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中國歷史研究所


白起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武將,也是為秦國打下了半壁江山的有功之臣,但是在白起七十多歲的時候,秦昭襄王還要賜死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按理說,一個一輩子為國家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的老將軍,即使在老年的時候糊塗犯下了錯,也應該將功補過,罪不至死啊,但是秦昭襄王對70多歲的白起,也依舊痛下下手,其實一個皇帝想要殺一個臣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是叛徒就是內奸,要不就是所謂的大不敬之罪。

白起在當年參軍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地方上邊選拔官員的疏漏,對於白起的出生年月日等都沒有好詳細的記載,所以在後世查白起去世年紀時候也非常的費勁兒,同時這也成為了白起的其中一個罪名,當時就有不少奸臣認為,當初白起可能就是來自於外國的內奸,矇混過關參軍,就是為了打入秦國內部,這才叫真正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關於白起的年紀具體是七十幾歲,歷史上其實沒有一個相對準確準確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通過白起的軍中履歷,他還是一個七旬老人的。在公元前29 4年,白起擔任了司令員,想要達到這個級別,起碼也得三十歲,後來白起被判處死刑的時候,也是在四十年以後了,所以說加起來白起怎麼著也有七十歲了。

其實一開始的白起並不像歷史上許多其他的著名將領出生將門,赫赫威名,他其實一開始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丑,一直到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成為了白起的伯樂,魏冉多次向秦昭襄王推薦白起,但是當時秦昭襄王認為白起出身貧寒,對他根本不屑一顧,最後也是因為舅舅力薦這才開始啟用白起。果然白起沒有讓大家失望,當時白起首戰就對峙韓魏聯軍,加起來整整二十四萬的韓魏大軍,卻在白起面前被打的潰不成軍,首戰告捷,也讓白起在整個朝堂之上,揚眉吐氣,從此以後他就成為了秦國的大將軍東征西戰,威名遠揚,他的仕途之路也十分順利,一路拜將封侯,直逼宰相,長平之戰大捷後,白起乘勝追擊,想要一舉消滅趙國,於是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當時也不敢一個人拿主意,於是就找來了宰相范雎商量,這一個舉動導致了秦國的全盤皆輸,因為當時秦昭襄王找來的這個宰相范雎,早已經被趙國的使臣關懷過了,當時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他們也料到白起可能乘勝追擊直接滅掉趙國,如果滅國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於是趙國就派遣使臣來與秦國宰相范雎商議,當時趙國的使者可是帶了一大批的金銀珠寶來進攻宰相,但是讓宰相最後下定決心阻止,白起的還是因為使者的一句話,那就是如果白起把趙國給滅了,他的功勞可就比宰相都要大了。那個時候范雎見了他只怕都要低一頭,范雎這個人好大喜功,死要面子,這種情況怎麼能夠容忍,讓一個武將騎在自己一個宰相的頭上。於是范雎就對秦昭襄王說道,把白起調回來吧,打了一場大勝仗,士兵跟將領都十分疲憊,如果這個時候再貿然進攻反而過分著急,於是趙國又完美的多活了幾年。

後來,秦昭襄王想要再次進攻趙國的時候,白起卻拒絕了秦昭襄王的要求聲稱自己身體抱恙不能再次上戰場了,其實白起並不是生病了,而是因為他清楚這個時候,再去打趙國已經無濟於事了,趙國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果不其然,當時魏國和楚國的軍隊都已經來到了趙國,只等著秦軍上門,白起不去,秦昭襄王就派了其他的將領前來討伐趙國,但是每次都吃了敗仗而歸,秦昭襄王著急了,沒有辦法,逼白起上戰場,白起寧死不從,於是秦昭襄王就罷免了白起的官職。

白起非常清楚這場戰役,即便是神兵下凡也無法獲得勝利,白起抗旨,秦昭襄王其實當時也並沒有想要處死他,主要還是因為宰相范雎在旁邊瘋狂的給秦昭襄王煽風點火,這一場圍剿戰趙國的戰役,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是秦王的戰略錯誤,也就證明了白起是正確的,秦王本來就礙於面子惱羞成怒,再加上宰相煽風點火,最後秦王在咸陽城外十里,賜死白起,所以當時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七十多歲的白起,而是秦國的官場勢力容不下白起。


吳老師談歷史


白起作為秦國的戰神,為秦國立下赫赫功勞,可是到最後還是被賜死了,那是他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白起為什麼會死,不是秦昭王不放過他,而是秦昭王要收回軍權就必須處死百起,當然藉口是白起觸怒了秦昭王。



