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高考真的很难吗,你们是如何考上理想大学的?

虫儿-飛飛-_


读书是实现人生目标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理想的途径,而高考是途径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人生起点高低的环节。

首先要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那么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高考就是一种,而且是当下你作为学生最重要的途径,如果选择高考这条途径,那么你就要明白高考是怎么回事?到底难不难?其实你清晰了自己为什么要高考,那么高考对于你而言其实一点都不难了。

高考不仅要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更是学习知识,明白事理,掌握技能的过程。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就像玩一样,养成一种本能的学习习惯。

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理在哪里!那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久的坚持,世上本无困难的事情。贵在坚持,贵在行动。

这样你会发现做成一件事情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难!高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也是不在话下的事。


笑話專業戶


高考的难和易都是相对的。

如果单纯从考上大学来看,现在是相当容易的,我是90年高中毕业,我们那个年代河南的录取率大概是8%,绝大部分都考不上学。现在河南的录取率加到一块应该有70~80%,差不多是我们那个年代的10倍。

我记得印象比较深,北大和清华那年河南省只招十几个学生,平均一个地市还不到一个名额,可想而知上北大清华的难度有多大,而现在北大清华在河南省录约200个,是我们那时间的十几倍,每个地市每年都会考上不少的北大清华.。

所以,现在的高考相对于我们的年代容易多了。

但是现在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如果你想上名校,北大清华确实也是比较难的。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高考对他们来讲真的很容易。看到那些学霸级的学生成绩很好,但似乎他们并不是学习特别努力。

因此高考难或者不难,关键在于个人的自身条件。整体上来说比我们的年代容易多了,所以应该珍惜现在。

最后祝你顺利考上理想大学。


马说新语


我曾经也是众多高考学生之一,通过高考走入大学,走向了大城市,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要问高考难不难,当时感觉太难了,曾经一度都神经衰弱了,晚上睡不着,白天犯迷糊。过去很多年后,现在回想起来,高考很难,和之后的很多事对比,还不是最难的,大学毕业后才有很多事让你无从下手。

一、难在周围人的压力。

高考前,大多数父母都让你不要紧张,不要有负担,但这似乎成为一种暗示,他们越这样说你的压力越大,有时候他们的一个眼神,甚至他们的工作场景,都会成为你的压力。老师每天通过一些超纲的模拟题来显示他的权威,给你施加压力。加上那些好学生不停的在炫耀他们的学习技巧,炫耀他们的学习成绩,考了高分还频频的说很简单呀。所有周围的这一切都在不停的给你暗示,高考很难,自己很弱小。

二、难在对未来的恐惧。

会有很多人把你的未来和高考捆绑在一起,告诉你,如果高考考不好,你的未来就会走弯路,就会开启一个苦逼的人生。鉴于你对未来的恐惧,开始对高考也有所恐惧,真的害怕因为一次考试考不好而影响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过来人,事实不是这样的。高考考一个好成绩,上一所好大学,可能是开启美好人生的一个捷径,但绝对不是唯一通道,至少我工作这么多年,很少向别人提到我的大学。

三、考双一流大学不容易,考个普通大学很容易。

很多人在高考前,都有高考恐惧症。有的人恐惧,是害怕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大部分人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发挥失常,考不上大学。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事实上只要正常发挥,考个大学是非常简单的。考上好大学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努力,机遇等等,但我认为要想上一个普通的一本二本大学,只要你足够勤奋,就没有问题。

我当年是一个中等学生,我的目标就是能够考上一所大学,什么211、985的都不期待,最终也上了一所自己心仪的大学。我参加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周围的同事也有很多当年的名校毕业生,我们在能力和机会上并没有差别。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会影响你的人生,但他不会决定你的人生。如果发挥好,你可能会走上捷径,但发挥失常,你不会走上绝境。人生有无数条道路可走,高考只是其中一条路上的一座桥。高考也许是打开未来大门的一把钥匙,但你的未来可能有很多门,会有很多钥匙。


黑白灰1982


去年高考过后正好姑爷在我家,听高考生过后都在议论数学题难,女儿问他你看看难吗?姑爷说我看了不难,顺便问了一句,当年高考数学考了多少分?答,差两分满分。厉害吧,我姑爷是学霸。

常言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加油!


