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面食王中王”。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不论外地朋友,还是本地住户,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山西刀削面

山西,东有八百里雄峻的太行山脉,北有重兵据守的长城雄关,西为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腾而下,一泄千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天堑屏障,地势险要,自古易守难攻, 为兵家必争之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因此,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它五千年厚重的渊源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由于地处内陆黄土高原,汾河岸外,群山连绵, 多风干旱,土地贫瘠,因此,山西境内时令果品新鲜蔬菜比较短缺。物竞天择,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唯有抗寒耐旱的五谷杂粮,像拙朴耐磨的山西人一样野蛮生长,顽强繁衍传承,一茬又一茬,山西便自古有了“小杂粮王国”的美称,所以也造就了“面食王国”的美誉。

面的起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2 年,中国青海的黄河上游号称“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新石器时代人类聚集遗址时,赫然发现了一碗面。这是一个倒扣于地下的红陶碗,揭开积满的泥土后,竟然有卷曲缠绕的面条状食物遗存,着实令世人震惊不已。这碗面,改变了世界面食文化的格局, 一举将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往前推移到了 4000 年前。

有权威机构通过民意调查评出山西二十大文化符号,其中美食类“山西刀削面”稳坐头把交椅。山西以外的所有人提起对山西的认知,第一反应也是刀削面。刀削面不仅是山西美食的代名词,更是山西面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山西对外文化输出的标志性名片。有关刀削面的由来还有则传说。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刀具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完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 结果刀被别人先取走,老汉空手而返。在出蒙古人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划了一下,他顺手捡起铁皮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中生智,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切面吧!”老婆婆一看, 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 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一字点醒了老婆婆, 她把面团起心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 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刀砍面传遍了三晋大地,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后来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后来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作技艺。

虽然刀削面起源于太原,但是太原却没得其精髓, 最后竟是大同刀削面声名远扬,嫡传正宗。在这期专题采访的过程中,讨论刀削面的衣钵根源时还有朋友说,古时候大同平城这块儿老是行军打仗,在行军过程中官兵埋锅造饭,没有面案没法擀面做饭,为了方便他们将面和起来然后直接用刀削进开水锅里,方便快捷,随吃随削,所以这种吃面的方法一下就风靡流传开来。最后这种制作面食的方法在老百姓当中也盛行起来。主妇们又研发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卤汁臊子,使刀削面在平城这块儿成为老少皆宜的居家美食主打餐,每天不吃一顿面,觉得就像没吃饱饭一样。可见面食在当地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喜爱程度,因此也养成当地人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

一面担当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在山西人眼里, 其他地方的面食是一道菜,山西的面食不仅是菜,也是主食,更是文化。

山西是个农业省份,满是圪梁山沟的黄土高坡都是靠天吃饭,一年四季有三季没有蔬菜,更没有海鲜之类的东西。这里的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 却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形有状。我想这要归功于五花八门的面食了。

优良的五谷杂粮为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面粉, 聪明能干的巧手媳妇能为一家人做出花样繁多的面食来。她们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工具,甚至赤手空拳也能做出让你刮目相看的美食,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揪、撅、团、剪等手段,魔术般变幻出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面条来:刀削面、饸饹面、手擀面、打卤面、臊子面、炝锅面、油泼面、酸汤面、剪刀面、剔尖儿、荞麦面、豆面、莜面、拉面、炒面、压面、拨面、焖面,简直有点数不过来。

山西女人手巧心细,知道怎样去疼男人,她们从水温、用力、材质、器型、辅料上用尽心思,把普通的面粉做出了千变万化的样式。一切发明都是由心而生的,于是一碗碗香喷喷的面端到了桌子前。早午晚变换不同花样来吃面,男人吃得欢,女人心里甜。不仅抓住男人的胃,更抓住了男人的心。我想, 这碗面也就不仅仅是一碗面了。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吃面不仅是山西人每天饮食的主打项目,更是婚丧嫁娶宴请祝寿的必备吃食。娶媳妇聘姑娘,开喜门要吃炸油糕压饸饹。过满月过圆锁,要蒸面锁吃寿面。过寿,更要蒸寿桃吃长寿面。办白事宴,还是少不了炸油糕饸饹压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一直伴随着山西人从一出生走到人生最后殡天。一路香拌,一路相伴, 一路相伴。