秦昭王前幾十年都被宣太后壓著不能親政,宣太后垂簾聽政達41年,後來範睢入秦,秦昭王和範睢結成利益共同體,秦昭王通過範睢的謀劃,逐步取回了大權,削弱了宣太后的勢力,但是也只是收回了政治權而已,軍權還在白起等老臣的手裡,秦昭王為了穩定,當時也是需要白起去攻打其他六國,所以就暫時沒有藉口去殺白起收回軍權。那時白起攻打趙國,活埋了趙國40萬人,白起趁機對秦昭王說要乘勝而機滅掉趙國。這時趙國派出特使勸說範睢,範睢也害怕白起一旦滅掉了戰國立了大功,那時秦昭王想收回軍權就更難了,當然範睢也是嫉妒白起的軍功。於是範睢勸說秦昭王不聽白起的建議,和趙國議和,秦昭王也清楚不能讓白起立軍功,否則難以收回軍權。秦趙議和了,一年後,秦昭王再次攻打趙國,只是屢戰屢敗,沒辦法的秦昭王只好請白起出山,白起以病為由不出山,說自己也不行,當時活埋40萬趙國士兵就是滅掉趙國最好的時機,只是秦昭王不聽錯過了機遇,自己打也是不會成功的,還是放棄攻打趙國才是上策。無奈的秦昭王只好換其他將領打,結果還是輸了,無奈的秦昭王再次請白起出山,可是白起卻嘲笑秦昭王“你看,當時不聽我的勸告,結果就敗成這樣了。”,白起就是不肯出山,秦昭王聽了後發怒,這是蔑視君王的權威啊,於是把白起從將軍貶職成士兵,趕他出咸陽。白起走後,秦昭王想想還是不能放過白起,於是派人賜把劍給白起讓白起自盡,白起臨死前說“自己坑殺40萬趙國俘虜,有違陰德,這是報應啊!”。秦昭王殺了白起後,把那些把持軍隊的老臣也逐一殺掉,就這樣秦昭王徹底收回了軍權,成為真正的君王!



白起的起表面原因就是不聽君王命令,藐視君王權威,觸怒了君王,秦昭王所以殺了他。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白起功高震主,把持著軍權,軍權作為穩定王權的關鍵基石,任何一個君王都要自己掌控,絕不能落到別人手裡,秦昭王想大權獨攬,就必須親自掌握軍權,所以白起不夠聰明自己不交出軍權,那麼秦昭王就會找個理由殺掉白起,剛好白起觸怒秦昭王,就給了秦昭王一個殺他的藉口,所以說白起死在自己性格缺陷不夠政治經驗,在君王手下混,摸清君王的心思是很重要的,戰神白起打仗厲害,只是政治鬥爭就是幼稚的可以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白起都70多了,為什麼還被秦昭襄王殺掉呢?

白起的死,死於自己的性格,也死於自己的年齡。

白起太狂了,白起太老了。

所以,秦昭襄王就殺掉他了。

白起太狂了。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在一生中和山東各國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累計殺掉的敵人多達100多萬。

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戰爭就是長平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趙國四十幾萬軍隊全軍覆沒,讓這個在戰國後期唯一能夠和秦國打的有來有往的國家失去了整整一代人。

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

於是,秦國為自己統一天下之路掃除了最後一個障礙。

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白起希望乘勝追擊,直接把趙國給滅掉。

但是,由於當時秦國的軍隊損失也極為慘重,萬一打邯鄲失敗秦國也得元氣大傷。所以秦王決定逼迫趙國割地,如此來蠶食他。趙國是個硬骨頭,仗打輸了,並沒有氣餒而是積極備戰,並且拒不割讓土地。

所以,秦王在國力稍微恢復之後,發起了對趙國的邯鄲之戰,希望藉助這場戰爭滅掉趙國!

掛帥的將領並不是白起,是大將王陵,但是沒有想到邯鄲之戰打的並不順利,趙國面對秦國的咄咄逼人,全國上下同仇敵愾,所以邯鄲之戰陷入僵局。

此時,秦王又想到了白起,希望他能夠再次掛帥力挽狂瀾。

白起此時稱病不出,並且告訴秦王這場戰爭秦國必敗。

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齕前往邯鄲指揮秦軍,邯鄲戰役秦軍繼續損失慘重。白起又和別人說,你看,秦王不聽我話才這樣的。

秦王聽到後大怒,強令白起前往邯鄲。

白起說,不行,現在病的厲害,動不了!

