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要吃苦,從小就要培養

小時候,老人家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了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但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孩子要吃苦,從小就要培養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的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知道恰當的吃苦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而是我們“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當孩子在探索中遇到挫折、內心有受苦的感覺時,很少有長輩能夠“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受苦,讓孩子經受心理蛻變。更多的長輩會選擇跨越界限,幫助孩子逃離這些挫折。遠離挫折,孩子就不能跨越挫折。

孩子要吃苦,從小就要培養

其實,長輩的經驗並不是沒有用,只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必須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才會有存在感。孩子在參加探索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得到了探索的樂趣,其思維能力、創造力也得到了發展。

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女孩,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鍊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孩子要吃苦,從小就要培養

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週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非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

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裡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裡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

孩子要吃苦,從小就要培養

所以說,教會孩子敢於正確、積極地面對挫折,在逆境中成長。當孩子有了強大的內心,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上必定遊刃有餘,逐漸變成生活的強者,這也是我們為人父母的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