每天清晨,入云高楼,低檐矮窗,城市乡村,大街小巷,都流动着一股面的香味。面条滑溜劲道,腌菜清新爽脆,唿溜唿溜,热热乎乎,实实在在,一种踏实生活的幸福感,就会悄然流过心头。

新的一天,由面开始。

面面具刀

三晋大地风味面食榜上,刀削面独树一帜,旗开领军,可谓“面食之王”,与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湖北热干面、四川担担面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正宗的刀削面风味柔中有硬,软中有韧,不仅可浇卤,还能热炒甚至凉拌,因风味独特、内柔外筋、温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一碗刚出锅的刀削面,浇上两勺料油精心炒制的猪肉臊子,一叶油菜碧绿浮玉,红珠缀银鱼,香菜拌青葱,肥而不腻, 油光锃亮,再轻撩一小股陈醋,一股异香便塞满味腔, 不等张口,涎水已自舌底涌出。等入口则外滑内筋, 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更有食客像吃粉条一样,夹一大筷子,俯嘴到碗沿,深呼吸一吸溜,呼噜呼噜,不待嚼烂便一口顺流而下。即便是一旁观者,也觉得吃得痛快,香美无比。如若再要上一片爬肉条,加个肉丸、卤蛋或炸豆腐,再配一小碟现腌烂腌菜,那今天这顿饭真是绝了,给一顿山珍海味也不换。一碗面吃下去, 红光满面,热汗涔涔,舒筋活络,肠暖胃饱,连每个毛孔都在咧嘴笑着,那叫个得劲,叫个舒坦!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刀削面的手法

这么好吃的面一定是有秘诀的,秘诀是从和面开始。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面要选上等的好白面,水用常温水,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 醒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最后揉成长方面坨,再上板用保鲜膜把面包严实,防止干皮。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出锅则不筋,边缘发粘。打倒的汉子揉到的面,面的劲道全在这揉面功夫里。和面揉面也是一个重体力活儿,现在的刀削面师傅已经不再手工和面,使用和面机代替人工,然后上压面机翻来覆去碾压,直到有足够的筋度, 最后人工再揉成型上板儿。

秘诀之二是刀功。正宗的刀削面师傅都有私人专用的削面刀,不锈钢片卷把打制,长约三寸半,宽约四寸, 分为平刀和钩刀。平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形似柳叶;钩刀削出的面条,三棱四角,刀锋分明,状如刀裁的细牛皮筋。板儿面一尺二,入锅为六寸,每分二百刀,刀刀不落空。削面师傅全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后生, 如同大将军阵前立马横刀,左膀托板儿面,右手持刀, 双足稳,手腕儿灵,气沉丹田出力匀,对着开花汤锅, 嚓、嚓、嚓,一刀赶一刀,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 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 又像银鱼戏水。“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刀不离面,面不离刀,左臂直,手端平,右手飞,叶纷纷,手眼一条线, 一棱赶一棱,平刀为扁叶,弯刀是三棱。看师傅削面如飞,宛若舞蹈,既是劳动,又为艺术表演,不曾想吃了刀削面饱了口福,这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

秘诀之三是臊子。臊子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有叫“卤”的。刀削面的臊子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传统猪肉的,有卤肉的,有牛肉的,有什锦素臊的, 有鸡蛋西红柿的,有金针木耳打卤的,并配上应时鲜菜, 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 再滴上点老陈醋,老远闻着就让人馋涎欲滴。刀削面的面条就两种,适合用各种浇头做卤。面做得香不香, 关键在臊子,但臊子的秘方却是各家不同。每个老字号面馆都有自己独特的熬臊子绝活儿,并且都是老板自己亲自下厨来秘制,从不让外人插手和参观。