三個月後,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前往邯鄲前線,這次他拗不過才動身。

白起這種做法太狂了,已經不把秦王放在眼裡。

這樣的人不殺,秦昭襄王怎麼可能解心頭之恨呢!

所以,雖然白起已經領命前往邯鄲,還是被秦王賜死了。

第二,白起太老了!

正如題主所說,白起的年齡已經到了70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此時的白起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百歲老人。

雖然白起仍然耳不聾眼不花,頭腦清醒思維敏捷。

但是,當他指揮完邯鄲之戰之後,能否再有機會去指揮下一場戰爭,就成了未知數。

你能想象一個100多歲的人領兵打仗嗎?

尤其是在古代軍旅生涯極為辛苦,在缺少必要的醫療衛生知識的時候,一旦偶感風寒就可能一命歸西。甚至,直到近代這個問題還不好解決,所以美墨戰爭期間,美軍得病死去的比陣亡的要多出好幾倍。大小夥子都禁不起折騰,更不要說白起這種相當於現代社會百歲老人的年齡了。

如果白起在邯鄲之戰中發揮不了作用,也就意味著已經沒有作用了。而實際上,白起死的時候,邯鄲之戰勝負已經明朗,就算他前往邯鄲,也難以力挽狂瀾。

在秦昭襄王的眼裡,白起是無用的,白起是狂妄的,又如此老朽的。

此時,白起唯一的作用就變成了被秦昭襄王殺掉以儆效尤!


歷史風暴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最著名的,除了他超凡脫俗的軍事才華,再就是他的殺神之名了。他曾帶兵大破楚軍,導致楚國從此遷都,一蹶不振;他也曾打贏決定秦國前途命運的長平之戰,徹底擊敗了45萬趙軍,更屠殺了40餘萬趙卒,從此名噪天下。

白起一生經歷過70多場戰役,從來沒有過敗績,和廉頗等人並封為“戰國四將”。白起從低級武官,憑藉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君。然而到了晚年,他卻被秦昭襄王革職流放,甚至在流放途中賜死,究竟是何原因,讓秦王難以容忍這個70多歲功勳卓著的老人呢?

秦昭襄王劇照

每當談論白起之死,很多人皆以為是因為丞相范雎心胸狹窄,嫉妒白起的才能和戰功,最終他在秦王耳邊煽風點火,才導致白起走向死亡。然而白起的真正死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個人與君王之間的矛盾,以及他不會審時度勢的自負性格。

第一點:白起的個人理想與當時秦王制定的國家戰略形成了衝突。范雎進入秦國以後,他提出的戰爭策略為“遠交近攻”,這確實符合當時秦國的局勢。

白起劇照

長平之戰雖然取得勝利,但也讓秦軍士氣大傷,所以現在秦國最主要的戰爭策略,不是迅速擴張,而是休養生息。然而,當時白起所提出的戰略計劃,與范雎的戰略完全相違背,秦王認為范雎的戰略符合當下的國情。兩人的衝突自此產生,因此,在接下來的東擴戰爭中,作為名將,白起卻逐漸被秦王棄之不用。

白起劇照

第二個原因:無法得到認可的白起,開始意氣用事,於秦王之間的衝突加劇。長平之戰後,秦國進入休戰期,趙國趁機迅速恢復發展自己的經濟、軍事,甚至與其他國家合縱連橫,組成了堅固的防禦線。

這個時候,秦國同樣養生息結束,秦國決定繼續自己的東擴大業,秦王要求白起出戰攻打趙國。但是,白起卻不願意領兵出戰,因為此時秦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優勢,白起不願意自己一生不敗的戰績就此打破。

因此,儘管秦王屢次召見白起,但是他仍然不願領兵作戰,甚至還說出了“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這樣的話。此話一出,甚至都沒有給秦王留退路。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服從軍令,早已經讓秦王的顏面掛不住,現在寧願以死相抗都不願出戰,更是狠狠打了秦王的臉。

秦昭襄王劇照

第三點:白起的個人威望過高,已經與君王的地位形成了衝突。戰國時期,都是一個“無義戰”的時代,誰擁有著更高的權利和威望,就能夠得到下級的認可。白起的超凡脫俗的軍事才華和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已經為他獲得了巨大的威望,一定程度上甚至撼動了秦昭王的地位。

