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殺安德海,丁寶楨爲什麼敢在慈禧太后頭上動土呢?

睿兒媽有話說


安德海再囂張,其實都也是慈禧權力慾望外化的表現,安德海的死,並非單單因為違反祖制,而是慈禧和奕訢鬥法的結果。

都知道安德海是慈禧的“紅人”,貼心總管大太監。但是可能大家並不知道安德海為什麼會成為慈禧的紅人?他又為何如此張狂?


有清一朝,引明朝為戒。入關後順治便定下祖制“閹宦(中官)不得干政”。但是就在順治朝便出現了一個巨宦吳良輔。但是順治一死,孝莊便以”祖制”的理由借康熙之名將他處理了。

此後清朝再未出現有權力的宦官,直到咸豐帝在承德駕崩。因為當時咸豐是逃到承德的,而肅順當時是內務府總管,咸豐與後宮的飲食都是由肅順一併供應的。咸豐一死,肅順竟然停掉了飲食供應。肅順的理由是是後宮的飲食原本是應該由專人供應,按制度與他內務府無關。


結果後宮差點就餓死人,連慈安也只能吃此前剩下的蘋果。實際上這就是政治鬥爭。因為咸豐死時的政治格局重,破了一項祖制,那就是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咸豐把兩個印章分別給了慈安和懿貴妃。雖然考慮到兩宮相互制約,但是把最終決策權給了後宮。所以無法猜測肅順此舉究竟是無意行為還是刻意行為。反正這成了最終殺他的理由。

在這個兩宮艱難時刻,安德海立下了大功!這就成了安德海此後恃寵而驕干預朝政的開端。


安德海充當了特使,悄悄溜回北京,聯絡恭親王奕訢。讓恭親王請奏趕赴承德奔喪。但遭到了肅順等人的拒絕。

於是奕訢又讓安德海趕赴承德,讓二後發聖旨詔奕訢前去承德奔喪。奕訢和二後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誅殺了輔政八大臣。


更是在同治4年(1865年),安德海慾望的膨脹,很快和奕訢發生了衝突。於是安德海利用慈禧太后猜忌,慫恿慈禧除掉奕訢。但慈禧只是革除奕訢議政王頭銜,慈禧此舉只是打壓奕訢,畢竟此刻的慈禧在政治上還離不開奕訢。

但這件事讓奕訢感受到了慈禧的厲害,她不按套路出牌。而宮廷的權力鬥爭,已經加入了後宮和太監這兩點元素了。這都將是他強大的敵人。

同治7年(1868年)冬天,安德海在慈禧的支持下,甚至公然在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大擺酒宴,娶徽班唱旦角”九歲紅”馬賽花為妻。

“太監娶妻”,天下譁然。此舉在眾多朝臣和仕人的眼裡是慈禧太后公然使用權力”指鹿為馬”的舉動。為世人深惡之。然而安德海雖然猖狂,但是因為慈禧太后的原因,都無可奈何。

但是此刻另一個人出離憤怒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同治皇帝。

然而此刻同治都已15了尚未大婚,尚未親政,而這個死太監竟然公然娶妻,再聯想到自己每次提到大婚,這個死太監就經常被其挑撥是非,然後自己就被慈禧責罵。那恨就不打一處來。(這裡安德海還真的無辜的,他只是瞭解你老孃的想法而已。)

然而上天欲令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安德海正在自尋死路。


同治8年(1869),安德海利用慈禧想在同治大婚前(按照祖制,同治大婚過後便可親政了),到地方摸摸底的心態。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

炒米以為並不是安德海傻,不知道祖訓,而是之前破壞祖訓的事情都涉嫌過關了。這才是他有恃無恐的原因。

只是六品藍翎太監的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又未攜帶任何公文的情況下,打著“欽差”的名義便出京了。一路之上,奢糜無度。地方巴結官員,聞風而動,各種款待、恭迎恭送,絡繹不絕。

當有官員跑到山東地界等候安公公大駕的時候,德州知州趙新對此頗感費解了,既然是欽差過境,為什麼卻沒有“明降諭旨”,也沒有公文。大家還竟然都知道這事。於是上報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得知情況,一方面令人抓捕安德海;一方面立刻秘奏軍機處,細述了安德海的不法行為。

奕訢得報後,又以軍機處名義秘諭丁寶楨,即刻拿辦。甚至安排好了,如果安德海逃竄回直隸,那就讓曾國藩派人拿辦。總之不能讓他回京見到慈禧。


抓捕行動安排就緒。從同治8年(1869)8月2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到8月7日安德海被正法於濟南,總共5天時間。

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殺後,出離了憤怒。但是也無可奈何?畢竟人家佔理!

