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名詞長存,張志和與《漁歌子》的傳唱故事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漁歌子》的作者,就是唐代的張志和。這首寫出陶醉自然美景中的率性任真的自由生活,和不受世俗羈絆的人生態度的詞,經過顏真卿和李德裕兩位大名家的先後推介,很快即為全國所知,並且還傳播到日本,形成許多追和的作品。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張志和以及《漁歌子》背後的故事。

1、年少得志,平步青雲

斯人已逝,名詞長存,張志和與《漁歌子》的傳唱故事

張志和原名張龜齡,是一位開掛式的神童人物,他三歲就能讀詩書,六歲就能做文章,且記憶力超人,過目成誦。同時張志和運氣也是非常好,在他16歲那年,得到當時的太子李享(後來的唐肅宗)賞識,直接給了他“京戶”,還破例讓他上國家最頂級的學府太學做插班生。19歲從太學畢業,並改名張志和,參加當時的高考中了進士,直接做了八品京官,留在翰林待用,供奉太子府。

23歲那年,遇上安祿山造反,叛軍把唐玄宗的老窩給端了,唐玄宗只能跑路了,從陝西逃到了四川,張志和也跟隨著太子一起“戰略轉移”,跑到了寧夏。太子李享轉正之後,張志和又積極獻策,向回紇借僱傭兵,最終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24歲這年,張志和就當了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如果用八個字總結張志和年輕時期的話,就是“少年成名,平步青雲”。然而,張志和的下半生卻有些悲涼。

2、自身遭遇處分,親人相繼離世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張志和也逃不開這個怪圈。他的正三品大將軍位置還沒有坐熱,就被調到中央吏部做金紫光祿大夫,其實就是閒職,雖然待遇還是正三品,辦公環境也好了,但是實權沒有了。張志和想一展抱負的心願,受到第一次打擊。當然了,更大的打擊在後面。

斯人已逝,名詞長存,張志和與《漁歌子》的傳唱故事

唐肅宗為了急於收復老巢,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竟然答應了回紇僱傭兵苛刻的條件。張志和是堅決勸唐肅宗收回成命,唐肅宗也是一個固執的人,同時也想樹立他的威信(因為他的老爹太上皇還在),當然是聽不進勸的。張志和嘴巴有些多了,還把一些陳年舊事一併提起,這下徹底把唐肅宗惹火了,管你是年輕時小夥伴,還是正三品的金紫光祿大夫,直接把他貶到了偏遠的南浦做縣尉,這已經讓張志和很鬱悶了,偏又遇上他的父親去世,於是心情更加低沉,心裡已經蒙生退意了,這一年張志和年僅25歲。

26歲那年,張志和以回家守孝為理由辭職不幹了。這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雙親的接連去世,讓張志和身心受到極大的打擊,歸隱田園的心更加堅定了。

唐肅宗雖然給了張志和一個很嚴厲的處分,但是他還是沒有忘記這個小夥伴,得知張志和母親去世,他還特意派人來慰問,把處分取消,還送來錢和糧,另外還贈送了一男一女兩個用人,意思是:小張你節哀順便,三年之後,再回公司好好上班。

哪知張志和守孝三年滿了,一直陪伴他的愛妻卻不幸過世。此時此刻,世間對於張志和已經了無牽掛,榮華富貴也罷,高官厚祿也罷,統統讓它去。他帶著一男一女兩個用人,分別取名為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遊黃山、績溪等地。然後復遊吳楚山水,最後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歸隱,自稱煙波釣徒。與江上之清風為伍,與山間之明月為伴。

在他40歲那年,顏真卿來到湖州擔任刺史,張志和欣然駕舟前往拜訪,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於是即興唱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實,《漁歌子》一共有五首,這是裡面最著名、流傳最廣的一首,仔細體會這首作品,會發現有美景,有構圖,在如畫風物中寫出漁父的隨性生活。遠山如畫,一行白鷺飛過,畫面生動而富有詩意。春江水暖,桃花紛披,鱖魚肉質細嫩肥美,恰是品嚐的最佳季節。後三句寫漁人生活,雖然漂泊江湖,日曬雨淋,但江南的風雨是如此的溫柔,不必趨避,不必遮防,幾乎是一種享受。

在寫下這首詞的兩年後一個冬天,張志和在湖州東平望驛鶯脰湖,因喝醉酒溺水而逝,年42歲。一代才人竟以這樣的方式離我們而去。

3、斯人已逝,名詞長存

斯人已逝,名詞長存。距張志和去世49年之後,時任潤州刺史的李德裕把這首詞收錄在《玄真子漁歌記》文中,流傳至今。其實在張志和去世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此詞已經流傳到日本,並引起朝野唱和熱潮。日本嵯峨天皇(786—842,809—823在位)、有智子內親王(807—847)二首、滋野貞主(785—852)都有唱和。

斯人已逝,名詞長存,張志和與《漁歌子》的傳唱故事

嵯峨天皇在位時年號弘仁,對中國文化有極強烈的興趣,據說他在三十八歲天皇退位的那年寫出《漁歌》五首,錄二首代表作:

“江水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迷。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有智子內親王是嵯峨天皇第八女,後世譽為平安朝第一女詩人,錄一首代表作:

“春水洋洋滄浪清,漁翁從此獨濯纓。何鄉里,何姓名,酒裡閒歌送太平。”

滋野貞主,仕弘仁至文德間,官至相模守,也有五首完整保存,錄一首代表作:

“漁父本自愛春灣,鬢髮皎然骨性明。水澤畔,蘆葉間,拏音遠去入江邊。”

這幾位都沒有到過中國,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對漢詩文嫻熟的掌握,無論遣詞造句,都得張詩的精神。

張志和至死都不會想到,遠在異國他鄉,也有他的知音,這是他的幸運,當然也是文化的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