最典型的传统猪肉臊子大概做法是:将沫肉分两种,瘦的是肥的三倍,瘦肉要大丁,肥的要小丁。锅里倒上色拉油,先把肥肉的油炼出来,稍干捞出来。将整个的香叶、花椒、大料、白寇、肉寇、香果…这些放到油里小火炸一会儿,炸出香味后都捞出来,这就炼成了料油。然后放一勺豆瓣酱,炒到里面的油都成了红色的泡,再把瘦肉放进去炒一会儿,再依次放鲜姜沫、

葱沫、蒜沫。葱加蒜的量等于姜,每放一种就炒十几秒。炒后再放料酒、老抽、生抽,还有少量醋,最后放味精, 再炒一会儿。倒高汤,汤是肉的 3.5 倍,尝汤的咸度, 给肉块入味。开大火,汤开后,改小火。还有最关键的两步,把香料按一定比例放在料包里煮一会儿,两分钟左右尝一下汤,看出了香味便取出。再放另外一个料包, 再煮一定时间取出,传统猪肉面的臊子就炒熬好了。

这是最典型的传统猪肉臊子制作方法,我只是听人口述一遍,具体准确的调料配料也不得而知。许多面馆都是老板在其他地方把臊子制作好,直接把成品搬到面馆的。

面面俱到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面食王中王”。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不论外地朋友, 还是本地住户,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我们为做这期专题,一行四人专程从朔州去大同,在两天内吃了六顿刀削面,外加走前在朔州吃的石头面,共走访了十多家大同刀削面馆。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刀削面的臊子

大同刀削面不仅是工艺独特,而且味道也独特,所谓百家百味。在大同,一个刀削面馆的成与败、存与亡, 都与这个面馆里的臊子配方息息相关。面馆老板可以把面馆给了你,但是臊子配方,可是重金难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同,刀削面好吃的地方不一定是豪华饭店, 也许就在你家门口街摊上。

寻访一:东关削面王


东关削面王正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门面里边,厚厚的棉门帘吊着还以为关门了。我们从高速下来在他原来的地方转了好几圈找不到,最后用导航才导到他的新址。一进门迎面的牌匾上写的是“三晋第一面”,再加上牌子上“削面王”三个字,觉得好大的口气。一打听原来店老板姓王叫王文。

东关削面是三十多年的老店了,也是非常有名的老字号,顾客当中有一半是慕名而来,另一半是店里的老主顾。东关削面在过去,平常每天能卖十七八袋儿面(50 斤 / 袋),最多的时候每天能卖二十多袋面。每天早晨吃面的人排起了长队,一直排到店外老远。

我们进店一看,店里非常普通,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复杂的迎宾客套,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大排档。柜前要了面,窗口上递了出来,然后吧台娘子浇上卤汁,我们自己端走找座开吃。说实话, 晶莹闪亮的面上卧着烧肉卤蛋,光看卖相就让人胃口大开,不由分说先扫荡一空。呼溜呼溜,赶鸭子一般顺势滑下去,竟是猪八戒吃人生果,没尝出味来。

吃完面四下环顾,见墙上有一张老照片很特别,上面的题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第四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代表合影,1999 年 12 月 14 日人民大会堂”。看来这是店家最辉煌的时刻。问了吧台娘子才知道店老板既上过央视,也得过烹饪比赛的金奖。于是我们和她攀谈起来,才知道他是老板的小舅子媳妇,已经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大同东关削面王