打狗還得看主人,你們殺狗,就不怕狗的主人殺了你們嗎?但是無論奕訢還是同治這次都沒有站在自己這邊。慈禧畢竟是個政治家,不只是個潑婦。


安德海的確違反了祖制,丁寶楨殺人有理有據,更何況丁寶楨可是剿捻功臣啊。當曾國藩接到秘諭之後,嚇了一跳,還好丁寶楨抓了安德海,如果安德海又回到直隸,我當如何處理?簡直不敢想。但是曾國藩還是挺佩服丁寶楨的。


炒米視角


關於丁寶楨誅殺安德海一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演繹出很多版本,比如安德海的慈禧的不正當關係,比如慈禧曾經下旨“刀下留人”,丁寶楨抗旨而行等等。

先介紹下事情的兩個主人公

丁寶楨擔任山東巡撫期間,因勤王剿滅“捻軍”

而得到皇帝的信任,並被授予太子太保銜,得到重用的丁寶楨,第二年就將安德海誅殺。

安德海,“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頗用事”。由於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功,所以頗受重用,安德海被抓時才26歲。

再看一下事情的大概經過

同治八年,安德海藉口採購同治大婚典禮所用之物出京,不僅沒有攜帶任何公文,反而招搖過市,排場頗大,行至山東,被巡撫丁寶楨捕獲,旋即將其誅殺。

丁寶楨為什麼敢殺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殺安德海有制可循,有法可依,安德海在沒有公文的情況下擅自出宮,違反了祖制,按律當殺

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難道丁寶楨真的敢“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嗎?

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誅殺安德海恐怕是一場

密謀已久的計劃。

“辛酉政變”後,成為總管大太監的安德海依附於慈禧,利用手中的權利干預朝政,恭親王奕訢被革職就與安德海與慈禧的密謀有關。

不僅和奕訢關係不好,安德海和小皇帝同治的關係也搞的很僵,他時常向慈禧打皇帝的小報告,致使同治經常受到責罰。

所以殺安德海應該是同治,奕訢密謀的結果,而丁寶楨只是實際執行者。

由於當時處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時,慈禧還沒有大權獨攬,而安德海所犯之罪又確實該殺,所以慈禧只能吃了啞巴虧。


一點點歷史


丁寶楨之所以誅殺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絕非意氣用事。

誅殺安德海的前一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丁寶楨因為助剿捻軍馳援京畿,受到同治表彰,是少年皇帝面前的紅人。

安德海,則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他在辛酉政變中,充當了皇太后與恭親王奕訢之間的聯絡員,憑藉立此大功,升至總管大太監。

安德海把寶押注慈禧太后,鞍前馬後不辭辛勞,很快,又出謀劃策,配合慈禧兵不血刃解除了奕訢議政王一職,這下把奕訢給惹惱了,立誓除掉“這個奴才”。

知道了奕訢想法後,安德海開始也有些犯怵,畢竟人家是主子,自己是奴才,但憑藉慈禧專寵,很快就把這份敬畏感拋到九霄雲外。

得罪奕訢也就罷了,安德海後來又得罪了少年皇帝同治,連親孃兒倆的關係也敢挑撥,安德海不可謂不是藝高人膽大。據說同治帝恨極安德海,自己捏了個小泥人,背後刻上安德海的大名,沒事兒就氣急敗壞地用刀戳泥人兒,邊戳邊罵。

到了這個份兒上,安德海猶不收斂,繼續高調做人,高調做事,敲鑼打鼓娶進了一房名旦,“太監娶妻”這條大新聞一夜傳遍北京大街小巷。

最左側為安德海。

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頭已經向他發出了“獰笑”,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

1869年,宮中籌備同治成婚大典,安德海也想借機出宮活動活動,趁機斂財,於是跟慈禧自請擔綱皇帝龍袍採購任務,親下江南,慈禧也沒多想,答應了。

安德海這下可犯了大忌,順治曾經頒佈上諭,防止太監干政,第一條就是嚴禁太監出京,奉旨出京倒還好,可安德海自恃得到慈禧允許,但卻忘記了開具並攜帶官方證明,所謂欽差出京,必須有“明降諭旨”,這樣地方上才能搞好接待工作,手下兵士也必須憑藉“傳牌勘合”,地方上才能搞好供應工作。

或許安德海也知道規矩,但長期的持寵而嬌已經讓他很有些飄飄然,他安德海在京師跋扈慣了,誰敢查他證件不是?