正所謂功高震主,當個人權利與威望,高過君主的權威之時,對君權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拋開白起的年齡不談,秦昭王其實對於他早有忌憚,這種忌憚在邯鄲之戰以後爆發,就註定了白起必須死。

所以白起最終的死亡,其實與范雎並無太大關係。他本人太過於居功自傲,甚至都不會審時度勢,他雖然為秦國的開疆擴土,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但是他個人的性格里的自負,他和君主之間的衝突,導致了他的最終死亡。


鳶飛九天2018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兩個原因不能被忽視,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則是應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瀾。當然,已經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東方諸國對白起的仇恨也貢獻了一部分力量。總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卻也不可惜。

提到戰國時期的名將,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開疆擴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沒有白起,秦國不可能會如此神速的開疆擴土,從這方面來說,白起絕對是秦國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從國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卻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種“我想打的時候你不讓我打,你想讓我打的時候,我偏不打。”的執拗,面對這樣的白起,秦昭襄王並不是就拿白起沒有辦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從君命,這是白起被賜死的一個主要原因。長平之戰中,白起打了一場漂亮戰,完美避開了趙國的廉頗,與沒有什麼作戰經驗又不知道秦軍主帥是白起的趙括相遇,然後趙國慘敗。到底有多慘呢?《史記》記載,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再加上之前被殺的,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5萬。當然這個數字一直是一個迷,很多人傾向於認為並沒有這麼多人被坑殺,但無論如何,白起坑殺的趙國降卒一定是個大數量。

趙國有這樣的損失,再重新組織兵力反抗是很困難的,而東方五國還處在觀望狀態,在這個時候,攻進邯鄲,說不定就能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白起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白起調兵遣將準備攻進邯鄲。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趙國一旦滅亡,東方各國也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們一定會採取措施對抗秦國,這是白起能預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貴神速。但是韓國和趙國還是派出了蘇代到秦國遊說應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蘇代將白起勝利之後的會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說了出來,以此來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慮一番後就說服秦昭襄王暫停攻打趙國,這讓白起很鬱悶,也讓兩人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舉給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夠成為一代名將,少不了魏冉的幫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異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之後更是和宣太后執掌國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無法親政,這種情況持續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局勢。范雎幫助秦昭襄王親政,廢了宣太后,將魏冉趕出關外。有這樣的過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處。而范雎確實在白起的被殺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秦國短暫休整後,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鄲,此時白起正在病中,於是秦軍由王陵率領攻打邯鄲,結果王陵節節敗退,秦昭襄王想讓痊癒的白起重新上戰場攻打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白起不幹了,他不想攻打邯鄲了。

他對秦昭襄王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可以說是分析的相當有道理了,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邯鄲很難攻,諸侯們救兵將至,他們怨恨秦國很久了。而秦軍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獲勝卻也損失了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遠距離攻打人家的國都,肯定會遭到趙軍和諸侯軍的裡應外合,秦國是一定會失敗的,即便是常勝將軍白起也沒有把握攻下邯鄲來,而且在滅國戰面前,趙國的軍民一定會同仇敵愾,到時候他們的戰鬥力是驚人的。齊國章邯攻打燕國和燕國樂毅攻打齊國的時候就懂出現過這種情況。

但是秦昭襄王卻聽不進去白起的話,他還是執意讓白起出戰,而白起也執意不肯出戰,面對邯鄲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還說了這樣一句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彷彿是在得意洋洋地對秦昭襄王說:“看吧,您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了?吃虧了吧?”

秦昭襄王逼著白起出兵,白起竟裝病不肯去,應侯去請依舊請不動白起。秦昭襄王徹底怒了,將白起貶為小士兵並遷往陰密,白起這個時候又真的病了,於是繼續待在咸陽,而秦軍敗退的消息一次次傳來,秦昭襄王終於失去了耐心,逼著白起離開咸陽,應侯覺得這樣還不夠,他對秦昭襄王說白起對國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聽,好吧,還是賜死吧,於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郵。

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固然與白起的不服從君令和應侯的火上澆油有關係,也和諸侯們對白起的態度有關係。秦軍節節敗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尋思解決的辦法,白起不出兵,秦軍一定會失敗,但是損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東方六國的怒火呢?自然是讓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了悍馬功勞,但也將東方諸國得罪了個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史記》中記載的白起斬首的人數是八十九萬,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萬,這樣的數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數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這樣的白起,哪個諸侯國不想除掉?