内弟媳妇和我们说:“每天 5 点起床,6 点开始营业,上午不间断地卖到午饭后两点,然后下班,下午 5 点再开始卖晚饭。现在每天能卖两三袋面,以前面馆少,现在满大街都是卖面的, 竞争激烈。老板是老大同,从二十几岁一结婚开始卖面,一直做到现在。虽然现在名气很大,但是没有开连锁店,只是把这一个店经营好。我们不卖其他的,只做刀削面和压豆面,配着几种卤菜和凉菜。卤汁只有两种,一种家常猪肉,一种素的, 是当年老板母亲自己反复试验做出来的,特别香, 独家的配方。具体的做法、比例和配方不能和你们说。所削的面是钩刀面,小碗 9 块,大碗 10 块, 自从猪肉涨价每碗面也涨了一块。但是我们的卤香, 给的量足,面筋道,放半天不会坨在一起。老牌老店靠的全是口碑,从来没有宣传过。店里一共十多个人,厨房两个削面师傅,服务员轮班倒,员工多数是亲戚,大家都非常团结,一直跟随老板,老板对我们很信任。”

寻访二:大同二板刀削面总部


猛一听,以为二板是个膀大腰圆的塞北汉子, 孰料到店跟前一看,牌子上赫然有位阿姨在冲着人笑。一打听,才知二板是位从年轻时就创业的女强人,差点闹笑话。来的不是时候,人家刚下班锁门, 打电话却是婉拒我们采访。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大同二板刀削面

同行的大同向导给我们介绍起二板刀削面,他说二板原来是在饮食公司的饭店里打工,饭店饭卖得不咋好,刀削面却卖得特别好。后来饭店倒闭, 二板自己就撑起门面卖刀削面。起初叫小南街二板刀削面,每天吃面得排队,不排队就吃不上。上午9 点和中午 1 点以后就不用排队了。一个礼拜不吃一顿刀削面就想得不行,非得打车去吃一碗。现在满大街都是卖面的,但还是去找她。

傍晚 5 点多饭店开门了,终于等到二板来了。老太太白白净净,烫着碎卷发,抹着淡淡的口红, 红围巾白短棉服,精神又精干。同行的向导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二姐,你现在腰大气粗的,等你一下午。”谁知就这一句让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我有啥腰大气粗的?我卖面 38 年了,从一毛钱二两粮票干起。想当年八一饭店倒闭了,长期工都不干了,我一个庄户人拿起来。我今年 68 岁了,老了,干不动了,太累了,接待不行了,我不想要名。我做到这个份儿上,谁认可我就来,不认可我就别来。多少人来,也不敢说我二板是哄人骗人的。我是卖穷人的,一茬接一茬,凭苦力一碗一碗付出去的。近 40 年了,谁有我这精力?谁有我这么好的耐心面对我的顾客?多少顾客都是从老远的地方开车慕名而来,绕过加盟店,绕过多少家削面馆来我这。加盟店现在有 20 多家,连着亲戚他们谁也不行,即使我的孩子他自己做出来也不行。他们都思谋着为自己谋利。我就不一样,我不管他猪肉涨不涨价,我该舀一勺肉就舀一勺肉,我该上多少面就上多少面。8 块也卖了,10 块也卖了,毕竟卖的年限长了,它涨价还是涨得少。给它一年 6 个月的, 让它猪肉涨去,我看它能涨到啥程度。别人都是从猪肉 17 块时开始涨价,三回四回地涨。我只在猪肉 17 块时每碗涨了一块,以后猪肉 20、23、25、27、28,亏了钱我也再没有涨价。要是猪肉跌回十多块,我又是 7、8、9,我连价格牌子都没换。我的肉丸子是纯肉的,个儿又大,即使卖四五块也不挣钱,但我就卖三块。爬肉条卖不完,热来热去肉烂了,只好两条并一条卖,你说这挣啥?管他呢,人们好吃,我赔点就赔点,我少挣就少挣些,顾客认可就行了。我不会夸我自个儿,我是实实在在的庄户人,没文化的女人,不会诓骗谁。我用的是真材实料,拿我的心来衡量顾客,觉得这 10 块钱花得值,这就行了。多少大饭店来请我,让我去给指导指导,我说我老了,干不动了。一个烂削面馆有啥高贵的地方?全是凭辛苦凭耐力挣钱,是顾客把我捧起来的,有啥值得骄傲?就是实在实惠而已,别人 3 碗的面加不了我一碗的肉,所以我的顾客就喜欢来这儿。我的臊子都是好肉,去掉槽头肉去掉肚腩子,只用后腿后坐腚和前膀子。切成四五斤大的大块儿,煮到七八成熟捞出来切块,然后放冰箱速冻, 冻完了再熬。今天做明天的,明天做后天的,逐一顶替。别人 10 斤肉切一盆,我 10 斤肉就切这么半盆。别人都是指甲盖大的肉沫,我这里却是肉块儿。他们舍不得下这么大的成本。”好有个性的老太太,好精明的老太太。凭着这番苦衷,所以她做成了 40 年的老牌子——二板刀削面。