丁寶楨敢!

丁寶楨作為山東巡撫,他怎麼會知道安德海的手下都沒帶證件?

據說安德海伏誅後,當時擔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日記裡記錄,聞丁撫入覲時,曾受當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諭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實有人訹之也。”

也就是說,丁寶楨事發前曾經進過京,得到過更上層的指示,是同治還是奕訢,趙烈文沒做猜想,依據正常情況來看,後者可能性更大,議政王的光環是沒了,但奕訢還擔任著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屬於權力中心,地方大員也還是他的直接管轄範圍。

繼續往深入猜測,安德海行前未必沒考慮過辦證,但肯定也是被奕訢搪塞支吾過去,甚至再追根溯源,安德海出京一事,沒準兒也是奕訢找人攛掇的。

魚出現了,該收網了。

剛一進入山東境內的德州時,丁寶楨就盯上了安德海,後命人在泰安將安德海一行捕獲,帶到濟南府。

丁寶楨為安德海擬就五樁大罪:

一、不用說了,太監不能出京;

二、沒有明降諭旨;

三、沒有傳牌勘合;

四、所乘船隻上有龍鳳旗幟,這是皇家專用;

五、攜帶女優,不成體統。

實際上,丁寶楨在殺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經接到了軍機處密諭: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密諭裡說的很明白了,你丁寶楨能辦就辦,不能辦也沒關係,等安姓太監到了直隸境內,可以由曾國藩辦他,那時候這功勞就不是你的了。

本身,丁寶楨也是一名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清官,以敢於擔當著稱,恭親王的軍機處發來的密諭,又能保證了他不需要擔負責任,那還等什麼?

安德海再也傲嬌不起來了,第二天,即被驗明正身,就地正法。

有人會說,那時候慈禧太后不是權傾朝野麼?那丁寶楨豈不是與虎謀皮,成為慈禧太后的眼中釘,難道不想活了?

還真沒到那分數上。

首先這安德海是民憤太大,聞聽這傢伙一死,全國各地官僚恨不能紛紛發來賀電,慈禧也都看在了眼裡,這隻能說安德海得罪人太多了,人既然已經死了,慈禧也會審時度勢,不會意氣用事。

第二,慈禧其時還稱不上權傾朝野,慈安皇太后雖然不太愛管事,但畢竟是兩宮聽政,名義上,慈安才是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也支持安德海伏法一事,慈禧表面上也不能反駁。

第三,那當然還得怪安德海太大意,沒辦好手續,頭腦發熱,挖個坑就敢跳,在宮內耀武揚威習慣了,還真以為朝臣都敢怒不敢言,敢言也白言,他是真沒敢想自己能被處死,死也死得“名正言順”,丁寶楨執行的沒毛病!

第四,慈禧知道,這事有奕訢的參與,這時候的奕訢,仍然身處權力中心,慈禧並沒有替換掉他的想法。

最後,丁寶楨的確一片赤誠,當官當的坦坦蕩蕩,於公,盡職盡責勇於擔當,於私,兩袖清風樂善好施,他死後,連辦理喪事的錢都沒留出來,慈禧也都看在眼裡,感念在心上。

所以,丁寶楨死後,慈禧也深加體恤,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


歷來現實


安德海是非常受慈禧喜歡的太監,在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中,由於充當了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秘密聯繫人,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安德海被殺事情經過

1869年,安德海借同治皇帝即將舉辦大婚典禮之機,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一帶採購龍袍和婚禮所用之物,慈禧同意之後,他坐著豪華樓船,擁著女優名伶,懸著龍鳳旗幟,沿大運河一路招搖南下,直奔江南而去。安德海卻一路上敲詐勒索,公然向地方上索取賄賂,“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地方官考慮到他慈禧太后的關係,也不敢把他怎麼樣。

結果碰到了丁寶楨,然後被丁寶枕扣下,呈送密摺送交軍機處,列舉了安德海的罪狀;