傲雪红梅12345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二十二前我参加高考,那时还没有扩招,录取率比较低,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大学不放松学习,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命运,如果没有高考,没有考上的话,我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


知道份子


首先,放松心态,不要想着要超过谁,取得什么样的名次,这样很害人的,我就是因为这背上了太大的心理负担,所以高三学得一直很累,还没有预期的好,排名的作用只在对自己每个阶段有个量化的评价,提醒自己保持现有,力争上游即可,对名次不要太看重。

首先,高三第一学期,一定要跟着老师复习,不要掉队,多向老师讨教问题,包括复习中的,还有你自己额外做的练习,要习惯这个过程,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要注重积累与渗透化的训练,反正我那时是数学,要每天做两~三个解答题(高考真题),会不会的都要问老师,做题不在多,一在弄懂,二在归纳总结(老师可以帮助你得出模式化的方法和结构,可以准备一个小本专门干这个),三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不如不干)。

第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第一学期可以综合全面一点,并适当侧重语数外,要想好自己每天要干什么,过一段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再作修改,对自己不行的方面例如:语文的作文,数学的解答题,外语的听力、单词,要有针对性的训练,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方法要高效,可以多找老师沟通,征求意见,但要注意,不要频繁的否定自己,问自己是不是有效,老是更换学习计划和方法,一旦做了就做下去,因为再蠢笨的办法只要你坚持,它就绝对见效。

第三,到了高三第二学期,可以把矛头对准文综或者理综,因为这样的综合科目相对于语数外来说还是容易在短时间内提升的,另外,因为有了上个学期的知识积累和基础铺垫,复习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加强针对性,查缺补漏,着重自己一直存在欠缺与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对自身状况很了解,你就会发现在这个时候,你的复习方向就和老师不会太一样了,老师始终是兼顾大多数人的,铺大面走,并不能对你存在的问题作出什么针对性的训练,所以你这时候的主动性就应该充分调动起来,我的意见是,在这时候,老师的话要听,但不要全听,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时你可能会感觉到孤立,但不要动摇,把精力放到问题的解决上。

第四,到了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就要急功近利了,要把关注点放在那些短时间提升快,能拿分的部分上,另外,框架的梳理尤为重要,也许你到最后来不及把所有知识点都看过来了,但是所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要明确,这一点对文科生尤为重要,对理科生来说也可使你解题思路更加明确,调理更清晰。其次,着重方法,把你之前总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再回顾一遍,这将是你自己的财富。再者,就是重难点,得分点和高频考点的总结梳理,这将是你最后复习的主干部分。最后阶段,文科生的话就不要再做新的练习题或者模拟题了,主要以复习和回顾为主,可以做做历年真题练练手感,但是。理科生还是要做题,不能停,他们一停就会生疏不少。

关于高三的练习,我的意见是,在学校没得选就跟着老师做,在家还是多做做真题,模拟题一般较难,出题思路也较偏,不是很贴近高考。我高三的时候除了学校和班里统一买的,我自己就买过两种练习题,一个是5年高考三年模拟,一个是天利三十八套题(真题),前者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各个击破,很有针对性,适合平常练习做,不用费太多时间。后者需要拿一整段时间来做,因为都是套题,所以可以拿来在家计时模拟考试用。


会飞得鳄鱼


高考真的很难,因此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有一些人他们学习就跟玩儿似的,但是我想这种神一般的存在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努力是真的必不可少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普通人要如何努力才能够考上一所“理想大学”。

首先要声明一下,“理想大学”对每个人来说的标准是不同的,现实中也并非人人都会把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当成自己的“理想大学”,就我个人来看,除了一些在某方面确实很强的大学之外,多数人可能还是会把985、211大学当成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大学吧?