寻访三:老爷庙刀削面


领教了二板老太太一番教导以后,我们一起去了老爷庙风味美食府。这是一个装修豪华考究的大饭店,不是普通的街边小面馆。殷勤的门迎和服务生把我们领进包间里面,又是奉茶,又是递菜谱。我悄悄瞄了一眼菜谱,一看价格斐然,知道这不是老百姓常来光顾的地方。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大同老爷庙刀削面

同行的向导说,老爷庙的刀削面从来也吃不腻, 喝酒前必吃一碗刀削面垫底,喝酒才不醉。于是在要了一桌子菜以后,不由分说每人又给要了一碗刀削面。

刀削面端上来了,小小一团面盛在精致华美的小瓷碗里,像银蛇盘曲着一样。红油锃亮的汤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碧绿的香菜和青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点缀在红珠臊子上。从精致小巧的壶里倒了一点醋,看着这碗刀削面,脑子里突然冒出两个字:

色诱。主人不停地催促我们说,这是正宗的老爷庙刀削面,最好吃的刀削面,赶快吃了。盛情难却,我们把面都吃了下去,最后把满桌子菜都剩下了。

寻访四:鼓楼刀削面


鼓楼刀削面的历史不算太长,但是他们的位置非常好,在鼓楼的旁边,是旅游景区,所以他们沾了假期旅游的光。年轻的小陈经理端庄大方,把正要吃的早饭放到一边侃侃而谈。她是这次采访中和我聊得最详细的一位。

鼓楼刀削面原址不在这里,倒在这里三四年了。平常每天营业的也差不多,但是一到了旅游旺季或者节假日就特别忙。最多的时候每天能卖十几袋儿面, 国庆和过年是最忙的时候,平均每天营业额能上 1 万元。他们的面网上评价特别好,大家都是慕名而来, 回头客特别多。大多数的顾客都反馈说他们的面劲道, 臊子香。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大同鼓楼刀削面馆外景

他们的臊子是这次采访中种类最多的一家,一共有 7 种,4 个肉的,3 个素的。他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既有传统的猪肉和卤肉的臊子,也有年轻人崇尚健康饮食的茄丁、香菇臊子。小陈经理和我简单介绍师傅炒制臊子的过程:肥瘦肉沫炒完以后,小火在料油里再熬上 3 个小时,熬到最后才加水兑调料。牛肉臊子是大块儿炖,然后切小块儿, 最后加水加料再熬。素臊子也是用料油炒制,然后再炖。以前的臊子比较单一,现在人们要求比较高, 从养生的角度不喜欢吃油腻太大的。众口难调,每一个口味都有市场。不论臊子是传承的,还是自己研制的,都要紧跟当前顾客的需求来做。同时舀臊子也是一门技术,必须掌握一个度,两勺下去,咸淡正好。

他们用的面是内蒙的面粉,此前据说刀削面的面粉里有添加剂。我一问,她说从来没有添加过任何添加剂。她们员工天天吃的也是面,很好吃,从来吃不腻。因为她们的面偏家常味,就像妈妈做出来的味道。原先的面都是平刀面,面儿宽,但是容易发黏,后来改造全变成了勾刀面。