一;未經差遣,宦官不許擅出皇城,安德海出城未攜帶任何文書

二;清朝祖制,宦官不許與外人接觸

三;龍鳳旗幟,是帝王御用物品,安德海違制妄用,有僭越之舉

四;太監往返照例應該有傳牌勘合,不能隨意暢遊

最後因為慈禧正在生病,在慈安太后授意下,於是同治皇帝讓恭親王奕訢馬上趕到軍機處擬定密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東,要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寶楨未受處罰原因

首先來說;丁寶楨這件事沒有任何過錯,殺安德海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執行。

其次;丁寶楨已經上書了軍機處,通過了軍機處的同意。

第三;安德海完全是自作自受,安德海乘著為慈禧傳令的機會,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甚至教訓年幼的同治皇帝,可以說宮廷之中,除了慈禧之外,安德海已經得罪了所有的重要人物。

第四;我認為慈禧既然想著把持朝政,就需要朝廷重要人物的支持,安德海囂張跋扈,得罪滿朝權貴,就算是喜歡他,也不能縱容他胡作非為。



所以綜合所有原因,安德海必死無疑。據說安德海的這次出行,就是別人給他下的套,宮廷鬥爭激烈,像是安德海這樣可以說是死有餘辜。

關於丁寶楨,更出名的是宮保雞丁,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我是越關


首先是因為安德海破壞了清廷的祖制。為了防止太監專權,清代有祖訓,不允許太監隨意出宮。如果特殊情況必須出宮辦事,必須以聖旨為憑介。安德海出宮到外地打秋風並沒有請到聖旨。慈禧心裡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當丁寶楨以這個為理由將安德海誅殺,慈禧也不能因此表示反對。

其次是因為安德海就算再得寵,本質上也是個太監。慈禧作為一個政治家,孰輕孰重自然心裡有數。我們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慈禧有一種妖魔化的印象。但是不要忘了,慈禧是一個有政治能力的人。否則她也不能一個人支撐晚清政局近半個世紀。

最後說一個野史中的解釋。有野史記載,安德海淨身不徹底,與慈禧有男女之情。而丁寶楨在誅殺安德海之前,因為要驗明正身,所以知道了這件事情。丁寶楨很識相,沒有將這件事情公佈出來。慈禧因此不但不記恨丁寶楨,反而很感激他。丁寶楨在事後不但沒有受到打擊,官反而越做越大。因為是野史,可信度不高。但也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可能性。


zyb38537240


殺就殺了,怎麼著吧?

丁寶楨是誰,你可能並不十分清楚,但是,“宮保雞丁”你肯定知道,並且吃過,這個“宮保”就是丁大人(他被追贈“太子太保”榮譽頭銜),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發明了這個流傳大江南北的私家菜。

丁大人是晚清名臣,官做得很大,而且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誅殺安德海,發生在他做山東巡撫的時候。

安德海可是慈禧太后跟前的大紅人,他在辛酉政變中秘密回京搬來了恭親王奕訢,搞垮了顧命八大臣,立下了大功。所以,丁寶楨敢打狗不看主人,也是夠楞的。但人家丁大人非但沒有受到處分,反而更紅更火了,

7年之後,升任四川總督,躋身封疆大吏之列

丁寶楨不僅敢在慈禧太后頭上動土,還給慈禧挖了個大坑,狠狠抽了老佛爺一個耳光。

丁不是愣頭小子,他敢這麼幹,原因有三:

一是站位高。

子曾經曰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安德海沒有聽從聖人教誨,他出宮卻沒有攜帶任何公文,屬於擅自出宮,這就是名不順。而更可氣的是,他還橫行不法,到處招權納賄,作威作福。丁寶楨牢牢抓住他擅出宮禁這一點,搬出了祖訓,認定這廝違反祖制,大大的該殺!

二是借刀殺人。

晚清時期,該殺的人多了,大部分還不是不了了之。為啥丁能殺得了安德海呢?丁還是很聰明,他不敢擅殺安德海而是,秘密上奏摺給恨死安德海的同治皇帝。同治為啥恨安德海呢?這老安仗著慈禧寵他,有點翹尾巴,竟然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同治早就想收拾他,一接到密奏,立馬批准。

三是官官皆曰可殺。

安德海做人有點太高調,貪汙受賄就不用說了,

一個大太監居然還大張旗鼓的娶女明星(臨死前一年,娶了徽班名角九歲紅為妻)。更要命的是,這哥們還干預朝政,替慈禧太后密謀奪了恭親王奕訢的權。對於奕訢而言,真是成也老安,敗也老安。朝堂上下,大小官員特別是有點責任感的官員都不喜歡安德海。丁寶楨殺了安德海後,很多官員都拍手叫好,曾國藩就稱丁為“真豪傑”。群眾基礎還是很重要的。

所以,還是得記住那句“網話”:不作就不會死!