於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過,白起到底對秦國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後,“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另,說起白起的年齡,史籍中並沒有記載,不過公元前294年他成為秦國的左庶長,此時的白起應該差不多三十歲以上,這樣算來,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歲了,這個年紀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對秦國是利大於弊的。


尚宮女史


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七十多歲,只知道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69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在當時可是算古稀之年,當時的人很少活這麼長的,當然了,秦昭襄王算一個,活了75歲。

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軍,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長平之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一舉包圍趙國45萬大軍,趙軍在彈盡糧絕、無法突圍的狀態下,舉軍投降,白起隨後使用欺詐的手段坑殺趙國45萬降軍,天下為之震動。

隨後白起欲趁長平之戰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範睢以秦國長平之戰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且還殺了衛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後,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進攻,什麼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後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徵,而白起卻拒不出徵,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與範睢的關係,也是導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國魏冉舉薦的,而魏冉是被範睢扳倒,範睢為了加強秦昭襄王的權力,建議秦昭襄王廢除掌權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這和白起產生了矛盾。

白起為將,範睢為相,將相不和,而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日漸巨大,會導致自已處於不利位置,因此對於白起也是相當打壓,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機會,這也讓白起懷恨在心。

白起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本來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個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此白白的丟掉了自已的性命,臨死前,白起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對於白起自已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白起死的時候,對天長嘆”蒼天呀,我跟你有什麼仇,淪落到這種地步!“這當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時在趙國作人質。戰國時期,相互派遣質子往敵對國當人質,可以作為兩國交戰的一道防線。可想而知,派出的質子,在他們父皇心目中無關緊要,他們母親的地位也不會太高,不然也不會看著兒子去異國他鄉去受苦。質子中的大名人,當屬嬴政的父親異人。

他們吃不好,住不好。試比較異人,要不是呂不韋這個大救星,估計他連娶個老婆都難。不僅物質條件差,他們還要時時擔心受怕,萬一秦趙打起來,他們是要被拿來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們中的幸運兒,僥倖被推選為秦國的國君,但早年在趙國當人質的經歷將伴隨他終身,讓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的警覺,更何況這次吹得不是微風,而是狂風。


自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一鼓作氣,直接滅了趙國。這讓趙國很恐慌,鄰國韓國也跟趙國一樣擔心受怕,兩國商量,該怎麼辦!

不久,秦國宰相府出現了一個說客,此人叫蘇代。進入相府,就滔滔不絕對宰相范雎,說了一大堆大道理,說完後,還送給宰相大筆錢。

蘇代走後,范雎就想:這個白起,憑藉軍功,一路高升,位極人臣,若這次伐趙成功,豈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於是,時不時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報告。起初秦昭王將信將疑,畢竟大臣之間難免爭風吃醋。但有件事,讓他起了殺心。

秦軍圍邯鄲,白起病了。這仗打打停停,邯鄲一直未破。白起卻在後方說“這仗打不得,雖然長平之戰讓趙軍元氣大傷,但秦軍也不好到哪裡去,國內虧空,加上外圍各路諸侯虎視眈眈,趙國境內眾志成城,若執意再戰,秦軍必敗!”

秦王哪裡肯聽,繼續圍城,並且還去請白起上陣,白起依舊稱病不上戰場。

結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萬大軍攻秦,邯鄲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請白起出山,但白將軍還是在家稱病,看著秦軍大敗,還說風涼話“叫你不聽老夫言,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就來氣,叫你打仗又不去,還躲在後方亂說話,擾亂軍心。

秦王越想越氣,直接免了白起官職,將他徹底趕出咸陽城。中途,秦王想不對,趕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願的,於是直接賜死白起,免得他亂說話,中途來個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本草百曉生


公元前260年,名將白起趁長平之戰重創趙國的良機,果斷率領大軍圍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便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范雎,范雎便以秦兵疲憊,需要休養為由,建議秦昭襄王接受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藉此結束戰爭。秦昭襄王同意,於是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給秦國,雙方就此罷兵。

然而,在這一年的九月份時,秦國又發兵攻打趙國,秦昭襄王本想繼續以白起為帥,但白起卻藉口生病推脫,於是便由王陵率大軍圍攻邯鄲,結果一直打到第二年的正月,秦軍仍然不能取得勝利,秦昭襄王便再次請求白起出山。

