而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是很难得到一份工作的,因为职场不是学校,所有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压力,没有人会多余力气向一个时刻等待被安抚的人送温暖。

5

独狼思维:

人不能靠自己成功学生时代所有的考试和事务都可以靠一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但职场不行。职场是一个多元复合竞合的模型,鲜少有人能够依赖独自的奋斗成功。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就曾表示:

集思广益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独自一人十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联想。

因此,在公司里坚持我行我素不亚于是自讨苦吃。何况一家稍有规模的公司,工作大多数是由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功了,才会有个人的成功。所以,在公司里必须要放下独狼思维,掌握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见过很多年轻人,都非常能干,非常优秀,但是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我可以明显的看到他们眼神里的迟疑。这种迟疑我非常懂,就是怕让别人学会了,自己的「一招鲜」不灵了。我自己的公号后台,每天都有人在后台留言,说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不舍得分享出去,我要收藏起来。我的文章每次都是收藏非常多,但是转发分享很少,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思维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而是结盟的能力。一个人的上限是非常有限的,能够在社会中结盟,利用盟友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力量。靠自己你只能单打独斗,压榨自己的时间,靠组织,靠盟友才能放大自己的最大价值。

首先,你需要表现出良好的社交能力。你要是乐于与他人沟通的,能主动参与聚餐与讨论等群体活动。其次,要分享,给别人认识你的机会,要给予。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有利于他们了解你的行事作风,增强彼此能够磨合的可能。最后,在工作上要量力而行,但也要主动分担,且学会向他人求助。团队工作需要展现的是一个共同的工作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确保了团队的利益,才会有个人的利益。因此一定要放下独狼思想,以狼群思维进行大局上的考量。

6

自责思维:别试图满足所有人最后,学校老师从小就强调凡事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至于我国的孩子实在都太擅长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我见过很多人,在错失机遇以后,会总结一大堆经验,从自己身上找很多原因,但是这些原因对不对?全错。公司不雇佣你可能只是因为你不是本地人,根本不是因为你面试说错话;老板没有提拔你不是你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老板迷信,大师给他算卦说他五行缺火,你的竞争对手张火火,名字五行带火。 成年人的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人跟人的差异比人跟狗的差异都大,所以别指望你能满足所有人。为什么老板不给机会,这背后的原因可以是相当多重并且超越你个人的想象的。因此不要一次失败,就那么快地直接否定自己,也要考虑外在情境的因素以及自身与平台的兼合程度。一次找不到工作就再找,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轻易地就丧失了斗志啊。

所以,连我说的,都有可能是错的。年轻人,一定要有自信,不要轻易自责,丧失斗志。——

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人生能走多远。

因此,对于每个人而言,除了规避害人的学生思维,建立属于自己的系统化思维体系同样重要。


四川职教


1)工资很重要,但我愿意牺牲工资,让自己多学点东西。(学习心态)

2)我还没准备好,先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只要我做了,就可以做到。(准备心态)

3)做的事情一定得让上司看到,不看就白做了。(形式主义)

4)付出就得有收获,我努力了,老板会看到我的价值。(瞎努力)

5)上司说的话一定有他的道理,只要不是太过分,都能接受。(被动接受)

6)请问这个怎么做?(态度谦逊,不会问问题,伸手党)


公司是盈利机构,支付你薪水。培养可能只是公司的策略和安排,但不是必须。带你的人工作也很忙。多教你是善意,不教你也是正常的事,别指望别人。


工资就是你的时间、工作能力的交换,以及市场的薪资水平、公司发展阶段的综合评定。还把职场当学校?