飲水君


說起大太監安德海,都知道他是慈禧的絕對心腹,也是頭號大紅人!

但就是這麼一個“權傾朝野”的大人物竟然死在了一個巡撫的刀下,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慈禧非但沒有降罪於他,還嘉獎和提拔了他,在他死後還給了“文誠”的高等級諡號,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巡撫就是丁寶楨。

安德海死的原因其實也很乾脆,他假借為同治採辦龍袍材料為由南下,一路招搖囂張,無人可擋。到了山東丁寶楨的地界,丁巡撫知道了他是私自出京,向朝廷確認後直接拿下,然後迅速處決。

清朝有個祖訓“太監不得私自出宮”,丁寶楨正是拿了這個“尚方寶劍”直接斬了安德海,而慈禧也是無可奈何,自己完全佔不到理,只能“啞巴吃黃連”。

要說慈禧也的確是個人物,在她掌權後竟然沒有治丁寶楨的罪,還繼續重用他,並表彰其“國之寶禎”,這種做法也得到了天下的讚譽。


紅黑聖西羅


1869年,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山東巡撫丁寶楨殺了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可不是一般的太監,他是慈禧太后最寵信的太監。

(安德海劇照)

安德海早年在咸豐帝身邊做御前太監,由於他聰明伶俐,辦事機敏,很快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喜歡。

1861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太平天國叛亂未平,面對內憂外患,一向體弱多病的咸豐帝,在焦急憂懼中撒手人寰。

當時以肅順為首的顧命8大臣亦有輔政之權,這讓素來權力慾望極強的慈禧很不滿意。於是暗中和在北京處理事務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而負責在慈禧和奕訢之間秘密傳話的人,就是安德海。

奪取政權後,慈禧和慈安太后在養心殿開始垂簾聽政。

安德海亦因有功,被晉升為六品藍翎太監,任職總管大太監。

同治皇帝雖是慈禧的親兒子,但由於慈禧對他管束極嚴厲,他頗懼怕慈禧,反與一向對他慈愛的慈安太后關係要近一些。

安德海知道慈禧不喜歡同治與慈安親近,所以常常在慈禧面前挑撥同治和慈安的關係。由於安德海的緣故,同治沒少被慈禧訓斥。有時,慈禧還命安德海代為訓斥,而安德海亦得了雞毛當令箭,把同治訓斥得體無完膚,根本就不把他當皇帝看。

(同治帝畫像)

不光如此,安德海在前朝也風光無限。

由於慈禧是女流之輩,為避嫌疑,她和大臣之間議事,都由安德海負責上傳下達。

安德海既然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大臣們自然不敢開罪他,甚至一些想升官進爵的大臣,還對他極力拉攏,向他行賄。

由於安德海把慈禧伺候得滿意,他在前朝後宮的胡作非為,慈禧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約束他。

安德海只是在宮裡風光,覺得就如錦衣夜行,不夠快意,一心想出宮去,到地方上去耀武揚威。

正好,慈禧給同治定下了婚期。安德海便以要為同治大婚採買龍袍為由,請求慈禧讓他出宮。

得到慈禧的應允後,安德海叫了一眾隨從,浩浩蕩蕩出宮了。

安德海在宮裡橫慣了,以為出了宮,那些地方官見了自己,亦要禮讓三分。所以他雖自稱為欽差,但並未攜帶欽差公文。

安德海這一路極為威風張揚。所過州縣,由於知他是慈禧身邊的紅人,亦都對他客氣有加,臨走還送些銀兩,以期他能在慈禧面前美言幾句。

不過,當安德海到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聞卻很納悶,因為按例欽差大臣過州縣時,會外發公文,這樣沿途官員才好按禮迎送。另外,安德海的僕役也沒有“傳牌勘合”。

(丁寶楨劇照)

趙新聞是個謹慎人,他擔心此事有詐,於是上報給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聽聞安德海惡名,立刻寫了份密摺上呈現軍機處,在密摺中痛斥安德海種種不法行徑,並列舉清廷“太監不許與外人交接,不得擅出皇城”等罪行。

密摺發出後,丁寶楨便將安德海等人拘捕審問。

三日後,軍機處便發出密諭,說安德海擅離遠出,並做出種種不法之事,已違反祖制,理當就地正法。

丁寶楨看了密諭,知道事不宜遲,於是遵照諭旨,把安德海就地正法。

事情發生後,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一時丁寶楨名聲在外,許多人稱他為“丁青天”。曾國藩也非常欣賞他的魄力,把他稱為“豪傑士”。

可是,丁保楨這殺的是慈禧的心腹啊,都說打狗還要看主人,慈禧能放過他嗎?