我提出想去厨房看一看师傅削面,她爽快地领我进了厨房。削面师傅 30 岁了,就是本地大同人,从 22 岁开始学厨削面,现在独立削面已经有五六年了,一把黑油面的钩刀磨得锃光瓦亮。削面师傅掌握着和面的技术要领,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但是他们是四两水。面干吃水,好面费水。面和得稍微软一点,吃到胃里比较舒服,尤其是有胃病的顾客, 更应该吃软面,好消化。说话的同时,他用手捏了捏正在和面机里的面,然后又加了一小盆水。看来有经验的师傅下手一捏,就知道面的软硬程度,不用专门去量它。师傅还特别配合地削了一阵面,让我拍了照片。

采访结束后,小陈经理把我们送到了门外,还给我们留了名片,现代的管理技术看来服务是第一的。

寻访五:大同石头面馆


大同石头面馆实际上是大同人在朔州开的一个面馆,老板石志强小名石头,所以叫石头面馆。石头面馆在朔州稳稳扎下 20 年,每天食客爆满,楼上楼下每张桌返台两三次,老板娘说每天能卖五六百碗面。面火,食客人流多,连带门口卖蜂糕的老汉, 也是生意兴隆。

每一个成功的例子后面都有一个励志的故事。石志强 28 岁开始干面馆,从大同来到朔州,人生地不熟,硬是凭着自己的面劲道臊子独特价格实惠在朔州站稳了脚跟。每天准时 5 点起床准备,6 点开始营业,一直忙到晚上 10 点。关键的炒臊子一直是自己亲力亲为。以前虽然有过连锁店,但是经营得不是太好,现在只是一门心思把这个店经营好。夫人是文君当炉,舀臊子的是小舅子,连亲戚带自己一共十八九个人,每天忙忙碌碌辛苦着,日子一天一天也过得充实。

这么好的技术,这么火的面馆,我问他孩子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干这个?他腼腆一笑说:“孩子们的心都大着呢,等他们觉得世界不好闯,钱不好挣,返回头来他们会来做这个的。”我和 4 周岁的儿子一人要了一小碗面,一样加的鸡蛋炸豆腐,小家伙不声不响,居然全吃光了,面香不香可见一斑了。

在我们寻访过程中,还去了几家面馆。东方削面拒绝我们采访,我们只吃了一碗面就离开了。小南街刀削面、任记七中刀削面、老柴刀削面也是不太配合,吃完面就走了,所以没有太多的资料。

面面聚道

为什么客人宁可舍弃大鱼大肉的豪华宴席,也要专门品尝山西刀削面?小小的一碗面里,有什么魔力能吸引了这么多人从而扬名四海?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和道行?仔细思考,我想不乏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做得最好的面馆都是家族企业,报团取暖打拼,没有太高奢求。他们只是心无旁骛地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甚至几代人做好一件事,几十年始终坚持,从不放弃。第二,他们全都是把普通老百姓放在顾客第一位,面对大众,货真价实,真材实料,从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不故弄玄虚,实打实的量,公公道道的价格, 诚信经营。

第三,保持老传统,使用最原始最朴素的做法, 经营的项目也很单纯专一。虽然有削面机器人,但是全部用人工削面。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坚守自己经营的初心,从未改变。

小小一碗面里,浓缩着国人最熟悉、最喜欢的味道。人工削面,无疑在面里已经注入了人的感情。小面馆吃面,吃的是一种痛快,吃的是一种实惠,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生活。大饭店吃面,吃的是一种服务,吃的是一种雅致,吃的是一种情调。寻访一些老字号老店,吃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觉得吃的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种乡恋,一种情怀,吃的也是一种文化。说一千道一万,最好吃的,也许还是老妈的那碗家常面。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表里山河,面迎天下。

三晋大地,面赢八方。

(本刊记者 李嵋屏 杨连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