在加入公司之前,我做了将近1年的兼职,在兼职过程中,交流都特别愉快。老板后来告诉我,是因为她对一个兼职的期望值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把事情做完。


但是没想到在运营公号的期间,我几乎有求必应,而且提供了额外的价值,做了很多不是工作内容范围的事情。

  • 因为前期发展的原因,这份工作关系有更深的交流,我们一起做了整体的框架,所有都是从0到1的过程,有一份“革命友谊”在。
  • 在公司发展的后期,这份情谊就显得有点累赘。老板语重心长的跟我说出了这句话:“职场上,不谈感情,本质上都是交易。”

不要觉得我说得不近人情,这就是事实。虽然初入职场,很多人都是以“求”职,请求一份工作的心态加入公司。

雇佣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你给公司提供负责岗位所能产生的价值,相应的获得薪水,这就是最基础的条件和供求关系。


职场谈情感太奢侈,薪资的明码标价才是对合同关系最起码的尊重。

如果你对老板和团队特别崇拜,建议你理性看待所有的标签,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期望值低了,当你剥洋葱一样了解清楚公司的时候,才不会太狼狈。


一罐有趣


1.主动揽活和思考:

如果说大学的时候,有老师给你布置任务而且还有deadline之类的东西。在工作上似乎开始也有领导给自己分配一些任务;如果用 tower 或者 teambition 的话,一些任务还有deadline,貌似和上学的时候一样。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工作上领导喜欢的是你能够proactive(预先主动地,这个词不好翻译) 能够自主地去把负责的事情做好。你要能自己去规划一些事情,同时有好的想法(并且是能够落地的)可以及时和他们去反馈。一般的领导只在你入职最开始的时候,像老师那样来给你布置作业,甚至还有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最后希望都是你能够成长起来,独挡一面。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入职的时候,你就好像LOL里的英雄出生一样,你要做的是带线补刀,打小怪,就好像完成一个个任务一样;但是你在心中要有一本明确的认知:打小怪补刀赚线只是一个过程(过渡阶段),并不是全部;其目的是为了给你涨经验涨钱涨等级,然后你的目标是要发育成一个能独当一面能出去打野能gank能团战而且和整个团队互补能够配合的英雄!你不是打怪机器,也不是补刀能手,这些只是一个过程,所以你眼睛不能只看着自己今天完成了几个任务(新人的任务一般都是很小粒度的bug或者是小功能),而是心想自己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可以成长多少,自己开始出去gank或者团战还欠缺什么?如何来补全?


2.不要只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

这个我做得不太好,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之前竞赛、程序比别人写得快那么一点,于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关系。于是渐渐地只和自己熟悉一些中国朋友(圈子不够国际化)吃饭和玩。到了最后我才意识到,当一个工程师做到了上面的级别,你代码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数型下降而你的 soft skill(除了编程能力之外的软实力) 则越来越重要。这时你的圈子和人脉(即使在公司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我建议你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比如:“team lunch” 这种东西,不管他们是什么牛鬼蛇神,吃什么难吃的东西,你都是要去的,是 强制的。国内的话,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就要主动和其他部门或者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多沟通和合作,不要只是简单地埋头写代码。


3.看未来和趋势,而不是眼前。

这点我觉得是学生事情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根本原因是学生时代一般都没钱也没太多眼界,所以开始挣钱了之后,觉得随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满足,从而 settle down下来。我看到很多新毕业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时候,看得不是未来(趋势),而只看眼前。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我加入Facebook的时候,旁边同学问我说为什么不去Google或者Apple,那时他们的Android和iPhone,还有搜索和Mac业务如日中天,去一个社交网站干嘛?(当时Facebook可没有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 VR)甚至还有人有了Facebook的offer和微软的offer或者Google的offer,最后选择去了Google的。也有人只看工资和现金,对股票和option不去研究甚至摆出一副不在乎的态度的。甚至还有人说 Google 食堂的菜更多,说Google因为有游泳池或者免费的洗衣机,真让人哭笑不得。

创业路上有一句话叫做 顺势而为。看清以后发展的趋势非常重要,而且你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领域要起步之前(看清楚,是之前)就赶紧跳上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势公司的成长(而不是在公司已经飞得很高的时候上去)。这些道理说出来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在亲自选择的时候很难不犯错误,因为人们总是不愿意思考以后的不确定性而趋向于选择当下的安逸。不然这里问几个问题? 你是选择 BAT 还是 创业公司? 是选择 互联网金融的领域 还是 O2O 领域? VR/AR 是走向爆发还是扯淡?(对的,您要思考!同学)