慈禧心裡還真不想放過丁保楨。

不過,丁保楨在殺了安德海後,把安德海的屍體裸露於菜鬧口,供來往百姓圍觀。

大家一看,咦!安德海還真是個太監呀。

(慈禧太后劇照)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呢?

原來,安德海在京城裡,曾大操大辦地娶了一房媳婦。當時鬧得滿城風雨,都沒聽說過太監娶媳婦,於是有傳言說安德海是個假太監。慈禧之所以一刻也離不得他,就是因為他和慈禧有不能言說的事情。

現在,丁寶楨曝屍安德海,大家一看,也就破了謠言,還了慈禧一個清白。

另外,殺安德海的諭旨是慈安、同治和軍機處商量後做的決定,憑的是祖制中明文規定:太監不許出宮,不許結交外官,否則就地正法。

丁保楨這事辦得滴水不漏,讓慈禧想尋不是都沒辦法。再加上他又還了慈禧清白。慈禧是個心機深重的人,權衡再三後,她說:“這安德海太無法無天了,丁寶楨殺得好。”

此後,慈禧見丁寶楨在任上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又把丁寶楨提拔為四川總督。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安得海是李連英之前,慈禧最寵信的太監之一。這裡我們要注意,安得海的得是得到的“得”,之所以後來訛誤成這個德,我推測可能是受到慈禧另一個寵信太監“小德張”的影響,可能是把兩個人合併成一個人了。

正是因為有安得海被殺的事件,李連英在伺候慈禧幾十年的時間裡,才沒有幹大肆胡作非為。安得海之死,可以說給李連英敲了一個警鐘。

那麼丁寶楨為什麼敢殺安德海呢?安得海究竟做了些什麼,讓丁寶楨非要殺他。

安得海自閹入宮:因家裡太窮活不下去

安得海,1844年出生,與李連英和小德張一樣,都出生於河北河間。當時,河間是以盛產太監而得名。

由於家庭貧困,沒有飯吃,安得海只好於1855年11歲的時候自行閹割進宮。

安得海長相俊俏,又能說會道,所以很幸運的被選成了御前太監,陪伴在皇帝左右。

開始的時候,咸豐皇帝很喜歡他,就讓他拜三大殿掌管玉璽的首領太監劉多生為師。當時,咸豐皇帝最寵愛懿貴妃,再加上她又生了載淳(同治皇帝),令咸豐皇帝大為開心。

懿貴妃知道,咸豐喜歡這個小安子,就把他要到了自己的宮中,讓他在平時幫忙傳話。

安得海有功於慈禧,於是更加肆無忌憚

後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咸豐皇帝匆忙跑到熱河,並死在了那裡。咸豐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顧命八大臣肅順、端華等人輔佐皇帝。根據野史記載,咸豐可能還命人防著慈禧太后,一旦她不安分守己,就讓人將其除掉(也有人說是跟慈安太后說的)。

據說,安得海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就將其告訴了慈禧。慈禧於是聯合恭親王除掉了八大臣,掌管了權力。安得海有通報之功,更加得寵。

安得海很會討好慈禧。慈禧喜歡京劇,安得海又唱得非常好,嗓子也好。吃喝玩樂,伺候得慈禧樣樣舒服。有時候安得海甚至還跟慈禧說,您真像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慈禧於是更加開心。

