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孔子学富五车,然其终身不得志,何也?

非想


一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决定于他自己的能力,而要与国家和社会大的形势相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的历史时期。东周天子的势力不断衰落,逐渐失去对诸侯约束力,强大的诸侯相互攻伐、争夺霸权。

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才学过人,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与“礼”,梦想恢复西周时那样的等级与秩序。

孔子的思想与当时众多诸侯争霸的思想并不相符。孔子曾想去游说诸侯,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

孔子所到的诸侯国,国君大多因孔子的才学和名气,而对他礼遇有加。但没有一位国君真的愿意接受孔子的治国思想理念。最终,孔子只能回归故里,专心讲学了。


林城布衣10001


在某些人眼里孔老二是万能的!其实他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只要有能力,哪个不是口袋里的锥子脱颖而出呢?可惜孔丘就是一嘴炮不入流的能力,连个最卑微官职都不曾混到,最后如丧家之犬回到老家了!

按孔子的“大德必受命理论”,孔子终身不得志的原因是他缺德。

孔子其人,十恶不赦,五毒俱全。你说他尊崇周礼呢,他却图谋投靠叛党了,叛党就是对周礼造反啊。你说他仁呢,他却借公权力杀少正卯、腰斩演员、把民工的粥饭倒掉,太残忍了。你说他守信呢,他与蒲人订了条约,答应离开蒲,不到卫国去,可是他一离开蒲,不但到卫国,还怂恿卫君攻打蒲人,视信用如粪土。你说他义呢,他出身贫寒,少时在季氏家打工度日,甚得阳货相助,可是他一旦得志权力在握,大反季氏,对阳货落井下石。

孔子本身也说不上什么“学富五车”,他会的那点东西不过是丧葬礼仪、驾马车射箭,全是些于国于民百无一用之术


猛哥厉史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大圣人孔子,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着后世几千年,而如今的中国,早就已经是跟儒家分不开了,就连一些外国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儒家,想到孔子。但是大家又是否知道,其实孔子在世的时候,他所开创的儒学,所提出了治国理念,压根就是没人有理会的,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买他的账,这个说上来,孔子是失败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儒学在那时候不够好吗?非也,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生不逢时,似乎用来形容孔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为什么呢?要知道,孔子出生的时候,正值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天下已经大乱,各地战争四起,礼制早就已经崩坏了。而在这么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孔子却是扛着克己复礼的大旗,让大家放下私心,和平共处,做到人人守礼,人人识乐,以此来达到结束战争的效果,让天下重新恢复安定。但是,我们都知道了,天下并没有因为孔子这样的举动而结束动乱的不安,而是走向了更加不安和更加混乱的局面,最后还是秦始皇凭借着绝对的武力,才结束了天下的混乱。

从历史上的角度来看,孔子那时候的确是不成功的,但现在,我们若是说孔子是没有成功的,相信有很多人可能是会不怎么同意的,总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毕竟到了现在,儒家根本也早就已经是在深深地植入了华夏大地,儒家思想已经是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就算是称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也不为过,怎么能说他没成功呢?但今天说的不成功,是从事情的成败结果来看的,那时候的孔子的确是没有将儒学成功推广出去被大众所接受,天下也没有因为他而变得安定一些,从事实角度来看,孔子的确是算是没有成功,成功的人应该是秦始皇才对。

而孔子之所以未能成功,原因无非就是两个,自己和环境。当时的天下大乱,在人人都可以称帝的情况下,自然就不可能因为一句“哎呀,大家要好好相处啊,不能打架啊,大家是不好的,应该要和平解决才对啊。”就都同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狼子野心者那时候最是不缺,而弱肉强食也从来都会有,只要谁的拳头够硬,谁的实力更强,谁就可以称王称霸。

谁有能力将这危在旦夕的天下的治好了,谁能给天下人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谁就可以得到这天下。只有把每个人生存问题解决了,让社会真正安定了下来,并让大家也富裕起来,有饭吃,不再让大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再会流离失所,人人都能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才是真正地解决了天下之忧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这样的解决办法在那时候只有一个——绝对的武力,而不是孔子一番话就能解决的。