我们来看一个普通学生的求学之路:

1、小学阶段

虽然说小学阶段的只是总量并不大,但是我们却看到现在的很多小学生学习压力非常之大,而且往往并非来自于校内,大都是父母(当然,也有自己要求的)给自己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购买了各种各样的教辅或者书籍等。

这部分孩子还是很辛苦的,往往整个周末也只能休息个半天左右就很不错了。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种孩子的数量呈增长的态势。

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小升初,而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更远一些的高考——无论是那些超前教育的还是超难教育的,几乎所有人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竞争力。

2、初中阶段

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会对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另外,名校的“掐尖”效应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而公私立学校对于“应试”的处理方式差异也使得3年后学生之间的差距——最起码是中考成绩的差距比较明显。

普高率我们这里常年50%左右,后来因为增加了“综合高中”之后数值提升了不少。

而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中考成绩相差的太过严重。

比如一所中学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比一个区其他所有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的总人数还要多。

而要进入这样的重点学校,“公民同招”之前都是要看成绩的!这也就意味着小学阶段你不可能太轻松的——注意,我们说的是“普通人”。

3、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录取率”这个东西其实是看自己学校的生源质量的。

本地最好的高中本科率能够达到95%以上。

我是山东省的,山东省2019年的本科录取率(含艺考等所有方式的)49%左右。

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况。

我们再来看看985和211大学的录取情况。

山东省985的率取率大概是1.5%,211稍高一些达到了3.5%,两者合计我们就按5%计算吧。

而山东省2019年高考报考人数为79万。

我们算一下:790000x5%=39500。也就是说你要排名到全省近前4万名的时候才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上这样的大学——毕竟“报考”也很重要!

这些数据太大了,我们放到普通学校来看就好了。

前提是这所普通的高中属于全省比较中档的水平,如果他有1000名在读学生,那就意味着只有年级前50名,在班级则至少应该是前2名,才有这个机会的——都是理论分析,不必较真。

但是我们知道这绝无可能,因为“重点高中”会把这这些机会都抢走的……

所以,从理论上讲,如果是上的是一所普通高中,极有可能你必须得是年级前10名才有可能考入一所985、211大学……

这种情况下,“努力”已经不能够放在他所在学校进行比较了,因为即便是超过了身边的同学,依旧可能跟那些重点高中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还能怎么学呢?

除了提高学习效率之外,那就是能是拼了!

我个人的经历比较的简单:没天大概只睡6个小时(算上午休),其他时间能学的时候尽量都去学。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高考难吗?

从现在的大学录取比例来看,考上大学不难。

但是,考个好大学还是挺难的,现在的高校,各种排名,各种重组,各种级别 ,什么一本、二本,211、985,双一流等等。要想考上诸如清华、北大这些顶级大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于我,90年代上的大学,没参加高考,保送的,学校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运气好吧。?





茶掌门


说句心里话:高考真的很难,难于上青天!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这12年的教育需要花费家长们多少心血,孩子们多少努力,老师们多少陪伴和教育! 国家,社会和父母都在投入,我们用十几年时间拼了一个高考,就是拼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高考考的是你十几年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高考考的是你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高考考的是你从今以后能进入的学习梯段,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你能站到高考的台阶,说明你已经尽心尽力的完成了前面大部分的铺垫,接下来是靠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阶段了,唯有认真对待不可辜负!

现在聪明的人很多,不排除有随随便便学习一下就能上好大学的人,但是能进入高等学府的人要不就是勤奋,要不就是用心,你看到的荣耀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不用心的努力和不努力的用心都不会有大的收货。总之一句话,面对高考,拼尽全力吧,让所有的“难“都变成你前进的阶梯,你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


木子百合利


高考无法用难易两个字定性,况且,难易因针对不同的学生而异。高考是什么,如果用生活层面不理解,可能让更多家长学生明白其中的意义。高考考的是大家共同所学的内容谁掌握的更多,谁记住的更多,谁解决卷面问题的能力更强。实际上这种差别来源于生活,什么样的习惯就是什么样的成绩,一般生活有序,该休息休息,该学习学习,该娱乐娱乐,自我管理能力强,这样的孩子成绩应该都可以。习惯从小养成,凡事不是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所以那些从小散乱无序,到临近高考,再指望有大的改变,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学生主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多也是有心无力,难以换新颜。所以考试归根结底考的是习惯,是优秀习惯的客观比较,从这个角度讲,或许大家应该能明白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要看分数、要看毕业院校的原因了吧。好学生的确做事有章法,好用!

高考无所谓难易,主要看对自己多年来的习惯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累积。难易是普遍性的,不是针对个体,最终看学生本身在这次比较中所处的位置。

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件事,学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将来的结果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