安得海的這些行為引起了朝臣們的反感,紛紛上奏摺指責。慈禧表面上表示道歉,但仍舊我行我素。這一事件,讓安得海更加憎恨朝廷上的大臣,仗著有慈禧庇護,也更加胡作非為。

甚至還在1868年冬天,娶了唱旦角的19歲姑娘馬賽花為媳婦。

有一次,恭親王有要事找慈禧,卻沒想到慈禧正跟安得海玩得高興,直接不見。恭親王大怒,發誓要殺掉安得海。

還有一次,同治皇帝訓斥了安得海。安得海卻去找慈禧哭訴,慈禧沒有斥責安得海,反而把自己兒子說了一頓。同治皇帝下不來臺了,決定找個機會除掉安得海。

丁寶楨殺安得海:因為有皇帝的密招和祖宗之法

1869年,安得海在宮裡待煩了,打算外出遊玩一番,就藉著到廣東給皇帝選大婚所穿龍袍的機會,決定出宮,順便賣掉自己弄來的一些金銀珠寶。

同治皇帝覺得機會來了,下密令給山東巡撫丁寶楨,找機會殺掉安得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丁寶楨並非是主動殺安得海,而是有同治皇帝的命令。

安得海出宮之後,聲勢浩大,胡作非為,每到一地,都弄得雞犬不寧,對地方官員更是頤指氣使,呵來罵去。在運河上,出動了兩艘大船,隨行的官兵、妻妾、太監、宮女有20多人,大家敢怒不敢言,大有明朝劉瑾的派頭。

丁寶楨

安得海到了山東之後,丁寶楨立即讓德州知府趙新找個機會殺掉他。當時,有官員知道他是慈禧的心腹,勸丁寶楨不要動手。

丁寶楨說,根據大清祖制,宦官不能走出紫禁城。如果有太監膽敢出宮,越權干擾朝政,那是要凌遲處死的。

丁寶楨這個人,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是非常剛毅,有威嚴,忠心為國的一個人。於是,就在安得海到山東的當晚,就殺掉了他。安得海隨行的隨從,也都殺了,不過,有6個人逃回了宮中,船上的財產一律沒收。

安得海死後,丁寶楨上奏摺,說明此事。雖然慈禧太后內心很憤怒,但是朝臣們卻都說根據祖制,太監出宮,是死有應得。慈禧也就只好無可奈何。

安得海死的時候,僅僅25歲。


兮兮說事兒


丁寶楨又不是掘了慈禧太后的墳,何談動土不動土一說呢?


安德海死,死在僭越妄為,不守本分。他是個太監不假,但在政治上卻表現積極,積極的不像個太監,而是一個謀事的大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如果說前面是不得不用他,那麼後面則屬於尾大不掉,被慈禧太后耍弄了一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套路,安德海不明就裡不知厲害,到死都覺得是下面人嫌自己太能折騰,矯召聖旨弄死了自己,殊不知,安德海的死,也是頗合“上”(慈禧太后)意。

辛酉政變前後,身居承德避暑山莊的慈禧太后與北京中樞奕訢的聯絡中斷,是安德海不辭辛勞,以累死狗的狀態來回跑,協調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的意見,制訂了發動辛酉政變,剷除肅順等輔政八大臣的周密意見。

辛酉政變成功,安德海不說有開國功臣的功勞,也有“辛苦之勞”,擢升內務府總管之外,搖身一變成了慈禧太后最信任的紅人,什麼這王公那大臣,都得唯安德海馬首是瞻,看他臉色行事。

慈禧太后想拿捏恭親王奕訢,又是安德海出主意,最後打掉奕訢以慈禧太后爭鋒的實權,只有給慈禧太后打工的地位,安德海又立一功。


這時候的安德海已經衝破了順治帝制定的“太監不許干政”的鐵律,在諸多政務上,安德海的意見都很重要,慈禧太后一生之敵,除掉了肅順、征服了奕訢。

草除完了,鋤頭也就得被收起來,放進倉庫了,但是安德海不消停,一句話形容,狗仗人勢,慈禧太后雖是女人,婦人之仁,但卻也知道“走狗烹”的道理,太監不能幹政,不是她不認可,只是還沒到了行用的時候。

當安德海申請出宮時,慈禧太后欣然應允,這又違反了祖制――太監輕易不能外出的禁令,違著斬立決,當丁寶楨抓住安德海看腦袋的時候。

有人說丁寶楨留了一手,來了個“前門接旨,後門開斬”,還有人說這是東宮太后和奕訢的意見,慈禧太后不知道,她豈是不知,紫禁城是她的地盤,東宮太后每天說幾句話,說了什麼她都能知道,她能不知道自己的狗狗要被殺了。

當所有的敵人都消失了,慈禧太后還有必要留一條野心勃勃不知天高地厚的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