百姓颠沛流离,每天为了生活拼尽全力,自然是没有精力接受孔子的大道理,而那些能够吃得饱说得好的人,也是手中握有实权的人,他们也知道,想要赢得这天下,只能靠刀剑说事,孔子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的大道理,自然也是不可能会听得进去的。而孔子也把事情想得太过于简单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是如他孔子这般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他老人家就是严重忽略了骨感的现实而把理想想得过于丰满了。

这也是孔子生不逢时的缘故,如果孔子是生在太平盛世的话,他的思想倒是极有可能被人所接受,因为即使是富足而安乐的天下,想要保持长期的盛世繁荣的话,不仅仅是需要靠武力,还需要以德服人,以德来教化天下,赢得民心才行,而这时候,孔子的那一套克己复礼的理念很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了。

而事实也证明,儒家思想也的确是适用于太平盛世的时候。就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上后世帝皇世家对儒家的推崇和应用,从这些就可以看得出来,孔子的这一套理论,的确是适合在天下太平的情况下使用。毕竟,唯有吃饱饭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想到秩序,才会想到道德,想到克己复礼。有时候,有些事情,还真的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凑齐才行,而孔子他老人家很是不巧地,这三者都没有,让人惋惜。





安优


窃以为:孔子并没有不得志!!

子路曾问过孔子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安定,朋友有诚信,少年有人关怀。孔子重道,这样的人,不会在意一时一地的损失。他的观点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致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但是没有人规定: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对于孔子而言,他开创学校,宣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长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他重视教育,因材施教,不知传授了弟子们多少道理。兵荒马乱的年代,孔子这种传播方式,或许比统治者强制灌输更加有效。在我看来,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儒家创始人,他把一生当成了一场修行,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总结: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深知构建和谐社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今的我们也十分推崇儒家思想,日日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并将它推广到了世界,孔子的终极目标正在慢慢实现。无论生前还是生后,都是成功的。





狂谈历史


这个不得志,应该理解为主要是仕途不得志,他生活在春秋末年,只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主要是因为其“仁”“以德治民”的思想主张,不适应,春秋那个大战乱,大动荡时期,不能迎合统治者需求。所以不得志,那样的战乱时代,法家更适合时代需求,儒家这样的思想,更符合和平通一的安稳时代。


用户533051102静静


不得其时尔,孔子提倡仁,倡义,尚教化偏重于文,这本没有错,但时起效太慢了。治世之良谋,非乱世之良策也,对于急症还需猛药。

当时烽烟四起,时局瞬息万变,需要的是霹雳手段,雷庭之势。非诡诈兵谋纵横之术不可以安天下



清青子衿


一个人没必要有很多的很全面的知识,只需有在某一领域能胜任工作的能力就行。往往一个知识全面的人反而做不好某一领域工作,是因为他们为了全面而顾此失彼,缩手缩脚,反而不如一意专注某一工作的人做的好。孔子虽然学问大,但他不知各国国君眼下需要什么,所以孔子一生在官场沒市场,一生不得志。


东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倡导人们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树立仁爱的思想理念,相互间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不互相压榨,严格自律,共建和谐社会。可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跟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体质是不相符,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国家的君王虽然很敬重孔子,待以上宾,但只是作为人才储备,就是不用他,孔子不得不离开。孔子的才能无法得以施展,所以把余生精力放在培养自己儒家文化体系的接班人和新的核心传播者。



LHC否极泰来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你怎么认为他不得志了?孔子的志向就是教育出好的学生,他有弟子三千,而精通他的绝学的有七十二人,他怎么就不得志了?他的儒家思想传承至今,不就是他所期望的吗!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如果他是个追求名利的人他就成不了圣人!能够成为圣人的人都对名利不感兴趣的。追求永生的大道才是他们的愿望!我认为他才是最成功的人!





水幕华


一是专业可能不对口,人家要个计算机毕业的,你是学文学的。二是知识与时代环境脱节,你用治盛世的办法,治乱世。用治稳定型企业的办法治创业成长型的企业。三是个人性格原因,本身就不适合或者不想从事一些职业,或者对职业不了解,以为杀猪就简简单单捅猪一刀就完事了,完全忽视了猪的反抗和猪尸体分解技能,这就倒致自己很难适应环境。最后,其实他在教界已经很成功了,怎么能说不得志呢。。。[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