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我們一般知道張志和,都是是從這首《漁歌子》開始的。雖然對這首詞熟能成誦,但對張志和卻始終有點模糊。他是何許人也?他有著怎樣傳奇的人生經歷?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張志和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01

少年得志 青雲直上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關於張志和其人,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文化之謎,其生卒年以及詩詞中描寫的西塞山的確切地點等等,因為史書均無明確記載,所以歷代專家學者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現有史料得知,張志和,字子同,原名龜齡,浙江金華人。他三歲讀書,六歲能文,八歲時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為佳話。《新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十六擢明經,以策幹肅宗(太子李亨),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太子李亨還為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受到皇太子的賞識,張志和的仕途自然是一帆風順。《張氏宗譜》記載,753年,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張志和隨太子李亨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唐肅宗。張志和與舅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肅宗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757年,張志和奉上皇還西京,封金紫光祿大夫。


那時的張志和真可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02

遭受打擊 無意仕途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但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吉凶禍福往往就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在張志和逐年升遷之際,他卻遭遇到了人生之中第一場也是最後一場政治橫禍。《新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後坐事,貶南浦尉。”此處的南浦即今重慶萬州。張志和因何事被貶,現有史料沒有任何記載。但可以想見,作為肅宗身邊的紅人,肯定是牽扯到某項重大事件,使得肅宗一氣之下,將張志和遠遠貶謫。


禍不單行,命運無情,張志和還沉浸在仕途的失意中,家庭竟也出現重大變故,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在幾年內接連去世。仕途的大起大落,親人的相繼離世,這一系列沉重打擊,讓張志和對官場心灰意冷,情不自禁地嚮往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張志和守孝期間,唐肅宗也為自己的決定而後悔,為了籠絡人才,經量移(古代官吏因罪遠謫,遇赦調遷近處任職謂之量移)後,特赦張志和無罪,並贈奴、婢各一,同時賜白銀二千四百兩,以榮葬其母,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後再回朝廷效力。


但那時的張志和已無意復出,“不願之任,得還本貫”,他在《自敘》詩中寫道:

“世事艱難如意少,功名榮耀誤人多。

浮雲富貴非吾願,且買扁舟理釣蓑。”


他還將唐肅宗賜給他的一奴一婢配為夫婦,號曰漁童、樵青,做好了歸隱江湖的打算。


03

雲遊山水 歸隱江湖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張志和守孝期滿後,面對“朝廷屢招”,他不為所動,而是收起官服,穿上蓑衣,帶上漁童、樵青,開始雲遊于山水之間。為了躲開朝廷的尋訪,張志和經常變換地點,最後才來到湖州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


據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 》記載,張志和“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海,自謂煙波釣徒。 ”雲遊期間,張志和“坦然壙然,肄志物外”、“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慾若泥沙”,早已超然物外,不為塵世所累。


其《自歌》詩也是那段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


“七澤三湘碧草連,洞庭江漢水如天。

朝廷若覓元真子,不在雲邊則酒邊。

明月棹,夕陽船。

鱸魚恰似鏡中懸。

絲綸釣餌都收卻,八字山前聽雨眠。”


張志和一邊寄情山水歸於自然,一邊撰寫道學修煉心得《玄真子》一書,遂又自稱為玄真子。 此外,張志和也常常陶醉在音樂和繪畫之中,《新唐書·張志和傳》稱其“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其率真的性情與高超的技藝可見一斑。


二哥張鶴齡怕張志和浪跡不歸,有負平生才學,便在會稽山陰縣一帶築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張志和聽從了兄長的勸告,吟唱著“滄海人間別一天,只容漁父釣青煙。誰知萬頃煙波險,亦有比來留漢船”的詩句,結束了山水間的遊釣生活,回到會稽山陰縣開始“閉竹門十年不出”的陸地隱居生活。


在此期間,他一邊與陳少遊、陸羽、皎然、顏真卿等朋友談詩論道,一邊靜下心來撰寫《大易》十五卷。


774年8月,應湖州刺史顏真卿邀請,張志和第二次來到湖州。顏真卿在府上宴請張志和,並於酒席之間給張志和贈五首《漁父詞》,張志和隨即和作了五首《漁歌子》回贈,並配之以山水畫卷。而我們熟知的那一首,便是五首《漁歌子》中的第一首。


據《續仙傳·玄真子》記載,其後,顏真卿在湖州東遊平望驛,同遊的張志和酒後戲水跨鶴昇仙而去。有學者便據此推測張志和可能因酒醉溺水而逝,時人十分惋惜,顏真卿發出“輔明主,若斯人,豈煙波,終此身”的感嘆。但對於張志和來說,也許這樣的人生告別方式就是他最好的歸宿。淳樸美麗的大自然接納了他的人生志趣,最終他也悄然融入湖光山水之中。


04

漁歌傳世 千年吟唱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漁歌子》吟成後,其第一首很快便流傳開來,且遠播日本。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宮廷歌妓競相唱和,蔚然成風。但不知什麼原因,除了第一首,張志和的其餘四首《漁歌子》竟然一時失傳。日本遣唐使歸國前,向唐憲宗求索另四首《漁歌子》,唐憲宗便命人“訪之江湖間”,可是始終沒有得到。


最終完成這項使命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他在《玄真子漁歌記》中記載道:“德裕頃在內庭,伏睹憲宗皇帝寫真求訪玄真子《漁歌》,嘆不能致。餘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蹟。今乃獲之,如遇良寶。”在留意尋訪之中,李德裕終於得到了張志和的另外四首《漁歌子》。感謝李德裕,你讓後人看到了完整的五首《漁歌子》,為文化的蒐集、保護和流傳做出了貢獻。


張志和另四首《漁歌子》分別為: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裡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幹,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此後,這四首《漁歌子》通過渤海國又傳到了日本,無意之間,張志和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漁歌子》一出,影響詞壇數百年,也引來無數文人墨客效仿,其中就包括李煜、蘇東坡、黃庭堅、陸游、張元幹、趙孟頫等詩詞大家,顯示了《漁歌子》的獨特魅力。歷史讓詩人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模糊,但他留下的詩意卻越來越濃烈。


別人感嘆生不逢時,你卻執意選擇迴避;別人憂傷懷才不遇,你卻主動遁入江湖。可敬,你的興之所至;可惜,你的一世才華。

卻把漁竿尋小徑,閒梳鶴髮對斜暉”、“往來客旅休相問,我是江湖一濫仙。”張志和,那種訣別塵世功名、嚮往逍遙江湖的境界,那種擺脫世俗煩惱、追求自由志趣的情懷,千年以來,仍讓人們深深共鳴,由衷嘆惋。


張志和:告別塵世功名,江湖自在逍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