但白起卻拒絕,並給出了這樣一段理由:“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這句話簡單點解釋,就是現在秦國的強大已經讓其他諸侯國都感覺到害怕,這個時候如果秦國繼續攻打趙國,恐怕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為其他諸侯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趙國滅亡,他們必然會率軍前來支援。但問題是,秦國因為長平之戰的緣故,國庫早已經空虛,更本無力支撐持久戰,所以失敗的概率太大。



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齕代替王陵為大將,但依然還是攻不下邯鄲。並且,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襲擊秦軍,造成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說這個事後,就忍不住嘆息道:“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但白起仍稱病不起。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昭襄王更是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但白起還是拖拖拉拉,最後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便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對此,很多人就很疑惑,當時白起已經七死多歲,秦昭襄王為何一定要殺死這位名將呢?很多人說是因為白起功高震主,但其實呢,與其說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還不如說是白起自己找死。因為,從秦昭襄王一紙詔書就可以讓白起自殺來看,白起根本對秦昭襄王構成不了任何威脅。

事實上,更真實的情況,是當時白起屢次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本身就是死罪。大家可以想一下,一個在外統兵的將領,一再置君王的命令於不顧,這是想幹嘛?

即便白起有再多的理由,也改變不了他公然抗旨的事實。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秦昭襄王不殺白起,何以整頓軍紀。這個口子一開,以後秦國將軍們都這樣玩,覺得打不贏就違抗命令不打,或者故意拖拖拉拉,那秦國還怎麼發展。



其實,不要說在皇權時代,就是在人人平等的現代,一個官員,一個將軍,敢這樣罪,那也是標準的重罪。從這層意義上說,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而是白起作為一個臣子,已經犯了死罪。

對此,很多人肯定又很好奇,那為什麼白起寧可選擇死亡,也不願意去攻打邯鄲呢?難道僅僅就是因為秦昭襄王當初不聽他勸諫而和趙國和談嗎?如果是這樣,白起也未免太任性。再退一步說,即便他覺得此番圍攻邯鄲不能取勝,也犯不著和秦王這樣死犟,畢竟就算打下敗仗,他也不至於被賜死吧!

其實呢,當時白起之所以選擇寧死不從命,主要原因在於他處在一個囚徒困境之中。

換句話說,當時白起出兵的勝算實在太低,如果白起在這種背景下出兵,一旦失敗,範睢、秦王肯定會認為,他這是故意使壞;總而言之,白起開始就說出兵必敗,範睢、秦王卻逼著他出戰,結果果不其然。

在這種背景下,秦王肯定會對白起進行追責,這個時候如果範睢再從中挑撥,白起恐怕只會死得更難看,搞不好就是五馬分屍,甚至他得家人也會受到牽連。更重要是,如果白起就此戰敗,他好不容易樹立的戰神形象也會被毀。

反之,就算白起僥倖成功,那他前面一再說出兵必敗,又算什麼事呢?是想幹什麼呢?如果是這種情況,秦王就算不處罰白起,但也會從此對他疏遠,而這個時候範睢只要出面隨便挑撥幾下,白起恐怕也很難逃過一死。

從這層意義上說,當時的白起,無論怎樣選擇,都很難善終,所以他自然會傾向於選擇一種有尊嚴的結局。


我是趙帥鍋


如果我們真的對長平之戰之後的白起有所瞭解的話,那麼我們自然也就不會對身為一國之王的秦昭襄王“賜死白起”之決定有所疑惑了。對於白起之死,我感聞以後,只有一點慨然,那就是: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殺神”白起,最終卻沒能戰死沙場,反倒是是被逼無奈而自刎而死。我想白起最終慘落至如此結局,大家都應該深有同感。

白起同秦國王翦,趙國廉頗和李牧共同被後世尊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而且白起還被尊列為“武廟十哲”。提起白起,我們對“殺神”、“戰神”等名號也就隨而冠之了,論白起畢生功績,他足可以稱為是戰國時期優秀的縱橫家、軍事家。在其為秦國服役的30多年裡,身經百戰的他,雖然終日刀頭舔血,但其似乎並未品嚐過戰敗的滋味。伊闋之戰中,白起率軍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中,白起衝鋒在前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中,白起利用“離間計”重創趙國主力,長平之戰更是使得白起一戰成名,受封武安侯。但就是如此勞苦功高之人,最終缺落得個於公元前257年被秦王賜死的悽慘結局。