4.Prioritize your tasks

(给英文小白翻译下:分清自己工作的优先级)具体说来就是:学习上的课程是有限的,作业也有有限的,而且还有相对明确的deadline和最后一个期末考试;考试完结后,几乎学业清空一段时间。但是在工作上你会发现你没有一个类似暑假或者寒假的东西,另外最可怕的是你的活是干不完的 --- 对的,是无穷无尽的。特别你是在一个上升期的互联网公司的话,给你任务的速度很多时候是超过你的处理速度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在接到一个被分配的任务或者一个email要求你干什么的时候,你不是要马上可以做,而是要强迫自己停顿下,分清现在这个任务的优先级,然后分配好开始时间,之后再开始做。这点尤其重要!特别当看到一个简单或者routine的任务被email或者tower上分配来的时候,不要因为任务简单就马上跳上去干,不然这样极可能最后沦为被简单重复劳动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占光,最后没来得及干重要的事情,或者没有精力去思考更加长远更有影响力的事情。

所以,重申一次,去做impact和urgency最高的事情(这种事情一般来说不是很愉悦,甚至是比较棘手或者说是无从下手的事情),而把简单重复的活尽量后排(或者delegate出去)。这时你才会发现你的忙碌是有意义的,而不是 pseudo work。我常常看到一些毕业不久的人每天都很忙,但却没有抓住重点,只是为了忙碌而忙碌,或者用更加贴切的话描述是:“为了感动自己而忙碌”。很多时候这样的忙碌,最后都是一个屁。之前在Facebook里,对于这样的同事有一个称号叫做“pseudo worker”,领导的职责是直接给他们透彻的反馈,让他们认清自己工作的impact最大化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同时告诫他们要忍住低impact的简单任务的诱惑对的,那些垃圾任务有着一种诱惑;诱惑着没有定力的人一直去做,一直去做,感觉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忙碌和充实”。

所以要小心! 在国内创业路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创始人(或者cofounders),他们自己的方向可能没怎么想清楚,或者路线没有执行得当,却一天到晚在朋友圈筛自己和同事们的加班,觉得这样的“忙碌”很充实。其实这是一种很可怕而且对自己和团队既不负责的做法。一般工作时长惊人但又没有unicorn估值的公司,我总觉得加班是一种羞耻,是自己团队不会分优先级或者战略不明确的表现;如果创始人还一直在那里秀加班来感动自己的话,我的建议是尽早离开。同时我还感打赌,90%这样的公司在加班(和日常工作时间里)的效率是偏低的。


5. 工作并不是你的全部

这点我不太想展开,就罗列几点:a. 家庭很重要,美国人特别注重life-work balance,在工作台上经常是家庭合照; b. 可能对于没满30岁的人没有感觉。但是当你迈过30岁这个坎,你会更加注重小孩和家庭的重要性。kids are your future,这是老美们经常说的话。所以那时你应该把重心转到家庭和下一代身上,让他们成为你生命的延续(虽然这很俗,但是是事实。我们都是DNA的奴隶。) c. 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不停加班熬夜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工作上的很多事情(比如一些小的功能、小的bug)其实对于公司影响没你想象的那么大,而你的身体才是你自己最为宝贵的东西。所以多健身多锻炼作息正常别抽烟。你如果去硅谷逛一圈,最好再工作个一段时间,你会发现那边烟民很少(很多烟民是印度和中国人,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而公司高管经常性的行为是早起健身和周末陪家人,然后还把各种晒幸福的照片往Facebook上发,给人一种齐乐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更加级别的炫耀,是超越了晒车晒房晒奢侈品的更加级别的一种炫耀。


6. 停下来思考职业规划

工作起来之后经常会觉得节奏很快,压力很大,使得整个大脑感觉像是被填满了,还有感觉在很长连续的时间里一直马不停蹄地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Zuck在一起Q&A的时候,被问及你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他回答比较长, 但是他核心说的一点就是 "Don't do thing reactively, but proactively.“ 不要机械式地做被分配的活,而是自己主动规划自己的任务和要后续锻炼和进步的方向。所以,Bill Gates 和 zuck 都会选一年中的一周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gates的思考周),所以你的思考周在哪儿?即使你没他们那么牛,来几个思考日总归可以的吧? :D (您又尴尬地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