面對一代戰神白起的悲慘結局,我個人的觀點是:“非卿之過,非君不明,倒是時代造就英雄的同時卻也間接害死了英雄”。

其一:秦王苦相勸,稱病不帶兵

眾所周知,爆發於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損失30萬人而獲得此次大戰的勝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相對於因少不更事的趙括“紙上談兵”而損兵折將45萬的趙國來看,秦國雖然在白起的統領下將趙國打敗,那也只是慘勝而歸,不過秦國此次“殺其一千,自損八百”對趙國的打擊,足以使其元氣大傷。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欲以“乘勝打擊一戰”徹底將趙國吞併,但是因為白起一病不起而另尋五大夫王陵,這就是之後令秦軍敗潰的邯鄲之戰。王陵一出場,果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持續一年多的戰事,秦軍連敗退。並且於公元前259年9月遭到了楚國和魏國的雙重打擊,隨即宣告了秦國在邯鄲之戰的失敗。邯鄲之戰後,白起竟然病癒了,於是毫不甘心的秦昭襄王便迫切請求白起出兵,但是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後的白起此時面對盛情邀請的秦王時竟然以稱病為由不為所動,並且接連直言拒絕。

其二:秦國兵敗邯鄲,白起談笑自若

長平之戰後的白起,已經是武安侯的爵位了,戰國時期尚未一統天下,按理來說,當時最高的位置就是爵位之中的“公”級別了。所以說,此時白起身居之官職已經是升到最高而不能再高了。但其實似乎白起對於這些爵位並不看重,歷史告訴我們,白起之死絕非因為功高震主這一原因。

早在公元前259年,白起就曾向秦昭襄王分析過當時的局勢。白起認為:“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但是秦昭襄王當時仍然固執己見,並未聽從白起的建議,如今邯鄲兵敗,果真應驗了白起當初的預言。

但是白起在秦國兵敗之後的表現,著實讓人難以忍受。《史記》中記載:當時白起聽聞秦軍大敗的消息後,竟然不悲反嘲,自認為如今局面之難堪都是因為當初秦昭襄王沒有聽從自己建議的緣故。這邊就是秦昭襄王容忍不下白起的原因了,我想換作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對白起予以寬恕。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被貶謫途中,突然接受到秦昭襄王賜予自己的“尚方寶劍”。此時此刻的白起,似乎在看到寶劍之時,瞬時間便頓悟透徹了一切。於是這一代戰神便毅然決然識趣地以自刎而死的方式結束了他這“潮起潮落”的一生。


歷史課課代表


歷代功臣名將被君主殺害固然有兔死狗烹以及功高蓋主等原因,“情商低”也是常見的原因。因為這些功臣名將把主要心思都放在治國安邦帶兵打仗等方面,沒有過多的精力像那些宦官近臣那樣一天到晚揣摩君主的心思。

因為“情商低”得罪甚至激怒君主,是很多功臣名將遭遇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戰國時代秦國戰神白起雖然已經是六十七歲的老將,卻仍然因此而不得善終,可見人生處處都有陷阱的殘酷性。

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秦國一代名將。

公元前257年九月,秦國士兵在長平大戰大獲全勝後休養了八個月,再一次出征了,目標仍然是趙國首都 邯鄲 。

這次主持對趙戰爭的秦國主將是王陵,因為此時武安君白起病倒了,不能率兵出征。

但王陵領導的伐趙戰爭很不順利。為了支持王陵,秦昭王后來又陸續增派了援軍,可是王陵不僅沒有扭轉不利局面,反而屢戰屢敗,後來竟然在陣前損失了五名校尉。

這樣的慘敗在白起帶領秦軍作戰時是不可想象的。經過這次軍事失利,秦昭王越發深刻地認識到了老將白起的價值。

就在王陵慘敗之後不久,秦國的第一名將白起病癒了。秦昭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於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去看望白起,並向白起轉達了秦昭王希望白起再次領命出征、代替王陵進攻邯鄲的願望。

出人意料的是白起堅決地拒絕了秦昭王的提議: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白起親自指揮過對趙國的戰爭,他對趙軍的強悍戰鬥力有切身體會,如果不是趙孝成王中了范雎的離間計,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了老將廉頗,長平大戰的勝負其實很難預料。

長平大戰之後,趙國不僅元氣大傷,而且國內士氣低落、民心浮動,那正是奪取邯鄲的最佳機會。

然而蘇代忽悠了范雎,范雎又忽悠了秦昭王,秦昭王突然對疲憊的秦軍士兵發了善心,征服趙國的戰爭在邯鄲城下戛然而止。

現在可怕的趙國在廉頗的領導下恢復了士氣和力量,而秦昭王突然又要打邯鄲的主意了,這在白起看來很不理智。

秦昭王根本沒有認真思考白起的建議。看到自己的使者碰了釘子,秦昭王親自跑到白起府上請他出山。

出乎秦昭王意料的是,白起居然一點面子都不給,拒不接受秦昭王的任命。

秦昭王還是不甘心,他派出了范雎去勸說白起,秦昭王心想,也許口若懸河的名相范雎能夠說服這位固執己見的名將白起。秦昭王也許並不瞭解范雎和白起之間的矛盾,總之,白起見到了范雎就更加堅定了絕不從命的決心。

為了避免秦昭王繼續糾纏,白起再次稱病,秦昭王也無可奈何。於是秦國派出了長平大戰的前期主將王齕代替王陵出任邯鄲前線主將,指揮圍攻邯鄲的戰役。

但邯鄲戰役的發展跟武安君白起的預測分毫不差。

王齕接替王陵以後仍然無法突破邯鄲城的趙軍防線,這場戰爭自王陵上任到王齕接任之後持續了整整十七個月,秦軍在邯鄲城下始終無法前進一步。後來,楚國的春申君和魏國的信陵君率領的數十萬援軍趕到了,秦軍內外交困、腹背受敵,慘敗而歸。

白起的預言變成了殘酷的現實。如果白起情商高,他此時就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由於不合時宜地充當了戰爭預言者而處境危險——白起的英明證明了秦昭王的愚蠢,而作為秦國的最高統治者,秦昭王是不能愚蠢的。

白起如果情商高,他此時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向秦昭王表忠心,而絕口不提自己的英明預言。如果那樣,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很可能還會繼續重用白起,白起甚至能借此機會重新掌握秦國的大權,進而把政敵范雎踩在腳下。即使白起厭倦了血腥殺戮的戎馬生涯,真的想退休安度晚年,此刻為了自保他至少應該閉嘴,儘量保持低調。

可惜白起的情商低,他聽說了王齕在邯鄲慘敗的消息以後,不僅沒有向秦昭王積極靠攏,甚至沾沾自喜地到處跟別人分享自己的預言心得:“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

秦昭王很快就得知了白起幸災樂禍的消息,秦昭王憤怒了。白起雖然出色,可是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如果沒有秦昭王的重用,出身士卒的白起就不可能有今天武安君的地位和待遇。

在秦昭王看來,如果白起接受自己的任命擔任邯鄲前線主將,秦軍或許不會遭到如此慘敗,畢竟在白起的軍事生涯裡從來就沒有過失敗兩個字。可是現在白起不僅不出力,反而對自己成功預測了秦國的慘敗而得意揚揚地說起了風涼話,這讓秦昭王的自尊心很受傷。

秦昭王對白起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要求白起必須馬上出任秦國主將。武安君白起在接到秦昭王殺機已顯的命令後,白起依然我行我素,堅決聲稱自己生病無法勝任秦昭王的任命。

秦昭王再次派相國范雎去請白起,白起當然還是不會給仇家范雎面子,繼續稱病要求療養。

盛怒之下秦昭王不僅免去白起武安君的頭銜,而且一擼到底讓白起充當普通士兵,並且要求白起馬上離開咸陽到陰密的軍中報到。

四十年的浴血奮戰,白起由一個基層士官一步一步登上了秦國第一名將的高位,現在一切都隨風而去,白起的人生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白起徹底病倒了,這次是真的,這位戰鬥了一生、殺戮了一生的老兵臥床不起,無法去陰密報到了。

此刻秦國形勢更加危急,六國軍隊對秦軍不依不饒,繼續加緊打擊秦國,秦軍連續撤退,無力抵抗聯軍的攻擊。

遭到持續打擊的秦昭王對白起的怨恨與日俱增,連續派使者催促白起不許在咸陽停留,必須馬上上路去陰密報到。 身心疲憊、滿腹悲涼的白起只好離開了咸陽,來到了咸陽西門外十里的杜郵。

白起走了,秦昭王卻對這位戰神卻更不放心了。他召集了以相國范雎為首的群臣討論白起的問題。秦昭王說:“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 ”

於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送給了白起一把鋒利的寶劍,使者帶去了秦昭王的命令: 自裁。

白髮蒼蒼的白起手捧著秦昭王送來的王者之劍仰天長嘆:“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

萬念俱灰的白起拔劍自刎,血濺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